-
1 # 澡雪堂主談修心
-
2 # 萬華513
這個問題與個人修養有很大關係!巨大誘惑面前,心不動的人太少了!動心才是正常的。但是有誘惑必有因果。權衡,判斷,利大於害,心動後得之,也不算失策!如果後患遠大於誘惑,需要堅決克服。不然物質上的得到,會帶來巨大的後期失去,巨大的心裡痛苦,巨大的困窘。
如何做到?需要知識和判斷。需要決心和修養,需要歷練和分析。這是日積月累的功夫!
-
3 # 先知867
必須有一棵堅定的心。物慾橫流的時代,眼花繚亂者多之,不能抵擋誘惑,也就失去了本心,離敗亡也就不遠了,慎之。
-
4 # 熙雨勵志文章
這是一種境界:即物見心,是指心像一面鏡子,能隨機反映事物的狀態及其變化.
心卻不隨物轉:就是如如不動,這是一種禪定的功夫.佛家認為凡有形或相的,都是虛妄而不真實的,因此,應當放下分別、執著,使心安住,不為物動,不隨物轉.
-
5 # 雲飛自由
那樣很難做到,強力控制自己的慾望和貪念。才行!反正一般人做不到。習慣成自然。嚴格要求自己。只要能夠剋制應該可以。
-
6 # 大帥642
心不隨物動,個人觀點是,一個人的觀點思維不受外來事物影響,表達了一個人在某一種環境中的定性,也是一個人的質量:德品!
-
7 # -張星亮
個人感覺沒有所謂心不隨物動,存在於社會之中,面對形形色色的人與物,相互之間的關係決定了自己的選擇,有選擇就沒有絕對的心不隨物動,所謂心不隨物動,感覺更多的是堅持自己本心,不讓自己隨波逐流,面對各種人、物、事時,做到問心無愧,坦坦蕩蕩就好的!相信小夥伴不用執著於心不隨物動,保持自己的本心就是最好的!心若向陽,你就是Sunny!
-
8 # 老喵玩遊戲
謝邀!如果能做到“心不隨物動”那是高人,是超凡脫俗的高人!現實中很難達到這個境界。俗話說的“見物生心”倒是普遍的規律,但要有一個度,太過“見物生心”了就要給人生抹黑,所以孔子主張“非禮勿動”,就是說,“動”可以,但要在法律和道德規範之內。如今被捉的貪官們,由於見多“物”廣,欲壑難平,太過“心隨物動”,自己給自己積累了罪孽,到頭來鋃鐺入獄。
-
9 # 俺是徐老三
淡泊名利先修心,
不隨物動養慧根。
世上人多聖賢少,
視物若無貴勝金。
-
10 # 邵陽小陳
心卻不隨物轉:就是如如不動,這是一種禪定的功夫.佛家認為凡有形或相的,都是虛妄而不真實的,因此,應當放下分別、執著,使心安住,不為物動,不隨物轉.
-
11 # 舞花風
“心隨物動”也要從兩面看。
就一般人而言,聽人歌唱,心情湧動,隨聲相和,不亦說乎?看人街舞,與其節拍,足之蹈之,不亦說乎?觀人演講,正中我心,鼓掌喝彩,不也相知相得乎?其它見花開爛漫、魚遊自在、鳥獸飛奔不一而足。“心隨物動”,實乃人之自然而然。
若要“心不隨物動”,必須“戒貪”。貪官見錢眼開,流氓見色起意,大凡見利忘義之徒,哪個不由一“貪”字走上不歸路?“貪念”一起,萬惡由此生矣,芸芸眾生,比比皆是;修行之人也是人,怎能例外?——所以要“戒貪”。“面壁十年圖破壁”,“面壁”,就是隔絕一切,死了那“貪戀外物”的一條心,“貪心”既是“死了”,如何能“隨物而動”?但“說易行難”,全看自心;所以但凡出家,舉行儀式時,方丈必數問其:“汝能持否?”——“能持”、且“持之能久”,便“久久為功”;否則一敗塗地、遺人笑柄。
寫到這裡,難免自問:做個純粹人,我能持否?答曰:餘雖不敏,願“堅持”。
不寫長篇文字,久矣夫;然有問願答,隨緣而已。
-
12 # qcg5307
首先是一句“空話”——意志堅定。只有內心強大,才能真正做到心不隨物動。
其次是一句實在話——內心充實。要有一些實事,作為自己長期的思路,當遇到誘惑時,至少在內心有一個基本的衡量。
信自己,做自己。
-
13 # 紅勝火2018
萬物為我用
非必為我用
為我用則喜
不為我用則物其逍遙
我亦逍遙
物我兩不相妨
-
14 # 阿斌之夢
儒釋道認為,人的心其實有二,一個是真心,也叫本心,道心。真心是如如不動的。因為人存在身體,還有一個假心,也叫人心。人心的特點是逐物,隨物而動。人的意識知道這兩個心都是存在的,但以誰為主,就反映了一個人心性水平的高低。
心性水平最高的人是聖人,達到100%的純度,完全以道心為主宰,只要稍微有一點私心雜念的想法,馬上就能察覺,平時做事直心而行,完全符合道德規範,不慮而知,不學而能,和天地融為一體。
如何做到心能轉物,不被物轉,儒釋道都給出了終極解決方案,最簡略的總結就是六個字:滅人慾,存天理。但如何在日常用功,各家的方法不太一樣,基本思路是活在當下,就在日常生活中磨鍊,把自己的壞毛病一條一條改掉。先從最簡單的開始,如睡懶覺,抽菸喝酒,愛發脾氣,好色等,這些毛病也叫習氣,必須一條一條格掉,嚴守為善棄惡的準則。開始是刻意的,直到行為自動自發的符合道德規範,尼采把這種人叫超人,具有最高的心效能量。
自己有哪些毛病,不用大腦思考,自己的心裡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只要下決心改掉,一定有方法,只怕這個決心不真切。只要長期堅持,內心就會越來越純淨,越發體會到本心如如不動的奧妙,這種快樂不是用語言可以形容的,佛家有個名詞勉強可以描述一二,稱之為極樂世界。
-
15 # 薛明星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聖人情懷 世上這種人還沒出生 耶穌 釋迦牟尼 炎黃帝 都談不上
回覆列表
要想做到“心不隨物動”,就要幫助“心”找到她的家,這就象是一個浪子,之所以到處漂泊,是因為沒有家,一個人有了家以後,就有了根,不管在外面多忙多累,他都會很坦然,因為他知道忙完之後有地方休息,累垮以後有地方舔傷,所以永遠不會心慌,這就是家的重要性。
禪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風上下狂。安心,這是每個人都希望擁有的狀態,現在有個很扎心的詞,叫“精神流浪漢”,其實這是一種病症,而且病情往往會隨著財富的增加而加深,財富越多,增長的越快,對安心的渴望越強烈。
普通人在靜下來的時候,心裡同樣沒著沒落,找不到個安置處,公元527年,洛陽虎牢有一箇中年男子叫姬光,這一年他四十歲,在龍門石窟對面的香山上,已經坐了八年,目的就是為了尋求一個安心的方法,雖然他從小就聰明絕頂,世間的學問無所不通,但對於將心安在何處這個問題,卻是毫無辦法。
後來他受人指點,到少室山去參訪一位來自天竺的胡僧,這位胡僧名叫達摩,已經在山上的石洞中面壁了九年,姬光為了表達求法的誠意,自斷一條臂膀,才得到達摩的接見,當達摩他所為何來的時候,他很坦率的說:“我心未寧,乞師與安。”目的只有一個,幫助心找到她的家。
胡僧達摩將手一伸,對他說:“將心來,與汝安。”把你的心拿來吧,我幫你安。他這樣一講,姬光就楞了,過了半天才回答說:“覓心了不可得。”怎麼回事?我現在找自己的心,卻找不到了。他這樣一講,達摩就笑了,拍了拍他的肩膀,告訴他說:“我與汝安心竟。”好了,我已經幫你把心安好了。
經典中說,姬光聽了這話,突然間恍然大悟,興奮的跳了起來,這在禪宗來講,就是開悟了,最後一層窗戶紙突然被捅破了,這個姬光,就是禪宗的第二代祖師——慧可大師。他為心找到了家,從此就象柳絮沾到了溼泥上,再也不會被春風吹的到處飄蕩。
所言心者,即是非心,是名為心。二祖慧可為什麼最後會興奮的跳起來,奧秘就在他那一句“覓心了不可得”中,當他去找自己的心的時候,卻發現無處可尋,這個是關鍵,從中他悟出了一個道理,這個“心”其實是不存在的,她只是在一種因緣氛圍下的條件組合,她從來就沒有擁有過自己不變的特性,這就是禪宗歷代祖師的無上法門。
當年釋迦牟尼傳法給迦葉尊者的時候就曾說過:“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咐諸摩訶迦葉。”這裡的“實相無相”四個字,就是“正法眼”,這是無上的妙法。
禪宗禪師曾說過:“向上一路,千聖不傳;末後一句,始到牢關;鎖斷要津,不通凡聖。”真正的傳法,到了這個地方,只能自己去悟了,因為這個時候,已經超越了所有的語言文字,以及所有的想象力,這些東西到了這個地方,統統失效了,表達不出來了,任何一個字,一句話,一個心念,都會把人引向歧途。
舉個例子來講,一種誰也沒吃過的食物,要想知道它的味道,只能自己親自去品嚐,師父只能告訴你它在哪裡,長什麼樣子,甚至可以把食物放到你的手裡,這時候師父就已經盡力了,因為他不能幫你品嚐,即使是幫你品嚐了,你依然不知道它的味道,所以一切的語言、文字、想象力統統沒用,剩下的,只能靠自己親自去品嚐了,除此以外,概無他法。
大概來講,所謂的心,只不過是我們在面對某一個境的時候,心中相應所浮現出來的一種覺受,這就象是一面鏡子,面對石頭,它裡面就是映出石頭,面對一棵樹,它裡面也會浮現出來一棵樹,但你不能說鏡子就是石頭,或者說樹就是鏡子,都不是,“我思故我在”,但“思”不是心,道理就是這個道理,“心”只是一個名字而已,其實並沒有一個真正叫做“心”的東西。
總結總之,我們往往會把一些因緣組合而成的事物,當成一個真實存在的個體,而且還會緊緊的抓住不放,孰不知舟行岸移,時過景遷,所謂“逝者如斯,不捨晝夜。”因為不真實,所以事物一直在變,但事物變了,我們錯誤的認知卻沒有變,這就是我們一切煩惱的來源,而要想“心不隨物動”,關鍵就在於要悟透個道理,請注意,是“悟透”,而不是“想通”,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