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zxswqaz
-
2 # 嘯鷹評
現如今,動輒三四萬噸甚至五萬噸以上的戰列艦與戰列巡洋早已成為了歷史的的豐碑,誕生數百年之久的巡洋艦也已經走向了消亡。
當今時代,2萬噸以上的大型水面主戰艦艇只有航空母艦,以及補給艦,兩棲攻擊艦,船塢登陸艦,海上預製艦等二線艦艇。那麼將來的水面艦艇會不會越來越小?
恰恰相反是現如今絕大多數的艦艇都在大型化。
水面艦艇越來越小的錯覺從何而來?戰爭巨獸無非是戰列艦以及戰列巡洋艦。
第1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戰列巡洋艦的生命走向了尾聲,各國海軍中新造的戰列巡洋只有胡德號,1948年全世界最後一艘戰列巡洋艦聲望號走進了拆船廠。
但是戰列巡洋艦的本質是什麼?它的本質就是在動力系統不發達的條件下,大型水面艦艇。必須在防護火力速度的選擇題中選擇兩個選項。要防護要火力,那麼沒有速度,航速只有23節左右的老式戰列艦就是這方面的佼佼者;要火力要速度,那麼就沒有防護,戰列巡洋艦都屬於這個型別;要防護要速度?那麼必須在火力上做出犧牲。
第1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動力系統的發展突飛猛進。鍋爐功率密度暴增,原先需要20 30臺鍋爐才能夠擁有20多年的航速,現在八臺鍋爐就夠了。也就是說提高航速不會導致艦艇水線長度的惡性增長,所以戰列艦不再需要做艱難的防護火力,還是速度的選擇題了。直接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建造的艦艇除了big seven以外。絕大多數的艦艇都擁有27節以上的航速,甚至於航速高達30節艦艇都不在少數,那麼想在這些軍艦面前擁有航速優勢,航速至少得35節,而航速到30節以上,每增加一節都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所以航速是增長不下去了。因此原教旨戰列艦與戰列巡洋艦融合為了快速戰列艦,直接後果就是戰列巡洋艦被淘汰,老式戰列艦消亡。
第2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戰列艦的喪鐘被敲響1991年,從此再也沒有任何的新造戰列艦,1991年衣阿華級戰列艦的退役標誌著戰列艦時代的終結。
但是戰列艦消亡的實際背景是什麼?航空母艦取代了戰列艦的水面主力艦艇的地位。航母成了軍艦的扛把子,水面艦艇的艦隊核心由戰列艦轉為了航空母艦,在這種條件下建立建大如到因此第2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三到五年內,各國紛紛停止了戰列艦的建造計劃,但是已經服役的戰列艦,在戰爭結束之後依舊服役。
真正將戰列艦的棺材板釘牢的是反艦導彈。200噸的導彈艇能夠擁有4萬噸的戰列艦,才能夠擁有的火力。就算200噸導彈艇只能攜帶兩發重型反艦導彈,戰列艦能帶20發(傾斜導彈發射架)但是。20艘導彈艇的成本加起來能比過一艘戰列艦嗎?明顯比不過。20艘導彈艇能幹著一艘戰列艦嗎?那肯定的啊。武器都一樣,導彈艇一方的火力通道數量明顯更多,戰列艦妥妥得跪!
(巴爾的摩級導彈巡洋艦)
就算考慮到防空問題,那麼1萬噸的重巡洋艦為基礎改裝的導彈巡洋艦,它的防空火力也是和戰列艦一個層次的,畢竟防空導彈你必須把它放到高點的地方,而且導彈之間不能互相干擾,也就是說戰列艦的甲板再大,它也不可能放四座以上的防空導彈。一萬噸的巡洋艦無論是火力還是防空,都和一艘4萬噸的戰列艦差不多,甚至於巡洋艦做得更好,畢竟10,000的巡洋艦遠比4萬噸的戰列艦機動性高,那麼戰列艦還有什麼存在的意義?
因為反艦導彈的實用化,防空導彈的大量裝配。戰列艦成為了大而無當的代名詞,因此戰列艦被歷史所淘汰。
巡洋艦的失落不是因為不需要萬噸級水面艦艇而是因為水面艦的大型化在海軍誕生之初就存在的巡洋艦在經濟了風帆巡洋艦,無防護巡洋艦,鋼殼巡洋艦,穹甲巡洋艦,裝甲巡洋艦,偽裝巡洋艦,輕型巡洋艦,重型巡洋艦,導彈巡洋艦,和彼得大帝這種巡洋艦進攻能力的巔峰,與提康德羅加的巡洋艦最強之盾之後,巡洋艦的生命也已走到了晚生,時至今日,彼得大帝垂垂老矣,就算是即將服役的納西莫夫海軍上將號,他的重新服役,也不過是因為俄羅斯缺乏大型船殼製造能力而已,對於美國而言,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提康德羅加號,已經走進拆船廠!
但是巡洋艦的本質是什麼?無非就是一種噸位比較大的,能夠跟著主力艦艇遠洋的艦艇。
1885年動工的致遠號穹甲巡洋艦標準排水量2300噸,航速18.5節。
注意關鍵詞,2300噸。
二戰時期美國海軍的亞特蘭大級輕型巡洋艦,標準排水量6000噸,滿載排水量7400噸長164.9米,寬16.1米。
注意關鍵詞6000噸。
那麼現如今各國主力水面艦艇噸位為多少噸?
055型驅逐艦長180米,寬23米,標準排水量11,000噸。
愛宕級宙斯盾驅逐艦,長165米,寬21米,標準排水量7700噸,滿載排水量10,500噸。
45型驅逐艦,長154.2米,寬21.2米,標準排水量5800噸,滿載排水量7350噸。
在軍艦大型化的背景之下,驅逐艦已經取代了原先巡洋艦的定位,現在的驅逐艦已經能自由自在的航行4大洋。巡洋艦和驅逐艦最本質的區別就是巡洋艦能夠向大洋深處航行,而現在別說驅逐艦的,就是護衛艦都能駛向大洋深處。所以區別驅逐艦還是巡洋艦,只能是看各國想怎麼稱呼。
為什麼航空母艦,兩棲攻擊艦,船塢登陸艦以及mlp等艦艇是全世界少有的平均噸位在萬噸以上的艦艇。對於戰鬥艦艇而言,水面艦艇尺寸增加確實能夠更多的武裝與雷達,以及更好雷達和居住空間,但是尺寸上升以後軍艦的機動性會直線下滑,會對軍艦的動力系統提出更高的要求,建造的成本也會更高,並且導彈可是很貴的,一發導彈動輒幾百萬。坑再多不填滿有啥用?在兜裡資金有限的情況下,還不如造兩艘小點的呢。
但是對於航空母艦而言,尺寸越大機庫空間就越大,攜帶的艦載機就越多,效能也越強!而且4萬噸以下的航母往往會存在顧此失彼的問題,起降衝突嚴重,因此對於航空母艦而言,還是造大點的好。所有海軍大國都在窮盡一切的想辦法建造更大的航空母艦。兩棲攻擊艦也是如此,艦艇尺寸會直接決定幾乎尺寸及飛行甲板尺寸以及塢艙尺寸。
補給艦因為攜帶的大量的物資,對艦艇的空間要求特別高,這就會艦艇尺寸提出較大的要求,對於這型別艦艇而言尺寸小,直接等同於效能糟糕!
小結對於軍艦而言,大型化是必然的,曾經的定遠級戰列艦噸位也就8000多噸,到了一戰時期,裝甲巡洋艦的噸位都是8000噸起步。到現在德國的f125級護衛艦的噸位都8000了,也許在未來8000噸的導彈艇都有可能誕生。隨著科技的不斷的發展,一些極度特化的艦艇會失去其生存空間。風帆艦艇的極致一級戰列艦是如此,大艦巨炮的極致戰列艦也是如此。
-
3 # 青青說史
雖然戰列艦和巡洋艦都淡出了海軍的歷史舞臺,但是未來對軍艦的多功能用途會要求的越來越高,一艘軍艦不僅要能防空,還要能反潛,更要能攻擊敵方軍艦,甚至要具備對陸的打擊能力,算算這些作戰功能,軍艦噸位小了能完成這些任務嗎?
隨著科技的進步,軍艦的造價是越來越高,現在造一艘小噸位的護衛艦成本都趕上那個年代的重噸位的巡洋艦了!是,現在通脹嚴重,但是事實是造海軍軍艦就是費錢!中小國家根本玩不起,就是海洋大國也是好多年才能打造一級全新的軍艦!想想看現在軍艦這麼燒錢,一艘軍艦的作戰功能單一了,得花更多的錢!打造一支多方面戰力的艦隊成本都得花更多的錢!所以為了省錢,以後的軍艦都會具備多方面的戰鬥能力,單一作戰功能的軍艦將會被捨棄或者作為預備役,退給海警或者巡邏隊。
如果軍艦的作戰功能增多了,那會怎樣,要麼武器小小型化,要麼就是加大軍艦的噸位,比較一下現在驅逐艦的噸位和幾十年前的驅逐艦的噸位,是不是現在驅逐艦的噸位更大了。這就是現在驅逐艦作戰功能增多了,自然噸位也就漲上去了。
那麼既然噸位上去了為啥還叫驅逐艦,直接改名叫做巡洋艦和戰列艦不行嗎?這主要是政治問題,而不是簡單的軍事問題。畢竟沒有那個國家願意被他人扣上搞軍事擴張的帽子!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巡洋艦和戰列艦在二戰基本上成了靶子,傷透了海軍人的心,無可奈何花落去,留下一兩艘作為紀念可以,多了大家都有心理陰影。
所以說未來作戰的軍艦噸位變小的機率很小,除非武器小型化加速,否則大噸位的驅逐艦和護衛艦會佔據主流海軍軍艦裝備。
-
4 # 無憂谷逍遙子
未來攻防兼備的兩棲攻擊艦會更大
前蘇聯解體前建造了基輔級航空母艦,該艦屬於綜合了遠洋作戰攻擊防守設計思想,由於俄羅斯無力維護退役,但其攻防一體化作戰能力值得借鑑。
隨著科技進步,電磁炮、鐳射武器飛速發展,數年以後將取代現有海陸空武器裝備,單兵作戰武器,最負盛名的AK47也可能換成鐳射槍,士兵不需要攜帶數十公斤子彈,扣動扳機即可。
這些武器系統將改變艦船設計思想,未來的兩棲攻擊艦將搭載電磁炮、鐳射炮及導彈、隱形艦載機彈射器、陸戰武器船艙,指揮塔高度太升十米左右,在其前後安裝電磁炮及鐳射炮、右舷搭載數枚遠端導彈,直通甲板設定彈射器及阻攔系統,船艙可以搭載大型氣墊船,直升機,如果要完成上述武器系統的整合,船體必須足夠大,估計噸位在6~8萬噸左右,至少可以搭載20架隱形艦載機、20架武裝直升機,才能具備有效的兩棲作戰能力,取代航母戰鬥群,成為新型攻防兼備的超級戰艦。
-
5 # 顫動的丹田
這個問題應該這樣問,是不是軍艦會越來越輕?
戰列艦嚴格來說,不僅僅是大,而是比較重,因為裝甲帶佔了太多總重量,重巡也是如此,現代隨著導彈突防愈來愈強,大規模設定裝甲帶這種如金鐘罩鐵布衫的被動捱捶的防禦理念已經過於古老,所以淘汰的都是這樣的“鐵甲艦”。從現代海戰需求來看,未來軍艦不但不會越來越輕,而且原來小型艦艇反而是愈來愈大了,而大型軍艦因為海戰攻擊手段豐富,軍艦需要的防禦裝置也批次增加,未來不管是艦還是艇只會更重。
-
6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未來軍艦的噸位未必會往小型方向發展,電磁炮的發展運用是為了替代對陸攻擊的巡航導彈,而非艦隊防空用的導彈。面對愈來愈多打擊航母的手段,航母編隊的防空壓力可以說是越來越重,而自動化、資訊化幫助的是減少操作人員,而非防空導彈的體積,而搜尋更遠的大型雷達只能依靠更大的水面載體,要加強艦隊防空能力,也只能依靠大型雷達以及大型的遠端防空彈來支撐,這一點自動化對軍艦小型化沒有一點實質性的幫助,頂多也就減少人員改善一下艦員的生活空間。美國MK-41型垂髮系統上的一坑四彈,主要是因為阿利伯克級除了遠端防空以外,還得負責中近程防空,所以得帶一點中程防空彈,而中國則有054A級負責中程防空,所以052D以及055大型驅逐艦隻負責遠端防空甚至反導
而電磁炮的應用對艦隊防空也基本沒有什麼幫助,因為它的射程頂天了也就40多公里,而艦隊遠端防空則是需要從100公里處開始防起,所以電磁炮根本不能勝任防空任務。畢竟它要做的是對陸攻擊而非遠端防空,而且就算它能防空,一艘軍艦要裝多少門炮?而電磁炮消耗的巨大電力能源由誰來提供?這麼多的能源得要多少臺發動機和電機來支援?而這麼多的發動機和電機體積能小?這一點恐怕連1.25萬噸級的055型都未必能撐得住多門電磁炮巨大的電力能耗,所以在電磁炮應用的方向上的水面載體至少噸位也不會小。《變形金剛》中的電磁炮形象,是裝在9500噸級的阿利伯克級身上的而現實中美軍測試的電磁炮,看看這體積
從目前的海軍歷史發展看走向遠洋的編隊軍艦噸位都不會小,畢竟更大的軍艦能承受更高的海況,軍艦所攜帶的彈藥補給淡水補給以及糧食補給會更多,續航能力也就更強作戰能力也就更高。而且現在的軍艦講究的是綜合作戰能力,防空、反潛、反艦甚至反導都得會,而擁有這樣超強的綜合作戰能力的軍艦噸位肯定小不了,畢竟裝置越大其效能也就越強,能容納那麼多大型裝置的軍艦噸位至少也得萬噸左右,不過如果覺得1萬噸比戰巡和戰列艦甚至航母相比算小的話,那倒是真的挺小的了。
-
7 # 李曉偉
並不會
事實上如果從人數上來說,現在軍艦上的人數跟二戰軍艦配備的人數有質的區別,並且二戰時候的大艦巨炮本身就佔據大量的艦體空間,在出現導彈武器之後軍艦開始走向“薄皮大餡”的路子,依靠大功率的雷達在海戰中取得獲取資訊的優勢,從而取得勝利的路子。
那麼怎麼能夠比別人看的更遠比別人更具優勢?那就是依靠大功率的雷達裝置,不知道各位有沒有發現軍艦雷達的探測距離往往大於自身導彈最大射程,這就是資訊戰的思路大功率雷達就是RT元件更多,哪怕是元件探測效能有提升的情況下各國海軍都在提高陣面面積,中國346A雷達就是一個例子055上面陣面就更大,因為055噸位更大上層建築自然承載能力也更大。
如果按照你的思路來導彈小型化做的夠好,導彈整體數量就可以少裝軍艦噸位就可以更小,這個整體思路是非常不對的。
現在的技術條件之下軍艦自動化程度也是非常高導彈小型化也做的很好,但是你沒有發現驅逐艦護衛艦噸位並沒有減小反而有增大的趨勢,MK41可以一坑四彈導彈數量按說可以裝300-400多枚,看起來好像多了很多如果就覺的這樣就能縮小噸位和雷達那就錯了,首先在雷達上面沒有最遠只有更遠,如果技術條件足夠我相信會給軍艦裝上探測距離達5000公里的雷達,如果技術條件足夠甚至要製造能夠在太空擊毀高軌衛星的導彈。
所以技術永無止境在需求的支援下自然會增大船隻體積,不管是現在還是以後人類都不可能因為小型化足夠好就放棄大型裝置,未來的太空戰艦理論上自動化程度非常高,但是我是不看好它放體積會減小,因為人類總會要求更多的功能、更好的功能,最簡單的實現方法就是裝置放大,當然不是簡單的裝置放大。
人類會在小型化的基礎上大型化,從而適應不同的應用場景。
-
8 # 兔八哥影視
綜合作戰艦艇不會越來越小,這不是濃縮就是精華的事,原因有以下幾點
軍艦作戰需要必要的防護裝甲,這決定了他的自身厚度,作戰系統,顧名思義作戰艦艇用來打仗那麼他的作戰效能不可單一,火炮,反潛,導彈,通訊,,以及保障航行的動力系統這些東西都是需要空間的,
1艦炮作戰系統一座艦炮看著不大,甲板下面有著複雜的供電系統和供彈系統以及儲存彈藥的空間。
3反潛系統,軍艦必須注重反潛能力,除了專業的獵潛艇之外,幾乎每個軍艦都有自身的反潛機構,這些反潛深水炸彈都是消耗品,同樣儲存也需要大量的空間
4通訊系統,軍艦很外界聯絡有這很多的通訊機構,訊號,航海,雷達。報務,這些部門都需要艙室和人員操作的空間自己沉重的裝置
5動力系統,這個可以說是全船的最重的零件了,負責戰艦的動力,幾乎很多都是柴油動力,發動機相當的龐大以及傳送到螺旋槳的傳動軸和密閉空間!還要有儲存大量柴油的油櫃,油箱已經無法形容它的龐大了,我們船從江蘇到上海航行一次單程都要2要多快的柴油費用,
6水武系統,確切嚴格來說這個水武部門包含反潛系統,只是之一併不是唯一,因為還有魚雷以及一些特殊軍艦攜帶的其他水中武器作戰工具。
7以及一些其他部門艙室,雜物間,人員寢室,餐廳,淡水櫃,總而言之除去一些單一效能作戰艦艇之外,比如掃雷艦(他不具備作戰能力,只有單一的自衛能力)綜合作戰艦艇比如護衛艦,驅逐艦已經做到了利用一切可利用空間,有機會進去內部就一目瞭然了,內部系統缺一不可,做的再小几乎就放不下了。
-
9 # 沉默的白羊789
戰艦的體積和噸位的確在艦載機(或者航母)和反艦導彈成為海戰核心作戰力量之後逐漸縮小。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在鉅艦大炮時代(從動力形式來說主要指蒸汽時代),首先蒸汽動力在技術上很難縮小體積和重量,除了攜帶燃料還要佔用空間和重量以外,由於自動化程度很低,導致艦員人數在大艦上動輒上千,給養和生活空間也要增加;大量各種口徑的艦炮作為主要艦載武器,除火炮重量外彈藥也要佔據很大空間,畢竟沒有雷達和現代火控系統的非制導炮彈命中精度很低,彈藥帶少了炮就瞎了;另一方面,為了追求威力和射程導致炮越來越大,極端的例子就是小鬼子的大和號戰列艦,基本上就是圍繞三座三聯460mm主炮造出來的怪物;機動火力裝甲一個都不能少,炮大了威力強了,自然裝甲也要跟上,否則扛著大炮裸奔反被小炮秒了也不行,於是裝甲更厚。就像和麵時加水加面一樣,為了滿足所有要求導致戰艦尺寸和噸位不斷增加,最終二戰末主力戰列艦的噸位都接近現代大中型航母的水平。二戰後隨著航母艦載機和後來反艦導彈的崛起,鉅艦優勢全無,成為打不著敵人躲不開攻擊的巨靶。現代戰艦動力以大型燃氣輪機和柴油機為主,體積極大縮小,燃料能量密度增加,使得動力艙和燃料艙都縮小;而越來越多電氣化自動化資訊化系統的使用,使得艦員數量急劇減少,現代幾千上萬噸的戰艦隻需要幾百人,生活和給養空間也極大縮小;而火力上靠各種導彈和制導武器,防護上靠防空導彈,近防炮,隱身和干擾,所以佔空間和重量巨大的火炮和裝甲就都沒有必要了,畢竟火炮威力再大也比不上導彈,射程和精度更不用提了,而面對反艦導彈多厚的裝甲也枉然,還不如卸下裝甲帶點其他裝備。關於未來戰艦的體積和重量的變化,個人認為,如果動力或者能源形式沒有突破的話,定向能和電磁軌道武器的使用可能會為了額外的能源稍微增加戰艦的體積和重量,因為這些武器還要依賴雷達等系統輔助,但是線性和彈道式攻擊侷限性太大,單一系統包打天下的情況不可能再次發生,各種導彈還是主角。另外考慮到隱身和自動化進一步提高的要求,中型戰艦可能進一步縮小,大型戰艦應該不會更大了。
-
10 # 資訊所長
二戰及以前,全世界海軍強國都在追求一個信念:那就是大炮鉅艦!沒有最大,只有更大!二戰時期的日本大和級戰列艦,便是這一信念最好的體現,滿載排水量超過了70000噸,比目前的中型航母的排水量還要大!
不過大和號的遭遇大家都是知道的,建成服役的兩艘大和級戰列艦,武藏號和大和號先後被美國海軍艦載機擊沉,代表著大炮鉅艦時代的終結,戰鬥機或者艦載機才是海戰的主流!二戰後期,世界各國開始發展噸位稍小一些的巡洋艦和驅逐艦,世界各國海軍主力作戰艦隻的噸位越來越小!
可是後來,隨著科技的進步,世界主要海軍強國的軍艦反而越來越大,除了航母和補給艦這些特殊的艦艇之外,主力的作戰艦種驅逐艦反而是越來越大,目前全球最先進的導彈驅逐艦的排水量紛紛都超過了10000噸,比如美國的新一代導彈驅逐艦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排水量為一萬四千多噸,我們的055導彈驅逐艦的排水量也達到了了12500噸。
人類海軍彷彿又回到了之前的鉅艦時代,只不過原來的大炮換成了更為先進的導彈,那麼現在主力作戰艦隻會和二戰時期那樣,噸位越大越好嗎?
答案是否定的,在先進的反艦導彈武器和戰鬥機面前,水面作戰艦艇已經沒有之前那麼重要了。無論是海戰還是空戰,對制空權的爭奪才是最重要的,在海戰當中有了制空權就必然有了制海權,所以目前海洋作戰,航母才是最重要的,依靠艦載機可以獲得制海權和制空權。而配套的軍艦,已經不需要巨大的排水量,對空和對海作戰只需要能夠攜帶一定水量對空和對海攻擊的導彈就行,另外在執行對地攻擊時候攜帶對地巡航導彈就行了,主要的任務還是航母艦載機來完成。
另外噸位的擴大也意味著目標的擴大,目前軍艦隱身技術還不普及,在目前的先進雷達面前,目標越大越容易被發現,單獨作戰時候很容易成為攻擊的靶子!所以目前的水面作戰艦隻的排水量,我覺得目前15000噸就是一個上限,再擴大已經沒有必要。
就比如美國雖然發展了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但是也只是建造了三艘就停止了建造,武庫艦的作戰概念逐漸的也被美國所拋棄,美國的由海向陸的戰略被認為是失敗的戰略!
現在的海軍主力作戰軍艦最重要的其實不是在於噸位的大小,而是在於雷達的隱身性!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為什麼可以建造那麼大,就是因為它採取了隱身設計,降低了雷達反射截面積,也就是變相了減少了排水量,只要雷達發現不了,那麼也就很難被攻擊!軍艦隱身問題解決了,在一定的噸位範圍內,軍艦造再大也是可以的,形成一個海上移動的軍事基地,具有很強的自我防衛和主動攻擊的能力!
您怎麼看?
-
11 # 古今會
這不僅是考慮到“巨獸”般的軍艦船體能夠給人以威武雄壯的視覺體驗,更考慮到大噸位軍艦上武器裝載的數量和儲備空間的大小,以及軍艦自身在近海以及遠海複雜海域環境中的作戰能力。
美國海軍的主力軍艦的噸位都將近萬噸,如阿利伯克級排水量為9558噸,提康德多加級也為9589頓。俄羅斯海軍還保留有光榮級巡洋艦,噸位更是多達11280頓。中國剛服役的055型驅逐艦也有一萬多多,而且垂髮系統也有112個單元。
海軍貌似特別講究暴力美學,軍艦也是崇尚“狂暴巨獸”,火力以及遠航能力,防護能力,機動性是軍艦考慮的重要因素。目前世界上的巨獸們除了擁有較強的火力,防護以及遠端能力,在機動性上也是不輸的。這也得益於軍事科技的發展,使得軍艦不似二戰時期,甚至更遠時期“重鐵甲”。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作戰軍艦都需要巨無霸般的身軀,為了應對區域作戰需求,或者在近海以及狹窄海域進行穿梭的需要。世界各國也都在發展噸位較小的作戰軍艦,如不足兩千頓瀕海戰鬥艦等。而一般國家的軍艦噸位一般都在5000頓上下,很少有上萬噸的,並非他們不重視,而是大型的作戰軍艦耗資大,技術難。
海軍軍艦總噸位曾經是衡量一個國家海軍實力的重要指標,即便是現在軍艦總噸位還是觀察一個國家海軍發展的重要參考因素。由於航空母艦的昂貴成本以及複雜技術,並沒有太多國家能夠扯開來發展,但是大型作戰軍艦還是可以作為補充海軍實力的重要平臺。而且是遠洋海軍能力建設的必備品。
當前我們國家正在打造藍水海軍,而大型作戰軍艦將是我們接下來發展的重點。2019年第一艘055大驅“南昌號”接受了國家和人民的檢閱,這是中國海軍實現彎道超車的重要標誌,但是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
12 # 利劍刺刀
隨著巡洋艦,戰列艦的退出並不意味作戰艦艇就會小型化,主要還是隨著科學進步,海戰發生了根本變化,由二戰的鉅艦巨炮時代發展成現代化體系作戰,也就是把防空導彈,反潛導彈,反艦導彈,對陸攻擊的巡航導彈整合到垂真發射系統中,實現一艦多功能,現在的多功能驅逐艦要實現共架發射,不可能小型化。
-
13 # 風神210
不同的國家應其使用目的和成本關係不同,對戰艦噸位有不同要求,對財力雄厚施行全球戰略的大國,戰艦的火力機動性續航能力障顯出的綜合戰力需要相當的噸位來支援,綜觀美海軍近年來的造艦計劃,主力護衛艦驅逐艦噸位接近一致達萬噸,對只需近岸防護、反海盜財力有限的國家,綜合性強費效比較高的小噸位戰艦轉適合,但總體來說,世界各海軍強國在驅護艦的發展中噸位不會愈來愈小,相反有增大的際象,僅增加續航能力的要求就需要加大噸位,從中國海軍發展建設中也能反映出這種要求,噸位的大小取決於國家的需求和經濟實為。
-
14 # 孔乙己亂彈
BattIeship〔戰列艦〕用“皮糙肉厚”和大艦巨炮來形容更適合、戰列艦依靠裝甲、巨炮稱霸海洋。(二戰時期法國戰列艦裝備8門50口涇330毫米主炮)巡洋艦〔Crnisers〕古老的艦種之一,以多用途遠航作戰為主。(美國海軍現代“提康德羅加”級宙斯盾巡洋艦)(前蘇聯“基洛夫”級巡洋艦)
戰列艦、巡洋艦都走過了輝煌時期、逐步淡出舞臺。
航空母艦、兩棲攻擊艦的“帶刀護衛”驅逐艦、護衛艦有後來者居上之勢。
首先戰列艦“大艦巨炮”的隨著二戰結束已經“退休”、成為了各國海軍博物館的展品。
巡洋艦的作戰功能與驅逐艦有重疊。
Destroyer〔驅逐艦〕是一種多用途艦艇主要裝備防空、反潛、對海等等武器系統。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司令“尼米茲”海軍上將說過:“海軍所以可以用來奪取制空權、制海權的艦艇、我們會發現〔驅逐艦〕這一艦種具備前所未有的重要性、未來海上作戰會大顯身手……”
雖然,美國、俄羅斯、包括南韓仍然裝備有巡洋艦、驅逐艦的發展和裝備數量勢頭大過巡洋艦。
-
15 # 一葉楓流
現在海軍的作戰核心是航母,而航母是不能單獨行動的,必須要多種軍艦組成一個艦隊。其他水面軍艦主要作用是給航母護航,其次是單獨行動,執行偵查、監視、封鎖、護航、巡邏等任務。所以水面艦艇還是大量存在的。
水面艦艇在非護衛航母的行動中,發生高強度作戰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對武器的數量要求不是很多。這是中小型水面艦只服役數量多的主要原因。
航母作為海軍水面作戰力量的核心,是眾矢之的。航母在戰時會受到多種武器彈藥的飽和性攻擊。航母的護衛艦就要有充足的武器數量和快速發射的能力。所以航母的護衛艦有逐漸大型化的趨勢。美國引領了驅逐艦的大型化,原因就是這個。
但是建造專門用於航母護航的大型護衛艦,會降低軍艦的適用廣泛性,不僅增加了軍費開支,也提高了平時的使用成本。因為軍艦在大部分服役期內,高達80%時間都是處於低水平執行的。花費大量金錢提高效能,只是為了保證10%的時候的效能。提高效能和花費的代價是非線性關係,效能越高,代價呈幾何級數增加。軍艦的武器數量多,排水量大,費用高。要降低費用,就要降低排水量或者武器數量。
所以,在護衛航母的有效性和日常活動的通用性之間,需要找到一個平衡點。不同國家的海軍,作戰要求不一樣,平衡點也有區別。美國海軍建立以航母為核心的作戰力量,平衡點高。裝備了大排水量的軍艦。英法的航母數量少,航母活動時間短,水面艦艇的通用性要求好一些,排水量就低一些。美國的盟國受到美國的影響,為了配合美國海軍作戰,也要增加排水量,增加武器數量。但是畢竟不是航母的護航艦,武器裝備還是要比美國低很多。比如火炮,美國的是5英寸127毫米,很多歐洲國家的驅逐艦是76毫米(3英寸)。只有日本南韓這樣的配合第七艦隊的海軍,才和美國一樣。
美國增大軍艦排水量,後果就是很多國家不得不也跟著增加,以便在非航母艦隊對抗中可以抗衡美國的軍艦。
按照目前的技術水平和材料水平,幾千噸的水面軍艦具有遠洋航行的能力,比較適合遠洋活動。雖然名稱不一樣,但是軍艦始終存在。從木帆炮艦,到鐵甲艦、巡洋艦,再到現在的驅逐艦、護衛艦,這個級別的軍艦始終都是多數國家的主要海軍力量,費效比最好。軍艦始終是向大型化發展,不是軍艦小型化,而是軍艦的名稱小型化。
-
16 # 皇家橡樹1972
反艦導彈沒出現之前,海戰是以艦炮為主要武器,也就是說:誰的火炮口徑越大、射程越遠誰就能在海戰當中獲得較大優勢,但是火炮口徑增大之後戰艦的排水量也隨之增加,根據戰列艦和重型巡洋艦主炮口徑的大小,排水量普遍在2~7萬噸左右,因為重巡洋艦和戰列艦主炮口徑203~460毫米,還採用了雙聯甚至四聯裝主炮結構,整座炮塔重在50~165噸左右 火炮在旋轉過程中運動重量達到200~3000噸,這樣的重量和運動重力如果放在排水量不大的戰艦上,航行當中會出現重心不穩的,甚至主炮在射擊的過程中將自己震垮了!所以,主炮口徑越大的戰艦排水量也就越大,基本上是呈正比的。
中間“卡爾.文森號”航母,左側:日本“金剛級”宙斯盾驅逐艦和“高波級”多用途驅逐艦、右側:美軍“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和“伯克級驅逐艦”。這四型戰艦都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一線作戰艦艇。隨著二戰期間航母和艦載航空兵的崛起和1950年代中期之後海軍進入到了導彈化時代,巨型艦炮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因為再大口徑炮彈的威力和射程也比不上導彈,戰列艦的航速再快也比不上飛機...鉅艦大炮成為“恐龍”是必然的!
戰列艦被淘汰、巡洋艦也淡出,但是它們的艦種空缺被以前視為“四等戰艦”和“五等戰艦”的驅逐艦和護衛艦所填補,現代化的驅護艦在排水量方面以上大大高於二戰期間的同名的驅護艦,大型防空型驅逐艦的排水量已經提高到了萬噸級別水平,與《華盛頓條約》規定的輕型巡洋艦相當,目前最大的護衛艦的排水量也提高到了6000噸級別,成為名副其實的一線主力艦。現代驅護艦排水量增加的原因就是導彈化,由於垂直髮射裝置的普及,現代一線戰艦都要安裝60~120個垂直髮射器,並且在通用化和標準化的要求下,垂直髮射器的體積和長×寬的尺寸也增加不少,如果戰艦的體積太小也根本裝不下這麼多的垂直髮射器。
第二點:就是現代戰艦的雷達和電子裝置的體積和數量也限制增加,特別是大型相控陣雷達尺寸達到了30平方米的水平,如果戰艦前艦橋太小也根本安裝不上,所以就必須增加艦橋面積和體積,上層建築增加後整艘艦的體積也要增加。實事求是的說153號“西安艦”安裝了這麼多的武器裝備和雷達,電子裝備顯得很緊湊,所以它後續建造的052D型和055型驅逐艦的排水量都在穩步增加。
隨著科技的進步,現代一線驅護艦的排水量還可能會適當的增加,有可能會達到15000噸級別的水平,已經與二戰期間的巡洋艦看齊了,只有增加排水量才能安裝更大的雷達和更多的導彈發射器,這也是現代戰艦發展的必然趨勢。
-
17 # lovesmall敏
體系作戰是未來戰爭的一個發展方向,三位一體甚至太空作戰都是日後交戰的模式,因此海軍裝備也將是體系配合作戰,各司其職的可能性更大,單兵單艦作戰會越來越少,但絕不可能消失,任何東西都有他存在的必要性。
每個國家國情不同,蒙古等內陸國家一艘拖船即海軍。中國美國俄羅斯印度巴西澳洲等海岸線漫長的國家也需要單兵巡航更需要大的體系作戰。日英法德等老牌強國則需要一支靈巧,機敏的海軍,作戰體系和綜合單艦同等需要。
-
18 # 大馬哈魚12
答
不會的,軍艦應該越來越大。畢竟遠洋的軍艦,需要大量裝備和人員。為此小的軍艦作為近海作戰是非常有用的,但是遠洋還必須要大型艦船。
尤其是現在的兩棲登陸艦,應該最少要裝一個加強營或團的裝備,和數架直升機。補給艦。不能在運動中進行一系列打擊,搜尋反潛等工作。
另外一個就是軍艦上要有導彈發射系統,以後軍艦就是一個導彈發射集中打擊系統。
軍艦大了才能有大功率的動力,提高供電的穩定性,有了強大的電力才能夠裝大型雷達系統,才能發現敵方目標,並且同時指揮多個軍艦。必須要大型的水面艦艇。
英阿馬島戰爭,英國的海軍就是缺乏大型水面艦艇,沒有安裝大型雷達系統和對空發射導彈系統。就不能將阿根廷的空軍飛機起降進行一系列跟蹤鎖定甚至擊落。導致敵方的飛機可以接近自己的艦隊。為此遠洋作戰離不開大型軍艦。
只有大型軍艦才能夠航程遠,要知道補給船也是有消耗的,補給船的補給是有次數的。補給時候容易被敵方攻擊。為此大型的船的好處不言而語。
感覺船造的大是因為要攜帶彈藥、船員和燃料。將來電磁炮的應用和自動化程度的提高後,直接作戰的軍艦會不會越來越小?
回覆列表
這個主要看主戰火力輸出形式和防禦手段的變化,需要注意的是防禦手段所佔用的戰艦排水量遠高於火力輸出;近代以來,主戰的火力輸出經歷了兩次革命,即第一次火炮對錶面硬化裝甲,第二次導彈對防空系統,當火力輸出形式發坐革命性變化,舊的防禦手段落伍,不需要浪費那麼大的噸位,所以小船大行其道,如蚊炮艇、導彈艇之類的,而當新的防禦手段被開發出來,戰艦的排水量就會快速上升,這時船大就代表著生存力強,航程遠,火力也能被加強,從前無畏到超無畏,從初代用火炮驅逐艦改的老四大金剛到現在的055,都是這種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