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崔浩暢談歷史

    研讀歷史,從歷史中總結經驗和教訓,學為己用,我們才能愈加明智、更易成功。

    現實生活中,我們在求職時,有時會遭遇失敗,那我們究竟該怎麼從失敗中總結出經驗教訓,去創造下次的成功求職呢?

    或許,瞭解下商鞅求職於秦孝公的歷史,我們能從中總結出有價值的實用啟發。

    那麼就讓我們進入那異彩紛呈的古代,去探尋古人的生存智慧吧。

    公元前359年,鬱郁不得志的衛國人公孫鞅(即商鞅),因為魏惠王的輕視和慢待,遂只能合則留、不合則去地離魏到秦。

    秦孝公繼位時秦國版圖(左邊淡黃色版圖即秦國)

    來到秦國後,公孫鞅投奔到大臣景監門下,當時的秦國國君嬴渠梁,意欲發展國力強國富民,進而戰勝魏國,重振秦穆公時期的秦國霸業,所以他對天下各國發布求賢令,細數了歷代秦君的失德錯誤,並宣稱自己要痛定思痛地奮發圖強,會裂土厚賞地籠絡人才,期待人才輔佐自己開創富國強兵的功業。

    於是,趁著這個誠心誠意的求賢大潮,景監將公孫鞅推薦給嬴渠梁。

    在第一次面試中,公孫鞅向秦君大談堯、舜以仁義道德教化天下、治理國家的帝道,嬴渠梁聽著聽著,就頭一栽一栽地打瞌睡,差點把額頭磕破,把公孫鞅的腐儒之論,也忘到了爪哇國。

    矢志迅速變法強秦、對其他強國之法不屑一顧的秦孝公

    事後,嬴渠梁把景監痛罵了一頓:“真是混賬!你推薦的人,只會誇誇其談、胡說八道,不能切實強國富民,說再多又有什麼鳥用!這種人,又怎用任用呢?”

    景監找到公孫鞅,指示他不要故弄玄虛,要多跟國君談切實強國之道,公孫鞅連連點頭,並請景監再向國君推薦下自己。

    於是,第二次面試中,公孫鞅向秦君大談禹、湯、周文王、周武王治理國家的王道,嬴渠梁聽後不感興趣,還是將公孫鞅趕了出來。

    事後,嬴渠梁又把景監臭罵了一頓。

    渴求有志君主、變法圖強、實現人生價值的公孫鞅

    景監找到公孫鞅,詢問原因,公孫鞅回道:“這次我提治國王道,可國君還是不感興趣。”

    景監頗為失望,公孫鞅表示自己下次就知道說什麼了,請景監再為自己爭取次機會,惜才的景監只好再在國君面前推薦公孫鞅。

    就這樣,第三次面試又開始,會談後,嬴渠梁有些高興地對景監說道:“你堅持推薦的這個人,並不像我當初說得那麼不堪,還是有些才學和實用見識的,過幾天,你再讓他來找我聊聊。”

    景監回去後告知公孫鞅,公孫鞅會心一笑,自信地說道:“這次,我向國君推薦了春秋五霸的治國方法,不過只講了大略,他雖然有點興趣,但認為五霸時期與當今還是有區別,不能學他們那樣治國,遂沒有采納我的推薦之策。當然,下次,我就知道該怎麼向國君展示自己的才華、推薦自己的治國之術了。”

    於是,第四次面試,公孫鞅又向國君推薦李悝(kuī)變法、吳起變法,這些在短期內迅速強國、攻滅他國的霸道治國方法,嬴渠梁一聽就痴迷其中,竟不自覺地三番五次向前移動膝蓋,並與公孫鞅延伸到具體該如何強秦這個核心問題上,兩人抵足而論,針對國內的眾多問題一個一個分析、商量解決方法和變強之道,竟談了幾天幾夜都不知疲倦。

    事後,景監問公孫鞅,為什麼國君的態度會出現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呢?

    公孫鞅意味深長地回答道:“起初,我向國君講解禹、湯、周文王等帝王仁德治國的方法,試圖建議國君建立如夏、商、周那樣強大的國家,不過秦君直言這樣強國,用時太長,他不能久等。我也能理解,面對東方六國不與秦國會盟、秦國貧弱屢被欺侮的局勢,任何一個賢能國君,都不可能坐視這種不利情況長期存在,透過多次會談,我發現國君肯定想在短期內迅速強大國家、儘快扭轉國家貧弱、外國隨意欺侮的不利局勢,所以我便對症下藥地分別向他講解了齊桓公、晉文公稱霸諸侯、強大國家的方法,國君對齊桓晉文之事,可能因為時代不同、難以直接汲取強國經驗,所以他雖感興趣但似是而非地不知如何運用其方法。於是再次面君,我便有針對性地將幾十年前的迅速強國之法,即李悝變法強魏、吳起變法強楚的方法,向國君傾囊相授,國君聽後果然興趣盎然意猶未盡,竟從他國變法解決國內難題、強大自身的措施方法,延伸到如何切實解決秦國各種問題,強大秦國的具體問題上,於是我便與國君熱火朝天地聊了幾天幾夜,國君確實對儘快強大秦國,抱有一顆狂熱進取之心。如今我對秦國更加了解,也更清楚地知道該怎麼具體改變秦國、強大秦國了,謝謝景監兄的連續推薦啊。”

    就這樣,面試成功後,秦孝公任命公孫鞅擔任高官左庶長,主持秦國變法強國大計,遂有後來改變秦國國運、改變戰國曆史的商鞅變法。

    從商鞅求賢於秦孝公,我們能從中獲得什麼有價值的實用啟發呢?

    其一,刻舟豈能求劍?然亡羊可以補牢。

    從商鞅向秦孝公嬴渠梁講解堯舜禹湯、周文王、周武王的強國曆史,因費時久、難見效而受到秦孝公冷落和慢待;到商鞅向秦君講解春秋五霸的強國之道,雖受到秦孝公初步認同,但因年代久遠,難以切實運用,遂受到秦孝公初步認可、但不任用;最後到商鞅向秦君講解李悝變法強魏、吳起變法強楚的近世強國之法,引得秦孝公專心致志聽用、廢寢忘食商議,直至對商鞅賞識信任厚加重用。

    可見,秦孝公對先代君王的變強之道、興國之法,並不是刻舟求劍地盲目遵從,而是有自己的主觀見解和選用原則,那就是以儘快強國富民、富國強兵為原則;而商鞅在一次次失敗的面試中,也在不斷貼近國君的喜好,向國君逐步推薦自己最擅長的改革變法之術。

    不斷了解領導內心急切想做之事,一次次地亡羊補牢、終於投其所好地贏得了秦孝公的賞識和重用。

    商鞅的求職經歷告訴我們,當領導,在歷史潮流浩浩蕩蕩向前推進時,不能對之前其他國家、其他公司強大自身、但已不適用於今的方法盲目取用,否則就會如刻舟求劍者那樣一無所獲、甚至敗家毀業;當求職者,不能在被面試領導拒絕後,就氣餒地知難而退,如果真是想幹的工作,就要學商鞅那樣一而再、再而三地努力爭取面試機會,不斷改進自己的面試技巧,不斷探清面試官和麵試公司的迫切需求,再有針對性地提升自己能力,投其所好地展現自己的優勢和對求職公司的實用價值,這才是好的求職之道。

    其二,當今之世,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臣子求職,不怕國君挑三揀四擇賢而用,就怕國君顢(mān)頇(hān)無知廢臣誤臣。

    不識劣貨,又怎能辨明珍奇,並明智取之;不辨賢愚,又怎能辨明富國強兵之論與敗家禍國之言,併科學選用之。

    秦孝公求賢於公孫鞅的過程,也是公孫鞅考驗秦孝公是否賢明、是否能量才重用人才的過程。

    前半生就想出人頭地的公孫鞅,曾經依託魏國丞相公叔痤、刻苦鑽研古今變法強國之道,想在變法強大的魏國,繼續輔佐魏王變法圖強,奮鬥出一番輔佐賢君建功立業的光榮人生。

    然而,魏惠王只會形式上對各種賢才推崇備至,卻不願意切實重用人才,以致公叔痤多次向魏王推薦公孫鞅,魏王竟皆不採納、也不試圖去了解公孫鞅、任用公孫鞅。

    這導致商鞅頗為失望,也無謂蹉跎了前半生的珍貴時光。

    同時,在看到秦孝公的求賢令後,公孫鞅雖然也會心動,但是,想到魏惠王的名尊賢才而實卑之,公孫鞅不禁對秦孝公的求賢誠意感到懷疑。

    要想遇到真正識貨、真正珍惜人才的賢明君主,也是需要不斷考驗他們的。可是,靠在國君手下任職來考驗,太耗時,太荒廢人生了,而公孫鞅的人生,已經不起再次耽擱、再次延誤了。

    於是,為了辨明秦孝公究竟是如魏惠王那樣名義上尊崇賢才、實則有眼無珠埋沒人才的庸主,還是名副其實地尊崇賢才、切實想強國富民的賢君,公孫鞅便也在秦孝公考量自己才能的同時,考驗起秦孝公的眼光和雄心。

    互相面試的事實證明,秦孝公明事理、懂用人、有強烈的強國雄心壯志,是商鞅理想中的領導。

    於是,商鞅向其傾囊相授自己的變法主張,在識貨識人才之秦孝公的賞識下,商鞅終得重用,皆大歡喜。

    我們在求職時,若也不想荒廢自己人生,也可以學習商鞅這種求職方法,但需注意面試領導的身份,因人而異地使用此方法,才是明智之道。

    其三,亡羊補牢雖好,但提前做好準備投其所好,防患於未然地求職,才是最節省面試官時間、最節省自己精力和成本、標本兼治、皆大歡喜的求職之道。

    相比於商鞅三番四次地曲折求職、有驚無險地得償所願,諸葛亮的求職,就相對成功得多。

    憑藉胸有成竹之隆中對快速高效求職的諸葛亮

    面對劉備三顧茅廬的求賢之舉,諸葛亮早就胸有成竹地準備好了應對之策,他根據劉備的優勢、劣勢、機會、威脅,迅速給劉備推薦了不與曹操正面交鋒、東和孫權、南略荊州、西據巴蜀、和融四方、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就從漢中和荊州同時出兵、鉗擊中原、興復漢室的戰略。

    此戰略,揮去了劉備前半生顛沛流離、屢戰屢敗的隨意迷茫,徹底廓清劉備後半生的做大做強之路,終於,諸葛亮因此投其所好的求職方略,得以成功獲得劉備的賞識和任用。

    左、迷茫顛沛之劉備;右、有隆中對指導、做大做強之劉備

    商鞅求職,有考驗君主才學的謹防人生荒廢動機,所以他才會三番四次地與秦孝公互相考量、互相試探;

    我們求職時,若無此動機,就不要屢屢率性而言、弄巧成拙地隨意麵試,這樣很可能會多次錯失求職成功的機會,打擊自己的自信心,敗壞自己的名聲。

    教我們細心研究目標公司、科學求職的隆中對

    因此,我們需要像諸葛亮那樣,悉心鑽研目標公司的失敗教訓和成功經驗,細心考察目標公司的需求要求,再有針對性地刻意練習、勤加思考,提升自己暫無、但目標公司要求的能力素質,積攢對求職公司有用的真知灼見、長策偉略,做到求職時投其所好、人有所值。

    這樣求職,我們才能最大限度地節省目標公司的時間、節省自己的精力和時間,做到雙方互利共贏。

    祝各位求職者能以商鞅與秦孝公、諸葛亮與劉備為借鑑,趨利避害地科學求職、工作事業皆成功。

    加油,志在千里的兄弟姐妹們!

  • 2 # 汪汪讀史

    欲擒故縱是一種高明的手段

    商鞅三見秦孝公,第一次說帝道之術,第二次說王道之術,秦公聽得昏昏欲睡。第三次說霸道之術,秦公聽得是如痴如醉,大為高興。可商鞅本就是法家學派代表人物,善於刑名之學,要推行變法,自然是霸道之術,那他為啥就不一開始就向秦公推霸道之術,偏偏要繞個彎子,把自己最精通的放在最後呢?

    其實,商鞅這是在用欲情故縱之計。兩人初次見面,雖然都對對方有所耳聞,但所知不深。若是一開始就講霸道之術,把自己的想法全部和盤托出,會給秦公一種很容易得到的感覺,達不到讓秦公驚歎的效果。凡是古今的奇人,皆有這個毛病,給人一種高深莫測的感覺,讓人不敢小覷。商鞅以此讓秦公更加肯定自己的才能。

    一定要選擇配得上自己才華的人

    商鞅先說秦公不喜歡的帝道、王道之術,其實也是在考驗秦公。透過前面兩次和後面一次秦公表現的鮮明對比,商鞅才知道秦公到底需要什麼樣的變法,秦公的興趣點到底在哪裡。透過第三次的會面,商鞅才確定了,秦公是自己可以輔助的人。事實也證明了,秦孝公和商鞅是歷史少見的君王和臣子,他們互為知己,秦孝公作為強大的後盾,商鞅變法才得以成功。所以,君王用人要找有才華的人,而才人要想施展自己的才華,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也要找能配得上自己才華的君王。

    有一個知己好友的重要性

    商鞅有一個好友,名叫景監,是當時秦孝公的寵臣。商鞅見秦孝公,正是景監所引見。商鞅第一次見秦公過後,秦公狠狠的責備了景監,用現在的話說大概就是,你這個朋友也太不靠譜了嘛。景監雖然很為難,也狠狠地責備了商鞅,可他還是瞭解商鞅,知道商鞅的才華所在。因此,又硬著頭皮安排了商鞅第二次與秦孝公的會面。可商鞅第二次又把事情搞砸了,這時要是換著任何人,豈有不憤怒的道理。可憤怒歸憤怒,他知道商鞅的確有才,若是輔助秦公,秦國必能起飛,最終在第三次會面,商鞅終於沒有讓他失望了。

    由此可見,若不是景監是商鞅的知己好友,在第一次會面過後,商鞅便沒了機會,何談變法,何談名留青史。有一個知己好友,真的很重要。

    自信是一股強大的力量

    商鞅三次見秦孝公,最後才把壓箱底的東西拿出來,而不怕前兩次的忽悠把事情搞砸了,正是因為他內心有一股強大的自信力量。一是,他相信自己的才能,一定能遇到一個明主。二是,他相信知己好友景監,願意為自己多次推薦。三是,他相信自己的相人能力,他透過秦孝公的求賢令,便已對秦孝公頗有好感,認為秦孝公胸襟宏大,誅國國君所不能及也。果然,事實都證明了,他是對的。所以,自信是一股強大的力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劇荒了,超甜的電視劇推薦一下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