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花痴

    搖晃寶寶可能會引發“搖晃綜合症”。由於新生兒的頭顱相對而言較大,寶寶的骨骼又很軟,加之嬰兒沒有自我的保護動作,因此,猛烈的搖晃會讓寶寶腦內形成巨大的衝擊力量,對寶寶健康造成隱患。爸爸媽媽在哄睡嬰兒時,要避免猛烈的搖晃和舉抱小寶寶。

  • 2 # 怪獸bobo

    育兒專家稱,家長們使用搖晃方法哄寶寶睡覺其實不科學,因為嬰兒的頭部大約佔全身長的20%,頭頸骨嫩,頸部肌肉軟弱,不能控制又大又重的頭部,如使勁搖,會使頸部的毛細血管破裂,大腦在顱內與顱骨碰擊,使腦表面和內部出血,甚至腫脹。其實7-8周的孩子已可自己入睡,不需要家長一直抱在懷裡搖晃入睡。

    大多數情況,媽媽的觸撫能起到很好的安慰作用。將寶寶放在床上用手輕拍或撫摸寶寶的背並輕輕哼歌曲,寶寶很易入睡。另外,睡前不要讓寶寶吃太飽,缺鈣和睡前吃得過飽等情況容易造成嬰兒哭鬧,這種情況下也只需撫摸或者輕拍嬰兒,即可使其再次入睡。睡前十五分鐘,還可以給寶寶講故事助眠。

  • 3 # 思雨yp

    幼兒發展專家、嬰幼兒睡眠專家王榮輝老師在《遠離不科學的睡眠訓練,讓寶寶快樂安睡》一文提到了不科學睡眠訓練法法伯的循序漸進哭泣法(延時響應法),今天,就來說說我為什麼不支援該方法,以及該方法造成的無形傷害。

    要弄清楚為什麼該方法不能解決嬰兒的入睡或接覺問題,我們需要認真思考如下幾個問題

    1. 嬰兒即將醒來或醒來時的需求是什麼?

    王榮輝曾經專門撰文探討了嬰兒夜醒的18種需求,如餓、熱、冷、脹、悶、痛、癢、太乾、太溼、太吵、太亮、驚嚇、害怕、身體緊張、失去平衡、睡姿不舒服、生物鐘、不想睡了等。嬰兒的需求需要被及時恰當的滿足,否則他們一定會更強烈的尋求幫助。一方面循序漸進哭泣法(延時響應法)忽視了嬰兒的需求,另一方面延時可能導致嬰兒釋放更高強度的需求訊號。(相關文章:《寶寶夜醒的18種情況》)

    無論是馬克.維斯布朗(《嬰幼兒睡眠聖經》作者),還是卡普《最快樂寶寶組織創始人,5 S 安睡法創始人》,都特別強調看護人應讀懂嬰兒醒來的真正需求。

    2. 如果嬰兒的這些需求沒有被接收到、沒有得到滿足會怎樣?

    第一個階段:嬰兒開始會釋放一些溫和的需求訊號,如扭動身體等、哼哼、咂巴小嘴、輕舞小手、輕輕晃動身體、收縮身體等。

    第二個階段:如果在第一個階段看護人沒有及時讀懂嬰兒的需求信或沒有及時正確地滿足嬰兒的需求,嬰兒則會釋放更強的需求訊號,如哭泣、喊叫等。

    第三個階段:如果在第二個階段看護人還沒有響應,嬰兒可能就不僅會釋放表達需求的訊號,同時可能釋放因為需求不被看見、不被理解而產生的負面情緒,如大聲哭鬧並伴隨身體的煩躁、打挺等。這種超強訊號和被忽視、不被理解的負面情緒也會令寶寶們疲憊、口渴、身體不舒服等。而過累可能導致寶寶難以入睡,即便入睡後也難以長睡。很快他們又會再次醒來,尋求看護人的幫助,如此形成睡-醒哭鬧-疲憊-睡的惡性迴圈。

    此外,該方法在心理學界也備受爭議,李雪老師也就這個問題專門寫過部落格討論過,大家可以參考閱讀(《心理醫生全面揭示“哭聲免疫法”的真相》)。我沒有詳細研究過相關資料,但作為親密自然育兒法的研究者和支持者,我從不認為科學育兒和親密育兒是矛盾的。

    3. 嬰兒入睡前需要什麼?

    這個問題很多父母也許從來沒有想過,但實際上嬰幼兒要順利入睡是需要一定條件的,如合適的睡眠環境、睡眠需求、情緒平靜、身體放鬆、合適的時機(即不會不想睡也不會過累)等。大部分寶寶睡前的鬧覺行為可能都是告訴看護人:嗨,這怎麼睡呀?

    忽視這些需求表達,粗暴的把孩子放在臥室裡任其哭泣(無論是CIO 的“哭到寶寶累了自己睡”也好,還是法伯的“循序漸進的控制寶寶哭泣”也好),不僅沒有幫助寶寶接覺遇到的困難,反而可能造成上面提到的生理或心理上新的需求或傷害。

    當然不排除少數嬰兒把“哭”當作一種運動,即便是這種情況,我們也要思考:為什麼我們孩子到了該睡覺的時間來運動?難道他們不應該在白天清醒時進行充足的運動嗎?

    4. 睡眠過程嬰兒為什麼醒來?

    睡眠專家在統計嬰幼兒的夜醒資料時,發現總有一些寶寶的夜醒次數是超過正常水平的,而導致這些非正常夜醒得原因是多樣化的,主要包括睡眠環境、寶寶的作息(包括白天的活動和睡眠)、寶寶的進食、寶寶對外界感官刺激(如聲音、光線、空間、溼度等)的處理能力、 寶寶的身體發育(如肌肉的緊張與放鬆、身體的平衡能力)、生物鐘、安全感等。

    5. 什麼才是滿足嬰兒這些需求的正確方式?

    正確的方式是基於嬰兒的真正需求:如寶寶醒來是因為餓了,那就應該進食;如熱了就應該減少被褥;如睡姿不舒服而嬰兒自己沒有能力在睡眠中調整,看護人就應幫助嬰兒調整睡姿直到舒服;如身體緊張,就應幫助嬰兒放鬆身體等。如入睡前寶寶覺得太吵了,我們就應該想辦法讓環境更安靜一些。

    6. 為什麼同樣的情況一些嬰兒難以入睡、夜間頻繁醒來,而另一些不會?

    這個問題非常好,我們必須正視嬰幼兒的個體差異,這些差異可能在胎兒期就存在了。如嬰兒對於同樣的光線或聲音,一些嬰兒會感到舒服,而另一些會覺得不適,這是他們的對聲音和光線的感官處理能力不同造成的。

    我在前面寫過一片文章,這裡的睡眠能力包括嬰幼兒的感官能力、身體發育、生物鐘、安全感等。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同樣的環境下,有些嬰兒會有嚴重的睡眠問題,而有一些確完全沒有。(相關文章:《發展寶寶的睡眠能力才是解決睡眠問題的根本》)

    相信看到這裡,你已經認識到了發展嬰兒的睡眠能力才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方法。科學的睡眠訓練(我更喜歡稱之為睡眠管理)絕不僅僅只是一個簡單的入睡流程、一個哄睡方法、一個接覺方法,它應該包括了從胎兒期到嬰幼兒期幫助寶寶們更好的發展自主入睡能力的全部。全世界父母都應該學會平息寶寶的哭鬧,讓寶寶快樂地入睡!

  • 4 # 伊寧玄雪

    搖晃寶寶這一動作,其實不只出現在哄寶寶睡覺的時候,有時候跟寶寶玩的時候,有些家長也喜歡搖晃寶寶。你知道嗎?這一搖一晃,其中暗藏著很多的危險的!

      1、頸部易受傷。搖晃寶寶,是很容易損害到他們頸部的肌肉和韌帶的,嚴重的話甚至會扭傷寶寶的頸部。這是因為寶寶的骨骼發育還未成熟,骨質比較柔軟,佔體重近一半的頭部,重量全靠頸部的肌肉和韌帶支撐,而寶寶大腦蛛網膜下腔的間隙較大,頸部的肌肉力量較弱,韌帶彈性較差,頸椎也未完全骨化,難以承受較大幅度的搖晃和高拋的震盪。當被搖晃時,易受傷。

      2、造成腦部暫時性充血。寶寶的大腦尚處在發育初期,有的家長把寶寶高高拋起,會使寶寶體內的血液不時地衝擊大腦,這樣會導致腦部暫時性充血。如果不停地搖晃寶寶,或是將寶寶一次次地拋起來又接住,便容易使寶寶頭顱內的腦組織隨搖晃或高拋的晃動,與較硬的頭顱相撞,從而引起腦損傷。這種情況,寶寶可能出現拒奶、嗜睡或容易腦怒,嚴重者可出現突然昏迷、呼吸困難、噴射性嘔吐等顱內壓增高的症狀。

      3、造成區域性性貧血。當被搖晃時,寶寶就像成人在玩高速運轉的遊樂專案,其身體是無法承受巨大的離心力的,血液流向一邊,容易造成區域性性貧血,寶寶因此會出現臉色蒼白、呼吸困難、站立不穩,甚至出現暈厥、嘔吐等症狀。嚴重的,有可能造成寶寶的智力明顯下降、嚴重的運動障礙、失明和大腦實質性的損傷,如腦萎縮、腦軟化、腦囊腫等。

  • 5 # 永朔

    小寶寶是不能搖晃的,會有很大的風險的,輕拍或很小幅度的搖晃問題應該不會太大,但最好還是不要晃的好哦,小寶寶該睡覺了或哭鬧了,家長把他抱在懷裡晃來晃去,有時張開手掌拍著寶寶,但是中醫指出,抱小嬰兒不能輕易搖晃、猛拍。

    哪怕是輕度搖動、震盪嬰兒也可能帶來傷害,甚至可以說相當危險。這是因為,1歲以下的嬰兒頸部控制力和支撐力較弱,且頭部相對較大較重,如果上下左右晃動,很容易從脊柱到腦部遭受旋轉力量,使柔軟的腦部撞擊堅硬的頭骨,引起出血或神經損傷。

    輕者出現嗜睡、嘔吐、腹部不適,嚴重者可能出現抽搐、昏迷,甚至造成腦癱、智力受損等嚴重後果。這種症狀稱為“搖嬰綜合徵”。根據美國兒科協會的調查,夭折的嬰兒中有20%左右是由該症所致。

    因此,抱小嬰兒不能輕易搖晃、猛拍,更不能抓著孩子的雙手往空中使勁拋,引得寶寶咯咯發笑。

    哄孩子入睡時,可以把他輕輕放入搖籃,哼一首輕柔和緩的搖籃曲;當孩子哭鬧時,則可以溫柔地抱起他,輕輕地撫摸後背、四肢等,讓寶寶感到安全、放鬆,同時檢查一下衣服是否舒適,給他一個玩具分散注意力等。

    知道了抱小嬰兒不能輕易搖晃、猛拍,如果寶寶出現了類似“搖嬰綜合徵”的表現,最好及時到醫院診治,避免不可逆損傷。

  • 6 # pinkymony

    哄睡的時候,最好避免搖晃。第一個原因是孩子的大腦還沒有發育好,尤其是剛出生的嬰兒,臼顱還是軟組織,俗稱沒有長滿,我們老家稱這種情況叫沒有吃滿一斗米。就是頭頂你可以看到跳動的地方。有的孩子要滿月甚至白天才會長滿,合攏變硬。所以如果總是搖晃孩子哄睡,不利於孩子大腦發育。第二,如果長期搖晃哄睡,孩子的脊柱也會收影響,造成彎曲。第三,搖晃哄睡,形成習慣,會對產婦和照顧孩子的家人完成困擾,有的孩子不搖晃就不睡覺,產婦的手會因為這個運動,患腱鞘炎。不利於產婦恢復身體健康。

    可以介紹幾個哄睡的辦法。有唱歌哄睡,有講故事哄睡,有拍拍哄睡,有到了時間點,給孩子營造睡覺的氛圍,大家一起睡,燈光變暗這種辦法比搖晃哄睡好多了,不要以為小嬰兒聽不懂兒歌,故事,有一個睡覺的氣氛比搖晃更容易睡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攝影中除了常見表達性感的拍攝手法外(如私房),是否有其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