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農學博士教種植

    一、秦艽的主要特徵特性

    秦艽屬於龍膽科植物,多年生的草本作物,高度在20-100釐米,基部被殘葉纖維所包圍。鬚根多條,往往扭結或粘為1個圓柱形的直根;植株的莖直立或斜生,單一;莖生葉密集或蓮座狀,莖生葉對生,較小,基部合;葉片披針形或矩圓狀或腋生作輪狀;果實為蒴果,呈現矩圓形,種子橢圓形,顏色為深黃色。

    秦艽性喜潮溼冷涼的氣候,較為耐受寒冷,忌強光,怕積水。秦艽對土壤的要求不嚴,但一般以疏鬆、肥沃和土層深厚的腐殖土和砂質壤土為宜。在乾旱季節,秦艽容易出現灼燒現象,葉片在烈日直射下易變黃和葉緣枯萎。每年從根莖部分生出1個地上莖,生長年限較長的莖多簇生。通常情況下,在每年的3月下旬返青,5月下旬抽薹開花,7月中、下旬種子成熟,年生長期一般為100-120天。秦艽栽培環境要求年降雨量在600毫米以上,無霜期為160天以上。總之,秦艽對生長環境要求相對不是太嚴格,有野生品種分佈的地區,均可以正常栽培。

    二、秦艽的主要繁殖方式

    秦艽一般採用種子繁殖,當然也可用分株繁殖。

    1、種子繁殖

    ①採種:秦艽的1-2年生植株所結的種子,多不充實,發芽率較低。生長到第3年以後,大量開花結果,我們可以選擇生長健壯、無病蟲為害的植株作為採種母株,於每年的9-10月當種子呈現淺黃色時,將果實帶部分莖稈割回,並置於通風處後熟。等到乾燥後抖出種子,選籽粒飽滿、無病蟲的種子,貯於通風乾燥處。

    ②種子處理:我們可以選取成熟飽滿、無病蟲的種子進行沙藏處理。其具體方法為:選地勢高、排水良好的地方挖窖,深度在80釐米左右,寬度為40-60釐米,長度依需要而定。窖底鋪潔淨溼河沙15釐米厚,按照種子與溼沙的比例混合,沙的溼度以手握成團,手鬆散開而不滴水為宜,並攤放於窖內,厚度保持在40-50釐米,上面再蓋上15-20釐米的溼沙,並在窖中每隔40-50釐米豎放一直徑約15釐米粗、下至窖底上通窖頂的秸稈把,以利於通氣。上面再蓋上土,成土丘形,再加蓋柴草。等到第二年春播種用。

    ③播種:主要分為春播和秋播兩種。秋播的種子不進行沙藏處理,採種後即可進行播種,8-9月份秋播的種子,當年即能長出2片葉子,可進行移栽。春播在每年的3月下旬至4月初,在整平的畦面上,採用條播,按照行距20-30釐米,開1-2釐米深、3釐米寬的淺溝,然後將種子均勻撒在溝內,並覆一薄層細土,略加鎮壓,上面覆蓋草簾,並進行保墒遮陰,以促進種子的快速萌發。每畝土地播種用0.5-1公斤為宜。

    2、分株繁殖

    一般可以在春、秋兩季進行。春季芽萌動之前,挖出根,分成小簇,每簇保持1-2個芽,按照行距20-30釐米進行栽植,穴深根據根系大小而定,以根芽覆土3釐米左右為宜,並壓實。栽後應立即澆水,密度以每畝1萬株最為適宜。

    三、秦艽的人工栽培模式

    1、選地整地

    我們可以選擇海拔1000米左右,比較溫暖的山地以及土層深厚、肥沃、質地疏鬆、含有豐富腐殖質的沙壤土或壤土為好。在每年的春季或秋季,及時進行深翻,耕深在25-30釐米,揀去石塊、樹根和草根等雜物,並結合深翻先施足有機肥,每畝土地施用2500-3000公斤,然後整平耙細後再作畦,畦寬的規格為120-150釐米,長度依地形而定,一般為10-20米。多雨的地方作成高畦或壟,少雨的地方可以作成平畦。在山地栽培時,我們應注意水土保持工作,修好排水系統,做成保水、保肥、保土的三保地。

    2、移栽

    (1)露地移栽

    在進行露天移栽時,我們多采用二年生苗栽植,提倡“頂凌”移栽。一般在土壤剛解凍後進行,或於秋分時期進行移栽。按照行距75釐米開溝,深度為15-20釐米,用步犁開溝時,要求將靠前 溝溝側壁整理成較垂直面;將秦艽苗子大小分級,按照株距7-10釐米靠溝壁垂直襬放,然後覆土,至苗剛好露頭,心葉展開的大苗,埋土至露出展開葉剛好;我們需要用腳踩壓實,使根充分與土壤接觸,做到淺不露根、深不埋心,過小苗或弱苗要進行雙株定植。

    (2)覆膜移栽

    我們一般採用一年生苗進行栽植,秋收後及時翻耕。在來年春季的3月上旬進行整地,採用寬窄行起壟鋪膜,保持壟面55-75釐米,壟間距在15-20釐米左右,在壟面上按行距25釐米、株距 15釐米,破膜扎眼定植,深度為10-12釐米,孔徑為5釐米,每壟定植3行,必要時要及時澆定植水,每穴一般栽種1株,做到淺不露根,深不埋心。另外,我們可以採用先移栽、後覆膜放苗的方式進行移栽。覆膜移栽相對比較費工,但總產量高,栽培週期較短。

    3、大田管理

    (1)澆水

    在播種完成之後,如果遇到乾旱天氣,我們應該均勻灑水澆灌,以便避免大水漫灌造成土壤板結,影響到出苗率。蓋草簾保墒,以保持土壤溼潤,以利於發芽。當出苗50%的時候,把草簾支高2-5釐米;當出苗80%時,就可以直接撤掉草簾,並逐步延長光照時間,防止突然撤掉簾子而使陽光直射幼苗,造成幼苗死亡。秦艽雖喜陽光,但怕強光照射。

    (2)除草施肥

    在播種的當年,因幼苗細小,不適宜中耕,應該拔除雜草,保持苗地無雜草。等到小苗長出2-4 片葉時,可以進行間苗,去弱留強,按照3釐米株距交錯留苗。並及時追施一次稀薄的人、畜糞尿。當苗高4-5釐米時,再進行間苗1次,保持株距在4-5釐米即可。第二年的春天出苗時,及時清除地內殘葉雜物,進行第1次鬆土除草;在每年的6-7月進行第2次鬆土除草。每次鬆土除草後,施灑一次肥料。現蕾時,每畝土地施用過磷酸鈣15公斤。除留種外,其餘花蕾全部摘掉。雨季應注意排水,以有效防止爛根。

    (3)病蟲害防治

    症狀:植株的葉片上產生長橢圓形至不規則形病斑,顏色為灰白色,病斑邊緣呈現褐色,較寬略隆起,大小不一,病斑的背面為灰褐色,略凹陷,病斑上分佈不均勻群聚小黴點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發病規律:病原菌主要在種苗上越冬,第二年的4月中旬開始發病,病害發生髮展與雨水關係很大,一般在生長中、後期高溫多溼季節發病嚴重。

    防治方法:進行合理的輪作和間作,在發病初期,我們可以噴施65%代森錳鋅500倍液或50%萬黴靈600-800倍液,間隔10-14天噴1次,連噴2-3次即可。

    症狀:這種病害主要危害秦艽葉片,夏孢子堆積在葉片正面。在發病初期,葉表皮上產生淡黃色小斑點,逐漸變為黃褐色,後期隆起呈小膿皰狀,表皮容易破裂,向外翻,斑點聚整合圓形或橢圓形;秦艽鏽病以冬孢子進行越冬。冬孢子堆多生於葉正面,散生,顏色為黑褐色,突破錶皮。

    發病規律:鏽病多發生於每年的8月至10月,在雨水較多年份和低海拔種植區發生嚴重,嚴重時,葉片變黃,植株直接枯萎。一般砂壤土發病率較高,田間管理粗放,感病植株殘體在枯萎後若不及時清理消毒,則發病率較高,危害十分嚴重。

    防治方法:在發病初期,推薦用15%三唑酮可溼性粉劑500-1500倍液進行噴霧。

    症狀:在發病初期,植株的根部或莖基部為暗褐色,地上部分的葉色逐漸暗淡變黃,出現萎蔫症狀,強光下更為明顯。在發病中後期,病部顏色逐漸變為深褐色至黑色,發軟甚至腐爛。地上部分表現為生長減弱直至乾枯,危害嚴重時成片死亡。

    發病規律:病菌主要在土壤中和病殘體上越冬。少數爛根乾枯後呈現黑褐色。在爛根與健根交界處的斷面上可見黃色侵染線。一般土壤板結、低溫多溼、地勢低窪、排水不良的情況下,更容易發生此病。

    防治方法:我們需要避免田間積水,在發病初期,可以用80%代森錳鋅600-1000倍液或50%百菌清800-1500倍液,每間隔7-10天噴施1次,連噴3次即可。

    秦艽的葉斑病、鏽病、根腐病均屬於真菌性病害。而對於真菌性病害,主要是採取“預防為主, 防治結合”的方針,在種植前,我們需要對地塊進行選擇,對土壤、種子和種苗進行消毒,生育期進行化學防治,並及時清理病株,時刻保持田園清潔等。

    秦艽的蟲害發生相對較輕,苗期主要有蚜蟲、小地老虎等危害,大田期有蠐螬和蛞蝓危害。蚜蟲多於春末夏初發生,我們可以用40%氧化樂果乳油1500-2000倍液噴霧防治。如果發現秦艽大田有地下蟲害時,在播前用0.5%辛硫磷顆粒劑兌水噴施地表,並立即耕翻,耙耱平整。

    4、適時採收

    秦艽的生長較慢,一般2-3年,於秋季的9-11月倒苗時,全根挖出,然後用清水洗乾淨,使根呈 乳白色。並且放在場地或架上進行晾曬。等到根變軟時,堆放3-7天,至顏色呈現灰黃色或紅黃色時,再攤開曬乾即可。

    四、秦艽人工種植存在的問題

    1、種子質量難以保證

    一些不法商販把與秦艽種子相似的雜草種子採集後,與秦艽種子混合一起出售,謀取利益,單嚴重坑害農民。還有些農戶,在播種時使用陳年種子,也會影響種植質量。

    2、種植管理粗放

    目前,大部分農民科技意識低,難以改變傳統的種植方式,無法做到精耕細作,導致秦艽產量低、品質差。

    3、種植密度不規範

    某些地方,連片種植秦艽,每公頃土地的密度不足90000株,極大地浪費了土地資源,造成了產能浪費。此外,在施肥、除草等方面也存在不施、少施的問題。

    4、忽視病蟲害防治工作

    長期以來,部分藥農忽視病蟲害防治,直接影響到經濟效益。

    5、採收與加工不及時

    長期以來,老百姓在秦艽採挖後不清洗根上泥土,到處亂堆亂曬,導致產品外觀視覺不好,也在 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出售價格。另外,加工隨便,加工時不注意將種子中的雜草籽和細小石子撿除。

    農學博士有話說:秦艽的生育期會受海拔高度和溫度的影響,在海拔較低而比較溫暖的地區,其花期和果期常會延後,生長期也會相應延長。在高冷地區進行種植時,我們必須採取合理有效的種植措施,一畝地可產優質鮮品600-800公斤,經濟效益還是很不錯的。

  • 2 # 食錦人家

    秦艽別稱大葉龍膽、大葉秦艽等,為龍膽科蔥屬多年生草本植物,產於新疆、寧夏、陝西、山西、河北、內蒙古及東北地區,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常作為治療風溼關節痛、結核病、潮熱、黃疸等症的主藥之一,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秦艽的種植技術吧!

    秦艽的生長習性

    秦艽生於河灘、路旁、水溝邊、山坡草地、草甸、林下及林緣,海拔400~2400米。喜溼潤、涼爽氣候,耐寒,怕積水,忌強光,適宜在土層深厚、肥沃的壤土或砂壤土生長,積水澇窪鹽鹼地不宜栽培。種子宜在較低溫條件下萌發,發芽適溫20℃左右。通常每年5月下旬返青,6月下旬開花,8月種子成熟,年生育期100天左右,種子壽命1年。

    秦艽的育苗技術

    1、選地:選擇遠離公路200米以外、遠離住宅區及有汙染的場所,靠近水源、平地或緩坡地,土質以沙壤土、森林腐殖土、棕壤土為宜,要求土層深厚、土質肥沃、疏鬆、溼潤,土壤pH為5.5~6.5。前茬作物以豆科、玉米等為宜。

    2、整地:播種或移栽的前一年秋天整地,整地前先施入腐熟有機肥3000~5000千克/畝,深翻20釐米,耙碎,土、肥均勻混合,做寬1.2~1.5米、高20釐米的畦,作業道寬50釐米。畦土要求疏鬆、細碎、無樹根、草根、石塊等雜物。

    3、播種:秋播或春播。秋播在10月上旬至封凍前進行,春播在4月上旬、地面無雪、土壤解凍3~5釐米時進行。播種可採取撒播和條播的方法,在床上開溝,溝寬10釐米,深3~5釐米,溝距20釐米。每畝用種量500~750克,播種後畦面覆松針或稻草,厚度1~2釐米。苗高6~9釐米時間苗,株距9釐米左右,不宜移栽。

    秦艽的種植技術

    1、選地:秦艽苗出齊後,揭去覆蓋物,清除雜草,防治病蟲危害生長1年即可移栽。選擇前茬為禾本科作物為宜,土層深厚,排水良好,易耕作的地塊,施優質農家肥1500~2000千克/畝,過磷酸鈣50千克/畝,精細整地後進行栽植。

    2、移栽:秦艽在10月上旬到中旬開溝栽植。株距15~20米,行距20~25釐米。保苗0.09~0.14萬株/畝,每栽一行覆土壓實,再繼續栽春季栽植在土壤解凍後進行,種苗一定不能露芽,種苗露芽後成活率不高。所以按當地自然條件,土壤解凍後越早越好。

    3、管理:秦艽播種後至出苗前要經常澆水,使表土層保持溼潤狀態。以90%敵百蟲或樂果15倍液拌麥麩堆在畦四周邊,誘殺螻蛄。當幼苗長到2對真葉時去掉一半左右覆蓋物,4片真葉時再去掉全部稻草或松針,乾旱、高溫天氣可遲些撤除覆蓋物,以利保墒。要及時除草,保持田間無雜草。當氣溫較高、土壤20釐米以下出現乾土層時進行澆灌,最好採用滴灌。

    4、防病:秦艽主要病害為葉斑病,患病時葉片出現棕褐色圓形或橢圓形病斑。播種前進行種子消毒,及時發現和控制病株,搞好田間衛生。6月上、中旬用65%代森錳鋅400~500倍液,每7~10天噴1次,6月中旬至10月用300倍液代森錳鋅,每7天噴1次。

    5、採收:秦艽播種後3~5年採收,秋季地上部枯萎時採挖,採收後用清水洗淨,晾至半乾,切去蘆頭,再晾至全乾。炒秦艽是將秦艽片置炒鍋內,以文火加熱,炒至

  • 3 # 南山王探長

    中藥材秦艽種植要注意一下七點

    一、生物學特徵

    秦艽為龍膽科植物,多年生草本,高20-40釐米,莖部被殘葉纖維所包圍。鬚根多條,扭結或粘為1個圓柱形的根,莖直立或斜生,單一,莖生葉密集或蓮座狀,莖生葉對生,較小。莖部全,葉片被針形或矩圓狀或腋生作輪狀,蒴果矩圓形,種子橢圓形,深黃色。

    二、生長特性及栽培適應環境

    秦艽性喜潮溼冷涼氣候,耐寒冷,忌強光,怕積水。對土壤要求不嚴但以疏鬆,肥沃和土層深厚的腐殖土和砂質壤土為宜。在乾旱季節易出現灼燒現象,葉片在烈日直射下易變黃和葉片緣枯萎。每年從根莖部分生出1個地上莖,生長年限較長的莖多簇生。通常每年3月下旬返青,6月下旬抽苔開花,7月中下旬到8月種子成熟,年生長期為100-120天左右。秦艽栽培環境要求年降雨量在600毫米以上,無霜期160天以上。總之秦艽對生長環境要求相對不是太嚴格,有野生品種分佈的地區均可栽培。

    三、栽培技術

    (一)秦艽栽培方式

    秦艽一般用種子繁殖,栽培方式有露地移栽、覆膜移栽和直播套種。

    直播一般與胡麻或小麥等作物套種,以起到幼苗期遮蔭作用,其栽培週期長、產量低,生產上採用的較少。露地移栽和覆膜移栽採用先育苗,後移栽的方式,栽培週期可縮短到2-4年。

    (二)選地整地

    選擇土層深厚肥沃,質地疏鬆的砂質壤土,一般於前茬玉米、小麥、洋芋等作物收穫後至秋季整地,深翻30釐米以上,及時耙耱保墒。來年春季土壤解凍時翻耕,揀去石塊、殘膜和草根,結合整地施入農家肥(土糞)2000公斤-4000公斤,或有機肥120公斤。墒情差時一般少施或不施土糞(土糞多時,易傷苗,較嚴重的導致缺苗),然後整平耙細,作畦或打壟(根據土地而定)。

    (三)育苗

    育苗播種時間為土壤封凍前或來年早春3月下旬土壤解凍後,有1水條件者春季最佳。將準備好的土地深翻整平,做成1.2-1.6米寬的畦,選用成熟飽滿的種子,畝用種量1.2—2.5公斤,撒播後覆士0.5-1.0釐米,用鐵鍁輕拍壓實,再覆1層麥草,厚1-2釐米,覆蓋均勻,用溼土不間斷的打成土釘,防止大風吹走麥草,進行遮蔭保墒和防止土壤扳結以促進種子蔭發,

    在墒情好的特況下一般從播種到種子發芽大約需30天左右。當苗長出2-3片針葉時,視苗長勢情況適當揭基覆革,逐漸練苗,一般揭3次,至6月下旬可揭去所有覆草。最好選陰10陰雨天揭去覆草,以防Sunny過強燒傷幼苗。揭草後10天追肥1次,一般畝撒尿素10-15公斤,撒後澆水或等雨天前撒入。苗出齊後開始第1次除草,除草後及時灌水,同時視天氣情況適當澆水。有條件的農戶,可搭建小拱棚育苗,一般1年生苗即可移栽。

    (四)移栽

    1.露地移栽。多采用2年生苗栽植。提倡“頂凌”移栽,一般在土壤剛解凍後進行,或於秋分時期進行移栽。整地時畝施底肥過磷酸鈣50-60公斤,或尿素40-60公斤,按行距30釐米開溝,深15-20釐米,用步犁開溝時要求將靠前溝溝側壁整理成較垂直面,溝側壁傾斜度小,將秦艽苗子大小分級,按株距7-8釐米靠溝壁垂直襬放,然後覆土,至苗剛好露頭,心葉展開的大苗,埋土至露出展開葉剛好,用腳踩實,使根充分與覆土接觸,做到淺不露根,深不埋心。保持行距30釐米,株距7-8釐米,過小苗或弱苗要雙株定株。

    2.覆膜移栽。一般採用一年生苗栽植,秋收後及時翻耕,結合翻耕,一次性施入優質農家肥3000-5000公斤,過磷酸鈣50公斤,然後耙耱收墒。來年春季3月下旬整地,結合耙地施入尿素50公斤或碳銨50公斤。採用起壟寬90釐米覆膜,壟間距30釐米。在壟面上按行距20釐米,株距12釐米破膜扎眼定植,深度10-15釐米,孔徑2釐米,每壟定植3行。必要時要澆水定植。

    每穴栽1株,小、弱苗雙栽。切記做到淺不露根,深不埋心。別外,也可採用先移栽,後覆膜放苗的方式進行移栽。覆膜移栽相對比較費工,但產量高,栽培的週期短。

    (五)田間管理

    1.中耕除苗。一般5月中、下旬開始除草,此時幼苗易損傷,必須操作細緻,6月下旬或7月上旬,再進行第2次除草,以後根據苗子生長以及雜草生長情況,見草及時拔除。當年抽苔開花率5%。第2年5月上旬在雨前畝撒施尿素30公斤。天氣乾旱高溫時應及時澆水。

    2.病蟲害防治。秦艽在生長過程中,主要有葉斑病危害,一般多於6月或7月發生,特別是移栽後易發病較重,嚴重時植株枯萎死亡。防治方法:一是避免連作;二是移栽時不要在育苗田中移栽;三是用藥物防治。在發病初期用65%代森銨可溼性粉劑800倍液噴防,每7天噴1次,噴灑1-2次即可。同日要注意澆水與及時排澇。

    (六)採收及加工

    一般露地栽植的秦艽2年後可採挖,地膜栽植的秦艽當年可採挖,到10月中、下旬及時採挖,挖出的根除掉莖葉、鬚根和泥土,然後用清水洗乾淨,使根莖呈乳白色,再晾顯灰黃色或黃色時,攤開曬於即可。及時打成0.5-1.0公廳小捆出售,兩頭紮緊,及時出售。

    (七)留種

    留種時在抽苔開花期,用磷酸二氫鉀600-800倍倍液進行葉面噴施,提高結實率和種子的飽滿度,同時用辛硫磷1000倍倍液噴灑,防止蛾類幼蟲蛀蝕種子。7月下旬或8月上甸種子成熟,視其成熟度將其苔杆一塊收割、脫種、曬乾。裝在布袋置乾燥通風處。

  • 4 # 老胡說三農

    秦艽,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一味比較常用的中藥材。最近的價格在每公斤100~105元之間,而且,價格比較穩定。因此,許多藥農都喜歡種植。然而,有的藥農因技術原因,種植秦艽的產量不是很高,因此,影響了經濟效益。所以,我們有必要說說秦艽的高產種植方法。

    一、概述:秦艽共分三種。一般可分麻花秦艽、粗莖秦艽和小秦艽。但不管是哪種秦艽,其花期都為7~8月;果期在9~10月。

    1.麻花秦艽

    多年生草本植物,基部為殘葉纖維所包圍。主根粗壯,莖常斜生。基生葉密整合蓮座狀;莖生葉對生,條狀披針形。聚傘花序頂生或腋生;萼齒2~5枚,不等長;花冠淡黃色,喉部及筒的基部有綠色斑點,頂端5裂。蒴果長圓形,具柄,種子多粒。

    2.粗莖秦艽

    多年生草本植物。主根粗大,大部或部分分裂為小根,相互纏繞呈右旋扭結在一起。花莖粗壯,斜生。頂部莖生葉卵形,形成苞狀圍繞花序;中部葉與頂生葉近相等,較厚,革質。聚傘花序,簇生呈頭狀;花萼一側開裂,先端具1~5枚不明顯的齒;花冠藍色或暗藍色。蒴果橢圓形,有明顯的柄。種子扁長圓形,具網紋,無翅。

    3.小秦艽

    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單一或稍分枝,細長圓柱形。葉片窄長披針形。花萼管部通常完整不開裂,先端有條形或條狀披針形長齒;花冠藍色;子房無柄。蒴果矩圓形。種子多粒,橢圓形。

    二、生物學特性

    秦艽喜潮溼、冷涼氣候,耐寒,忌強光,怕積 水。對土壤要求不嚴,以草甸土、荒漠土、砂質壤土為多見,但以疏鬆、肥沃、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腐殖士和砂質壤土為好。

    三、繁殖與栽培

    1.繁殖方法

    秦艽一般採用種子繁殖。於4月上旬春播或6月中旬夏播,多采用撒播法。可將選好的成熟飽滿種子,在整好的畦上撤入,然後覆土,輕輕鎮壓後,蓋一層草或地膜,並經常保持溼潤,以促進種子萌發。

    2.栽培方法

    (1)間苗定苗

    當苗高4~5釐米時,按株距12~15釐米間苗;苗高6~8釐米時,按株距8釐米左右定苗。間苗後要適當澆水施肥。

    (2)鬆土除草

    每年鬆土除草3~4次,一般於5月中、下旬進行第一次中耕除草。注意中耕宜淺,勿傷苗及莖葉。

    (3)追肥

    結合中耕除草進行追肥,以農家肥為主。每公頃施人糞尿22500-30000千克,或腐熟油餅750~1500千克加水22500千克。化肥以複合肥為好,一般在植株封壟後趁雨或澆水時撒施,每公頃300千克。

    在開花期,每公頃用磷酸二氫鉀9幹克噴施葉面,每隔10天噴1次,連續噴3次。

    3.病蟲害防治

    秦艽常見的病蟲害有葉斑病和蚜蟲等。

    (1)葉斑病

    多發生於6~7月。防治方法是:發病初期用10%代森鋅可溼性粉劑800倍液噴霧,每7天噴1次,共噴1~2次。

    (2)蚜蟲

    為害莖葉。防治方法是:發病初期用600倍樂果乳液噴灑,7~10天噴1次,連噴2~3次。

    四、採收

    在播種種植後3~5年即可採收。於秋季11月或春季3月進行,可挖取全根。

    五、產地加工

    將挖出的根,洗淨泥土,剪去莖葉、鬚根,原曬,待根變軟時,繼續堆放3~7天“發汗”,至表皮顏色為紅黃色或灰黃色後,再攤開曬乾即可。

    以上介紹的就是秦艽的高產栽培方法。一般情況下,運用此法,每公頃可收穫秦艽幹品1500公斤左右。

    綜上所述,秦艽是一味有多種用途的中藥材,種植前景比較廣闊。一般情況下,只要按照以上介紹的方法進行種植,就能夠獲得比較高的產量,從而為增加種植效益奠定比較好的基礎。

  • 5 # 隴西黃芪哥

    這個問題分開為兩個來說:

    中藥材,要達到中藥材用藥的標準。必須符合《2015年中國藥典標準》,從該味藥的形狀,含量,炮製等。秦艽,再從該藥的種植來說。產於祖國的新疆,陝西,山西,河北等省,全部是北方少雨的省份。藥用主要在風溼骨病,潮熱等病,掌握了它的要求後,再來看看種植。

    秦艽的生長時間是全年,每年的春季發芽,盛夏開花,秋天種子成熟,立冬後開始採挖。主要在北方海拔1000米的河灘,草甸,自然地生長,耐乾旱,耐寒,切忌溫度升高。

    採到種子後,選擇土質肥沃的地方,前期要翻土,太陽下曬幾天,讓雜草和害蟲暴曬,然後撒上種子,輕輕翻一下土,再用麥草覆蓋,保證春季反冬不被凍死芽。快入夏時要人工除草,一般選擇在早上10點之前或下午4點之後,Sunny微弱時除草,這樣不會破壞到苗子。苗子生長過程中要特別注意病變,這個時候苗子脆弱,要隨時注意葉子的顏色和黑斑,及時用防病蟲的藥,不要讓農藥殘留超標,這個用藥前要檢測的,每天最好噴一次代森錳鋅的稀釋液。這個中藥材是多年生的,一般最少兩年採挖,夏季是將採挖的把花折了,全部營養成分長在藥上,霜降過後,含量充足後採挖。採挖後先自然晾曬,待半乾後用水清洗,切成藥典規定的形狀,晾曬全乾後裝包,送到藥廠炮製裝包。

    總之,該味中藥提高產量,要保證能夠藥用否則,一點價值都沒有。達到用藥要求的基礎上,掌握好種植的間距,蟲害,除草等,要勤於管理,多下田地。採挖前不要提前挖,一定等到霜降過後,尊重節氣,會大大增加其產量。

  • 6 # 梁家小陽子

    中藥材秦艽該如何種植才高產?

    要想種植高產,就要了解好,掌握秦艽種植高產技術。

    一、播種育苗

    秦艽一般可以進行春播和秋播,秋播的時候要注意的是,最好是在十月初進行,而春播最好是四月份進行。首先我們需要進行一段時間點的育苗,可採用撒播和條播的方式進行播種。撒播一般適合懶人種植,而條播方便苗期管理。播種之後需要覆蓋一層稻草,用於保溫保溼,等幼苗出土之後,要及時的將稻草揭開一部分,以免影響到幼苗的生長。

    二、移栽定植

    當幼苗長到六到十釐米左右的時候,這是需要進行合理的間苗,但此時還不能進行移栽。一般最好是等幼苗生長到十五到二十釐米左右的時候,才能進行移苗定植。在栽種的時候,通常都是按照行間距為三十釐米,株間距為二十釐米的間隔定植。定植的時候,每栽種一行就需要覆土壓實,以免影響到移植的成活率。

    三、田間管理

    秦艽的田間管理是比較簡單的,所以說秦艽是一項非常適合懶人的種植專案。一般在定植成活之後,進行第一次中耕除草,並且要經常性的進行澆水,保持田間土壤的溼度。其次就是要合理的進行施肥,根據秦艽的生長情況,科學的使用肥種,通常最常使用的就是糞尿水和腐熟油餅肥。然後就是在生長的過程中,搭建遮陰棚,並且合理的控制田間的光照情況。最後就是做好病蟲害防治,最主要的病害是葉斑病,一般我們在播種的時候就可以透過種子處理來進行預防,在後期做好田間管理工作,在發病初期,使用代森錳鋅進行防治。

    我們透過秦艽的生長習性就能知道秦艽它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同時也瞭解它對水分、溫度以及光照強度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的,那麼我們在種植的過程中,就需要充分的把握住這幾個關鍵的點。

    秦艽特徵和栽培的適宜環境

    1.特徵

    秦尤為龍膽科植物,多年生草本,高20~40cm,基部被殘葉纖維所包圍。鬚根多條,扭結或粘為1個圓柱形的根;莖直立或斜生,單一:莖生葉密集或蓮座狀,莖生葉對生,較小,基部合;葉片披針形或矩圓狀或腋生作輪狀:蒴果矩圓形,種子橢圓形,深黃色。

    2.生長特性及栽培適宜環境

    1.秦艽栽培的方式

    秦艽- -般用種子繁殖,栽培方式有3種,即露地移栽、覆膜移栽和直播套種。直播需與刺胡麻或小麥等作物套種,以起到苗期遮蔭作用,其栽培週期長,產量低,生產上採用較少。露地移栽和覆膜移栽採用先育苗、後移栽的方式,栽培週期可縮短到2~4年。

    2.選地整地

    選擇土層深厚肥沃、質地疏鬆的砂質壤土,一-般於 前茬作物玉米、小麥、洋芋等收穫後至秋季整地,深翻30em以上,粑耱收墒。來年春季土壤解凍時及時翻耕,揀去石塊和草根,結合整地施入底肥,施農家肥(土糞) 15~ 30thm2,墒情差時一般少施或不施土糞(土糞多時,易傷苗,導致缺苗較嚴重),然後整平耙細,作畦或打壟。

    3.育苗

    育苗播種時間為土壤封凍前或來年早春3月上旬土壤解凍後,有澆水條件者春季最佳。將準備好的地塊深翻整平,做成1.4m寬的畦,選用成熟飽滿的種子,用種量為90.0~ 112.5kghm2,撒播後覆土0.5~ 1.0cm,用鐵鍁輕拍壓實,再覆1層麥草,厚

    1~2cm,覆蓋均勻嚴實,進行遮蔭保墒和防止土壤板結,以促進種子萌發。覆蓋麥草後有條件者澆灌1次透水。一般從播種到種子發芽大約需要30d左右。苗出齊後開始第1次除草,除草後及時澆水。當苗長出2~3 片真葉時,視苗長勢情況適當揭去覆草,一般揭草 3次,至6月上旬揭去所有覆草。選陰天或陰雨天揭去覆草,以免Sunny過強燒傷苗。揭去覆草後過幾天追肥1次,一般撒施尿素375kg/hm2,撒後澆水或雨天前施入。並應多次進行除草,同時視天氣情況適當澆水,以利苗生長。有條件的,可搭建小拱棚育苗,一-般一 -年生苗即可移栽。

    4.移栽

    2.4.1露地移裁。多采用二年生苗栽植。提倡“頂凌”移栽,一般在土壤剛解凍後進行,或於秋分時期進行移栽。整地時施過磷酸鈣600kg/hm2、尿素300kg/hm2或碳銨

    375k/hm2,按行距30cm開溝,深15~ 20cm,用步犁開溝時,要求將靠前溝溝側壁整理成較垂直面(溝側壁傾斜度要小);將秦艽苗子大小分級,按株距7~ 8cm靠溝壁垂直襬放,然後覆土,至苗剛好露頭,心葉展開的大苗,埋土至露出展開葉剛好:用腳踩壓實,使根充分與土壤接觸,做到淺不露根、深不埋心。保持行距30cm,定植37.5~ 45.0萬株/hm2,過小苗或弱苗要雙株定植。

    5.覆膜移栽。

    般採用一年生苗栽植,秋收後及時翻耕,結合翻耕- - 次性施入優質農家肥30/hm2、過磷酸鈣750kg/hm2,然後耙糖收墒。來年春季3月上旬整地,結合整地施入300kg/hm2尿素或375kg/hm2碳銨。採用寬窄行起壟鋪膜,保持壟面55 ~ 60cm,壟間距15~20cm左右,在壟面上按行距20cm、株距12em破膜扎眼定植,深度

    10~15cm,孔徑2em,每壟定植3行,必要時要及時澆定植水,每穴- -般裁1株,做到淺不露根,深不埋心,用苗2.5~2.8 萬株/hm2。另外,可採用先移裁,後覆膜放苗的方式進行移裁。覆膜移栽相對比較費工,但產量高,栽培週期短。

    3.田間管理

    1.中耕除草。般5月上旬開始除草,此時幼苗易受傷,必須操作細緻,6月中、下旬或7月上旬,再進行第2次除草,除2~3次。當年抽薹開花率為5%。 第2年視田間雜草情況及時松耕除草2~3次。

    2. 追肥。露地栽培第1年基本不追肥,第2年4月下旬到5月上旬苗較高時追施尿素300kg/hm2,雨前撒施,或施後澆灌水,或開溝施肥。抽薹開花初期再追施1次尿素,方法用量同前次。天氣乾旱高溫時應及時澆水。

    4.病蟲害防治

    秦艽性喜潮溼冷涼氣候,耐寒冷,忌強光,怕積水。對土壤要求不嚴,但以疏鬆、肥沃和土層深厚的腐殖:土和砂質壤土為宜。在乾旱季節易出現灼燒現象,葉片在烈日直射下易變黃和葉緣枯萎。每年從根莖部分生出1個地上莖,生長年限較長的莖多簇生。通常每年3月下旬返青,5月下旬抽薹開花,7月中、下旬種子成熟,年生長期為100~ 120d左右。秦艽栽培環境要求年降雨量在600mm以上,無霜期160d以上。總之,秦艽對生長環境要求相對不是太嚴格,有野生品種分佈的地區,均可栽培。華亭縣秦艽栽培適宜環境主要在沿關山區域和氣候較冷涼的西北部。

    5.豐產栽培技術

    秦艽在生產中,主要有葉斑病危害,

    一般多於6月或7月發生。特別是移栽後發易病且較重,嚴重時植株枯萎死亡。防治方法:

    一是避免連作:

    二是移栽時不要在育苗田中移栽:

    三是用藥物防治,於發病初期用65%代森銨可溼性粉劑800倍液噴防,每7d噴1次,噴灑1~2次,同時要注意及時排澇和灌水。

    6.採收及加工

    目前,露地秦艽栽植2年後採挖,地膜秦艽栽後當年可採挖,於秋季採挖,挖出的根除掉莖葉、鬚根和泥土,然後用清水洗乾淨,使根莖呈乳白色,再晾呈灰黃色或黃色時,攤開曬千即可。

    7.留種

    留種時在抽薹開花期,用磷酸二氫鉀600~ 800倍液進行葉面噴施,提高結實率和種子的飽滿度,同時用辛硫磷1 000倍液噴酒,防止蛾類幼蟲蛀蝕種子。7月中、下旬種子成熟,視成熟度,將其莖杆塊收割收穫,然後打碾、曬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適馬8-16mm鏡頭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