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西奇博物館
-
2 # 魂舞大漠
曹操個不高,黑圓臉,小綠豆眼,衝你嘿嘿一笑,可以想見,還是蠻嚇人的,至少與英雄不搭嘎。
按照歷史相關記述,給其畫幅像的話,只能以其貌不揚來形容。南北朝時期的劉義慶,在其《世說新語》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曹操對自己的容貌有點自卑,吩咐崔琰來代替自己接見匈奴使者,露餡以後又把人堵在半道上截殺了。從記述的內容和成份看,傳說的性質比較大,不過在歷史記述中倒不乏佐證。
東晉孫盛的記述《魏氏春秋》,也說其“姿貌短小”,無非說的就是個子矮唄。個矮不算大毛病,但在以貌取人的東漢社會,他的長相至少到不了出眾的地步,要不然,會誇張地來說道一番。
到底曹操長啥樣,僅憑現有歷史資料已很難去考證,對他的子孫長相也鮮見有何記述。2009年河南安陽安豐鄉西高穴村的曹操墓,被確證以後,一時曹操長相的事再次被提起,只可惜頭部只剩下後腦勺和頭蓋骨,已無法復原。究竟是不是他的骨頭,都無法確認。他的兒子曹植墓被發現,遺骸早已不再。可見覆原的想法只能成為歷史一團迷霧。
2014年山東衛視《中國面孔》欄目中,復原過辛追夫人的趙成文教授,在經過多年努力,給曹操九支後人做過綜合分析後,給出了這樣的答案,你能同意嗎?可以說這是目前比較權威的意見。怎麼說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已。你可以這樣畫,沒人反對,也無法反對。比如北方多方臉,南方多圓臉,這怎麼說呢?
個人的看法,非要欣賞一下,可以在畫中見其神彩,亦可在影視中找到一點藝術的影子,比如鮑國安飾演的曹操形象就比較深入人心,獲得不少觀眾的認可。
。
-
3 # 醉愛侃足球
眾所周知,在三國中很多英雄的形象都非常鮮明,無論是性格還是外在形象。
曹操是三國時期的一代奸雄,咱們對他的印象非常深刻,只知道他為人奸猾,也有雄才偉略。但很少有筆墨描寫曹操真正的長相,歷史上的曹操,長相到底是怎樣的呢?
筆者認為,曹操的外貌形象可能真的不太好。否則,在《三國志》和各類史書上肯定會大寫特寫。
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最喜歡寫的就是,此人要麼身長八尺,虎背熊腰,要麼就是面如冠玉,英姿瀟灑。
雖然羅貫中有尊劉貶曹的傾向,可我們在其他史書上也很少見到關於曹操身材和容貌上的正面描述。唯一的解釋就是,曹操的身材和容貌可能真不值得吹捧,只能儘量避而不談。
在電視劇《曹操》中,漢靈帝曾好奇問過曹操的身高,曹操說“臣六尺八寸”。引發了朝中文武百官的鬨堂大笑,看來曹操在當時是算比較矮小的。
按照漢代和現代尺度的標準來看,以前的一尺就是現代的22.04釐米,六尺八寸,也就是156.672釐米,意思就是說曹操的身高只有1.57米不到。
難道曹操的身高真有這麼矮嗎?筆者認為雖然曹操在東漢末年雖然不能說特別矮,但絕對是偏矮的。
據《世說新語》記載,說曹操是:
“不足以雄遠國”。也就是說,如果讓他到其他國家出使,是不足以雄壯國威的。
據說曹操在接見匈奴使臣的時候,就派了一個替身——崔琰。曹操自己則在崔琰的身後冒充侍衛。
崔琰在當時還真是一個德才兼備且身姿雄偉的美男子,匈奴使臣稱讚崔琰說:魏王雅望非常,身邊捉刀人雖然容貌平平,但絕對是個真英雄。
而《魏氏春秋》對曹操的描述就更具體了:
“姿貌短小,而神明英發”。這就是說曹操的身材是比較短小的,不過此人神采奕奕,五官相貌還是不錯的。
在真三國無雙的遊戲當中,曹操的身高是1.74米,這絕對有誇大的成分。而且下圖中所有的男性英雄和文臣武將都比曹操高,看來曹操還真是比較矮。
按理說,《三國志》是以曹魏為正統的,關於曹操的身材和容貌應該大肆渲染。但陳壽在《三國志》中就沒有記載曹操的真實身高,說明他是在不方便記載啊。
總之,我認為曹操的身材也許確實不算高大,可能在1.6米左右。曹操的五官相貌可能也不能說標緻,但此人給人的印象卻非常深刻,絕對是那種不怒自威,喜怒無常,又讓人捉摸不透、甚至不敢妄自揣摩的人。
回覆列表
曹操的身材和長相一向撲朔迷離,不過這個問題相當有趣!
請跟隨西奇妹一起,結合考古和史料,找到答案!
曹操的長相,一言難盡……
考古學者表示:“挖出來的曹操遺骸1米55。”
《世說新語》記載:曹操“自以形陋”,醜到沒法見人。
就連隔壁老王也信誓旦旦地表示:曹操燙個頭1米8……
越來越離譜!
▲左側曹操畫像,右側曹操復原圖。
歷史上真實的曹操,真的是又矮又“抱歉”嗎?
來看看小妹翻遍史料的答案,是否與你心有靈犀?
一:曹操的身高:真的只有1米55嗎?(1)考古結論:1米55(存疑)。曹操的身高飽受爭議,源自於前一陣的考古成果。
2009年,曹操在安陽的墓被發現。經過遺骸復原,專家推測曹操的身高在1米55左右。
然而,在曹操身高仍懸而未決的同時,墓葬的真實性卻飽受爭議了。
(具體爭議部分因為與本文關係不大,暫不展開了)
所以為了還原給你們一個真實的曹操,小妹結合史料來講。
首先看《三國演義》:
(2)《三國演義》結論:1米61(小說,不可盡信)。《三國演義》:
“……為首閃出一將,身長七尺,細眼長髯,官拜騎都尉,沛國譙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
羅貫中對於曹操的相貌描述甚少,能找到的只是這句“身長七尺,細眼長髯”。
7尺是多高呢?漢代的一尺是0.23米,7尺摺合為1.61米。如果說挖出個1米55的曹操,那還算湊合……
但注意《三國演義》畢竟是小說,曹操作為第一大反派,總不能長得太短小了,不然作為大BOSS,不夠威猛。所以羅貫中有故意拔高曹操的可能性。
所以不能僅憑一部《三國演義》來斷定曹老闆的身高!
▲電視劇中的曹操形象。
繼續翻看。
(3)《三國志》結論:故意省略不寫(應該不高)。《三國志》中對於人物的身高,是怎麼記載的呢?
《三國志》:
劉表:長八尺餘,姿貌甚偉。(高於1米85)
許褚:長八尺餘,腰大十圍,容貌雄毅,勇力絕人。 (高於1米85)
劉備:身長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顧自見其耳。(1米73)
諸葛亮: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1米85)
趙雲:雲身長八尺,姿顏雄偉,為本郡所舉,將義從吏兵詣公孫瓚。(1米85)
太史慈:慈長七尺七寸,美鬚髯。(1米78)
孫權:形貌奇偉。(寫了“奇偉”,不會很矮)
很遺憾,《三國志》中唯一沒有記載身高的主要角色,叫曹操……
難道陳壽這麼粗心嗎?在記載了所有主要人物的同時,獨獨遺漏了曹操?可曹操是三國裡面一國的大BOSS,絕不應該!
結論只能是——陳壽故意沒寫。
因為曹操的身高確實拿不出手,而《三國志》是“以魏為正”的,如果將主角曹操寫的太過“不體面”,那就不足以服人,所以乾脆放棄描述。
▲曹操畫像。
(4)《魏氏春秋》結論:曹操很矮……雖然陳壽很“客氣”(沒有描述身高),但其他的作者卻沒有這麼“講義氣”了。
比如《魏氏春秋》:
《魏氏春秋》:
(曹操)姿貌短小,而神明英發。
哎喲,這個作者可沒留情面呢!不過算是先抑後揚。
但曹操“短小”是逃不掉了。
所以挖出來一個1米55的,也還說得過去……
▶▶▶最後來總結一下◀◀◀
當時的平均身高為1米62,被《魏氏春秋》描述“姿貌短小”的曹操,顯然達不到1米62。
但曹操也不會特別矮,因為曹操是武官出生,常上戰場。如果連1米5都達不到,顯然上戰場像個孩子,也不可能。
綜合來看,可以推斷曹操的身高不會很高,且低於1米62的平均身高。所以在1米55至1米60左右比較合理。
二:曹操的樣貌:真的“不足以雄遠國”嗎?解決完身高問題,再來看看曹老闆的長相。
(1)《世說新語》結論:長相很“抱歉”(小說,不可盡信)。關於曹操容貌的描述,最令人津津樂道的就是《世說新語》中的那一段八卦了。
有點長,你們隨意看一下然後小妹來解釋:
《太平御覽》:
《世說》曰:太尉總角時常造公,司徒王衍神情明秀,風姿詳雅,山公嗟嘆者良久。既去,目之而言曰:“何物老嫗生此寧馨兒,然恐誤天下生民者,未必非此人。”
又曰:崔琰字季珪,聲姿高朗,須長四尺,甚有威重。武帝見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以雄遠國,使季珪代,自捉刀立床頭。既畢,令間諜問曰:“魏王何如?”答曰:“王雄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追殺其使。
注意,這段話中的關鍵文字為“自以形陋,不足以雄遠國”。
原來曹操有一天要見匈奴使者,但他覺得自己長相很“抱歉”,恐怕無法鎮住匈奴這等野蠻部落,於是派自己的手下崔琰假扮自己與匈奴使者會面。而自己則提著一把刀站在床頭假扮侍衛。
會面結束後,老曹忍不住好奇,派人去問匈奴使者:“魏王(曹操)看起來是不是很帥呀?”
結果匈奴人回答說:“魏王還行吧,但床頭提著刀的那個人才是真英雄!”
曹操一聽,你妹的,這個使者不簡單,必須殺掉才行,於是派人追殺使者……
故事講完了。雖然在《世說新語》的這個故事裡曹操被形容為“自以形陋”,但這只是老曹單方面覺得自己丑,並不能代表別人看他也覺得醜。
退一步講,即使樣貌“抱歉”,但“氣質”方面曹老闆一向拿捏的死死地!不然匈奴使者不會回答說“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況且,《世說新語》中記載的只是傳說,並不可盡信!
▲電視劇中的曹操形象。
(2)《三國志》結論:氣質感人!在更為可靠一些的《三國志》中,雖然沒有從正面描述曹操樣貌,但用了這麼幾個詞來形容曹操給人的感覺,來看:
《三國志》:
太祖(曹操)運籌演謀,鞭撻宇內,覽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陳壽在《三國志》裡說曹操是“非常之人,超世之傑”,可以說是極高的評價了!
▶▶▶最後來總結一下◀◀◀
曹操並不一定很醜。起碼在“氣場”方面,是很突出的!
西奇妹說:其實曹操姿貌如何,真的不重要。
難道不帥,難道不高,他就不是我們心中喜歡的那個曹孟德了嗎?
之所以我們喜歡他,只因為他是曹操!
-------------------------------------------------------
答題人:西奇妹
參考文獻:
陳壽:《三國志》、
孫盛:《魏氏春秋》、
李昉、李穆、徐鉉等:《太平御覽》、
羅貫中:《三國演義》、
劉義慶:《世說新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