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任一
-
2 # 歷史神預言
權柄授人是主要原因,地緣政治是內亂根源。趙國奪位政變頻發,兒子餓死趙武靈王。之前國君殘酷教訓,時勢所迫並非巧合。國家頂層設計決定,歷史遺留問題未根治。
地緣政治看趙國內亂頻發,內政是頑疾,中山是毒瘤。
一、歷史遺留問題,一直沒有徹底解決。
①武靈王之前,趙國曾爭立國君的政變頻發,堪稱當時各國之最,前幾代國君都是在政變中或者在反政變中即位。
②趙國華夏族大臣蔑視,排擠戎狄背景的外族大臣是個頑疾,一直沒有得到有效根治。
④趙國的前幾代國君始終沒有徹底解決中山問題,後患無窮。
二、地緣政治,南北分裂,一國兩都。
①趙國嚴重偏向遊牧文明,胡人文化根深蒂固。
②趙國南為農耕文明,以邯鄲為趙國進軍中原的基地,北為遊牧文明,以代郡為制約戎狄的據點。
④爭立國君的兩派中,戎狄背景的大臣以代郡為根據地,華夏族大臣以邯鄲為根據地。
⑤趙國有很多貴族就是在控制了代郡後,有了向趙國中央政府挑戰的實力。
三、地緣政治,中山毒瘤,分裂牽制。
①趙國與林胡、樓煩、東胡、義渠、空同、中山等遊牧民族國家接壤,中山國處於趙國的心臟地帶,全境只有東北角一小塊與燕國接壤,其餘皆為趙國所包,邯鄲與代郡之間隔著中山國,趙國的領土被中山國分割地四分五裂。
②代郡、邯鄲、上黨郡與舊都晉陽是趙國的四個重鎮,由於中山的從中阻隔,邯鄲要與代郡交往就得繞很大的圈子,需要經過太行山西側的上黨郡和太原郡才能進入本來處於邯鄲北面的代郡,很不方便。
④中山國史稱“千乘之國”,而且勾結其臨近的齊國和燕國,牽制趙國,威脅國家安全和統一。
-
3 # 秋天燦爛
一說到趙武靈王,人們很快就會想到胡服騎射,趙國曆史上第六個國君,他大膽進行社會改革,把趙國治理的國富民強,威震四方。可就是這樣一個有遠見卓識和雄心壯志的政治家、軍事家,最後居然餓死沙丘,實在有些讓人匪夷所思,難以相信。至於它的合理性,確實無從考證,但歷史就是這樣記載的。
話說在距今兩千多年前,也就是公元前321年,趙武靈王即位的第五年,他娶了韓女為夫人,生了太子趙章。在他即位十六年頭上,有一次他到大陵(今山西省文水縣東北)去遊歷。晚上,做了一個夢,夢見一美女在那裡彈琴,並邊彈邊唱,使他十分動心。第二天,他便將夢中之事與大臣分享。在座的大臣中有個叫吳廣的,他認為這是個獻媚取寵的好機會,便對武靈王說:“我家有個姑娘,姓贏名孟桃,和大王夢見的美人一模一樣。”趙武靈王聽了,心中說不出的歡喜,叫他儘快送入宮中。
果然,趙武靈王看到孟桃,十分喜愛,如獲至寶,並將其立為惠後,後來孟桃生了個兒子,叫趙何。趙武靈王愛屋及烏,廢掉了趙章,立趙何為太子。到公元前298年,趙何長到十來歲時,趙武靈王就把王位傳給了趙何,就是趙惠文王。並讓肥義做宰相輔佐惠文王。而趙章則被封為代安陽君,叫田不禮輔佐他。趙章當然不服氣,讓弟弟做國君。總想有朝一日取而代之。
果然,第二年機會來了,趙武靈王遊歷沙丘,惠文王和公子章(趙章)跟隨,入夜,他們三個人分別住在三個宮裡。等到夜深人靜,王子章和田不禮,謊稱主父(趙武靈王)的名義,召惠文王去見他。惠文王身邊的大臣高信感覺事有蹊蹺,就報告了宰相肥義,肥義認為事關重大,怕惠文王可能會慘遭毒手,想先去了解一下情況,結果剛進入大門,就被公子章埋伏計程車兵所殺。隨後,公子章和田不禮帶兵包圍了惠文王,惠文王一面派人去邯鄲送信,搬取救兵,一面奮勇抵抗。等到公子成和李兌的救兵趕到,一鼓作氣,打敗了公子章的叛軍,殺死了田不禮,但沒找到公子章。
後來公子成和李兌包圍了趙武靈王的行宮,並下令搜查,最後找到了公子章,並將他拉出來殺了。公子成和李兌怕無故帶兵搜查趙武靈王的行宮,已屬於反君之罪,有朝一日,趙武靈王一定會找藉口殺了他們。因此兩人一商量,一不做二不休,當斷不斷,必留後患。因此他們二次下令包圍趙武靈王的行宮,通知宮裡的人趕快出來,後出來的以叛逆者對待,人們爭先恐後的湧出宮,只有趙武靈王想出出不來。這次包圍整整持續了三個月,宮中沒有吃的,最後派人進去一察看使,趙武靈王早已餓死。
-
4 # 歷史檔案館
客觀上說,沙丘之變中,趙武靈王已經完全被趙惠文王一黨封鎖,身邊的服務人員被重罪都嚇跑了,趙武靈王一沒手機二沒網,想聯絡到支持者確實是不可能的。
還是客觀上說,由於沙丘宮中存在有一些動植物,也有水源,在裡面堅持3個月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尤其趙武靈王的年齡也不是太老。
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另一個客觀因素:
策劃一場政變,是否有必要選擇一種長達3個月的謀殺方式?策劃人是否考慮過拖延引發的一系列風險?
那麼,究竟又是什麼原因呢?
可能性大致有二:
一為歷史的非理性因素,現實世界中確實存在大量不合理的事件,這一點確實無法排除;
二為李兌在當時有某種政治訴求需要這樣做——同時期李兌正在趙廷進行血腥的政治清洗,即“族”,可見殺戮的範圍是比較廣泛的。
而如此廣泛的殺伐,顯然無法在幾天之內快速完成,在這期間李兌可能需要趙武靈王先活一陣子,也不排除當時實為劫持主父發號施令又在大清洗後將其謀殺,然後掩蓋為絕宮餓死;也有可能是李兌早已殺死了主父,但秘不發喪,在3個月後宣稱主父已被餓死。
總之,看歷史務必要牢記:
史官沒長天眼,陰謀家也不是幹多缺德的事旁邊都得帶個史官。
我們在史書上看到的陰謀活動,至少當時參與方在事後允許或默許再或被迫公開的部分內容。如果你認為其中有不合理之處,有可能是當時確實發生了某些不合理的事件,也有可能是陰謀運作過程中的掩飾。但無論如何,其中不可能有絕對化的答案。
他一手造成的體制成了問題。
1國君已經不是他,他只是個特殊身份的高階將領。這也是他被困死的根本原因。如果他沒有主父的特殊身份,估計早就被定性為叛軍將領直接殺死了。
2趙何想他死但又不想揹負下令殺父的名聲。他才能多活幾個月,1千多年後史思明的兒子就是一定要他爹死,就是直接下手。
3直接圍困他的應該是聽命於趙成李兌的部曲,不會聽從他的命令,史書上說他們只是流淚,估計也只能心理同情。
4朝中的文武官員中沒有重量級的趙武靈王的心腹。文官就算有同情的但也沒辦法。武將就算有同情的但救援趙武靈王就是不在國君趙何同意下私自用兵,形同反叛,估計沒有敢。如果前相肥義活著,他可以用個人威望鼎著趙何的君威調兵救趙武靈王。他一死,救沒有重量級的幫手了。
5就算趙王犯下了一系列的錯誤,如果他有這樣一個準備應該還不會有這樣的下場。如下是我的個人分析
一個強人(國君,大將,軍閥,黑社會老大,土匪。。)無論在哪裡,身邊都要有一支足夠數量和質量還有完全忠於自己的貼身部隊。
假設趙武靈王身邊有這樣一支人馬。他可以冒死衝出重圍,返回雲中重兵集團,那時候估計就是一場文官武將選擇站隊的問題了,到底是追隨哪位趙王?應該就是一場趙國內戰的問題了。
回覆列表
下面針對題主對沙丘宮政變中的幾點疑惑,逐一做個解答。
疑惑一:趙武靈王為什麼不想辦法外逃聯絡外界,求助太監宮女及忠於自己的老臣。
事件的起因是廢太子章起兵欲殺新國君惠王的叛亂,公子成、李兌聞訊,即從國都帶領"四邑之兵"趕到,打敗了公子章一夥的叛亂,將其黨徒全部殺死。公子章兵敗,忙逃到武靈王所居住的宮中躲藏,公子成、李兌以兵包圍了武靈王的行宮,終於殺死公子章。趙國法律規定,以兵圍王宮者滅族。公子章死後,公子成和李兌商量說:"因為公子章的原因,包圍了武靈王,現在即使撤圍解兵,我們也會被滅族。"由此看出二人由於懼怕趙武靈王的追罪滅族,圍困沙丘宮以致武靈王於死地。想必也是重兵包圍,趙武靈王一己之力又如何讓聯絡外界。為什麼說一己之力,因為被圍之後宮中已無太監宮女,公子成曾下令宮中的人說,後出來的殺頭。武靈王所居宮中的人全部出來了。這時趙武靈王真的成為了孤家寡人了。
疑惑二:在封閉的環境下能否活三個月
從醫學常識講,人如果是不吃不喝,一般情況下,不能超過七天,為什麼趙武靈王。被圍困達3個月之久才餓死。在他被圍困後在宮中是得不到飲食的供應,在飢餓難耐,就掏雀窩捉幼雀生食充飢,為了活命吃了一切能吃的東西。圍困計程車兵,位於上級的權威是不敢私自剛走武靈王,但是這場政變畢竟不是因昏庸暴政之類的事變,以他的政績及帶給來百姓的穩定生活,不排除士兵偷偷遞送食物。(個人的猜測)
疑惑三:趙武靈王在裡面大聲呼喊,守衛有如何的反應
事件發展至此,守衛想必也會想到趙武靈王的最終的下場,就算守衛私自放走他,無一兵將的武靈王也未必能平安的回到都城。一公子成方面的必殺絕心,追一人並不是什麼難事,二武靈王死掉,是不是也是其繼任者惠王想要的結果呢?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廢太子章本來也是一個極其出色的太子,只是由於自己對吳娃的愛,而無辜廢掉了公子章。公子章在無辜被廢后,毫無怨言,一如既往地孝敬自己。在想起賢惠的韓夫人的時候,趙武靈王就會更加的愧疚。他想找一個填補自己愧疚之情的辦法。就是打算把代郡分給公子章,讓公子章也稱王。如果公子章順利稱王,對惠王何日後的統治是不是一個最大的隱患呢?!畢竟公子章不是一個平庸之輩,再加上自己的王位本該屬於他。其實這個想法趙武靈王主要的目的收回趙王何的實權,重新親掌朝政。惠王對此會沒有任何的想法嗎?大膽猜測惠王也許想借公子成他們之手除掉武靈王及廢太子章,以鞏固自己的王位和手中的權利。
可憐趙武靈王英明一世,在王位交接採用“扶上馬送一程”設想卻嚴重違背了政權構建的基本規律,最終造成了趙國的內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