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素里布衣楊半
-
2 # 多米諾尼加
楊再春老師是位有功力的書家,但並非是大師級人物,曾經風靡過一時,那時較有名的還有沃興華,任政,胡問遂等,硬筆書法的領軍人物是龐中華,改革初期,百廢待興,文藝剛剛復興,他們嶄露頭角,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所謂各領風騷數十年吧。如今文藝大發展,各種思潮和書寫風格不斷推陳出新,加上書法界亂象,他也慢慢被邊緣化了,當然還是有一批熱愛他的粉絲的。
-
3 # 聽竹齋
是不是中書協創始人不去考究,既便是也是做個具體工作而已沒什麼可大樹特樹去標榜的。楊先生的成名是與他過早透過媒介、電視講座等傳播書法有直接關係。至於“遭遇冷眼”和“風光不在”之說或許可能存在但這也屬正常!倘若楊先生在該領域是公認的“大師”級人物或許小編就不會出這麼個題目了。本人認為,楊先生在普及書法方面的確做了一些有意義的工作,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也吸引了大批書法愛好者的關注。楊先生的字依本人看缺少古意不耐看,硬筆書法的味道太重,看似有筆墨的變化但太過於糙做刻意了。一點感言。
-
4 # 蝸居齋主人
風格隨時代而變,目前書界各領風騷數十年!百年後還有人追慕將是承先啟後比肩蘇、黃、米、趙、董、王的化時代書家。
-
5 # 天涯過客3547
作為中協書法創始人楊再春的書法,在當今書壇也是首屈指。他博採眾長,是正宗的傳統書法大師。時代在發展進步,如今的書壇已被網路時代取第,各路“神仙”粉墨登場。人們的眼光不再停留在過去那個很傳統的時代。審美觀點五花八門。什麼是書法正宗已不重要,各種炒作滿天飛舞。我主觀認為還是傳統美,古典美。
-
6 # 畫家唐思源
中國書法出現過楊再春時代,不容置疑。我也是其中粉絲之一,就像當初看到王成喜畫梅一樣,眼前一亮。他們都在北京佔據文化核心優勢,開門見山不是媒體就是粉絲。
先看看楊再春書法吧,
字的結體漂亮,有很好的楷書功底,筆畫變化無窮,力道也很好,善於造型。實在說,如果是楊再春的漂亮“忽悠”了我們,也是我們從美術字來剛剛突圍出來,心甘情願接受他的忽悠。
一個共同推舉的事物出現熱點,總有它超凡脫俗的亮面。還有他推廣渠道的不與人同,我見過頂級的書法,沒有見過頂級領導有頂級書法。
但總得承認,歷史的電影膠片倒轉到那個時代,楊再春王成喜,還是佼佼者。
人無完人。現在回頭看楊再春書法,就是少了點“藏拙”,但比現在許多書協領導的字要好很多。
也有人說書協領導是管理人,不一定是高手書法家。說得好。問題是你做了領導,第二天就讓三流字領導潮流,拍賣,而不是出臺書協管理工作規則創新,任人唯賢。
楊再春是書協的出力人,也影響一代人。如果你說他在書協遭遇冷眼,那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不遭遇不正常。文人相輕,你有了名,掙了錢,都是冷眼的被目擊者。
無人嫉妒是庸才。
假如大衣哥和我一樣窮,誰會去砸他的家門?
蘇東坡黃庭堅張擇端都被蔡京趕出協會,楊再春被冷算什麼?
不過,千古流芳,歷史留下了蘇東坡,楊再春卻難說。我這一段一直在讀帖練習書法,感覺還是文學修為不夠,字裡行間總少了一點什麼。
下面是我的作業:
-
7 # 中書協會員譚雲協
楊再春及其書法,在改革開放之初的年代,風騷一時。但隨著改革的深入,書法事業也逐步繁榮。楊再春在這個過程中發揮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為書法事業的發展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中書協成立後,中書協引領著書法發展的方向,透過各種書法展覽推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書法新人。在這些新人的帶領下,各種書體百花齊放,爭奇鬥豔。目前,中書協的書法展覽推出的新人,也都變成了書法名人,變成了中老年人。這些人年富力強,他們逐漸都擔起了書法領域的重任。和這些人比,楊再春及其為代表的那一批人,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這是附合歷史的發展規律的。
另外,就楊再春本人的書法水平而言,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應該算是鶴立雞群。因為當時人們看不到書法的百花苑,所以很多人欣賞他、崇拜他,也屬正常。後來,當人們看到中書協的展覽中出現的各種高水平的書法作品時,人們自然而然就把楊再春等的書法束之高閣了。
每一個時代都有書法的代表人物,其書法作品能否傳世,卻是要經過時間的檢驗。楊再春的書法也不例外,因為當今書法界的大腕很多,但真正能夠傳世者只能是少數各別人,多數人都只能是書法發展歷史上的一位過客。
下邊是我的拙作,發上共享。
-
8 # 丁爐茶話
所謂風光不再,就是楊再春作為老幹部體的優秀者,先被流行書風取代,後被展覽體淹沒,與作品本身真正質量關係不大,卻與大眾的審美時髦更相關。書法是道,更是知音文化,不以是否風光為旨歸。好的書法並非全是雅俗共賞,“醜書"也有優秀作品。書聖王羲之的書法雅俗共賞,但絕大部分人只能看到其妍美的外形,甚至連其書寫的技術高度也看不懂,更談不欣賞其魏晉風度、山林氣息和儒道內涵。不是真正懂鑑賞者,不知道漂亮與美、出奇與搞怪的根本區別的,包括絕大多數的老幹部體、流行書風、展覽體作者,何況一般觀眾!所以,風光之書法往往是風中之花。只有有靈魂、有高度的書法,才經得起時間考驗,才會有千秋萬代越來越多的知音,才真正有價值,才真正對文化傳承有貢獻,作者的書法人生才沒虛度!這樣,就不需要一時的風光,而真正無限風光。
-
9 # 米多層
楊再春的書法,從本質上說就是一種老幹體、江湖體,缺乏基本功,缺乏嚴謹的筆法和章法,在前幾年醜書橫行的時候,他憑藉取勢和變化,得到一些人的追捧,當書法迴歸的時候,他自然風光不再!
-
10 # 老樹書法
楊再春的書法水平客觀一點說,就是一個高階書法票友,還進入不了專業層次,更沒有什麼專業高度。之所以八十年代很風光,那是因為八十年代中國書法整體水平偏低,楊再春又有很好的別人沒有的出版資源可享受,走紅於那個時代也不奇怪。八十年代後的這幾十年,中國書法得到突飛猛進地發展,人才輩出,各領風騷,而楊再春的書法票友水平卻沒有隨時代的發展而提高,風光不再就難免了。
-
11 # 大江東去浪淘盡論短評
我的看法是楊老師有功底!我買過楊老師教學碟片!現在有點懵,明明臭不可聞的!當今書協能評委大獎???王羲之不死也得氣死[流淚][流淚][流淚]我愛好書法,特愛張志和,張旭光,張繼,鄒方程,高秀清老師的教學好!魏碑看看孫伯翔老師蒼勁流暢!刀砍斧剁般好!我都迷茫!
-
12 # 書法有云
中書協創始人之一“遭遇冷眼”,楊再春書法為何風光不再?你怎麼看?關於這個問題,我個人的看法有二:其一,就是時代審美的遷移;其二,就是學習內容的不滿足。
時代審美的遷移關於書法的審美,這是一個很大的話題,但是從整個書法史來看我們都知道魏晉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之說。
書法藝術發展到如今,可以說已經達到了一個百花齊放的程度。又因為每一個體的審美不一樣,他們對書法藝術的要求也不盡相同。因此,在現代很難有某一位書家能夠引領整個時代的審美,他只能在某個區域內具有影響力。
就如“書聖”王羲之而言,當書法藝術到了清代的時候,碑學的興起。人們也是屏棄了二王“帖學”而崇尚金石味的“碑學”。從這一個角度來講,楊老師的情況就是這樣。
學習內容的不滿足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楊老師的書法,他是比較擅長秦草書字型。特別在行草書的章法方面總結了大量的規律。
而對於普通的初學書法者而言,他們所需要的則是最基礎的筆法內容,正體字入門學習的內容,臨帖的技法等。而這幾方面的綜合,楊老師雖有所涉及,但並未形成體系。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講,對於書法初學者而言,選擇楊老師的書體來當做入門學習不是一個優選。
總而言之楊老師的這種情況,從整個中國書法發展史來講,是一個很正常的現象,正所謂“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中國的書法藝術是不斷地發展,它會迎合當下的時代審美以及風尚。期間某位書家可能會影響一時,但真正能夠傳世百年或者千年的只能靠時間來進行檢驗了。
-
13 # 中智正信
我想應該是派系勢力之爭吧……看現狀就知道何種勢力當道,一片烏煙瘴氣,至少沒有看到什麼突出的正向發展,反而醜書盛行。究其原因,其根本在於沒有可操作標準的共識,沒有標準就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當然這種仁與智以名氣之大為準。所以,書法不以書之正法為準,反以名之大小為準;不尚內在氣蘊之華,反崇外在表形之怪,且名之曰“創新”,並賦以各種所謂藝術的理由,對異見者嘲諷其不懂。嗚呼,哀哉!書當以道論之!!
-
14 # 石一刀商業洞察
主要是不耐看。傳承的太少,創新的過多,結果與江湖字很接近,甚至帶歪了一撥人。80年代的時候,書法的傳播沒有現在這麼發達,甚至好一點的字帖都比較少見,學書法的人也很難分清好壞。後來,隨著媒體的發達,各地的學書熱潮,讓書法越來越普及,大量的好作品和專業人士的湧現,老楊的書法也就逐漸暴露出他的短板。所以風光就不再了。
-
15 # 陽光藝家
還是那句老話 ,內行看門道 、外行看熱鬧 。就先生的字整體上看潛心鑽研過的 ,逐一分開了去看一個字 ,浮 。不過我寫不了
-
16 # 羅應惠
這個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時代的進步,人們的感觀是不一樣的。我看了有關楊老師的作品,覺得是傳承太少,江湖味濃,不值得傳承下去。
-
17 # 萬氏制筆
楊再春作為書協創始人之一,是著名書法家鄭誦先弟子,這就有了得天獨厚的優勢,能夠在北京書法界站住腳,創辦書協之後,開始做電視講座,開始聲名鵲起。
所以,至今無論他的水平高低,都已經有了不可忽視的地位,畢竟書法行業講究輩分。
楊再春近年來為何沒那麼火了?
原因應該有以下幾點。
①書法風格的改變。
楊再春楷書底子最好,但是成名確是行草,行草書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因為展覽需要和書風變革,很多老一輩名家都沒能跟上,所以就成了“非主流”。
這個以前我說過,老一輩書法家的行草風格和九十年代末明顯有區別,看1-5屆國展就可以看出來。書風逐漸從濃厚的個人風格轉向“守古”“創新”這兩點,守古就是繼承古人非常明顯,創新就是流行書風,這兩點不矛盾,在當時的國展作品中也有區別。比如沃興華,就是先守古後創新。
第三屆國展,個人風格比較濃。
第六屆國展1995年,這種就比較入古。
然後七八九屆都有流行書風和這種“守古”的作品。
這個時期有很多老書法家是入不了展的了,因為入展的標準變了,也因此同時電視講座開始從名家變成中青年名家,比如沃興華陳忠康等都是2000年左右登上熒幕。
一代新人換舊人。
②書法教育的大頭在“網路”,不在電視。
至今為止,電視臺書畫頻道依然有講座,不過好講座實在太少。從田蘊章錄《每日一字》火遍大江南北就可以知道,當時的網路力量有多強,傳統書法教育還停留在電視上。
與此同時,說個特逗的事。當田蘊章從網路書法教育火的時候,郭德綱也在那時候火遍大江南北,途徑也是“網路”,把別人講相聲免費送票的習俗,硬生生給培養成“花錢聽相聲”,乃至今天專場最低“八百一張”。
我的天哪,明星演唱會能做到這個票價的人也不多吧。
二人都是天津人。
那些還停留在電視上,大賽上的人物,至今還沒飯轍。《相聲有新人》中有一堆青年,上過春晚,得過所有的相聲大獎,但是也只能拿一天200塊演出費。
時勢造英雄,來晚了,就沒了。
十年後的今天,所有人都在做“慕課”“網路教育”,有誰還那麼出名呢?
今天的楊再春還在做《墨人說》,有幾個人知道呢?
楊再春先生得過癌症,好像下了病危通知,那時候是人生低谷,所以也就錯過了很多可以做的事情。當時比較注重攝影一類的活動,畢竟遊山玩水,放鬆心情。
後來走出陰霾,才有了《墨人說》。
總結一下,楊再春是不可能火的了,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時代。他的書法風格已經不再適合當今社會,但是不得不說的是,楊再春做書法教育依舊是大家,很多體會,加上人生的閱歷侃侃而談,於談笑中學習進步。
很多人現在都反過來咬楊再春一口,說他行草誤人。我很不能理解,都幾十年過去了,是他真誤人,還是這些人太愚昧?
一把雙刃劍,有人用來披荊斬棘,有人用來砍自己。
最後替楊再春老師宣傳一下《墨人說》,這節目我看過兩集,真不錯。
-
18 # 翰墨書道
說楊再春的書法風光不在並不十分確切。2012年3月楊再春被確診為癌症,此後進行了化療和治療,不過對書法的活動並沒有停止,還進行了環中國邊境自駕遊,拍了不少的圖片並配自己的書法作品,出版的書法、攝影作品集。2017年還來了新疆,包括伊犁,我認識的一位本土知名畫家還負責接待了楊再春先生。附圖就是在新疆的活動剪影。
-
19 # 存希齋書法
1.“墨人”書法家
看過楊再春以前的書法影片的,想必都會對他印象深刻,他講課時面帶笑容,看上去很和藹,親切。楊再春身材魁梧,面板黝黑,又整天與筆墨為伴,所以“墨人”就成為了他的筆名,由此看來,書法家的一些故事總是那麼有趣。
2.“楊氏”書法曾風靡一時楊再春也是較早的在中央電視臺開辦書法講座的書法家,而且他也是享有特殊津貼的書法專家,行家評論他的書法是:其書法“凝重中有飛動,莊嚴中寓活潑”,“重筆如山石墜地,輕盈如燕子點水”。這可以說是很高的評價了,楊再春對漢隸,魏碑,二王行草都有研究,而他最著名的也就是他的草書,看他寫得草書,一氣呵成,酣暢淋漓,那種感覺,彷彿就讓你徜徉在書法的海洋裡。楊再春的書法,普遍用墨比較重,其實用墨也是一個書家的特點,有些書家就喜歡用濃墨,筆筆送到,而有的書法家就喜歡用淡墨,喜歡出現飛白的效果,使整篇書法看上去瘦硬勁挺。這都可以表現出書家的個人風格和書法特點。
3.書法講座也引起很多爭議我也看過很多楊再春講解書法的影片,在他的書法影片裡內容很多,講到了很多東西,包括了很多書法家的字型,但是我看到在有一次的書法講座裡,楊再春講到了歐體,並且做了示範,我看下方的評論,幾乎沒有一個說好的,看他講解的歐體,確實沒有歐體的面目,反而多了一些他自己學習的漢隸,魏碑的味道,雖然說,歐陽詢的《九成宮》是有一些隸書的筆意,但是幾乎看不出,只是有一點筆意在裡面,整個字型還是規矩的楷書,整個書體還是楷書的章法佈局和結構。從這裡看來,我得一個書家雖然要廣泛涉獵,但是能夠精通一兩種書體就很不錯了,因為中國書法史上,每一種字型都是一座高山,一片大海。想要吃透是沒那麼容易的。因為這裡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書家自身擅長哪種書體的問題,比如說楊再春,他可能擅長的就是魏碑,行草書一類,如果遇到像歐楷這一類純正的楷書,恐怕效果就不那麼好了。
3.楊再春書法為何風光不再?年紀大一點的書法愛好者可能知道,楊再春在八九十年代的書法盛名。他在潛心研究書法的同時,還熱心書法教育事業,主編了很多書法教育論著,他身體力行地傳播著書法文化,培養著書法人才,在1976年,他就和範曾,劉炳森,蘇士澍一起創立了“北京書學研究會”,這就是中書協的前身了。
並且楊再春積極倡導“筆墨當隨時代”。至於為什麼說,楊再春的書法風光不在了呢?我覺得這也是一個很正常的問題,這是一個很自然的過程,他的書法已經留在那裡了,只是隨著人的年老,不再進行一些活動,也就自然沒有多少人去關注了,尤其是在現在的網路時代,只有在網路上頻頻出現的才會被記住,就像如今這麼紅火的“田楷”,假如沒有了網路,又會有幾人知道呢?還有曾經的“硬筆書法第一人”,隨著龐中華近幾年的淡出,他的書法又讓多少人提起了呢?然而,這也不是“身謝道衰”,這是一個長江後浪推前浪的過程,在這些老一輩書法家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後,又會有一批年青的書法家出現,因為中國的書法是會延續不斷的,只要有這個前提在,老一輩書家的“風光不再”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
20 # 千垛顧榮保
楊老師書法我個人覺得不錯!若干年前曾買過一本先生所著“柳體技法”。當然內容技法摻和自已的東西是一種“時代感加傳承”,才不是奴書。
這正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啊……
回覆列表
楊再春書法“遭遇冷眼”或者“風光不在”與楊先生
書法本身的價值並沒有直接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