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郭懶懶

    一昧的省錢、投資,我覺得都算是理財的一種。

    理財顧名思義就是打理財產,你省也是理,生也是理。

    1.省錢 舉個例子:日本一女孩從18歲那年,她就開始立下巨集願,“我要買樓,而且34歲前就要買下三棟樓,然後退休。”畢業後,她在一家房地產公司上班,每個月一發工資,她就會將大部分錢存起來,只留一點錢生活。就連1日元的開銷都要記下來,衣服能不買就不買,穿別人淘汰的,鞋子也是。連房子裡的大部分傢俱,也都是撿來的……她還要求自己,每天的伙食費不能超過200日元(12元人民幣)。早餐是一片方包,抹一點醬,約合人民幣一塊五。午飯要吃得好一點,於是就吃自己做的一塊三文魚配白飯,約合人民幣四塊九毛九,調味料都不淋,健康又省錢。晚餐吃蔬菜烏冬面,烏冬面兩塊錢,少得可憐的蔬菜一塊一,一頓晚餐約合人民幣三塊一。就靠著這樣的苛刻要求,她硬是把每天的伙食費控制在153日元(9.6元)以內!她現在靠省錢坐擁三棟樓,每個月光收租就有30萬日元,合人民幣快兩萬塊。

    看,省錢不就是一種理財,我剛開始看到這個新聞,悔的腸子都青了,想回到N年前。

    2.投資 一說到理財伴隨出現的詞就是投資,毋庸置疑會投資,那白花花的雪花銀就會像滾雪球一樣的增長。但投資是一門學問,千萬不要眼紅別人,找到合法的渠道理性投資,並且要量力而行。還是要信國家的,不要私自參加民間的投資專案,否則會人財兩空的。我知道一個阿姨參加了一個民間融資,把一輩子攢的錢全投進去了,把房子也賣了,租房住,後來這個公司沒了,她氣的跳河了。所以,投資不能盲目,也不能把身家全投裡,特別是老年人,一定要有保底的錢。

    3.還有一個額外話 理財我認為一定要包括一個身體健康的投資,老百姓說的很形象:辛辛苦苦幾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身體是我們理財的基礎,身體也是我們理財的終極目標。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

    願大家一會掙錢省錢,二有餘糧投資,三能規劃未來。發財發財

  • 2 # 財商養成坊

    感謝邀答。一味省錢或者投資不是真正意義上理財。原因如下:

    一、理財的內涵。理財又叫財務規劃,就是對財務(包括資產、負債)進行打理,實現增值、保值,實現規劃所要求的目標。理財的內涵豐富,包括個人家庭現金規劃、個人家庭住房居住及貸款規劃、個人養老規劃、子女教育規劃、個人家庭風險管理及保險規劃、個人稅務安排等,通過理財使個人和家庭過上幸福安康的生活,有一個圓滿的人生。

    二、一昧地省錢不等於理財。大富由天,小富由儉。節儉是美德,節儉可以不斷積蓄理財資金,但是一昧的省錢不是節儉,更不是理財。理財是健康的理財,一昧省錢,不捨得吃、不捨得穿,影響健康,影響形象,得不償失。吃不窮、穿不窮,算計不到一輩子窮,理財就是算計,就是規劃好人生,不能錯誤理解理財。

    三、理財包括投資,理財不僅僅就是投資。根據理財的含義,理財需要對個人和家庭作方方面面的規劃,需要資產保值增值,投資是不可或缺的方式。通過投資實現收益,使我們做好理財規劃的基礎,沒有好的投資收益,理財就不能做到完美。因此投資在理財中有著重要地位,但投資替代不了理財。

  • 3 # 米琳君

    省錢算現金儲蓄管理的一部分,而投資是投資組合管理的一部分,這兩者只是理財的其中部分內容,而非全部。

    實際上理財是對財富的管理,這個範圍包括:現金儲蓄及管理、債務管理、個人風險管理、保險計劃、投資組合管理、退休計劃及遺產安排;

    而要真正做好理財,需要對個人及家庭進行全面的評估,包括父母,配偶,子女的情況,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同樣的,也不會有兩個相同的家庭,每個家庭的財務狀況不同,運用的理財策略和方案也應不同,如同一萬個讀者眼中有一萬個哈姆雷特,不同的理財師對同一個客戶的分析和財務規劃也有可能不同,而且,家庭中每個人的成長都會影響理財的方案,因此,理財方案需要每半年或者至少每年重新優化一次,才能保證理財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 4 # 私行小學徒

    理財的目的,是實現財富的保值增值,一味的省錢或投資反而是背道而馳,詳情如下:

    投資需要專業的知識,可以說的上是一種苦力活。市場上理財產品種類繁多,風險特徵也各不相同,投資者在理財過程中必須找到與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相匹配的合適的理財產品。假如盲目投資,甚至投資一些從未接觸、不曾了解過的理財產品,很有可能出現虧損本金的風險。

    理財產品收益和風險是互相匹配的,收益越高風險越大

    假如投資者沒有積累可觀的投資本金:投資低風險低收益的理財產品產生的收益就比較少(然而低風險低收益的理財產品在收益率和安全性方面沒有很大的差異,那麼在挑選這類理財產品上耗費太多的時間精力是一個低價效比的投資行為);投資高風險高收益的理財產品不確定因素比較多,投資者需要深思熟慮並且仔細甄別。

    假如投資者積累了夠分量的本金:這個時候投資理財則需穩健為主,做好資產配置。

    錢不是省出來的

    廣義角度來說,省錢也算是理財的一種方式。在沒有足夠本金的前提下,通過參與一些優惠活動節省的開支,可能就是所有資金的理財收益。

    比方一個剛剛踏入社會有1萬元存款的投資人,理財一年的投資收益一般也不到500元。通過一些信用卡優惠活動吃飯、觀影,一年節省的開支也超過500元。但是過猶不及,如果花費太多的時間找尋“薅羊毛”活動,最終的結果可能是過度消費,甚至是一些沒有必要的消費。(擁有一定資產的投資人,可能就不屑於這些小小優惠活動了)

    對於這部分人群,投資自己、努力工作可能是最好的理財方式。我是行簡,向私人銀行家邁進的小學徒,分享閱讀筆記和理財知識!

  • 5 # 格局錢報局

    相信我們身邊都不缺兩種人,一種是隻懂通過省錢累積財富的"保守派";另一種是投資"激進份子",他們的情緒每天都隨著金融的行情飄拂不定。

    雖說存在必定合理,以上兩種現象或許都有好的地方,比如說"保守派"也許是由於缺乏投資理財的知識,所以不敢輕易接觸不了解的領域,於是只能通過一味省錢來自保;"激進分子"也許是擔心錯過每個可以暴富的機會,於是繃緊了全部神經對待投資。

    他們的目的其實也都是為了財富的累積,這實在無可厚非。 可是,中華文化和哲學就是兩個字:平衡;太極圖中黑中有白,白中含黑,實際就是一種剛柔並濟的平衡之道。理財當然也需要遵守平衡規律。

    現實總會通過事實來大浪淘沙,把合理的留下,層層迭代,推動世界不斷向上發展。那麼,我們是要主動給自己更新換代,還是坐等殘酷現實給我們操刀?這又是兩種不同的命運選擇。如果你屬於上述兩類人士的其中一類,就要通過學習才能走出"失衡"進入"平衡"了。

  • 6 # 暖心人社

    一味的省錢或者投資就是理財,這是很多人的想法。

    其實理財的範圍很廣,大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賺錢,賺錢主要包括兩大類:一類是以人賺錢,一類是以錢賺錢。因此,我們所說的理財收入,主要是指以錢賺錢了,主要包括利息收入,房租收入,股利股息收入、資本利得等等。

    實際上在賺錢和花錢之外,還有借錢。當我們的資產和現金收入不能滿足我們投資和支出時,就需要借錢,但是借錢需要支付利息的。

    理財借錢的前提是我們有利差收入,比如從朋友手中按照5%的利息借入,投資可以獲得7%到8%的利息,這種方式也可以。另外就是我們借錢去創業了。

    因此,借錢理財的兩大條件是一方面我們能借到錢,另一方面我們能有更好的賺錢方式。

    除了以上幾點外,我們還需要保護信用,信用越好,能夠借錢的可能性就越高。無論在什麼時代,信用好始終代表著更多的發財機會。

    很多行業都是逐漸隨著社會進步而淘汰的,也有更多的新興行業,我們只要一旦抓住機會,說不定就能構建財務自由了。

    財務自由的標準,實際上就是我們不依靠工作獲取的收入,就能夠滿足我們的生活,所以,我們在選擇投資產品的時候,以能夠帶給我們穩定現金流的模式去選擇是最好的。

    有時候確實很多人不明白。去押寶某一隻股票是否去上漲,這種叫做賭博。去購買一隻股票,等待它分紅盈利,這才叫投資。

    有時候做法一樣,目的不一樣,很有可能導致的結果就不一樣。因為,我們如果老是等待股票上漲,一旦下跌之後,很有可能虧本賣出。

    所以,省錢和投資很重要,但是並不是我們理財的全部。 另外,我們還要有敏銳的眼光和聰明的頭腦。

  • 7 # 時光獵鹿者

    感謝樓主的邀請。

    首先一味的省錢,肯定不能算為理財。所謂理財,就是打理自己的財務,使其得到合理的規劃和應用。在家庭的日常開銷中,我們主張開源節流,但就現在的社會發展來看,所謂的節流也不是一味的省錢,而是在保障原有生活品質的前提下,杜絕一些盲目且不理性的支出專案,做到資金的合理規劃,就近些年看,一味的儲蓄性資產,基本是很難跑贏通貨膨脹率的,所以個人認為省錢絕非理財。那至於投資,當然是屬於開源的一個手段,日常的工薪階層,除去工作收入外的營利性收支都屬於投資的範疇,只是投資的品類不同罷了,說到投資,還是要先了解清楚自己的風險偏好,以及風險的可控性。很多人在機會面前往往會忽略風險,所以投資我的觀點還是要選擇自己熟悉或了解的品類去進行投資,當然很多人認為投資的風險很大,其實也不盡然,判斷對了大方向,跟隨著大趨勢,投資的收益一定是最高的。

    最後我想說,所謂的"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其實最重要不是財,而是一種對投資這件事情本身的理解,以及投資眼光和經驗的提升。

  • 8 # 我是Jenny喬

    最近,我學了個新詞“FIRE”,Financial Independent and Retire Early,意思是“財務自由和早早退休”。為了在退休後能靠利息活著,年輕時要把收入的70%都存下來。

    美國已經有許多踐行者,收入不算低,卻主動降低生活水平。

    比如一對30多歲的夫婦,為了退休,從大城市搬到小鎮,把BMW換成了二手本田,不過還是騎單車時候最多,為了省油;

    一名24歲的女生為了踐行FIRE,賣掉了自己80%的衣服,夏天只穿T恤。

    這股風潮也刮到了中國。當你沉迷買買買的時候,FIRE人士專注於淘便宜貨;當你週末逛吃享受時,FIRE人士在家自己做飯,出門只去免費的公園。美國丹佛的卡爾·詹森,他和妻子節省多年,攢到了120萬美元的淨資產。已經實現了FIRE。

    所以,他在43歲的時候辭掉了軟體工程師的工作,開始退休生活。一家人靠每年4萬美元的利息過日子。

    結果就很悲催,生活依然拮据。

    日用品主要靠打折,電器、汽車出了毛病還得自己付高昂的修理費。

    辛苦省了那麼多年,仍與財務自由無緣。其實,在最該奮鬥的年紀想退休,這種想法就是問題所在。一時貪懶走捷徑,夠聰明但不夠智慧。《100萬,10年後能值多少錢》2019年版已經出爐:

    省錢不是不好,而是不夠。

    更可怕的是,有人願意為了省錢,浪費最寶貴的時間,然後徹底失去賺更多錢的機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最近爆火的電影《小丑》和《V字仇殺隊相比》,哪一個更加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