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水滸傳》,不能不說宋江;而要說宋江,就不能不說招安。自從宋江帶領兄弟們接受朝廷的招安後,好漢們先是打敗遼國,接著平定田虎和王慶,最後又剿滅了方臘。在征討方臘之前,梁山好漢並沒有折損,但是徵方臘後,梁山好漢則死傷慘重,除去公孫勝、安道全、皇甫端、蕭讓、金大堅和樂和六人未參與外,梁山102位好漢最後只有36人活著回來,且魯智深坐化,武松斷臂,林沖中風,時遷、楊雄等人則病死。可以說,招安是梁山好漢的命運的重要轉折點。
正因為梁山好漢“結局悲慘”,所以很多人痛罵宋江。有人說宋江不該招安,帶領梁山群雄即便不能打一片天下,起碼也能據守梁山泊,與朝廷抗衡;也有人說,如果晁蓋不死,他肯定不會招安,108將最後就不會死很多人了;還有人說,宋江應該與方臘聯手,肯定能推翻朝廷;甚而有人說,宋江不過是踩著兄弟們的屍體上位,他想要功名,最後被奸臣害死也是因為報應,他要是不招安就不會被害死等等。
總而言之一句話:宋江不應該招安,招安是大錯特錯的。
那麼,宋江為何堅持招安,他堅持招安到底是對是錯?如果不招安,梁山108將的結局是否會更好?接下來,個人從原著情節來分析這些問題。
宋江之所以要招安,並沒有任何私心,主要有三方面原因。第一方面是梁山十萬人馬與所需錢糧的衝突;第二方面是梁山好漢的出路與未來;最後一方則面是宋江對朝廷的忠心使然。這三點原因,都促使宋江要招安。
一、梁山十萬人馬與所需錢糧的衝突
梁山不是一日建成的。王倫為寨主的時代,梁山除了王倫、杜遷、宋萬和朱貴四位頭領外,只有七八百小嘍囉。到晁蓋做梁山寨主時,梁山頭領不斷增多,小嘍囉們也多了許多。比如曾頭市之戰,晁蓋一次性就帶走林沖、呼延灼等二十位頭領和五千人馬。
水滸林沖、李逵形象
到了宋江做寨主時,梁山人馬依舊在擴增,到梁山108將大聚義、大排名時,梁山達到鼎盛時期。這一時期,梁山約有十萬人,燕青去找宿太尉幫忙完成招安大業時,曾經說過樑山人數。
燕青稟道:“太尉在華州降香時,多曾伏侍太尉來。恩相緣何忘了?……宋江等滿眼只望太尉來招安。若得恩相早晚於天子前題奏此事,則梁山泊十萬人之眾,皆感大恩!哥哥責著限次,男女便回。”
次後,童貫兩次攻打梁山,高俅三次征討梁山,兩人統率大軍十餘萬。從這也能側面證明,梁山人馬約有十來萬。
十萬人就是十萬張嘴,他們每天都要消耗一大筆糧食。古人生活水平普遍較低,菜少,填飽肚子主要靠主食。如果按每人每天吃一斤米來算,梁山每天就需要十萬斤大米。即便打個對摺,梁山每天也需要五萬斤米。
正因如此,所以梁山每次下山征戰或者招攬好漢,都要儘可能多地帶回糧食。
就著鍾離老人為頭給散,一面把祝家莊多餘糧米,盡數裝載上車。金銀財賦,犒賞三軍眾將。其餘牛羊騾馬等物,將去山中支用。打破祝家莊,得糧五十萬石,宋江大喜。
梁山好漢不僅在祝家莊得到許多糧食,在曾頭市也是“抄擄到金銀財寶,米麥糧食,盡行裝載上車”;而拉攏李應時,吳用也是派三百名士兵去拉李應的傢俬。諸如此類,不止一例。
事實上,作者也不能避免這個問題。但因為不好解決,所以,作者只能把梁山好漢從其他地方搶奪的糧食儘量提高。比如祝家莊,宋江給每家賜米一石後,仍有五十萬石(宋代一石摺合今天約為120斤)糧食。實際上,按照地佔地大小以及宋代糧食產量,祝家莊不可能有那麼多糧食。另外,作者還安排晁蓋劫取十萬貫生辰綱,最後也都帶到了梁山,作為梁山的消耗。
水滸晁蓋形象
這還僅僅是米,如果再算上油、鹽、鐵、錢、布匹等必需品,梁山十萬人每天的消耗更大。試想,梁山不招安以後怎麼辦?吃飯都成問題。
不要以為靠去周邊州縣搶就可以,如果周邊搞堅壁清野,梁山就沒辦法了。這一點,高俅早就意識到了。當童貫去征討梁山時,高俅就提出過這樣的建議。
太尉執盞擎杯,與童貫道:“樞密相公此行,與朝廷必建大功,早奏凱歌。此寇潛伏水窪,只須先截四邊糧草,堅固寨柵,誘此賊下山,然後進兵。那時一個個生擒活捉,庶不負朝廷委用。”
水滸高俅形象
可以說,梁山十萬人馬與所需錢糧的衝突,促使著宋江只能招安。
二、梁山好漢的出路與未來
假設梁山有一片自留地,可以無限提供錢糧油鹽等必需品,十萬人馬不愁吃喝,那麼宋江還會招安嗎?答案是肯定的。因為還要考慮好漢們的年紀等因素,這涉及到好漢的出路與未來。
水滸宋江形象
高俅統率十位節度使攻打梁山時,吳用說過這樣一翻話。
吳用道:“……如今放著這一班好弟兄,如狼似虎的人,那十節度已是背時的人了。兄長何足懼哉!比及他十路軍來,先教他吃我一驚。”
十位節度使之前也是佔山為寇的人,後來接受朝廷招安,曾為國出力,“或徵鬼方國,或伐西夏,並大金、大遼等”,因此升到節度使。這十人同樣武藝高強,但是吳用一眼就看出了他們的軟肋,以及梁山好漢的優勢,那就是年紀。
十位節度使或許勇猛,但是他們已經老了。相反,梁山108將還很年輕,最大如宋江、林沖、魯智深等人,也不過四十來歲,而小者如史進、武松、燕青等人,不過二十有餘。
水滸燕青、李師師形象
年紀可以是優勢,同樣也會成為劣勢。現在,好漢們還很年輕、能打動,試想一下,十年後、二十年後呢?好漢們一個個老去,他們還能繼續打仗嗎?
還有一點很關鍵,不少好漢有家眷在梁山,比如柴進、李應、朱仝、徐寧、朱富等人,他們都有孩子。當好漢們老去,孩子怎麼辦?而且,如果梁山好漢不招安,他們都要被扣上“反賊”“強盜”的帽子,自己被罵也就罷了,難道讓孩子、孩子的孩子,也這樣被人罵嗎?相信沒有父母會這麼狠心,沒人願意一輩子被罵反賊。
基於此,所以宋江要招安時,只有魯智深、李逵、武松、阮小七等人反對,其餘人都是默認同意的。反對的人是因為心無所慮,同意的人則心有掛念。
水滸武松形象
作為梁山大寨主,宋江要為武松等寥寥數人考慮,還是要為大多數人考慮?當然是後者。所以,梁山好漢的出路與未來,也促使著宋江要完成招安大業。
三、宋江對朝廷的忠心使然
從宋江自身角度來說,他並不是有反心的人,更沒有稱王稱帝的野心。他畢生所願,不過是做個稍大點的官,多為朝廷效力罷了。
宋江被刺配江州,父親宋太公就告誡他:你如今此去,正從梁山泊過,倘或他們下山來劫奪你入夥,切不可依隨他,教人罵做不忠不孝。可以說,宋江的家庭環境,他所受到的薰陶,都是要做忠孝之人,絕非佔山為王的強盜。
宋江之所以落草,是因為被黃文炳所陷害,後來又報仇怒殺黃文炳全家,犯下的罪太重,所以才不得已才去梁山。
水滸黃文炳形象
其實,水滸的主題正是“忠義”二字。水滸全稱是《忠義水滸傳》,全書好漢們也從未反皇帝,只是反貪官奸臣,這從好漢對皇帝的評價可知。
比如,對付何濤的追捕時,阮小五曾說“酷吏贓官都殺盡,忠心報答趙官家”;阮小七則說“先斬何濤巡檢首,京師獻與趙王君”;王英、燕順和鄭天壽為救宋江花榮而對峙鎮三山黃信時,也是說“便是趙官家駕過,也要三千貫買路錢”;石勇與戴宗衝突時,說的是“趙官家”“大宋皇帝”;吳用也稱皇帝為“趙官家”;魯智深反招安時,也是說“聖聰矇蔽”等。即便李逵,在扯碎招安的詔書時,也是說“把你那寫詔的官員盡都殺了”,沒有罵皇帝。
水滸李逵形象
自始至終,好漢們對皇帝都沒有半點不尊重,更沒有罵“昏君”“狗皇帝”等。
綜上可知,梁山好漢不反皇帝,只反奸臣惡官,他們對皇帝還是很忠心的,尤其是宋江。所以,宋江之所以要招安,也是因為他的忠義之心使然。
另外,書中作者也曾藉助羅真人、九天玄女等高人神明,表明宋江要替天行道,為國效力,否則就會“罪下酆都”(酆都相當於道教系統的地獄)。作者在開篇,用大量筆墨說宋朝得國之正,說趙匡胤是霹靂大仙轉世,說宋仁宗是赤腳大仙轉世,其實也是在說宋朝是正統王朝。
其實,作者對宋江要招安一直有暗示,最明顯的便是詩詞贊文等。第71回贊文中提到過“休言嘯聚山林,早願瞻依廊廟”;最後一回的詩中也說“生當鼎食死封侯,男子生平志已酬”等。諸如此類的話,書中多次提及,都是說宋江要招安,招安是沒問題的。
總之,不管從哪一方面來考慮,宋江都要招安。招安是梁山108將唯一、正確、也是最好的出路,否則梁山就會像方臘、王慶等人一樣被剿滅。那時候,不但好漢們會死,連他們的父母、老婆、子女也會被殺,且擺脫不了反賊的罵名。
所以,宋江招安,並沒有任何問題,他是替自己考慮,更是替梁山好漢以及十萬之眾考慮。
最後說一些小問題
很多人會說,方臘是英雄,宋江應該與方臘聯手等。其實,水滸中的方臘並不是英雄,他造反禍害百姓,連作者都批判他。
水滸方臘、龐秋霞形象
在水滸中,方臘就是殘害一方的賊寇,作者多次表明。比如第102回,作者說“那時百姓都被方臘殘害不過,怨氣沖天,聽得宋軍入城,盡出來助戰”;第107回,一位老人說“老漢祖居是此間百姓,累被方臘殘害,無處逃躲”;第108回,一位老僧說“此間百姓,俱被方臘殘害,無一個不怨恨他”等。
正因如此,所以招安的宋江被皇帝、百姓稱讚;而割據一方的田虎、王慶、方臘則被設定為殘害百姓的害民賊。
從這一點來說,宋江也不可能與方臘聯手。
還有人說,晁蓋做寨主的話,肯定不會招安。實際上,晁蓋從沒說要反抗朝廷,而且書中有暗示,晁蓋也支援招安。因為之前宋江曾多次對朝廷將領說招安,晁蓋都沒有反對;且彭玘勸凌振上梁山時,也說“晁、宋二頭領替天行道,招納豪傑,專等招安”。
如此可見,即便梁山一直是晁蓋做寨主,他也會招安。
說《水滸傳》,不能不說宋江;而要說宋江,就不能不說招安。自從宋江帶領兄弟們接受朝廷的招安後,好漢們先是打敗遼國,接著平定田虎和王慶,最後又剿滅了方臘。在征討方臘之前,梁山好漢並沒有折損,但是徵方臘後,梁山好漢則死傷慘重,除去公孫勝、安道全、皇甫端、蕭讓、金大堅和樂和六人未參與外,梁山102位好漢最後只有36人活著回來,且魯智深坐化,武松斷臂,林沖中風,時遷、楊雄等人則病死。可以說,招安是梁山好漢的命運的重要轉折點。
正因為梁山好漢“結局悲慘”,所以很多人痛罵宋江。有人說宋江不該招安,帶領梁山群雄即便不能打一片天下,起碼也能據守梁山泊,與朝廷抗衡;也有人說,如果晁蓋不死,他肯定不會招安,108將最後就不會死很多人了;還有人說,宋江應該與方臘聯手,肯定能推翻朝廷;甚而有人說,宋江不過是踩著兄弟們的屍體上位,他想要功名,最後被奸臣害死也是因為報應,他要是不招安就不會被害死等等。
總而言之一句話:宋江不應該招安,招安是大錯特錯的。
那麼,宋江為何堅持招安,他堅持招安到底是對是錯?如果不招安,梁山108將的結局是否會更好?接下來,個人從原著情節來分析這些問題。
宋江之所以要招安,並沒有任何私心,主要有三方面原因。第一方面是梁山十萬人馬與所需錢糧的衝突;第二方面是梁山好漢的出路與未來;最後一方則面是宋江對朝廷的忠心使然。這三點原因,都促使宋江要招安。
一、梁山十萬人馬與所需錢糧的衝突
梁山不是一日建成的。王倫為寨主的時代,梁山除了王倫、杜遷、宋萬和朱貴四位頭領外,只有七八百小嘍囉。到晁蓋做梁山寨主時,梁山頭領不斷增多,小嘍囉們也多了許多。比如曾頭市之戰,晁蓋一次性就帶走林沖、呼延灼等二十位頭領和五千人馬。
水滸林沖、李逵形象
到了宋江做寨主時,梁山人馬依舊在擴增,到梁山108將大聚義、大排名時,梁山達到鼎盛時期。這一時期,梁山約有十萬人,燕青去找宿太尉幫忙完成招安大業時,曾經說過樑山人數。
燕青稟道:“太尉在華州降香時,多曾伏侍太尉來。恩相緣何忘了?……宋江等滿眼只望太尉來招安。若得恩相早晚於天子前題奏此事,則梁山泊十萬人之眾,皆感大恩!哥哥責著限次,男女便回。”
次後,童貫兩次攻打梁山,高俅三次征討梁山,兩人統率大軍十餘萬。從這也能側面證明,梁山人馬約有十來萬。
十萬人就是十萬張嘴,他們每天都要消耗一大筆糧食。古人生活水平普遍較低,菜少,填飽肚子主要靠主食。如果按每人每天吃一斤米來算,梁山每天就需要十萬斤大米。即便打個對摺,梁山每天也需要五萬斤米。
正因如此,所以梁山每次下山征戰或者招攬好漢,都要儘可能多地帶回糧食。
就著鍾離老人為頭給散,一面把祝家莊多餘糧米,盡數裝載上車。金銀財賦,犒賞三軍眾將。其餘牛羊騾馬等物,將去山中支用。打破祝家莊,得糧五十萬石,宋江大喜。
梁山好漢不僅在祝家莊得到許多糧食,在曾頭市也是“抄擄到金銀財寶,米麥糧食,盡行裝載上車”;而拉攏李應時,吳用也是派三百名士兵去拉李應的傢俬。諸如此類,不止一例。
事實上,作者也不能避免這個問題。但因為不好解決,所以,作者只能把梁山好漢從其他地方搶奪的糧食儘量提高。比如祝家莊,宋江給每家賜米一石後,仍有五十萬石(宋代一石摺合今天約為120斤)糧食。實際上,按照地佔地大小以及宋代糧食產量,祝家莊不可能有那麼多糧食。另外,作者還安排晁蓋劫取十萬貫生辰綱,最後也都帶到了梁山,作為梁山的消耗。
水滸晁蓋形象
這還僅僅是米,如果再算上油、鹽、鐵、錢、布匹等必需品,梁山十萬人每天的消耗更大。試想,梁山不招安以後怎麼辦?吃飯都成問題。
不要以為靠去周邊州縣搶就可以,如果周邊搞堅壁清野,梁山就沒辦法了。這一點,高俅早就意識到了。當童貫去征討梁山時,高俅就提出過這樣的建議。
太尉執盞擎杯,與童貫道:“樞密相公此行,與朝廷必建大功,早奏凱歌。此寇潛伏水窪,只須先截四邊糧草,堅固寨柵,誘此賊下山,然後進兵。那時一個個生擒活捉,庶不負朝廷委用。”
水滸高俅形象
可以說,梁山十萬人馬與所需錢糧的衝突,促使著宋江只能招安。
二、梁山好漢的出路與未來
假設梁山有一片自留地,可以無限提供錢糧油鹽等必需品,十萬人馬不愁吃喝,那麼宋江還會招安嗎?答案是肯定的。因為還要考慮好漢們的年紀等因素,這涉及到好漢的出路與未來。
水滸宋江形象
高俅統率十位節度使攻打梁山時,吳用說過這樣一翻話。
吳用道:“……如今放著這一班好弟兄,如狼似虎的人,那十節度已是背時的人了。兄長何足懼哉!比及他十路軍來,先教他吃我一驚。”
十位節度使之前也是佔山為寇的人,後來接受朝廷招安,曾為國出力,“或徵鬼方國,或伐西夏,並大金、大遼等”,因此升到節度使。這十人同樣武藝高強,但是吳用一眼就看出了他們的軟肋,以及梁山好漢的優勢,那就是年紀。
十位節度使或許勇猛,但是他們已經老了。相反,梁山108將還很年輕,最大如宋江、林沖、魯智深等人,也不過四十來歲,而小者如史進、武松、燕青等人,不過二十有餘。
水滸燕青、李師師形象
年紀可以是優勢,同樣也會成為劣勢。現在,好漢們還很年輕、能打動,試想一下,十年後、二十年後呢?好漢們一個個老去,他們還能繼續打仗嗎?
還有一點很關鍵,不少好漢有家眷在梁山,比如柴進、李應、朱仝、徐寧、朱富等人,他們都有孩子。當好漢們老去,孩子怎麼辦?而且,如果梁山好漢不招安,他們都要被扣上“反賊”“強盜”的帽子,自己被罵也就罷了,難道讓孩子、孩子的孩子,也這樣被人罵嗎?相信沒有父母會這麼狠心,沒人願意一輩子被罵反賊。
基於此,所以宋江要招安時,只有魯智深、李逵、武松、阮小七等人反對,其餘人都是默認同意的。反對的人是因為心無所慮,同意的人則心有掛念。
水滸武松形象
作為梁山大寨主,宋江要為武松等寥寥數人考慮,還是要為大多數人考慮?當然是後者。所以,梁山好漢的出路與未來,也促使著宋江要完成招安大業。
三、宋江對朝廷的忠心使然
從宋江自身角度來說,他並不是有反心的人,更沒有稱王稱帝的野心。他畢生所願,不過是做個稍大點的官,多為朝廷效力罷了。
宋江被刺配江州,父親宋太公就告誡他:你如今此去,正從梁山泊過,倘或他們下山來劫奪你入夥,切不可依隨他,教人罵做不忠不孝。可以說,宋江的家庭環境,他所受到的薰陶,都是要做忠孝之人,絕非佔山為王的強盜。
宋江之所以落草,是因為被黃文炳所陷害,後來又報仇怒殺黃文炳全家,犯下的罪太重,所以才不得已才去梁山。
水滸黃文炳形象
其實,水滸的主題正是“忠義”二字。水滸全稱是《忠義水滸傳》,全書好漢們也從未反皇帝,只是反貪官奸臣,這從好漢對皇帝的評價可知。
比如,對付何濤的追捕時,阮小五曾說“酷吏贓官都殺盡,忠心報答趙官家”;阮小七則說“先斬何濤巡檢首,京師獻與趙王君”;王英、燕順和鄭天壽為救宋江花榮而對峙鎮三山黃信時,也是說“便是趙官家駕過,也要三千貫買路錢”;石勇與戴宗衝突時,說的是“趙官家”“大宋皇帝”;吳用也稱皇帝為“趙官家”;魯智深反招安時,也是說“聖聰矇蔽”等。即便李逵,在扯碎招安的詔書時,也是說“把你那寫詔的官員盡都殺了”,沒有罵皇帝。
水滸李逵形象
自始至終,好漢們對皇帝都沒有半點不尊重,更沒有罵“昏君”“狗皇帝”等。
綜上可知,梁山好漢不反皇帝,只反奸臣惡官,他們對皇帝還是很忠心的,尤其是宋江。所以,宋江之所以要招安,也是因為他的忠義之心使然。
另外,書中作者也曾藉助羅真人、九天玄女等高人神明,表明宋江要替天行道,為國效力,否則就會“罪下酆都”(酆都相當於道教系統的地獄)。作者在開篇,用大量筆墨說宋朝得國之正,說趙匡胤是霹靂大仙轉世,說宋仁宗是赤腳大仙轉世,其實也是在說宋朝是正統王朝。
水滸宋江形象
其實,作者對宋江要招安一直有暗示,最明顯的便是詩詞贊文等。第71回贊文中提到過“休言嘯聚山林,早願瞻依廊廟”;最後一回的詩中也說“生當鼎食死封侯,男子生平志已酬”等。諸如此類的話,書中多次提及,都是說宋江要招安,招安是沒問題的。
總之,不管從哪一方面來考慮,宋江都要招安。招安是梁山108將唯一、正確、也是最好的出路,否則梁山就會像方臘、王慶等人一樣被剿滅。那時候,不但好漢們會死,連他們的父母、老婆、子女也會被殺,且擺脫不了反賊的罵名。
所以,宋江招安,並沒有任何問題,他是替自己考慮,更是替梁山好漢以及十萬之眾考慮。
最後說一些小問題
很多人會說,方臘是英雄,宋江應該與方臘聯手等。其實,水滸中的方臘並不是英雄,他造反禍害百姓,連作者都批判他。
水滸方臘、龐秋霞形象
在水滸中,方臘就是殘害一方的賊寇,作者多次表明。比如第102回,作者說“那時百姓都被方臘殘害不過,怨氣沖天,聽得宋軍入城,盡出來助戰”;第107回,一位老人說“老漢祖居是此間百姓,累被方臘殘害,無處逃躲”;第108回,一位老僧說“此間百姓,俱被方臘殘害,無一個不怨恨他”等。
正因如此,所以招安的宋江被皇帝、百姓稱讚;而割據一方的田虎、王慶、方臘則被設定為殘害百姓的害民賊。
從這一點來說,宋江也不可能與方臘聯手。
水滸晁蓋形象
還有人說,晁蓋做寨主的話,肯定不會招安。實際上,晁蓋從沒說要反抗朝廷,而且書中有暗示,晁蓋也支援招安。因為之前宋江曾多次對朝廷將領說招安,晁蓋都沒有反對;且彭玘勸凌振上梁山時,也說“晁、宋二頭領替天行道,招納豪傑,專等招安”。
如此可見,即便梁山一直是晁蓋做寨主,他也會招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