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無心浪味仙
-
2 # 影視樂之者
要弄明白“老瑞德言辭激烈還能獲得假釋”這一問題,我們得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二十二條軍規》中的美式黑色幽默?《第二十二條軍規》是美國作家約瑟夫·海勒創作的長篇小說。在該小說中,怕死的飛行員不願執行飛行任務。依據“第二十二條軍規”的規定:只有瘋子才能獲准免於飛行,但必須由本人提出申請。那麼,問題來了——一旦你提出申請,恰好說明你不是瘋子……仔細對比,不難發現:
希望獲得假釋的瑞德,同樣身處於“第二十二條軍規”式的邏輯困境之中——
囚禁瑞德是為了懲罰他昔日所犯下的罪責。
同時,瑞德必須向假釋委員會證明自己已經改過自新,才能獲得假釋→越想證明自己改過自新,就越說明自己想逃脫囚禁→逃脫囚禁,則意味著逃避懲罰→想要逃避懲罰,明顯不是改過自新應有的表現……
當然,想要擺脫“第二十二條軍規”的邏輯陷阱,瑞德可以直接告訴假釋委員會:我根本就沒有改過自新!
假如瑞德這麼說了,結果嘛……
按照以上邏輯,《肖申克的救贖》中的假釋委員會,其目的就是以一種荒誕的、虛偽的形式,讓所有囚徒能看到“希望”,卻怎麼夠都夠不到。
瑞德,就是是掉進這虛假希望編織的夢境中的一隻可憐蟲!
“小情節”中人物內心的劇烈鬥爭?在整部《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中,安迪身處於“大情節”之中——
所有的主要矛盾都圍繞著他一個人展開;他與天鬥與地鬥,最後成功逃出牢籠。
相比之下,瑞德則處於影片的“小情節”之中——
角色性格相對被動、內斂,基本上沒有與外界環境發生過劇烈衝突。
但是呢,就像安迪說的那樣:“在這裡(心底)……總有一些東西(希望)……是高牆關不住的……”
瑞德的心底,並不是沒有希望。他表面上抗拒希望的美好,實質上是懼怕失望所帶來的毀滅性痛苦!
這是瑞德在申請1957年(入獄30年)那次保釋前與安迪的對話。當時,安迪因為私自播放歌劇,剛剛從“小黑屋”裡出來。兩人對於“希望”的認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因為感受過絕望,所以拒絕希望。這是瑞德在被關了三十年後,得到的“經驗教訓”。
但是,勸人容易,勸己難。
1957年的那次假釋申請,瑞德多多少少還是帶有一絲希望——
瑞德最後一次面對假釋官員時(1967年)無所謂的態度與1957年申請假釋時略帶討好的表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由此可見,1957年的那次假釋,瑞德是不可能透過的!因為,他心中多少還帶有一些期望,這從側面說明:經過三十年的“改造”,他還未被完全“體質化”。
按照肖申克的規矩:想抱著希望離開,那是妄想!
再來看看1967年的、最後一次假釋申請——
不抱任何希望,亦看清了假釋委員會的醜惡嘴臉,而且瑞德已經重新認知並接納了心中那個“犯過重罪的小笨蛋”(年輕時的自己),完成了與自己內心的和解。
至此,能否獲得假釋,對於老瑞德來說,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
既然已經接納了心中那個“犯下重罪的少年”,瑞德也為此被囚禁了40年;同時,身體和靈魂完全被體制化了,“希望”被強行剝奪。
那麼,再談“改過自新”、“後不後悔”這些相關“術語”,就有一些太膚淺、太程式化了。
難怪瑞德會憤怒。
1957年的美國,種*歧視嚴重嗎?舉個例子:在當時,很多地方都有“落日小鎮”——即天黑後不允許黑人進出的小鎮。
再來看一看《肖申克的救贖》中假釋委員會成員的膚色——
注意圖片中左上角橘色圓圈標示的委員,他的神態和動作表明:還沒說話的瑞德,已經被貼上某些不太好的標籤……是的,正是這些白人,在扮演著上帝的角色——由他們來決定瑞德能否獲得假釋。
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膚色就代表了階級。所以,瑞德在1957年的假釋申請,註定以失敗告終。
再來看兩次假釋時面試官的口氣:一個是命令式的“坐下”,一個是相對溫和的“請坐”。兩者的態度不言而喻……
如圖,第一次假釋申請被駁回的時間是1957年。綜上,影片中瑞德的兩次假釋申請,境遇和結果的不同,也表達了一個隱藏主題——
1957年至1967年這十年間,美國黑人的社會地位,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現實情況到底如何,我們不清楚。至少,導演(作者、編劇)是這麼認為的……
為瑞德“重生”的劇情做鋪墊?在影片中,安迪被囚禁的,只是肉體。他的靈魂,沒有一刻不是自由的。
因此,在安迪爬過了那段500碼的、黑暗骯髒的下水管道(暗喻嬰兒透過chan道)之後,他的肉體重獲新生——清清白白的走了出來……
瑞德不同,四十年的牢獄生活,已經“殺死”了他內心向往自由的靈魂,哪怕是獲得假釋之後,身體已經獲得了一定的自由,但是,他的靈魂身處,依然是一片死寂……
長此以往,等待瑞德的,將會是老布的老路……
想要獲得“重生”,必須做出“向死而生”的決定——違反保釋條例,同時,重新點燃心中的希望之火!
於是,瑞德朝著“安迪的承諾”出發,在影片的結尾,他獲得了最終的救贖!
結語綜上,不難看出:
從整個劇情來看,被“完全體制化”的瑞德,想要獲得“重生”與“救贖”,就必須經歷一個“向死而生”的過程。肖申克監獄和假釋委員會承擔起了囚禁肉體、扼殺靈魂的“重任”。最後一次假釋申請,肖申克監獄、假釋委員會已經完成了自己的“任務”,所以就把“自由”賞賜給瑞德了。這與瑞德的態度無關。黑人在1957的美國,境遇堪憂。伴隨著社會的發展,黑人的社會地位逐漸得到改善。十年後,哪怕瑞德的態度很差,白人委員們還是給予他一定的尊重。經歷了四十年的牢獄生活,瑞德已經和自己的內心達成了和解,並接受了當年犯過錯的自己。這一點,是達成最終救贖的必要條件之一。現在回過頭來,我們就能得出,言辭激烈與獲得假釋之間,並不矛盾!因為,有很多深層次的原因,隱藏在其中。 -
3 # 星途守望者
《肖申克的救贖》影片開場,就見到了已經關押了20年的瑞德,在被詢問時多麼誠懇多麼熱切希望稽核人員能放他出獄,但稽核人員輕易的蓋上了駁回。是瑞德不夠真心懺悔?剛開始看可能並不理解其中的深意,直到劇情慢慢的展開我們可能忘了那是一個資本主義社會背景下的監獄,既然被判終生監禁就別想能提早被放出來,監獄長肯定會無限壓榨囚犯們的剩餘價值,除非你老的幹不動了,沒有利用價值了,不想走也得被踢出去,監獄不會讓你吃閒飯的。這一點老瑞德在經過漫長的監獄生涯深諳其道。影片中的這個老人家就是前車之鑑,他以為他終究獲得了自由,出來卻發現這個高速發展的世界再也不是他所認知的世界,他連車都沒見過。看似自由之身卻無用武之地,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最終他選擇了自殺。不知該說悲慘還是無奈。自由是高牆外那場大雨,但是得在年輕時適用。老瑞德明白了這一切,當自己老了將要被放出去時,他知道的,於是他說出了自己想說的很多話,不出所料,稽核人員不假思索的就蓋上了透過。有一個人在等待老瑞德的前往!
-
4 # 白山公子
我認為瑞德能獲得假釋的原因是因為他的心自由了!
以前他身在牢籠,心也在牢籠之內。
但是,一個人越想證明什麼,往往取得的效果都差強人意。
無一例外,他的兩次假釋都失敗了。
而經過好友安迪越獄事件之後,瑞德真的看開了!他放下了!他放下了想要出去執念。
這就像你苦苦追求的東西得不到,而當你真正放下它的時候,它又主動找上了你!
最後讓我們來回味一下瑞德的精彩回答。
-
5 # 張益達的Snake
老瑞德經歷了好幾次假釋,卻到最後一次才成功,應該是有幾個原因:
2、老瑞德在獄中經歷了大半輩子,很多的事情讓他感觸很深,讓他懂得了人生的真諦。就像一杯酒,越久越香醇。而他,也到了香醇的時候了
3、安迪的越獄對於他還是有影響的。本來老瑞德已經被體制化了(你可以從他出獄後做收銀員看出來,連上個廁所都要向負責任報告)。但是安迪的到來和越獄前跟他說的話讓他對生活重新燃起了信心,他想出去走走看看,重新過上正常人的日子
-
6 # 娛樂分享範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裡,老瑞德在第三次假釋時可謂言辭激烈說話不留情面,可就是這樣反而能獲得了假釋透過得到了自由。
首先我們瞭解一般監獄假釋的基本條件:
1.犯人服刑達到原有刑期的一定時間(在那個時候的美國,達到刑期的三分之一就可以申請假釋了。)
2.犯人監獄遵守監獄規則。
3.透過一些稽核被認定為的確有一些悔改表現,且不會再給社會帶來危害。
前兩次瑞德被假釋審問官叫去時,瑞德一個勁兒的迫不及待的表現說其如何真實的悔改和知錯了,經驗豐富的假釋審問官看來,像瑞德這一類人所謂的知道悔改不過是為了能得到自由而刻意說的話而已。
而在第三次假釋稽核人員到來時,對面的老瑞德,從老友安迪事件中對自由和希望有了更深一層的領悟。因為他此刻已經深刻的認識到,所謂的改過自新無非就是一套自欺欺人的說辭而已,因為改過自新就是彌補自己曾經放下的錯誤。而他已經不可能去彌補了,因為事情已經發生了,因為他的錯誤傷害了別人同時也傷害了自己。
在面對假釋審問官的提問時瑞德回答:“後悔?事實上我沒有哪一天不後悔,我後悔不是因為我在監獄服役,也不是因為你們我應該覺得後悔……趕緊把你的章蓋上去吧老弟,別在浪費我的時間了,說句實話,我根本就不在乎。”事實上瑞德認為他就應該待在監獄,應該接受懲罰,這才是一個人內心真正後悔的標誌,後悔自己的所作所為,對能否在走出監獄已經不在乎了。能坦然面對自己接受懲罰的現實,就代表他改過自新的越好,你越不想出去,就代表你已經在悔改在反省在救贖,所以那一刻,假釋審問官才毫不猶豫的蓋上了章同意假釋。
-
7 # 釋懷1665955
生活就是這樣,你拼了命想得到,別人就是不想給你……但你不在乎了,卻又容易得到。 生活就是這麼操蛋———人和事都一樣
-
8 # 傑出青年之小巴菲特
我認為是審判官年輕的新思維 作為年輕人 會從不同角度考慮 你越是急於出去 我越不放 你喜歡我 你討厭我 我都會覺得正常 可以理解 如果你喜歡 一會又討厭 我覺得覺得你這個人不行 我欣賞你 並不會因為你對我好 或者 對我有利的 從上帝角度看待
-
9 # 沒頭腦and不高興
這個問題可以分別從對比三次假釋過程和對電影名的意義展開解說:
三次假釋過程瑞德眼神的對比第一次,瑞德被監禁二十年後得到假釋機會,他說自己已經認識到自己的罪行,得到了教訓,但看似誠懇的話語中卻比不了眼神中所傳遞的資訊:我心中還有愧疚
第二次,是在瑞德入獄三十年後,得到假釋機會,此時從他眼神中流露出來的是一絲希望,這希望是安迪帶給他的,所以看起來比較詳和
第三次,在前兩次假釋都被駁回的情況下,又過了十年,這期間安迪逃離了監獄,在這次稽核中,瑞德覺得所謂的稽核都是走走過場、流於形式而已,想靠這種方式出獄根本不可能,所以他把內心的憤怒表達了出來。
就是那句“我他媽的不在乎”,震驚了稽核官,他們所接受到的資訊是:時間已經完全洗刷掉了這個人身上的罪過,所以這次假釋給了透過
電影名字的意義把《肖申克的救贖》拆成肖申克和救贖兩部分,肖申克代表了監獄、囚禁自由;救贖代表著出獄、重獲自由。
瑞德四十年的救贖足以彌補他之前所犯下的罪行,這時他在稽核上的言行舉止已經不那麼重要了,因為他內心已經真正明白了自我救贖的意義,肖申克已經不能再限制他思想上的自由了,所以他根本不在乎這老朽之軀,在未來的歲月裡將在哪裡度過。
回覆列表
激烈,反而更能體現出情感,有情感的表達才更能體現出真實。
《肖申克的救贖》中,瑞德多次假釋面試,每一次他都說著差不多的話。
大概意思是自己已經知道錯了,已經悔改了,已經改過自新了。
然而,這樣好的態度並沒有讓他透過面試,總是失敗。
電影中瑞德最後一次假釋的面試,瑞德的情緒,需要都比較激烈,甚至還罵了假釋的面試官。
瑞德已經完全放棄了,可他反而得到了假釋的機會。
這是為什麼呢?
最初的好態度,並不一定是內心真實的想法瑞德入獄比較早,在獄中是屬於混得很開的人。海報,香菸等等,透過瑞德都能買到。
遇見監獄裡有些活動,比如出去幹活的那些,總是瑞德的朋友可以被選上。
當然不是因為他們運氣好,是瑞德用煙或者其他物品去換取的。
這樣一個在獄中還能做點生意,體現自己重要性的人,在每一次假釋面談的時候,自然也知道面對假釋官的時候,態度應該很端正。
每一次,瑞德都說自己悔過了,改邪歸正,然而每一次假釋官都拒絕了他的假釋。
因為,態度的端正,還有那些語言,跟例行公事一樣,並沒有情感的波動。
所以,大概面試官們也會透過犯人們的眼神,狀態,語氣和表達來綜合判斷他們是否已經真的悔過了。
念口號式的悔過,當然是過不了的。
最後一次態度激烈,反而是更加真實的表達最後一次假釋的面試,瑞德的語言情感波動很大。
從開始回憶那個不懂事的少年,到深沉的眼神,如果可以他願意和那個少年談談。
語氣沉重,意味深長,他是真的後悔了,如果可以重來,瑞德一定不會讓自己犯錯。
在講述的過程中,瑞德是真誠的在懺悔,但他已經失去了希望,失去了任性的所有心性。
當他用激烈的口吻告訴那些面試官別再浪費他的時間時,甚至有些憤怒。
瑞德以為結果一樣,可是他們卻同意他假釋了。
一個真正懺悔的人,不是念叨著那些無味的語句,而是聯絡自己的人生,有情感的波動和表達。
歲月無情,早已經磨滅了瑞德一切性子瑞德從一個年輕小夥子入獄,已經變成了一個糟老頭子。
歲月無情,幾十年的體制化的生活,早已經磨滅了瑞德所有的稜角。
沒有了希望,沒有了脾氣,對外面的世界一無所知。尤其是老布的死,對瑞德的影響極大。
一個早就脫離了現實社會生活中的人,在監獄或者不在監獄中,其實意義不大。因為早已經沒有辦法融入社會的變化。
在監獄,好歹還能體現一點自己的重要性,出去以後,便什麼都不知道,什麼都不會。
關鍵是別人不會認為你已經改過自新了!
瑞德深知這些道理,也明白自己出去以後得處境,所以才會後悔自己年少無知所做出的一切。
正是如此,瑞德才會有那樣激烈的語氣。面試官們也因為這些綜合因素,同意了瑞德的假釋。
假釋以後的瑞德,如果沒有安迪的指引,估計也會選擇和看布同樣的結局吧!
所以說,人在表達的時候,情緒激烈更是一種真實的表達,內心所想的一種直觀的表達。
瑞德最後一次表達,最為真實,時間也那麼久了,所以通過了假釋面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