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江湖和嘟嘟

    主要是年齡段的原因,小時候我們也天天盼著過年。因為過年有新衣服穿,有紅包,有糖吃。而現在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也成為了過去。唯一值得期待的是能和家人好好的帶上幾天,能陪陪父母。

  • 2 # 三五跟你聊

    是年齡的問題!小時候無憂無慮,沒有工作的壓力,沒有生存的壓力,更沒有上有老下有小的壓力,過年了還有紅包拿,所以小時候過年是件快樂的事。成人了,年紀大了,過年就不只是拿紅包的問題,不僅你拿不了紅包,還要想著怎麼給你下輩打紅包,呵呵,還有工作和經濟上的壓力,讓你再沒有小時候過年的激情。

  • 3 # 笑看風雲淡坐看雲起時

    一、先說說傳統的過節習俗

    一般情況是,一過臘月初十,就“炸市”了。就是說農村大集就熱鬧起來,就不按平時規定的時間成集了,天天是大集,通常是人山人海,水洩不通,買年貨的買年貨,逛著玩的逛著玩,熱鬧非凡。

    臘月二十三 俗稱“小年”,傳說這日是“灶王爺上天”之日。

    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

    臘月二十四 撣塵掃房子,這日是約定俗成的掃除日。

    臘月二十三以後,家家戶戶都開始買紅紙手寫春聯。原來沒有印製的對聯,會用毛筆寫字的人少,一般都是早早買好紅紙找人寫。以前的對聯特別講究,多為敬仰和祈福之言。大門上的對聯,是一家的門面,特別重視,或抒情,或寫景,內容豐富,妙語聯珠。

    臘月二十五 推磨做豆腐。傳說玉帝會下界查訪,吃豆腐渣以表清苦。

    舊俗認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於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並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臘月二十六 殺豬割年肉,人們只在一年一度的年節中才能吃到肉。

    過去,普通老百姓的日子都比較窮苦,而且家裡的人又都比較的多,因此往往是吃了上頓沒下頓,條件稍微好點的,也不過是能吃上點窩頭野菜什麼的。好不 容易盼到快過年了,家裡的勞力們紛紛開始殺豬,沒有養豬的人家,就到集市上去割一塊肉回家,因此,臘月二十六燉大肉也被稱為“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

    臘月二十七 宰年雞、趕大集,春節所需物品都在置辦之中。

    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

    臘月二十八 打糕蒸饃貼花。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後被紅紙代替。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焚香於戶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臘月二十九 上墳請祖上大供。對於祖先的崇拜,在我國由來已久。

    大年三十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

    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曆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佈新,消災祈福為中心。從今天開始,“爆竹聲聲辭舊歲”的鞭炮就開始響個不斷,直至過了陰曆的二月二。

    大年初一 金雞報曉。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壓歲錢,壓住邪祟。

    春節俗稱“過年”,原名“元旦”,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大年初二 金吠報春。親眷人家去拜年,東家留吃飯、西家排酒筵。

    北方在正月初二,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實際上是把買來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這天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祭祀的供品用魚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號,這天均大舉祭祀活動,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豬、整羊、整雞、整鴨、紅色活鯉魚等,祈望今年要發大財。

    大年初三 肥豬拱門。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婦回孃家,禮物帶雙數。

    燒門神紙,舊時初三日夜把年節時的松柏枝及節期所掛門神門箋等一併焚化,以示年已過完,又要開始營生。俗諺有“燒了門神紙,個人尋生理”。

    大年初四 三羊開泰。灶王爺要查戶口,恭迎灶神回民間。

    大年初五 艮牛耕春。五路接財神,東西南北中,財富五路通。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民俗一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按照舊的習慣要吃“水餃子”五日,北方叫“煮餑餑”。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沒有不吃的。從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戶都如是,就連待客也如此。婦女們也不再忌門,開始互相走訪拜年、道賀。

    大年初六 馬到成功。瀝酒拜街中。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

    大年初七 人壽年豐。攤煎餅吃七寶羹,安頓身心,休養生息。

    大年初八 放生祈福。眾星下界之日,制小燈燃而祭之,一寸光陰一寸金。

    大年初九 玉皇天誕。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人們都會舉行祭典以表慶賀。

    大年初十 祭石感恩。有天還有地,人畜房米麥百穀都生地。

    正月十一 祭奉紫姑。深受壓迫的女性,把她奉為弱女子的保護神。

    正月十二 搭建燈棚。元宵節將近,開始做元宵賞燈的準備工作。

    正月十三 灶下點燈。預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橋道,皆編竹張燈。

    正月十四 臨水娘娘誕辰,又稱“順天聖母”。是拯救難產婦女的神仙。

    正月十五 元宵節鬧花燈。這些傳統習俗就是那個時代的特色.過了正月十五,還有不出正月都是年的說法;一般是過了二月二,年味就慢慢淡去。

    二、現在的春節習俗在與時俱進。

    隨著經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那些只有過節才吃到的、穿到的,只有家裡來客人才擺上桌的不再是什麼稀罕東西。一年四季365天天天都吃得起,甚至天天都在吃,所以這些傳統習俗慢慢淡化,演變成今天的“移風易俗過春節,集中精力幹事業”。

  • 4 # 不忘初心COCO

    越到快過年,越開心不起來,沒有一點要過年的那種喜悅,我想這也許跟年齡和經歷有很大的關係吧!

    記得小時候,最期盼的就是過春節,一是能多玩幾天,二是能吃到好吃的。過春節的那個喜悅真的無法形容。隨著慢慢長大,這種期盼越來越低了,不是不想過年,而是不想面對那些“虛情假意”!

    現在的過年,對我來說只有一個是我特別想過年的原因,就是回家陪父母!跟父母說說過去的一年裡在外面遇到的人和事,給他們說說我這一年的成績。有些傷心難過的事,絕對不說!可是我爸媽好像都知道,他們也不再追問,但我從他們的眼睛裡看到了對我的愛,那種愛只有父母能給!

    過年的那種快樂,也在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少!越長大越孤單,越覺得沒意思,也許看的多了,懂得的多了,經歷的多了,就是這個樣子吧!

    不管怎麼說,還是希望在家好好的過一個年,把那些煩心事通通忘掉。此時此刻,這個時間段是屬於自己的,在家想幹啥就幹啥!跟媽媽下廚房,跟爸爸喝喝酒,坐在一起說說心裡話,這是我覺得最幸福的事。也希望大家都過個好年,開開心心迎接嶄新的一年!

  • 5 # 三維魚影視

    現在的年味不濃了。以前類似遊行一樣的舞龍舞獅和車水馬龍的路邊集市。現在已經被規劃的都在限定區域嗨。過年已經被限定到了某些區域活動聚集的地方,而且商業氣息也挺濃的。

  • 6 # 小康先生G

    隨著年齡的增長,對節日的定義也已經今非昔比了,孩童時代想著,放假啦,玩啦,打鞭炮啦,我是90後,現在春節得定義,誰家孩子已經存款幾十萬,誰家孩子自己開了公司等等等等

  • 7 # 腐朽甘為孺子牛

    人到中年,重任在肩;

    上有老,下有小,收入又是那麼微少;

    去趟醫院千元少不了!!!

    農民,只想哭!!!

  • 8 # 人生有愛

    您提的這個問題,是有年齡段的原因,但也不全是,有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吧!現在的生活比起以前不知要好多少倍,大到社會環境,衣食住行,小到柴米油鹽,樣樣都比前些年好。特別是改革開放前,人民收入低,社會物資匱乏,買什麼都要各種票定量供應,平時都很少添置衣服等等。那時人們對過年就很期待,過年了能吃上白麵饅頭,能吃頓肉餃子,還能穿上新衣,小孩子還能得到壓歲錢。。。那種心情是現在的孩子們體會不到的。那時父母一年奔波都是為了能讓家人吃飽飯,現在都條件好了,市場商品供應應有盡有,平時的生活日常比起那是過年都要好,每天都這樣的生活所以對過年過節也就不是很期待了。只有家人在外地的需要回家過年的還是期待團聚的。

    祝大家春節快樂,萬事順意!

  • 9 # 寸土尺金

    這種現象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逐漸形成的,各種因素。

    以前過年,小孩過了臘月都在盼,大人過了臘月都在忙,我在我文章《被豬追過的年,有恐懼也有快樂》中也對小時侯的年有著深刻的記憶。

    那時侯生活沒現在好,孩子盼著吃好的穿好的,玩好的,渴望有自己的壓歲錢去買自己想要的東西。

    那時候,沒有這麼多利益燻心的東西,沒有勢利,攀比,勾心鬥角,也沒有這麼多自私自利。

    那時候,沒有現在交通便利,通迅也沒這麼普遍,見一面都久違的熱情和聊不完的話題。

    現在生活好了,平時吃的穿的都是以前過年的日子。各種通訊方式的語言碾壓,也把過年相見的熱鬧氣氛降低了許多。

    進會的進步,生活是好了。對年的盼頭換成過節如過關的畏懼,各種的面具和言不由衷,形式化的應酬,沖涼人心中過節的心情。

    現在,我每個節都是和平常日子一樣過,沒激情,沒波動,平平淡淡,也心靜如水。

    現在的每天都是小時候盼望的年,有吃有喝有玩。

    當一個的“幸福”達到了極至,心中的“盼頭”也就沒了。

    物極必反,我們的心沒了“盼頭”迴歸的日常的平淡心情。

    我們每個人對年之所以有激情,是歸根每個人心中的那個“盼頭”。

    盼頭沒了,憧憬也是無望的,年復一復。一切都變成了形式化。

    年就成了掩著耳朵的鈴。

    在某些人心裡已激不起波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阿富汗對美軍用以打促撤的方式有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