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豹眼看歷史
-
2 # 寄暇學宮
在三國曆史上真有龐統這個人,大致和楚漢時期的韓信有點相仿,不過用兵沒有韓信那麼神奇,說起來比韓信還要更窩囊一些。
龐統的起點比韓信要高很多。
當韓信還在村長家裡蹭飯的時候,龐統已經在和司馬徽進行桑下之談了。然後龐統就有了“鳳雛”的名號了!
當韓信還在飽受挎下之辱的時候,龐統已經成為南郡士子的翹楚了。
當韓信投軍到了項梁那裡的時候,龐統已經在周瑜手下擔任功曹了。
後來這兩個人的差距就越來越小了。
項梁戰死了,韓信就繼續跟隨項羽。周瑜病死了,龐統扶送周瑜靈柩到了東吳,但是孫權卻沒有用他。
韓信跑到了劉邦那裡,劉邦給他安排了一個管糧的差事。龐統跑到了劉備那裡,劉備讓他做了耒陽縣令。
韓信覺得幹得不痛快,自己辭職不幹了。龐統覺得幹得不痛快,就消極怠工被劉備給開除了!
韓信自己辭職不幹了,蕭何又把他追了回來。龐統被劉備開除了,魯肅和諸葛亮又向劉備推薦。
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卻始終讓曹參與他若即若離。劉備先是拜龐統為治中從事,不久又升為了軍師中郎將。
軍師中郎將可以統御兵權。劉備讓龐統擔任軍師中郎將,旁邊還有一個諸葛亮也在擔任軍師中郎將。
再到後來龐統就不如韓信啦!
韓信自己領著兵去打仗,也算是獨當一面。龐統卻是跟在劉備身邊去益州了!
韓信獨自統兵去作戰,一個個經典戰例呈現了出來。龐統跟隨著劉備,卻讓劉備擺一個三國版的鴻門宴。
劉備剛剛到達涪城,劉璋率領三萬多人前去迎接。龐統勸說劉備趁著宴會的時候把劉璋拿下。
劉邦差點栽在鴻門宴上,是因為劉邦就帶了那麼幾個人前去。劉璋這次前來赴宴可是帶著三萬多人。你龐統到底是哪頭的?
當初老祖宗就差點栽在鴻門宴上,你龐統居然也讓我也擺鴻門宴?
再後來劉備和劉璋就鬧崩了,龐統領兵去“進圍雒縣”。
龐統在率眾攻城的時候,被一支流箭射中了。箭支上也沒有寫著名字,所以龐統自己也不知道是死於誰手!
韓信雖然也是死得比較窩囊,好歹還知道是死於誰手。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
3 # 老虎他爹
龐統是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但《三國演義》中記錄的內容大多是錯的。
這是因為作者羅貫中特別喜歡龐統,二人在經歷上有類似之處,所以對其濃墨重彩,所以小說中的龐統與真實的龐統差距比較大。
圖片說明:龐統(179年-214年),字士元,號鳳雛。這是後人想象的龐統像,但事實上龐統貌醜,故早年仕途不順。
鳳雛只是炒作而已
最早稱龐統為鳳雛的是他的叔叔龐德公,同時,龐德公也是稱孔明為臥龍者,因為諸葛亮的姐姐嫁給了龐德公的長子龐山民。
圖片說明:龐統是龐德公的從子。從子有三方面含義,一是用於叔父和伯父的子孫稱謂;二是說子侄輩”稱呼;三是唐宋時期,常將親兄弟的孩子稱呼為“從子”。龐德公和龐統是東漢人士,所以龐統應該是龐德公的侄子,或者是比堂侄輩分更遠的侄子。
漢代末期,中國基本是一個身份社會,貴族掌控著政治權力,普通人要想出頭,必須依賴名士評點,而這些名士大體是貴族,他們多是互相評點。
龐德公為了推銷龐統,就讓他去見司馬徽。
司馬徽的“水鏡先生”的名頭就是龐德公鑑定的,所以司馬徽自然也很聰明,稱讚龐統是“南州士之冠”。
龐統有三主
龐德最初是投靠劉表,任南郡功曹,官聲不錯,得到了一定重用。
曹操佔據荊州後,荊州士人或投靠曹操,或投靠劉備,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投靠孫權,而龐統恰恰就選擇了這條奇葩之路——投靠孫權。
圖片說明:如果沒有魯肅(見圖),龐統可能也就被劉備忽略了。
龐統先在周瑜手下任功曹,可能參與了機密決策,周瑜去世後,龐統送喪到江東,但並沒留在那裡,而是回到了荊州,因為江東貴族排斥荊州貴族。
孫權借荊州給劉備,龐統也到了劉備賬下,劉備讓他當了一個縣長,結果政績不佳,劉備將其免職。此時魯肅、諸葛亮都向劉備說情,劉備便招龐統對話,立刻被龐統的才華所征服,給他提升到重要職位。
諸葛亮說情,可以理解,畢竟他和龐統沾親。
魯肅說情,有點奇怪,由此可以推斷龐統是“聯吳派”,吳國非常期待他能上位。
顯然,龐統並沒參加赤壁之戰,也不可能去騙曹操鎖戰船,羅貫中這麼寫,是為了給功勞不大的龐統一點光彩。
劉備為何帶龐統徵益州
劉備最信任諸葛亮,諸葛亮也是積極主張奪取益州的人,和龐統一樣,劉備之所以將諸葛亮留在荊州,很大的可能是他不可能將龐統留在荊州,否則很難節制關羽、張飛,畢竟龐統沒有功勞,且曾在孫權手下當差。
龐統並不是死在落鳳坡,而是死在雒縣城下,此城為劉璋之子劉循堅守,久攻不下,龐統率兵圍城,中流矢而死,時年36歲。
圖片說明:傳說中的落鳳坡,但碑是1989年立的。
龐統此人很聰明,但在劉備手下4年,幾乎沒有任何功勞可言,直到後主時,他才被追諡為侯,不過3年後蜀漢就滅亡了。
羅貫中為何喜歡龐統
一方面,《三國志》對龐統的評價就比較高,稱他就像曹操手下謀臣荀彧一樣,但從事實上說,荀彧功勞要比龐統大多了,包括劉備手下的法正,功勞也大大高於龐統。但法正此人性格急躁,且有貪墨行為,所以人們對他評價不高,而龐統則有德名,所以陳壽對他評價比較高。
圖片說明:羅貫中用龐統澆胸中塊壘,可惜被後人誤以為真。
另一方面,龐統相貌醜陋,在劉表、孫權下都沒得到重用,甚至在劉備手下初期也被忽視,屬於懷才不遇的典型,而這恰好與羅貫中的人生契合,所以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對他濃墨重彩,僅“落鳳坡”一段,就鋪墊了9個伏筆,為全書之最,從而渲染出悲劇氛圍。
從藝術上說,羅貫中這麼處理也是有道理的,畢竟《三國演義》的主角之一諸葛亮也是壯志未酬身先死,用龐統鋪墊諸葛亮,非常自然,也非常感人,只是後人往往誤以為這是真史。
-
4 # 鴻哥iouyh福小鋪
龐統(179年-214年),字士元,號鳳雛,進攻雒縣,中流矢而亡,時年三十六歲,追賜統為關內侯,諡曰靖侯,所葬之地被命名為落鳳坡。
由此可見,龐統存在於真實的三國曆史,確有其人,死因也的確是中箭身亡。
唯一不實之處就是落鳳坡,該名字是因他埋葬地而起,並非原先就有的,只不過是演義為了劇情需要而提前設定。
-
5 # 歷史壹加壹
真正歷史上,龐統與諸葛亮也沒那麼神,得一者可安天下。《襄陽記》記載:劉備拜訪司馬徽,請教當今形勢,司馬徽表示自己乃一介儒生,可是“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可見,司馬徽的評價還是比較靠譜的,只是將其二人作為識時務之俊傑,而非演義一樣,完全無視天下賢才。
最後再說說,龐統是怎麼死的?《三國志》記載:龐統是在進圍雒縣,統率眾攻城,為流矢所中,卒,時年三十六。可見,龐統是在攻城之時,死於亂箭之下。龐統死後,劉備十分悲痛,追賜龐統為關內侯,賜諡號靖候。並且親自為他挑選墓地,後來老百姓便稱此地為“落鳳坡”。所以,是龐統死後才有的落鳳坡,那麼引兵死於落鳳坡這個說法也便不攻自破了。
答得不好,僅供參考。
-
6 # 生而為仁
真實的三國曆史中,有龐統這個人是肯定的!《三國志蜀書龐統傳》中有明確的記載,絕對假不了!
《三國志蜀書龐統傳》中有明確的記載:益州牧劉璋和劉備在涪縣會面,龐統向劉備獻計說:“可趁宴請的機會,就把劉璋拿下,將軍便可不費用兵之勞就能平定益州。”劉備說:“我們剛剛進入蜀地,還沒有樹立恩信,不能這樣做。”劉璋回到成都後,劉備正要替劉璋北征漢中,龐統又獻計說:“暗地選拔精兵,日夜兼程,直接偷襲成都;劉璋既無勇力,又向來沒有防備,大軍突然攻致,一舉就能拿下益州,這是上策。楊懷、高沛,都是劉璋手下名將,他們依仗兵力強大,鎮守關頭,聽說兩人曾多次寫信勸說劉璋,讓劉璋打發您回荊州。將軍到達白水關時,應該派人通知他們,就說荊州情況有變,須趕快回兵救援,同時令士兵整理行裝,做出要回撤的樣子;楊懷、高沛二人既敬服您的威名,又高興您回到荊州,一定會輕裝前來拜見您,我們可乘機把他們拿下,進而收降他們的軍隊,進軍成都,這是中策。退回白帝城,率軍回荊州,然後再另作圖謀,這是下策。如果猶豫不決,滯留此地,我們就會陷於困境之中,不能再長久拖延了。”劉備接受了龐統的中策,隨即殺了楊懷、高沛轉攻成都,沿途郡縣都被攻克。
從以上可以看出劉備之所以能這麼容易取得巴蜀之地,龐統絕對功不可沒,沒有龐統,劉備絕不會那麼快下決心奪取巴蜀,沒有龐統,就算劉備最後取得巴蜀也絕不會像是書上說的那麼簡單。
在主要說下額外兩個問題,關於鐵鎖鏈橋和引兵死於落鳳坡吧!只因為這兩個《三國演義》中經典的故事情節都是假的!
首先肯定一點,龐統沒有參加赤壁之戰,更沒有深入曹營,而跟據《三國志蜀書龐統傳》中記載,當時的龐統只是在周瑜手底下當一個功曹!在《三國志》還是《資治通鑑》等相關書籍裡絲毫沒有提及龐統參加過赤壁之戰,而鐵索連環,卻有提過,但並無人獻計,而是曹操自己想出來的計謀!
赤壁之戰時,由於曹軍長途奔襲,加上對當地的水土不服,很多人都病倒了。同時,北方計程車兵又不習水性,雖然曹操士兵人數佔絕對傷勢,但戰鬥還沒有開始戰鬥力就損失了一大半,於是曹操下令用鐵索將船連在一起。可見,鐵索連船並不是龐統所獻,而是曹操自己所為。
在來說龐統是否真喪於落鳳坡!
歷史上,還真有落鳳坡這個地名!但這個地名卻是在龐統死後才出現的,後來人們為紀念龐統,把龐統的埋葬之地命名為“落鳳坡”
據《三國志龐統傳》記載:進圍雒縣,統率眾攻城,為流矢所中,卒,時年三十六歲。
這是關於龐統之死的記載很明確,明確的指出龐統率眾攻城時,被流矢所中,而不是像小說《三國演義》中所說的,中了埋伏,死在落鳳坡!
-
7 # 妖鬼雜談錄
至於《三國演義》中龐統被誇大了,《三國志》中根本沒有記載龐統參與赤壁之戰的描述更沒有鐵鎖鏈橋的計謀。也許這個時候龐統還是一個功曹,根本沒有他發揮的餘地。
方孝孺對於龐統的評價並不高,認為龐統即便沒死那麼早,功業也不如諸葛亮,因為“孔明之學,庶乎王道;而統之言,皆矯詐功利之習。”
不過對於龐統的能力與評價人才能力,倒是頗多人認可。志高命短。
龐統其人諸葛孔明為臥龍,龐士元為鳳雛,司馬德操為水鏡,皆龐德公語也統,德公從子也,少未有識者,惟德公重之,年十八,使往見德操。德操與語,既而嘆曰:“德公誠知人,此實盛德也。徽甚異之,稱統當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漸顯。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諸葛亮的臥龍與龐統的鳳雛,都是親戚跟朋友之間捧出來的名聲。
龐德公的兒子取了諸葛亮的姐姐,龐統是龐德公的侄子,司馬徽對龐德公“以兄事之”。所以諸葛亮與龐統也算是一種親戚關係。
而在魏晉時期,士人名聲就是要靠人烘托出來,所以諸葛亮與龐統的名聲也是烘托出來的。
不過龐統也是真有才華,畢竟如果捧的太高,而名不副實,對於龐德公與司馬徽來說也是汙點。水鏡就變成汙水鏡了。
龐統的事蹟主要在投靠劉備之後伐益州,此前功績不顯龐統在投靠劉備前是周瑜手下一功曹,可見這個時候的龐統也沒什麼神鬼莫測的謀劃也沒什麼大的功績。也許是因為龐統長得太醜了,所以得不到重用
劉備領荊州牧時候,龐統以從事的身份守耒陽縣令。在任期間不理縣務,被免官。
這個時候東吳魯肅寫信給劉備,告訴劉備龐統不是百里之才。如果過龐統真的那麼牛逼,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那魯肅如何會寫這封信。可見龐統有才華,但是也頂多與當時一等謀士差不多,當然也有龐統與吳國很多士人交好的緣故。
龐統與諸葛亮同樣擔任軍師中郎將,可見其才能也不是浪得虛名。在取益州過程中,龐統先獻上會見是抓住劉璋的計策,劉備不從,又獻上上中下三策,劉備選取中策。
結果在打雒縣時
“統率眾攻城,為流矢所中,卒,時年三十六。先主痛惜,言則流涕。”龐統在《三國演義》中被提前上場,又被提前下場,赤壁之戰中龐統有沒有用還不知道,而劉備取益州前期是龐統協助劉備打下的基礎,但是在演義中為了突出諸葛亮,龐統被提前殺了。
-
8 # 楚狂接與
龐統在《三國演義》中一出場就遇到了全書大高潮赤壁之戰,並且還被羅貫中設計成向曹操獻連環計的高人。正史中龐統卻沒有參與過赤壁之戰,船是曹操自己連起來的。
龐統字士元,出身襄陽大族。早年名氣很大跟諸葛亮一起被人並稱為“臥龍鳳雛”。這兩人都是荊州年輕一代俊傑中的翹楚,並且龐統的名聲還隱隱壓諸葛亮一頭。
赤壁之戰後加入劉備陣營,被劉備委任為耒陽令。龐統是荊州名士自然對劉備任免自己擔任小縣官不滿意,所以消極怠工,特別是這個時候之前名聲不及自己的諸葛亮已經被劉備委以重任兩相比較自然心裡不舒服。
這個時候魯肅給劉備寫信說:“龐士元非百里之才也,使處治中、別駕之任,始當展其驥足耳。”諸葛亮也勸劉備,劉備這才與龐統聊了一次,發現龐統的才幹確實不凡。委任龐統為治中從事之職,與諸葛亮共同參贊軍機。
重用諸葛亮、龐統等荊州人才標誌著劉備集團開始了與荊州士族的整合及利益繫結。
後來應劉璋的請求,劉備帶兵前往益州,隨軍謀士就是龐統。龐統在帥軍攻打益州重鎮雒城的戰鬥中死於流矢,並非《三國演義》所說是中伏死在了落鳳坡。如果龐統不死,法正是不可能成為蜀漢謀主的。
-
9 # 傲視蒼穹39
謝謝邀請!這個問題,好像沒有什麼值得懷疑的吧?《三國志》上是有“龐統傳”的。據記載;龐德是一個人品很高尚的人,而且也很具憂國憂民之心。也很有才名在外,都是誰誰誰與他談論後,都大為折服。所以,陳壽對龐統多有讚譽溢美之詞。何況,劉備入西川的時候,龐統是以“軍師中郎將”隨軍謀劃的。真實性應該是無法質疑的!
至於怎麼死的?《三國演義》的情節是眾所周知的,是與劉備分攻雒城的東西兩門,龐統以魏延為先鋒,選擇路況比較危險、複雜的西門小道進軍。中了張任的埋伏,由於與劉備換了馬,目標明顯,被集中射死在落鳳坡。
而正史上沒有這樣的記述;“(漢軍)進圍雒縣,統率眾攻城,為流矢所中,卒,時年三十六。”就是龐統率軍攻城,中流矢而死。這個是有點反常;龐統的軍師,本應坐在中軍帳指揮,即使出來觀察戰況,也不會接近到弓箭能射到的地方。也就是說;根本不可能“死”的仗,他把自己給“打死了”!據此可以判斷的是;龐統性急、好功,親自帶領士兵衝鋒,親自接敵交戰。所以,才會在接敵交戰中戰死。作為文官、劉備的軍中智囊,居然親冒矢石率軍衝殺。的確豪氣干雲,勇猛無畏。這種精神,值得萬古弘揚!再加上龐統生平為人高潔,品行端正。我想,這就是陳壽把他排列在法正之前的原因吧!
電視劇改成了龐統明知危險,卻執意送死,好讓劉備能名正言順的與劉璋反目。這個形象,就更加高大了。觀眾只會說:“編劇的腦洞大開,還真敢想!”作為無稽之談而一笑了之。可是,如果你根據史料的記載來分析、印證;電視劇的這個改編,還真不是全無根據呢!首先,上述已經說過,龐統是軍師,他的崗位應該是中軍帳,或許是劉備身旁。而不是帶著士兵去衝鋒、攻城。可是,正式的記載命名卻卻的記述為:“統率眾攻城,為流矢所中”。他的這個行為,明明是去送死的嘛,誰都知道“將軍難免陣中亡”的道理。親自帶兵衝鋒,有九死而難一生。龐統會不知這個道理?如果是法正被箭射死,還說得通。因為劉備在親自冒箭抵禦敵人,法正是勸不下來劉備,才只好親自上去以身體掩護劉備的。並非法正親自帶兵衝鋒,這是“不得已而為之”!龐統為什麼要這樣做?帶兵衝鋒的將領,有黃忠、卓膺、關平、劉封、吳懿、傅肜等等一大堆呢。就少了龐統?所以,我認為電視劇編導改編的這個情節中,龐統是故意跟劉備換馬的。換馬才能保證敵人的箭都向他射來。別說,儘管情節改的有點匪夷所思,還真有幾分道理呢!這就是說,正史中,龐統親自帶隊衝鋒,也很可能存有這樣的想法呢!
另一種《三國演義》說法,是龐統心胸狹窄;誤會了諸葛亮怕他成就大功,所以故意來信遲滯劉備的進軍。說實話,這個編排,跟正史差距更遠。還真的沒有電視劇改編的符合邏輯!因為正史的龐統親自帶兵衝鋒是匪夷所思的,可龐統就這樣做了。動機耐人尋味,電視劇的改編,有可能更接近正史中龐統當時的思維!
-
10 # 棒棰島的棒槌
三國志中,龐統確有其人。
龐統是襄陽名士龐德公的從子,年少時拜訪水鏡先生司馬徽,談論於桑樹之下,司馬徽對他給出極高的評價。龐德公稱龐統為鳳雛諸葛亮為臥龍。徐庶曾對劉備說,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
周瑜任南郡太守時,請龐統任他的功曹,是周瑜的主要助手,兩人關係很密切。
周瑜在征伐巴蜀的路上死去,龐統護送周瑜遺體回東吳安葬,並不是三國演義描述的由魯肅護送回東吳的。
周瑜去世後,龐統投奔劉備,有一次劉備問龐統:聽說周瑜當初勸孫權扣留我,有這事嘛,龐統回答說有的。
據三國志龐統傳,“先主與統從容宴語,問曰:“卿為周公瑾功曹,孤到吳,聞此人密有白事,勸仲謀相留,有之乎?在君為君,卿其無隱。”統對曰:“有之。” 備嘆息曰:“孤時危急,當有所求,故不得不往,殆不免周瑜之手!天下智謀之士,所見略同耳。時孔明諫孤莫行,其意獨篤,亦慮此也。孤以仲謀所防在北,當賴孤為援,故決意不疑。此誠出於險塗,非萬全之計也。””
周瑜把如此重大機密事與龐統商議,兩者關係之密切可見一斑。
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周瑜極為看重龐統,引之為心腹智囊。
龐統向劉備獻計西取巴蜀作為根本之地,可以伺機而動成就大業。劉備聽從龐統建議,決定留下諸葛亮關羽守荊州,自己帶領龐統張飛入蜀。
入蜀後,龐統為劉備獻上上中下三策,上策是率領精兵強將,偷襲成都,可以一舉而定;中策是以回荊州為名,誘殺楊懷、高沛,進兵成都;下策是退回荊州,在徐圖巴蜀。
劉備採納了中策,進軍成都。其後在雒城,龐統帥軍攻城時,被流箭射中戰死,安葬於落鳳坡。
劉備每每想起龐統之死,未嘗不流涕痛苦。可惜龐統未曾施展才華就戰死沙場,令人痛惜。
龐統乃是荊楚之地傑出人物,有王佐之才,如龐統自稱,論王霸之餘策,覽倚仗之要害,吾似有一日之長。
陳壽評價龐統很中肯,認為龐統雅好人流,經學思謀,於時荊、楚謂之高俊。法正著見成敗,有奇畫策算,然不以德素稱也。儗之魏臣,統其荀彧之仲叔,正其程、郭之儔儷邪?
-
11 # 波浪壯闊任我秀
《三國演義》之赤壁鏖戰中有一出好戲就是龐統獻連環,曰鐵鎖橫江。進則浪高火急,水煮火燎,退則船身相連,互有撕扯。上不著天,下不及地,彈指間八十三萬人馬連同阿瞞同志的豪言狂語統統被熊熊大火所吞噬。這就是民間津津樂道的橋段:孔明借東風,周瑜用火攻,龐統連環計,一戰就成功。演義中周瑜、孔明和龐統共同導演了這一幕好戲,做空了曹操的南下計劃。諸葛亮及周瑜都是有史可查,但龐統真有其人嗎?
答案是肯定的。龐統,字士元,號鳳雛,(公元179一214年)襄陽人氏。他和諸葛亮都沒有參與赤壁大戰。早年投孫權,因貌醜沒受重用,一直鬱郁不志。但赤壁大戰後,他改投劉備,曾任耒陽縣令,但也覺得不能盡展其才,後得魯肅、諸葛亮舉薦(諸葛亮與龐統乃親戚),才得重用,官至中郎將,後隨劉備入川任隨行軍師(參謀)。
但好景不長,幾番顛簸爭來的榮華富貴卻無福消受。在指揮攻打雒縣時,龐統被流矢擊中,當場身亡,時年36歲。因他道號鳳雛,後人把他喪命之處曰落鳳坡,以警示一些名聲在外而又一事無成的浮誇之士。
龐統在劉備手下當差僅四年左右,荊州軍務當時都是諸葛亮負責,入川軍務都是以法正為主,龐統從之,應該說他為蜀漢沒立多少功勞,臥龍、鳳雛得一人而安天下一說全憑羅貫中借水鏡先生之誑語也。
-
12 # 唐聖寶
謝謝邀請。在三國志裡面是有這個人的。出彩的地方也不多,三國演義上說龐統是取西川而死,但有另外的說法,比如說龐統是積勞成疾,病死的等等。其實歷史人物帶給我們的作用是很大的。而且,很多人把三國演義當正史看,它寫的非常好,所謂忠孝仁義禮智信,符合我們對英雄和智者的期待。且,比如民間有個說法叫錦馬超,常山趙子龍等故事流傳,都非常精彩。
回覆列表
龐統(179年-214年),字士元,號鳳雛,漢時荊州襄陽(治今湖北襄陽)人。
在真實的三國曆史中,龐統確有其人,而且是豹眼最喜歡的三國人物之一。
在小說、影視劇中,龐統一般被描繪成相貌醜陋的形象,其實與史實不符。
陳壽為蜀漢人物列傳,龐統法正合傳,在《蜀書》中僅次於諸葛亮,可見在陳壽心中的位置。由於龐統年僅三十五歲就死了,其影響相對較小,但其經歷卻很高光。
少時樸鈍,未有識者。
史料中並沒有記載龐統相貌醜陋,僅僅是說他少年時非常質樸,表面看上去不是很聰明,實際上就是非常沉穩,不太張揚,應該是大智若愚。不似諸葛亮身長八尺,自比管仲、樂毅,給人以風流倜儻的形象。
龐統被稱為“鳳雛”,唐朝詩人李商隱有“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於老鳳聲”的詩句,從雛鳳那清脆圓潤的鳴聲中,就可以體會到龐統是多麼超凡脫俗哦。
後來,龐統被郡太守任命為功曹,他非常重視倫理道德,對於撫育子女、贍養老人之類的事特別盡心。他對別人的稱讚,常常超過他們的實際才幹。當時的人感到奇怪,龐統就回答說:“現在天下大亂,雅正的道德衰微,好人少而壞人多。想要振興良好的風俗,增強人們的道德觀念,如果不把值得褒獎的人說得完美一些,那麼他們的名聲就不能為人們所仰慕學習。”
從這一點足以看出,龐統是一個品行很高尚的人,而且很善於用褒獎的方式,鼓勵別人,以促進社會道德教化,這在三國時期非常難得。
龐統,三國時期真有其人,這沒有啥可疑的。
而鐵鎖鏈橋的計謀是否他提出來的,這沒有歷史記載。
不得不說,赤壁之戰,羅貫中描寫的非常精彩,其中蔣幹中計、鐵索連舟、苦肉計、草船借箭、借東風、三氣周瑜等等,看著都很過癮。不過呢,除了苦肉計,幾無真事。
別的就不說了,僅複習一下這個鐵索連舟吧。
演義記載,魯肅向周瑜舉薦了龐統,龐統獻上了鐵索連舟的計謀。龐統透過蔣幹見到了曹操,曹操大為賞識,採納了龐統的建議,最後被燒了個鼻青臉腫。
不過呢,史書並沒有記載這個橋段,豹眼認為這恐怕是子虛烏有。
周瑜死後,魯肅又把龐統舉薦給了孫權。
權見其人濃眉掀鼻,黑麵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
孫權見到龐統這幅尊容,很不喜歡,這或許就是龐統形象醜陋的由來吧。
不僅形象不好,而且龐統大話連篇,就連周瑜也沒有放在眼裡,這就讓孫權難以接受了,發誓永遠不會用他。
這僅僅是演義的說法,從龐統的為人來看,不至於如此狂妄。而且孫權也善於識人、用人,並沒有以貌取人的記載。
但這裡就有幾個問題,需要說明一下。
第一,龐統是襄陽人,最初被郡守任命為功曹,沒有明確記載是哪個郡守。
第二,《江表傳》記載,龐統投奔劉備後,君臣有個宴語,劉備明確說,龐統曾經是周瑜的功曹,但不清楚龐統何時成為周瑜的功曹。
第三,周瑜死後,龐統為何沒有被孫權重用,反而投奔了劉備。
第四,龐統有沒有接觸曹操的機會。
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戰,孫劉聯盟擊敗曹操,之後一年多的時間內,周瑜擊敗了曹仁,佔據了南郡,孫權任命周瑜為南郡太守。
問題來了,龐統是周瑜的功曹這是真的,那麼,他是何時投靠的周瑜。
如果龐統在周瑜任南郡太守時,被任命為功曹的話,那麼在此之前,龐統在幹嘛?
劉備屯兵新野,司馬水鏡向劉備舉薦了臥龍、鳳雛。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為何對鳳雛龐統不聞不問?此時龐統也沒有主動去投靠劉備,從後期龐統投奔劉備來看,龐統是不需要三顧而請的。
由此,豹眼認為,龐統最初被郡守任命為功曹,一定不是周瑜任命,而是劉表時期南郡郡守任命的。當時還沒有襄陽郡,襄陽隸屬於南郡。
劉備屯兵新野,龐統是南郡功曹,彼此之間並沒有來往。
赤壁之戰前夕,曹操南征劉表,劉琮投降。原劉表的部屬一部分跟隨劉琮投靠了曹操,一部分追隨劉備南渡。此時,龐統如果是南郡功曹,他一定會在南郡治所江陵。
曹操佔據江陵後,卻不見龐統的蹤影。
根據龐統後期的經歷來看,他很可能不看好曹操。演義中羅貫中安排龐統對付曹操,也是合情合理的。否則,龐統是有機會為曹操效力的。
但曹操佔據江陵後,自然有許多人清楚龐統的底細,此時不投奔,等到赤壁之戰時再來獻計,豈不值得懷疑?
豹眼在別的問答中提到過一個觀點,既然司馬水鏡向劉備舉薦了諸葛亮、龐統,也很可能向諸葛亮、龐統推薦過劉備。
有說法認為,諸葛亮就曾經主動去投靠劉備,當時劉備並沒有特別的重視。這與龐統投奔劉備後沒有得到重用,僅僅派遣他去耒陽做了一個縣令相似。
因此,龐統在赤壁之戰前後的蹤跡很模糊,也沒有史料佐證,赤壁之戰不僅沒有鐵索連舟的事情,更沒有說是龐統之計。
《龐統法正傳》記載:
吳將周瑜助先主取荊州,因領南郡太守。瑜卒,統送喪至吳,吳人多聞其名。
周瑜做了南郡太守,不久後就病逝了,龐統為周瑜送葬,就來到了吳郡。吳郡許多人聞知龐統的大名,都願意與他交往。
這就說明,龐統的確跟著周瑜混過。但周瑜死後,龐統並沒有得到孫權的賞識。
可能的原因,一是如演義所說,龐統經過魯肅舉薦,但孫權並不喜歡他;二是壓根兒就沒有人舉薦龐統。
在漢末三國時期,沒有人舉薦是很難有機會出頭的。龐統在吳沒有出頭露面的機會,也就很少留下史料記載。
先主領荊州,統以從事守耒陽令,在縣不治,免官。吳將魯肅遺先主書曰:"龐士元非百里才也,使處治中、別駕之任,始當展其驥足耳。"諸葛亮亦言之於先主,先主見與善譚,大器之,以為治中從事。
龐統在東吳沒有機會,就投奔了劉備,被任命為耒陽縣令。龐統不理政事,就被免了官。
魯肅給劉備書信介紹了龐統不是百里之才,讓他做個治中、別駕,才能發揮他的才能。諸葛亮也向劉備舉薦龐統,劉備就再次召見龐統,並與之深談,大為器重,任命為治中從事。親密程度,僅僅次於諸葛亮。
既然魯肅認為龐統是大才,那他一定是先舉薦孫權,再舉薦劉備。就魯肅的境界,他絕不會是妒賢嫉能。看來,問題出在孫權身上。
這就是說,演義儘管是小說,但並非一切都是虛構。起碼龐統不被孫權賞識這個橋段很可能是真實的。
但這不是說,羅貫中所言鐵索連舟也是真的。
從龐統得到劉備重視的曲折過程,也說明有些史料未必可信。司馬水鏡舉薦了龐統、諸葛亮,難道劉備對龐統絲毫就沒有一點感覺嗎?
所有這些,都是歷史謎團,難與求證。
龐統跟隨劉備入川,整個劉備平定西蜀之戰,都是龐統策劃的。
鐵索連舟之計,不是龐統的計謀,但入川及取成都三策,確確實實是龐統所為。而且龐統第一個提出了隆中對的缺陷,力主取西川,經營西北,這才是劉備成就帝業的關鍵。
一般都把劉備的基業歸於隆中對,其實很不公允。
建安十七年(212年)十二月,劉備採納龐統取成都的中策,開始了與劉璋的決戰。
劉備順利攻佔涪城後,大宴將士。劉備得意忘形喝高了,與龐統弄得很尷尬。儘管劉備意識到了錯誤,龐統也把場面給圓了下去,但彼此之間肯定產生了隔閡。
接下來的雒城之戰,龐統明顯是帶著情緒上陣,結果被流矢射中而身亡。
演義中,把這一段描寫的也很精彩,劉備兩大謀士諸葛亮與龐統彼此爭功,龐統就在落鳳坡急急忙忙掛掉了。
不過,這僅僅是演義的說法,史料中並沒有這些記載,也找不到落鳳坡這個地方。
沒有史料記載,也就不必多說了。但龐統死於進攻雒城之戰,這是沒有疑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