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諸葛一生唯謹慎,不肯弄險,然此計若成,長安以西可不戰而定,復興漢室,指日可待。
12
回覆列表
  • 1 # 閒將西話

    子午谷奇謀作為三國裡一個焦點話題,說法多為諸葛亮謹慎而不能用奇。

    公元227年,諸葛亮屯兵漢中,準備伐魏,商量這次軍事行動。丞相司馬魏延向諸葛亮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建議:由自己親率精兵五千,走子午谷穿秦嶺,直搗長安。

    據《魏略》記載: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於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比東方相各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

    由此可見,子午谷奇謀實際上是兵行險道,縱穿秦嶺,北出子午,直搗長安,從而一舉拿下曹魏西北。

    不過,魏延的這個建議被諸葛亮否決了。那麼,我們來看一下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奇謀?

    一、山高

    子午谷奇謀必須縱穿秦嶺,而秦嶺高大險峻,平均海拔兩千米以上。韓愈有詩曰“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魏延的方案就是沿著秦嶺東進子午穀道向北,走的正是最兇險的一段。

    就說魏延十天到達長安來說,這樣的險路,若是遇到雨天或雪天路滑難行,如果有大雨還會有山洪。此時又是春天,下雨、下雪都有可能。

    兩年後,即公元230年曹真率領大軍伐蜀,正是走子午穀道,遇到大雨,走了三十天還沒走一半,只好返回。

    二、路遠

    子午穀道長約六百里,兩邊都是高山對峙,中間水流湍急,全靠架在山崖上的棧道通行。部分棧道年久失修,兇險曲折,曹操曾感嘆:“南鄭直為天獄,中斜谷道為五百里石穴耳!”

    這是蜀道之地是最為艱險的一條,子午谷用兵從來沒有成功過。東晉桓溫北伐,子午谷中後秦軍埋伏而大敗。明末闖王高迎祥子午谷遭受陝西巡撫孫傳庭的伏擊,全軍覆滅。

    子午穀道雖艱險南行,但是交通要道,可直通長安漢中,曹魏不可能不知,若是有軍隊據險而守子午谷北段,魏延就有全軍覆沒或困死子午穀道的危險。

    三、坑深

    再說部隊到達子午關,出秦嶺後就進入了曹魏的腹地,再到長安這一段根本無法秘密行軍,很難做到出其不意,面對曹魏的鐵騎精兵,弄不好可能就被圍追堵截掉。

    不管怎麼說長安乃是曹魏之重城,易守難攻是自然的了。歷來都有大將重兵把守,在曹操去世前後由曹彰鎮守。原本關中就有常駐重兵集團的存在。

    諸葛亮北伐的對手是魏明帝,雖比不上曹操、曹丕,但剛毅、果斷,比阿斗強多了。曹真是能征善戰的大將軍,張郃是曹魏的五子良將,司馬懿非等閒之輩。

    即使魏延佔領了長安,司馬懿就會率領大軍圍困長安,同時曹真、張郃分兵出陳倉,斜谷直搗漢中。魏軍兵力四倍於蜀漢,若如此,將是諸葛亮的夢魘。

    四、誰敢橫刀立馬

    子午谷奇謀的確非常誘人,但必須具備如下條件方能如願:魏延十天可以到達長安,夏侯楙棄城而逃,曹魏援軍二十天後集解完畢,諸葛亮大軍從褒斜道可以如期回合。但是,上述條件很難全部達成,很可能有一二環節發生意外。

    曹魏的情報能力一點也不差,軍隊的反應速度非常迅速,從街亭大戰張郃的速度便知一二。魏延確保十萬精兵十天之內穿越子午谷而無人知曉很難,就怕一齣子午谷便中了魏軍埋伏。

    再說夏侯楙畢竟是將門之後,況且主動請命鎮守關中,即使他是庸才,難得手下就沒有能征善戰的將領提出謀略?就算夏侯楙棄城而逃,難說不出現夏侯淵陣亡後兵將推舉張郃為主帥這樣的情況。

    五、最毒莫過於絕糧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魏延的一萬精兵,為了達到目的,必須輕裝急行,五千負糧兵能背多少糧草?估計省吃儉用至多半月。

    鄧艾陰平奇襲至涪城時,曾因“糧運將匱,頻於危殆”,幾乎全軍餓死。若非江由守將馬邈毫不抵抗使得到補給,鄧艾定會全軍覆滅。

    長安絕非江油所比,城內大戶人家甚多,魏延一齣子午穀道,沒有糧草補給,就勢必掠奪百姓了,這樣就會失去民心,說不定會導致長安百姓與曹魏齊心協力抗擊蜀軍。

    諸葛亮運糧從益州集解,到涪城三個月末心廠能夠完成。再經漢中,出斜谷,又需要近兩個月。魏延孤軍作戰就需要五六個月,在沒有後援,沒有充足的糧草下,除非奇蹟發生。

    總結一下:子午谷奇謀確實非常誘人,但是,由於山高,路遠,坑深,誰敢橫刀立馬?三國曹真遇雨困此而罷兵,後世有東晉桓溫、明末高迎祥皆兵敗於此。

    諸葛亮雖謹慎到並非不敢冒險,否則他也不會加入當時危如累卵的劉備陣營,至少說明他是敢於冒險的。但諸葛亮輸不起,蜀漢實在國小兵微。

  • 2 # 百代千秋史

    (諸葛亮的北伐各道路中,子午谷是最長、最險的那個。)

    感謝三國迷的好問題。即便依魏延的所謂“子午谷奇謀”而行,他走通了子午谷,最終還是不能成功。主要原因在於諸葛亮北伐進行的是全面戰爭,不是靠一兩次所謂的“奇謀”能夠實現目標的。而很顯然魏延把這個問題想的過於簡單了,忽視戰爭的本質性問題,沒有站在全軍統帥的角度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我的論述是基於《三國志》等的事實,而不是《三國演義》那個文學作評。

    所謂的“子午谷奇謀”,就是個瞎折騰

    關於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有兩個不同的版本的。

    版本一:“直取長安謀”。在魚豢的《魏略》中是有記載的:

    夏侯楙為西安將軍,鎮長安,亮於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比東方相合聚。”亮以為此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

    版本二:“會師潼關謀”。如《三國志·魏延傳》記載:

    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無論是哪個版本,結果都是一樣的,都被諸葛亮否定。於是,很多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從不同的角度來為魏延鳴不平,基本都說“如果---,那麼---”。子午谷就擺在那裡,幾千年了都在那裡。既然道路都是雙向的,人可往、彼亦可往。曹魏徵伐蜀漢,倒是走過兩次,結果如何呢?

    第一次:公元230年,曹真三路伐蜀,其中一路走的就是子午谷,結果:

    會霖雨三十餘日,或棧道斷絕”、“曹真發逾月而行才半谷,治道工夫,戰士悉作。

    這次說明這個路沒那麼好走,因為都是棧道,加之那個年代沒有專職人員進行維護和保養,大隊人馬通行極為不易,如果遇到連雨天,那更是災難性的。

    (曹真伐蜀。可惜這只是構想。因為一場連綿的大雨就把他的構想全給“滅”了)

    第二次:公元263年,鍾會三路伐蜀,本部東路軍十二萬多人是自長安由子午谷、駱谷、斜谷和陽平道數道平行進入漢中。而且為了配合作戰,在本部出發前還命魏興太守劉欽自旬陽趨子午谷南口,以確保道路暢通。如《三國志-鍾會傳》所載:

    魏興太守劉欽趣子午谷,諸軍蜀道平行,至漢中。

    可是即便如此,也遇到了麻煩,甚至萌生退兵之意。先是樂城和漢城不能攻克,只能留人圍困而繞道:

    會使護軍荀愷、前將軍李輔各統萬人,愷圍漢城,輔圍樂城。會徑過。

    接著又是與姜維在劍閣對峙,以致萌生了退兵的想法:

    軍悉屬會,進攻劍閣,不克,引退,蜀軍保險拒守。

    更麻煩的是此時的鐘會遭遇了當年諸葛亮同樣的難題,那就是因地勢阻隔後勤遇到了麻煩,如時人袁準的《又諸葛公論》:

    方鄧艾以萬人入江由之危險,鍾會以二十萬眾留劍閣而不得進,三軍之士已飢,故功業如此之難也。

    子午谷,是連線川陝諸道中道路最長最險的。曹魏伐蜀兩次走此道,一次壓根就沒有走通,一次走通了,但是如果沒有鄧艾發揮能動性,將配角變成了主角,本軍幾乎就要退兵。那憑什麼認定魏延所謂的“子午谷奇謀”就一定可以呢?

    (鍾會伐蜀。儘管走通了子午谷,可是漢城和樂城依然只能繞著走,要不是陽安關運氣好遇到了內應,恐怕還是攻不下。)

    北伐大業,是靠“奇謀”就能贏的嗎?

    所謂的“子午谷奇謀”,說到底它就是一次戰術行動,它是否可行?效果如何?恐怕要放在諸葛亮北伐大業的全域性中來考量和決策。其實諸葛亮壓根就沒有把希望寄託在一兩次所謂的“奇襲”上。

    北伐容易成功嗎?其實早在當初的《草廬對》中就有明確回答。

    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袁子曰:蜀兵輕銳,良將少,亮始出,未知中國強弱,是以疑而嘗之;且大會者不求近功,所以不進也。

    袁子曰:亮治實而不治名,志大而所欲遠,非求近速者也。

    所以,他的北伐大業壓根就沒寄託在一兩次戰術行動上。比如他堅定地執行“隴右戰略”,五次北伐、兩出祁山,都直指隴右,難道都是偶然的嗎?

    結合他幾乎每次北伐都遭遇了“糧食危機”,更大的著眼點在於“因糧於敵”,以利持久戰。如《資治通鑑》所載:

    天下富庶者無如隴右。

    同時,藉助隴右的地形地勢,以蜀漢擅長的山地戰,對曹魏部署在關中的兵力進行大量殺傷,如一千多年後的南宋虞允文論西北形勢所言:

    關中天下之上游,隴右關中之上游,故欲控有關中,宜先控制隴右。

    (洛陽-許昌-鄴城,這一帶才是曹魏統治的核心區。他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能直接攻擊這裡嗎?)

    同時,曹魏政權的核心統治區在洛陽-許昌-鄴城區域,不在關中。即便魏延走通了子午谷,無論是兵鋒指向長安或潼關,都不能直指這個區域,更可能是陷入曹魏優勢兵力的兩面甚至多面夾擊之中,一旅獨進又有多少勝算呢?

    所以,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到底能不能勝、可不可行,其實《孫子兵法》裡就給出了答案:

    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

    依魏延之計,兵少、路險、糧難繼而敵重,哪一條能構成“不可勝”呢?

  • 3 # 文史小書生

    子午谷直通長安,而且魏國在整條線幾乎沒有任何的防護,如果這計策真的實行的話,說不定可能會像魏延後來說的一樣,早就已經在長安城頭上喝酒了,畢竟後來的鄧艾透過走小路活生生的給蜀國上了一課的。

    至於諸葛亮為什麼會拒絕的原因,個人覺得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說:

    1、諸葛亮用兵謹慎,看過《三國演義》的應該都知道,諸葛亮六出祁山求的就是一個穩字,屬於那種打到哪裡收到哪裡的,穩得一匹。而魏延這計策實在是太過冒險,一不小心就會翻船,所以從心裡來講,諸葛亮是不願意的。

    2、第二個原因個人覺得是諸葛亮對於魏延的態度所導致的。當初諸葛亮一見到魏延的時候就說過魏延腦後有反骨,還差點把他給砍了,只是經人求情才沒砍的。所以諸葛亮知道有自己在的話魏延不敢反,而一旦若是讓魏延離開了自己身邊,自己沒辦法掌控的時候,魏延有很大的可能會造反,所以不想冒這個險。因此,對於魏延兵出子午谷的計策,直接就否定了!

  • 4 # 南京小不點

    兵出子午谷這個計謀,魏延看到是它的利,而諸葛亮則看看到是它的弊。對於這個計謀是否可行,數千年來爭論不休,支援的有很多,反對的也不在少數。那麼,丞相當時是否應該採納魏延的建議呢?我們來分析一下:

    1.魏延的計謀是率軍從褒中出發,沿著秦嶺進入子午谷,再從子午谷到長安,完成這一段路需要10天的時間,而且走這個險道不能走漏半點訊息。

    2.即使進入長安,長安的守將是夏侯楙(mao),他得知魏延來襲必須要棄城逃跑不做任何抵抗。

    3.夏侯楙逃跑時必須得留下大批供蜀軍食用的糧草輜重,否則幾天就餓死了。

    4.諸葛亮的大軍在斜谷,他必須要在20天內到達長安增援魏延,否則僅憑魏延這麼點兵馬不足以支撐多久。

    這4個條件能實現嗎?我們再來逐一分析:

    1.你知道子午谷有多長嗎?600裡,兩邊是高山,中間是湍急的水流,部隊行軍的速度受自然天氣的影響特別大,因此,魏延很難再10天內突破子午谷到達長安,遲則生變,時間越長,越容易被敵軍發現。一旦被發現,後果將是毀滅性的,全軍覆沒,蜀軍失去大將。

    2.棄城而走是重罪,夏侯楙雖然是曹操的親戚,他敢冒被殺頭的風險逃跑?如果他據城而守,等待援軍的到來呢?樂觀一點,就算他跑了,郭淮當時就在天水,郭淮本領不亞於魏延吧!長安即使被攻破,蜀國軍隊依然處於天水魏軍和前來增援的魏軍中間,能長久乎?

    3.如果曹軍把城裡的糧食運走或是乾脆一把火焚燒乾淨,後者不難辦到把?蜀軍攻下城能餓著肚子守城嗎?

    4.丞相從斜谷出發需要走千里棧道,能保證在曹軍增援之前到達長安?萬一落在曹軍後面,不但魏延部隊會被吃掉,北伐大軍也會屯兵於長安城之下,進退兩難。

    在我看來,這個計謀根本就是行不通的,成功機率太低,丞相生平本來就謹慎,怎麼可能採納這樣冒險突進的計策呢?

    個人看法,僅供參考!

  • 5 # 紅薯電競

    諸葛亮用兵習慣謹慎,自信,睿智!運籌於千里之外!在他的字典裡,沒有冒險,也不需要冒險,一步一步推進過去就能匡扶漢室,殲滅魏國!諸葛亮有這個能力,在6出祁山,多次大敗魏軍,可以說讓魏軍瑟瑟發抖。換成是你我他,有著逆天的思維,恐怖的大局觀,絕對的兵權以及個人的領導力,你還需要去偷襲長安嗎?不需要。

    子午谷奇謀意在偷襲長安,將一隻軍隊孤軍深入魏國,奪起根據地,可令魏國一時大亂,這時候諸葛亮在大軍壓進,魏國可以說大勢已去!這是完美情況!但是如果這其中有一個環節出了問題,諸葛亮損失就嚴重了。假如這個計策被對面知道了,魏延和他的軍隊就都沒了,魏延可算當時蜀國的大將,他要死了,對蜀國軍心和實力的打擊太大了。假如魏延拿了長安,那也是暫時的,魏國軍隊回守,魏延很難逃出來!諸葛亮不可能歷史支援的!

    所以諸葛亮是肯定會反對這個計策!

  • 6 # 古今通史

    您的關注就是我的動力

    既然提到子午谷奇謀,那就要先講一下發生的背景,魏延的想法是:一路是諸葛亮帶隊,行進路線為由斜谷進軍關中,另一路人馬就是子午谷奇謀的策劃者魏延帶隊一萬人馬抄近路翻山越嶺直取長安(是否有點鄧艾的調調)。後被丞相拒絕,很多人的解釋是說諸葛丞相還是防守型的,不急於冒進,還有什麼穩紮穩打的說法,更有人說此法有奇兵制勝的效果,搞不好諸葛亮貽誤戰機錯過了出奇制勝的良機。

    大背景

    這裡呢,老貓就給大家分析一下資料,這些大家都能想明白的話,可以說諸葛亮也能算明白,想明白,拒絕魏延“奇謀”對錯與否就能得出結論了。

    先講下大背景,雖然丞相的口號喊得山響,但是其中的無奈相信瞭解三國的朋友也都知道,“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哪有那麼容易,但是如果不打則“然不伐賊,王業亦亡“不伐曹魏,蜀漢的王業也就別搞了,當時諸葛先生的說法是出於哪種形勢、環境、條件的考慮呢,首先別隻看曹魏兵強馬壯武將如雲,曹魏最霸氣的還是穩定的大後方,龐大的人口是蜀漢+東吳都比不上的,那麼明朝末期人口也接近一億了,不也敗亡了麼,那得看誰管理,啥水平了。

    為了給大家省眼,讀起來不太累,我就強行開段落了,本來上下一體的。荀彧這個能臣放在後方可不是吃乾飯的,諸葛亮自帶主角光環,荀彧的光芒相對是差點,但可不是說比不上諸葛亮就啥也不是了,人家的能力並不低,匹配的各項制度也讓大後方迅速的繁榮起來,這裡不展開說了。糧食方面供給不斷,蜀漢可耗不起啊,消耗戰即便不打對著消耗糧食蜀吳就得死,耗不起耽誤不起,人家越耗越強,而尤其蜀國那地理位置發展起來那是真心很難。篇幅有點大了,曹魏的其他優勢為了精簡內容在此不述了。所以等待就是等死,發展上拼不起。可惜拓展生存空間這件事上最終丞相未在蜀末有太大建樹。

    曹魏關中地區佈局

    曹魏在關中地區的總兵力大概二十萬左右,而丞相的兵力夠不夠十萬都不好說,而且川蜀出來的,那地界就不適合騎兵,優秀的戰馬資源也是曹魏控制著,這也是曹魏的優勢之一,步兵打騎兵,幾個對沖下來步兵就散了,打不能打,跑不能跑的,丞相大才能夠削減對方的優勢,但是完全隕滅這種優勢是做不到的,這是其一。

    坐鎮長安的夏侯楙這人本身魏延就看不起他“怯而無謀”就是對夏侯楙的評價,這個人武略確實不行,文治據說還行,靠著關係上位的終究能力稍差,北伐後不久他就被調任,估計是怕被活活打死吧。

    歷史上的曹真那是當真了不得,這裡不過多佔用篇幅,有興趣的大家查檢視吧。但在三國演義裡存在感聊勝於無吧,反正是夠憋屈的。

    但是這兩人的優勢足以抹平一切劣勢。曹魏還有幾十萬兵源,蜀國可不行,雖然不至於死一個少一個吧,但是兵對兵這麼耗,丞相是不敢的,有人說一萬人還能承擔的起的,對不住還真承擔不起,10萬大軍可不都是作戰兵士,但是一萬人死了那可都是死的一線士卒,如果補充一萬人那麼容易,諸葛亮怎會只有區區不到十萬人呢,快節奏的出奇制勝才是出路,兩軍攤開了對壘,那不行,諸葛亮也不會那麼幹的。

    一旦曹魏反撲回來如何應對,糧道想保持暢通?城池能守多久這都是問題,不是一戰定勝負,後續還要打呢,所以即便能得手也不能動,眼光要放遠些,一時的勝利並不代表什麼,更何況守成不易呢。

    魏延此計雖然不通,但再怎麼說也比馬謖強吧,馬謖是既沒本事也不聽話,如果讓魏延守街亭還是非常合適的,此人堪當此任。

  • 7 # 小太史

    魏延也是身經百戰的名將,怎麼會不知道自己領著幾千輕裝計程車兵不帶任何攻城武器就想去攻打重兵把守的長安城是絕對不可能的。一旦到了關中平原被發現,魏國的騎兵迅速趕來,這麼少的蜀軍肯定立刻完蛋。

    因此魏延的真實計劃可能是這樣的,透過子午谷佯攻長安,實際上是想東向佔領潼關,切斷關中和中原的聯絡。這個計劃理論上很完美,實際上有很大的隨機性。首先這必須要有東吳發動大規模的北伐吸引魏軍主力,其次長安城的守將發現不了魏延的意圖。理想是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

    實際上子午谷奇謀最佳的時機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夷陵之戰後,劉備身死,蜀國主力盡失元氣大傷,其後五年沒有出兵。曹魏因此以為蜀國空虛,於是把防禦重點放在了東線孫吳方向,關中兵力不足,此時動手時機最好。事實證明,第一次北伐的成果也是最大的。

    第一次北伐之後,魏國把軍隊一批一批地調往關中,奇襲成功的可能性其實已經很小了。這個時候,諸葛亮自然不會採納如此沒有勝算的計策。

  • 8 # 漁耕樵讀

    子午谷奇謀關鍵在一個奇字,能不能成功在於有很多因素。例如掩護是否得當,魏國是否有人察覺,長安太守夏侯楙是否真的不稱職。這些都是不可控因素。但是兵法有奇有正,強則正,弱則奇。用正蜀國真的沒勝算,魏延這一步確實冒險,但是收益也很大,搏一下還有機會,不搏一定沒機會了,諸葛亮第一次出北伐沒用,出於謹慎可以理解,後來一直不用就未免有些不太明智了。

    諸葛亮在北伐的時候,魏延曾多次提出,出子午谷奇襲長安的計劃。就是魏延率5000人,奔襲長安,魏延認為:長安太守夏侯楙並非將才。可以一舉拿下長安和潼關,然後和丞相會師潼關,則劍鋒直指洛陽,進爾平定中原。這就是著名的子午谷奇謀。司馬懿曾這樣評價:

    諸葛亮平生謹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從子午谷徑取長安,早得多時矣。他非無謀,但怕有失,不肯弄險。

    不過我們有理由相信,司馬懿比諸葛亮還謹慎,他一定不會這麼做。因為司馬懿和諸葛亮對陣過兩次,兩次連出站都沒敢。還被同僚譏笑為“畏蜀如虎”。

    其實子午谷奇謀有兩個版本,第一個版本是偷襲長安,第二個版本則是搶佔潼關,據險切斷魏援軍。然後拿下整個關中。

    很多都認為魏延推薦的第一個版本,但是第一個版本確實有很多問題

    1.第一個版本軍事上不合理。因為根據第一個版本,即使魏延計劃完全獲得成功,也僅是控制了關中的西半部分。當從中原方面增援的魏國大軍趕到後,必將在長安附近的平原地區與蜀軍展開決戰,這對擅長複雜地形作戰的蜀軍可是非常不利的;

    2、長安一帶除了潼關和武關根本無險可守,這對於身經百戰,有著豐富實戰經驗的宿將魏延來說,不會不清楚在這樣的地形,蜀國的輕裝步兵與以高速騎兵和重灌步兵為主的魏軍決戰會是什麼結果;

    3、一旦關中地區成為戰場,雙方則均無法依靠當地供應糧草,十萬蜀軍的糧草需要依靠從漢中翻越秦嶺來供應。而魏軍可以依靠渭河的水運從河東、中原方面進行補給,比較方便(曹操當年進攻關中馬超韓遂集團就是依靠河東的糧草的),這樣蜀軍必不能長久;

    3、魏延的本意,就是想按照西漢韓信的模式進行此次作戰,應當是要將整個關中包括潼關全部收入囊中。(這將在歷史比較中談到)

    4、長安是西漢的舊都,魏國的陪都之一,又是雍州的治所,經過漢朝歷代帝王,包括董卓,李傕,鍾繇等數代人的增築修補,僅圍繞城牆一週就有80里長,是座出了名的難攻不落的堅城。即便魏延擊敗或趕跑魏守軍佔領長安,也已是元氣大傷,何談守不守得住?

    5、就算魏延攻佔長安,也只能將關中魏軍逃走的道路部分切斷,而且無法阻擊增援大軍,若要阻擊曹魏的中原軍團,就必須控制潼關,從而達到完全獲得整個關中的控制權。

    而第二個版本成功率較高。由魏延偷襲關中,不攻長安而東進,從背後奪取武關,潼關等要塞。據險而守,諸葛亮則率主力攻略關中,進而奪取整個隴西。這個方案只有一個問題,就是對於援軍的攻勢魏延能守多久。以潼關之險要,諸葛亮之謀略,應該能在諸葛亮奪取整個關中之前守得住。所以說這個計劃看來是可行的。

    魏略記載的是第一個版本,魏延傳記載的第二個版本。到底是哪個我們不得而知,但是第二個版本成功率是比較高的,諸葛亮沒有采納也可能是太過於謹慎了。就像鄧艾3000人偷渡陰平,也是行險之舉。但是他做了,而且成功了。

  • 9 # 積木寶貝青島中心

    分析當時歷史條件,蜀軍在諸葛亮帶領下,走的都是一條穩步前進的道路!

    而諸葛亮對於司馬懿也是比較瞭解的,他也清楚司馬懿有可能會在附近設定伏兵,而北伐大業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而是要不斷前進,一步一步向前才是正確的思路!

    先攻曹魏,再取江東,也是諸葛亮出茅廬時為劉備提出的一統天下大的方針,所以第一步一定要走對走好,才是關鍵所在,當時曹魏實力也是挺強大的,綜合各方面的原因與條件,只有謹慎前行,哪怕是慢些,在諸葛亮看來都會取得成效的

    因而,在最後諸葛亮沒有采取奇襲這條方針,而是穩紮穩打,也似乎是諸葛亮性格的寫照啊!

  • 10 # 鴻都進士

    子午谷奇謀不能實現,竟然是因為它的消失……

    熟悉歷史的讀者大都知道,子午谷奇謀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魏延向諸葛亮提出的攻取關中的計劃:

    “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比東方相合聚。”(《三國志·蜀書·劉彭廖李劉魏楊傳》)魏延想自己帶領5000精兵,從子午谷直插關中,佔領潼關,阻絕魏軍糧道(一說是佔領長安,小編認為取潼關較為可靠),而後諸葛亮從祁山道長驅直入與魏延在潼關匯合。這樣便能完成漢中反攻關中的大計。

    歷史上,漢中反攻關中的戰役並不多,最著名的莫過於韓信的“明出子午,暗度陳倉”了,這也是由漢中反攻關中唯一一次獲勝的戰役。秦漢時期,由於秦嶺的阻隔,從漢中到關中有五條道路,自西向東依次為祁山道,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而褒斜道和儻駱道尚未開通為官道,路徑窄小險峻,不能容納大軍通行,因此要反攻關中,就只有祁山道,陳倉道,子午道三條道路可走。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韓信命令灌嬰帶精兵在子午道修整棧道,之後派曹參,樊噲從祁山道佯攻下辨縣,西縣等地,最後親率大軍則從陳倉道出關。而關中守將章邯則錯誤的認為漢軍真正攻擊的目標是子午口,於是親率重兵前往子午口的杜縣。自然,韓信軍長驅直入大破章邯的雍軍(章邯的封地在關中,當時稱雍地)。

    從地理的角度看,當時漢水上游略陽一帶有一個巨大的山間湖泊,被稱為天池大澤,由於湖泊抬高了水位,當時的漢水所延伸的範圍比現在大得多,是連結隴南,漢中,荊楚之間的重要通道,甚至可以走水路直接從漢中到陳倉附近,這樣優越的地理條件,大部隊以及糧草的運輸自然不成問題,正是借用這一優勢,韓信軍西可抗擊雍軍的偷襲,北可出陳倉道,大大減輕了後勤的負擔,從而天池大澤的存在是韓信“明出子午,暗度陳倉”之計得以實現的重要條件。

    而不幸的是在西漢高後二年(公元前198年),由於地震,導致漢水的略陽段被切斷,西漢水成了今天嘉陵江的一部分,天池大澤消失了,漢水的通航條件也持續惡化。在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謀時,面對的正是這種條件,水路交通之便遠不如從前,就算魏延帶領5000精兵真的攻克了潼關,失去了水路的便利,諸葛亮走祁山道也必將面臨後勤跟不上的問題。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草的重要程度可想而知,失去了天池大澤寶貴的水運條件,糧草運送必將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戰爭的耗費必將大大增加,一旦後勤出現問題,諸葛亮的大軍也難以完成佔領關中的任務。

    因此,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子午谷奇謀也是難以實現的。

  • 11 # _夢仕緣-

    有啊,有可能成功啊,但是你沒看懂一個事情,丞相北伐真的是為了消滅曹丕曹睿嗎?蜀漢政權建立不容易,耗費了劉備和諸葛亮很多的時間,花費了很多功夫,然而呢,仍然不團結,經常搞摩擦,吵吵架呀,上上法院啊,反正就是不安定。那麼丞相就利用對外戰爭來緩解國家的階級矛盾,一個大家庭吵吵鬧鬧的,姑姑吼,姨姨叫的,但是來個外人來找事,全家人就緩和了,會團結一些。荊州已經丟了,孫權已經決裂了,北伐的成功率攔腰砍一半,以丞相的才智,絕對不會不懂吧,但是他仍然要北伐,能奪一點地盤算一點,奪不到也沒關係,沒有損兵折將就可以了,所以丞相的目的事政治策略並不是大規模軍事行動要把曹丕曹睿殺了,那麼子午谷就算成功了,能怎樣呢?憑十萬大軍,可以殺到許昌嗎?諸葛亮不讓魏延去,不是怕冒風險,不是謹小慎微,而是壓根就沒必要,壓根就不是以攻城略地為目的。成功率絕對是有的,但是路相當難走,補給線很麻煩,光是一個城池,又不能幹什麼,繼續打嗎?把長安打下來,不留守嗎?丞相算的是政治,玩的是政治,套路比魏延深的多。

  • 12 # 四川達州人

    毫無成功可能。

    後期,曹真伐蜀也就是走的子午谷,結果道路難行,馬匹人員無法透過,糧食補給艱難。反過來說,魏延即便艱難行至長安城下,曹軍不能固守長安堅城,等待援軍?

    後期,東晉大軍閥桓溫北伐就企圖走子午谷以兩路夾擊,結果大敗。

    明代,流寇高迎祥領軍5萬企圖透過子午谷自四川出陝西,結果孫傳庭以2萬名招募只四個月的新兵伏擊,全勝,俘高迎祥。

  • 13 # 直爽的秋寒

    兵者詭道也,出奇兵方能制勝。越是風險,越是無防,若是什麼都看明白了,那怎麼能勝,諸葛孔明過於謹慎小心。司馬懿早已吃透他怕冒風險。所以子午谷值得冒險。但要相互進兵。一虛一實向長安進兵。諸葛在明。魏廷在暗。

  • 14 # 磨劍十年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有沒有成功的可能性?

    根本沒有可能!原因有三:第一,魏延只帶五千人馬就像偷襲魏軍主力,簡直就是痴心妄想,也不想一想,曹操在時魏軍就好偷襲別軍糧草要道,如此說來,怎麼會露出這麼大的一個破綻讓你偷襲呢?咱再說魏軍在後方一定會佈置大量兵力,以防止蜀軍由小道偷襲,你這麼就確定魏軍無防麼?難道不是魏軍故意漏出的破綻,讓你偷襲嗎?

    第二,子午谷奇謀奇就奇在道路險阻,魏軍無防,不過這對於蜀軍來說道路一樣難走,可以說蜀軍根本不佔任何優勢,如此來說,僅僅以五千人馬,就像偷襲魏軍大本營實在是不可能?再說當時魏軍主力的部隊十數倍於蜀軍,以長安的布放來說更是重中之重,豈能說偷襲就偷襲,這豈不是兒戲嗎?

    第三,諸葛亮分析的對,魏軍在長安一定會佈置大量兵力,怎麼讓你偷襲的了,再說蜀軍本來就不多,一下子分出五千精兵,對於進攻魏軍主力還是不利的,因此說魏延的子午谷偷襲計劃根本行不通,若是強行實施,非但有兵敗將亡之危!

  • 15 # 瘋言MAX

    這就是將、帥之間的區別了:一個只關注戰場的勝敗;一個則要考慮全域性的得失。

    子午谷奇謀,脫胎自韓信的暗度陳倉,有前人的經驗在那,魏延提出的這套方案,並不算荒唐。如果操作好的話,確實可以一戰而定關西。

    但站在諸葛亮的立場上,就完全不是這麼回事了:這套方案的容錯率實在是太低了,一旦失敗的話,那代價不是國小民弱的蜀漢所能承受的。

    按照魏延的設想:自己率領5000精兵從子午谷快速進軍,直取長安和潼關;諸葛亮率領主力,由斜谷道進軍,最後在異道回師於潼關。

    其中的好處是不言而喻的,就是要畢其功於一役。這個戰略構想一旦實現的話,蜀漢將獨佔益、雍、涼三州。

    從此兵鋒直指洛陽,面對曹魏不落下風。但其中蘊含的風險實在是太大了:

    一、子午谷能不能走得通

    魏國大將曹真,曾經計劃由子午道進攻蜀漢,但由於大雨沖毀道路,不得不退軍。一場大雨都可以影響戰局變化,可見子午谷的地勢並不適合大兵團進軍。

    子午谷南北走向,全程位於秦嶺絕壁之中。北口位於長安西南,稱作“子口”;南口位於漢中石泉,稱作“午口”,恰好是以十二地支中的極陰極陽之相來命名。這230公里走下來,說是在陰陽之間走個來回,也不為過。

    不管是遇到天象影響;還是被曹魏的細作探知情報,而在子午道設伏。對於一支奇兵來說,子午谷都是絕路。等出了問題,諸葛亮能做的,也就是給他們立塊碑罷了。

    二、能不能順利拿下長安

    長安、潼關歷來都是兵家重地,也是曹魏佈防的重點,硬拼起來絕不是5000精兵所能輕取的。魏延的觀點是:駙馬夏侯楙乃是膏粱子弟,懦弱無謀,一旦遇到突襲的話,肯定會棄城而走。

    就這一點而言,我覺得魏延是個天大的預言家啊。只要把計劃裡的魏延替換成鄧艾,夏侯楙替換成劉禪,那這簡直就是“偷渡陰平”的神預言啊。

    鄧艾之所以成功,得益於三點:陰平小道出其不意、劉禪的懦弱、鍾會在劍門的威懾力,這三條缺一不可。

    而魏延的計劃裡,除了能保證一條出其不意之外,另外兩點均無法保證。終究魏國的國力太強了,夏侯楙就算再懦弱,堅守上幾日的勇氣應該有吧。

    到時候,司隸的援軍經崤函、荊州的援軍經武關道而來。就5000人的部隊,分分鐘成餃子餡啊。

    三、拿下長安後,能不能守得住

    即使在援軍趕來之前,拿下了長安、潼關,那麼也必定面臨曹魏主力的瘋狂進攻。唯一的希望就是,諸葛亮的主力,能夠按時趕到潼關匯合。

    那麼問題來了,蜀道難,本身就導致進軍困難。而且曹魏在隴西、陳倉等地的軍事實力也不容小覷,諸葛亮要衝破層層障礙才能打通前往潼關的路。

    至於什麼時候能趕到,或者到底能不能趕到?這都是未知數。如果面臨的環境太過棘手的話,我想諸葛亮會毫不猶豫地選擇撤軍,以避免蜀漢主力全滅的命運。

    這樣一來的話,魏延及其率領的部隊,遲早會被曹魏消磨個乾淨。

    四、主力齊聚長安,後方怎麼辦

    即使魏延的戰略意圖全部達到。那麼徹底消化雍、涼也需要時間;且需要在潼關駐守重兵,來面對曹魏的反撲。這樣一來的話,蜀漢主力就會長期滯留中原,導致蜀中空虛。

    蜀漢本就是一個大雜燴政權:荊州派、東州派、益州派各自為政,一旦長期沒有兵力作為威懾的話,誰知道會出什麼亂子。

    還有南中的孟獲之流,雖然被打服了,但誰敢保證再也不會起異心了。蜀中兵力空虛,這對他就是極大的誘惑。而且,就算他本人沒看出這一點,那曹魏的人也會帶著重禮來點醒他的。

    還有江東那個大號攪S棍,看見別人好就犯眼紅。樊城之戰就偷了關羽的家,那為什麼現在不能偷你諸葛的家?按照周瑜在世時“雄圖二分”的戰略規劃,益州本就是東吳的必取之地。

    畢竟後方才是根本,如果為了不穩定的雍、涼,而丟了老家益州的話,那就是大大的不划算了。

    寫在最後:

    子午谷奇謀,中間的漏洞實在是太多了。這只是列舉了其中四個方面,只要任何一個方面出現問題的話,對於季漢來說,輕則傷筋動骨、重則面臨傾覆。如果能成功的話,那真是天大的“僥倖”。

    把國家的命運,寄託在“僥倖”二字上面,未免太過兒戲。別說是諸葛這樣的人物,就算是任何一個謀大局者,也不會去這樣做的。

    季漢立國四十二年,是歷史上所有四川割據政權裡,國祚最長的。靠的就是這份謹慎在支撐。

    即使諸葛臨終前,執意把兵權交給楊儀,未嘗沒有這方面的考慮。倒不是懷疑魏延的忠誠:魏延是個了不起的將才,但實在是缺乏謀劃全域性的能力啊。

  • 16 # 瀟瀟暮雨歇秀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作為戰術層面是有可能成功的,但作為戰略層面必然是失敗的,這就是諸葛亮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的根本原因。諸葛亮是戰略家,眼光遠非魏延可比!

    子午谷奇謀的來源,蜀漢建興五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忽哨馬報道:“魏主曹睿遣駙馬夏侯楙,調關中諸路軍馬,前來拒敵。”魏延上帳獻策曰:“夏侯楙乃膏粱子弟,懦弱無謀。延願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嶺以東,當子午谷而投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夏侯楙若聞某驟至,必然棄城望橫門邸閣而走。某卻從東方而來,丞相可大驅士馬,自斜谷而進。如此行之,則咸陽以西,一舉可定也。”孔明笑曰:“此非萬全之計也。汝欺中原無好人物,倘有人進言,于山僻中以兵截殺,非惟五千人受害,亦大傷銳氣。決不可用。”魏延又曰:“丞相兵從大路進發,彼必盡起關中之兵,於路迎敵,則曠日持久,何時而得中原?”孔明曰:“吾從隴右取平坦大路,依法進兵,何憂不勝!”遂不用魏延之計。魏延怏怏不悅(出自《三國演義》笫九十二回)。這就是魏延提出分兵出擊,自己帥五千兵從子午谷突擊長安,奪取潼關的子午谷奇謀。

    這個謀劃在戰術層面是有可能成功的。魏延長期鎮守漢中,對魏華人物是有研究的,對奪取長安應該怎麼打心裡有自己的謀劃。特別對夏侯楙的性格、能力分析非常倒位,後來也證明魏延分析是對的,夏侯楙根本不懂用兵打戰,也無能力守住長安,子午谷也無魏軍防守。如果讓魏延引一軍從子午谷突襲長安是可能拿下的。但諸葛亮大軍從斜谷而進能否按期到達存在很大問題,因為諸葛亮大軍是魏軍要全力阻擊的,不可能輕易抵達支援魏延,這樣魏延奪取長安後將孤軍守長安,能否守住是個問題,當時魏軍防守關中一帶還有名將郭淮等人。如果拿下因大軍不能及時增援,魏延等人守不住長安,魏延所部危矣!諸葛亮對魏延是很倚重的,不象民間說的不信任。

    如果魏延拿下長安,守住潼關,諸葛亮大軍及時趕到,那麼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完美收關,長安以西全歸蜀國。但這是短暫的,魏國必起全國之兵奪回長安,魏蜀必然在長安決戰。以當時蜀國的實力要和魏國決戰只有失敗,蜀軍實力不如魏軍,蜀軍後勤保障來自成都,根本無力保障支援這場決戰。而魏國方面則相反,完全佔據各方優勢,最終結果蜀軍必敗,損失慘重,如魏乘機伐蜀,蜀國可能提前滅亡。這就是諸葛亮不用魏延子午谷奇謀的關鍵,諸葛亮對魏蜀兩國實力差距心中有底,看得更遠。

    那既然這樣諸葛亮為什麼還要北伐?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國》一書中的分析很有道理,諸葛亮北伐是以攻代守,目的只有一個,證明蜀國有實力伐魏,讓魏國不敢伐蜀!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目標只是殘食隴右,並不是長安,更不是中原。這樣的話諸葛亮是不可能告訴眾將領的!但諸葛亮在《後出師表》裡說得很清楚。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託臣而弗疑也。這才是諸葛亮的真心話,只是當時無人理解諸葛亮內心的徘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的女生沒有男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