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早安莓
-
2 # 水殿風來暗香滿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二十二章中,具體為: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而為天下式。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首先,如何能夠讓天下人不能與您爭?不想與您爭?如何能夠做到為天下先?
老子把天地絕密的兩個字在此大白於天下了——這兩個字就是“不爭”。
我們要做到的是以“不爭”為爭,所以不要總抱著輸贏的思想負擔去做事!做人做事如果能夠聚焦於把事情做好,專注於做事的過程,那就沒有做不好的事。
“不爭”是老子非常推崇的一種人生態度。不爭名,不爭利,不爭功,不爭理,不爭知見,不爭欲,不爭有……放下“我”,也就放下了自我標榜、自以為是、自我誇耀、自尊自大。
老子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就是說:有道者不但不爭,而且會支援天下人去實現他們每個人的理想。正因為有道者把天下人都裝在心裡,把大家的理想都作為自己的理想,所以未來的世界,財富將流向豐盛、富足、慈悲的有道者,這就是吸引力法則。
其次,“不爭”是老子非常推崇的一種人生態度。
老子在這裡告誡人們,要及時覺知和清理自己急功近利、凡事僅憑自己好惡的不合道思維,才能準確把握事物間的依存關係——既能看到正面,又能看到負面;既得又不得。只要遵循大道不爭而得的法則,人生就能有更大的收穫。
如何做到“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呢?只有依道而行,才是確確實實能使人保全而善終的!
為了達到這個境界,在文中老子提出了重要的“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方法論,這是指導我們依道而行的法寶;是讓我們去除以自我為中心的私心;是讓我們把好處都讓給別人,自己只知奉獻而不求索取;是讓我們愛和平、愛國家、愛父母,做好自己,敬畏所有人,不計較任何得失。
人之所以有煩惱、有禍患、有痛苦,都是因為總想得到點什麼,而沒想過主動去創造點什麼。越是得不到,就越要拚命去爭那點有限的、固有的,以至於才會產生痛苦、爭鬥等麻煩。
就像蛋糕擺在那,就那麼大,你想多吃一口,別人就得少吃,憑什麼呢?老子的智慧是,與其一門心思與別人爭,不如順應天道,默默修煉自己,放下反而能創造出更廣闊的空間、更新鮮的領域。
很多人事事都要爭先,一定要和別人爭個高下,那他的人生中也就處處都是對手。而老子喜歡以水喻道:水無常形,順勢而為,為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最終方達所願。
再次,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是創造性思維。
老子的偉大之處往往表現得與眾不同!這在於他能看到常人目不能及之處,善於在日常瑣事中發現本質規律——他能從微小處看到發展,從失敗中看到希望。
比如我們看到彎曲、低窪、破舊的東西,總覺得這是些不完善、應該修補的東西,而老子卻看出,恰恰是這些常人所抗拒的、不重視的、甚至鄙視的東西反而具有重大功能——這些東西恰恰是它們的對立面,也就是所謂的完善與美好的根源,從而說明了:正反兩面並不是絕對對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
老子在這裡進一步深刻地指出了:反面的、陰性的、低下的東西能生成正面的、陽性的、高上的東西。每一個事物都具有正反、陰陽兩方面的屬性,隨著外界的變化,反能生正,陰能生陽。這是老子“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創造性思想的體現。
世上多數人以為柔弱、謙讓、不與人爭就是吃虧,殊不知中國從古至今傳給後人的這句“吃虧是福”是極其富有哲理的!
因為,在物質利益面前不爭不搶的人最容易被社會認同,最容易受到大家的喜歡,也更容易得到大家的幫助——這不正是老子所說的“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嗎?
所以,老子教給我們的“道”既是世界觀,同時又是方法論。
我們一定要始終如一地守持這個“道”。無論是誰,持道者都必然是成功幸福的,因為一旦做到了不爭,我們的生命就註定是“誠全而歸之”。
注供您參考,請各位老師指正!
-
3 # 飛魚蝸牛
《不爭》
流雲噴湧遮蔽日,
晚霞婀娜掩餘暉。
風捲殘雲遲早事,
何須逞強爭一時?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句話出之老子《道德經》,“不爭”是得道後的內心寬廣,不爭一時,不逞一時之威,就境界來說,現在沒有人能夠與我相爭。
有一種不爭,叫紅梅傲雪,梅花香自苦寒來。
有一種不爭,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有一種不爭,叫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有一種不爭,叫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有一種不爭,叫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有一種不爭,叫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萬卷始通神。
作為一派思想的鼻祖,老子為何不爭?
老子,春秋末期人,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他的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
不爭看似軟弱,其實是柔中帶剛,不爭就是最大的爭,忍辱負重,臥薪嚐膽,有朝一日一鳴天下知。
對於忍辱,小不忍則亂大謀,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對於負重,讓一切先放放,但千萬不要忘記理想和鬥志。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
4 # 太古宇
古代學問需要構築模型去理解,自覺聖知,完成人格,每個人可以構築不同的模型,根據學問的深淺模型的完整性是不同的,入門者是無法理解的,聽了也只會是半知半解,完全不是自己的,如何化為自己的學識呢?子曰,學不思則罔,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
5 # 路易斯南1
你要和他爭名,他視功名如草芥,你還爭什麼?你要和他爭利,他視財利如糞土,你還爭什麼?老子無慾無求,老子天下無敵。
-
6 # 感照
叢林法則……
母親是家庭的靈魂。
父親是社會的靈魂。
家庭的不穩,由於女德的缺失。
社會的不穩,由於家庭的不穩。
廉恥是立國之本。男人不懂廉恥為盜。女人不講廉恥是娼!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禮是相處之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以復禮。若不克己,子弒其父者,有之,母殺其子者,有之;夫婦互殺者,有之……
義是行為底線。忽見孺子墜井,見之者必發乎怵惕惻隱之心。發乎心,踐乎行,義也。若不信乎義,社會冷漠,世態炎涼,重慶公交之事,可怖也!國家未嘗不似一輛行駛中的列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即是義之義!
廉不是清廉正直的意思!廉是自知之明!儒家一日三省吾身!自省以養廉!若不知廉,婦叛其夫,夫叛其婦,官叛其位,國叛其家,家庭之道絕矣!
恥是羞恥之心!書曰“一夫不獲,是餘之辜;百姓有過,罪之在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羞恥是人性最後一道防線。不自知,不知恥,何為人!
育民不以廉恥,是為育畜!畜類只有被食用的價值!死不足惜!
-
7 # 夢露居士
老子是道家哲學的創始人,寫下了五千言《道德經》,成為中華民族的智慧聖典,直到今天,還有很多人在研究這部奇書。《道德經》中有一個重要概念:“不爭”,是老子最為推崇的品德,例如第八章說:
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處眾人所惡,故幾於道。
第八十一章說: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這個世界人人你爭我搶,如果你不爭,就沒有競爭力。那麼老子為什麼叫別人“不爭”呢?有人說,老子說的“不爭”,只是表面上不爭,背地裡卻要用盡心機去爭,所以老子之學是陰謀學。因為《道德經》第二十二章說: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那麼道家始祖老子真的是陰謀家嗎?其實並非如此。老子的意思是:如果你不爭,那麼你將成為偉大的聖人,你的功績將永垂不朽,無人能與你相提並論。
老子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我們要從一種最常見的事物——水說起。老子最為推崇水,認為最高的道德就像水一樣,接近於“道”。因為水性至柔,但任何堅硬的東西都無法抵禦水的力量。所以老子在《道德經》第七十八章中說: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認為,世界上沒有什麼東西比水更柔弱。我們都知道,水沒有固定的形狀,進入什麼容器就變成什麼形狀,任何東西都可以進入水中,它不會排斥什麼事物。但是,如此柔弱的水卻沒有對手,它可以戰勝所有堅硬的事物:大家都知道“水滴石穿”的故事,哪怕是小小的水滴,持續不斷地滴下來,也能將堅硬的石頭洞穿。如果無數的水匯聚到一處,那就更不得了了。浩浩蕩蕩的洪流摧枯拉朽,無堅不摧,攻無不克,可以毀滅一切,沒有什麼事物能夠與水的威力抗衡。
老子認為,水的身上就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是最高的善——上善。他在《道德經》第八章中說:
上善如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對於生物來說,水是最重要的東西,一切植物、動物,以及所有人,都要靠水的滋養才能茁壯成長,然而,水卻從不爭名奪利,一直是默默地養育萬物。而且水總是流向低處,心甘情願地處在卑下的地位上,處在人類所厭惡的地位上——正所謂“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所以水柔弱不爭,卻沒有什麼事物能勝過水,這就是“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認為人也應該像水學習,柔弱不爭,卻能勝過那些整天爭名奪利的人。
居士我想起以前看過一條感人至深的新聞:山東省煙臺市招遠市蠶莊鎮柳杭村有一位孤寡老人,是當地分散供養的“五保”老人,他叫劉盛蘭。自從1996年開始,劉盛蘭拾垃圾換錢,然後將前捐出去資助貧困學生。18年來,劉盛蘭共捐款10萬多元,資助了100多個學生。而他對自己卻十分吝嗇,這些年幾乎未嘗肉味,沒添過一件新衣。
2014年2月10日,劉盛蘭光榮入選中國中央電視臺“感動中國2013 年度人物”。
2016年1月16日晨5點半左右,老人劉盛蘭在山東煙臺離世。聞知這一訊息,不知有多少人前來送他最後一程。
劉盛蘭老人可謂是老子所說的“利萬物而不爭”了,他從不爭名奪利,卻成為令華人民感動的道德模範,正是“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那麼《道德經》中“不爭”,具體是什麼意思呢?居士我認為“不爭”一詞蘊含著兩重意思:
第一,不爭名爭利老子雖然在《道德經》中總是說“不爭”、“無為”、“柔弱”,好像是啥都不做一樣,其實他的思想並不是消極的。他說的不爭,是不為自己爭奪名利,而是要為人類的福祉努力奮鬥。
所以老子在《道德經》第二章中說: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這幾句話的意思是:聖人順應萬物的本性去做事,輔助百姓自我成就,而不是對百姓指手畫腳。萬物興起時,聖人不加干涉,他生養萬物卻不據為己有,作育萬物卻不誇耀自己的能力,事情辦成了也不居功。正因為聖人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績才不會泯滅。
聖人是老子所推崇的最理想的統治者,也是“不爭”的典範。而他並非什麼都不做,對於百姓的貢獻很大,讓大家能夠安居樂業。
在聖人統治的國度裡,百姓感受不到統治者的存在。而當事情成功了,百姓們會說:“我們本來就是這樣呀。”這就是老子心目中最為理想的統治者。
不僅聖人自己不爭,在他的統治之下,百姓也不爭。老子認為,春秋時代禮壞樂崩、天下混亂,就是因為大家都在爭。
爭是因為人們慾壑難填,也是因為生活資料不足。如果一個人餓了幾天幾夜,哪怕他平時彬彬有禮,相信此時看到食物也會去爭奪。所以老子認為,要讓百姓生活富足,吃飽穿暖,然後去除人的貪慾,就能讓整個社會都不爭了。這是《道德經》第三章所說的: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第二,不爭論是非不爭,不僅是不奪名利,也是不爭論是非,因為“爭”可以通“諍”,“不爭”也就是“不諍”,意思是不爭論。
正如《道德經》第二十二章中說的: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這裡所說的“不爭”,指的就是“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如果用一句話概括,那就是“不要自以為是”。
很多人剛愎自用,固執己見,自以為是,也就是老子說的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特別是網路時代,這種人太多了,俗稱“槓精”。如果兩個自以為是的人碰到一起,他們都認為自己是對的,誰也說服不了誰,結果就是無窮的爭吵。
針對這種情況,老子提出“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意思是要保持虛心,聽取不同的意見,而不要固執己見。要默默的做事,而不是爭長論短,爭是論非。居士我相信,真正對社會有利的人,一定是那些埋頭苦幹、默默奉獻的人,而不是那些誇誇其談、爭論不休的人。
-
8 # 周欣Vlog
對於這句道德經,我的理解是一個人只有做到了與世無爭,那麼這個世界上便沒有人與你去爭。我覺得一個好的思想或作品,除了藝術欣賞,同時是要能帶給我們思考,得到提升和改變。那麼現實社會是這樣嗎?
很多經典之所以是經典,就是超越了歷史長河,可以適用於不同的時代,只是我們解讀之後要結合時代特點去理解和借鑑。
這裡面說的“不爭”,不是不努力,不爭氣,而是不爭名,不爭利,不邀功,不要事事爭辯。這裡說的“不爭”不是讓我們什麼都放棄,而是一個人做到不去自我標榜,不去邀功請賞,不與人爭長論短,一方面這是一種較高的境界,另一方面也是這樣的境界反而讓你沒有對手,才能更加強大,得到的收穫更多。
現在這個社會,這樣的思想同樣可以借鑑,社會競爭激烈,很多人在機會面前急於冒尖,鋒芒畢露,或與對手針尖對麥芒,爭論不休,這樣反而引起你的服務物件不滿,喪失了機會,以及對手的敵意,很容易槍打出頭鳥,而沉著冷靜,恰到好處,更能令人信服,令對手無懈可擊。也有的人在利益面前寸金不讓 ,有時會發現越是爭論不休,你失去了風度,失去了人心,你便失去了更多,也包括利益,反而有風度的人更得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不是嗎?更何況是你的終究是你的,不是你的強求不來。也有些人在取得一點成績後,沾沾自喜,處處顯擺,要求加官晉級,殊不知自己正一點點消耗自己的成績 ,人人都喜歡謙虛低調的,特別是你的領導,這樣的後果同樣失去領導的賞識,招來同事的反感,也許還會成為領導的心腹大患,那麼離失敗也不遠了。
綜上所述,能做到“不爭”,你便可贏!
更多分享,記得關注!
-
9 # 惟魚之念
不爭 和 不能與之爭 就是一對看似對立實則統一的關係。老子就是要告訴世人,要善於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大多數人只看到表面,但智慧的人會看到裡面。要看到正面也要看到反面。同時,這也告訴人們,對立的事物可以互相轉換。簡單舉個例子
馬雲的淘寶初衷就是為了讓無數個體商戶交易建立平臺,在給予在付出。當無數個商戶賺得盆滿缽滿之時,阿里巴巴也就無敵了。
所以,要想得到,有時候得先付出 先捨去,站在事物的反面才有可能看到希望。
-
10 # 赤水劉公
乍一看這句話,是挺令人費解的。讓我們按照邏輯從頭捋一捋就會明白了。
第一:“爭”什麼呢?按一般理解,無非就是爭名利、爭是非。否則有什麼可爭的呢?
第二:如果一個人內心平靜,恬淡自然,隨遇而安,因此沒有與人爭名奪利的企圖心,那麼誰還會特意和他去爭什麼名利呢?
如果這個人同時還學識淵博,品德高尚,內心強大,懂得這個世間的“道”,知道人世間根本沒有什麼絕對的“是”與“非”,當然也就不會執著於是非之爭。那麼還有誰會和他爭論什麼是非呢?
就像《道德經》第8章所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夫唯不爭,故無憂。就很好的闡釋了上面的含義。
你看,做為水來說,我什麼都不和你爭,你們不願去的地方我去;你們丟的垃圾我帶走;你們發洩怨恨、牢騷我默默傾聽。我都已經這樣了,你還和我爭什麼呢?再說你一個人也爭不起來啊!所以說,正因為像水一樣什麼都不爭,這樣的人才不會遭受責怪和怨恨。
那麼老子為什麼提倡“不爭”呢?首先,老子認為只有達到了“聖人”高度的人才能做到真正的“不爭”,而不是以退為進耍陰謀,搞什麼”曲線救國“,最終目的還是為了爭奪名利;
其次,如果一個人真正能夠做到”不爭“,那麼他在為人處世中一定能夠做到不固執己見、自以為是;做到勤勤懇懇做事,不居功、不誇耀、不驕傲自大。有功勞就讓給別人,有過錯自己承擔,有困難主動克服。
這樣的人看似處處吃虧,處處委屈,可是這樣的人日子長了,一定會積聚起很高的威望。那些平平時見功勞就爭,見困難就躲的人如何和這樣的人”爭“呢?這就是”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道理所在。這個觀點能夠成立的的前提必須是誠心誠意的真正的”不爭“才行。但是天下絕大多數人是做不到這個前提的,不是嗎?
各位,您覺得是不是這麼個理呢?
-
11 # 範教授的南書房
先說什麼是無為,是我自己的理解,不一定對。
引用一個故事,是一本書前言裡講述的,書名忘記了,轉述一下,可能有誤差。
有一個游泳高手,喜歡在河中游泳。一次,遊入到了一片有暗流的區域。暗流將他往河底吸,高手拼命地往上游遊,然而終究體力不支,最終溺亡。當他被捲入河底之後的幾十秒,他的遺體在下游被暗流衝出河面。如果當時這個高手當時不去與水流抗爭,而是順勢而為,那麼他就可以不費體力就解脫。
這水流,就是道,無為而治,就是順應這個道,而“妄為”就容易帶來災禍。
如何順應道呢?
道是處下,不爭,知雄守雌,柔弱的,所以,你也要和道一樣,處下,不爭,知雄守雌,柔弱,才會順應這個道。
但是,大多數人都行為,由於恐懼,無知(比如那個游泳高手),貪婪,好戰等原因的支配,變得不符合道。不符合道,最終就要帶來災禍。所以,老子提倡,要致虛極, 守靜篤,要自知,自明,知足。
無為,不爭,你就符合道,符合道,你就能天下莫能與之爭。
-
12 # 鐵嶺張久文
爭,是人的生存慾望;不爭,是得道後的人生境界。
什麼是得道?是人的頭腦超越了思維的狀態。
超越思維就是超越語言的侷限,停止思考。在無念中與自然和諧共存共生,與自然合一就是與道合一,就是得道。
一部《道德經》講的就是,什麼是道?怎樣修道?什麼是得道?得道得到了什麼?
得道,就是在消除塵念和煩惱後,達到的高度自由的生命境界。
修道,就是消除塵念和煩惱的過程。
不爭,是得道的成就。
什麼是道?
道是宇宙萬物以自然的樣貌展示出的最高智慧和法則,是整體,是全部,是完整的一。是流淌在萬物之中的宇宙意識,是自然中的生命活力。
人是自然的產物,屬於自然,也屬於最高智慧與最高法則。
人是整體、是全部、是完整的一。也是道。
人本沒有失去道,一時一刻也沒有離開道。得道,其實就是把被我們遺忘的本來就屬於我們的無價珍寶找回來。只是人的頭腦已經變成了思維的機器,無法覺知道的存在,人不知道如魚不知水。
語言思維是人透過大腦認識、瞭解、利用自然的工具,是人類發展進化的結果。它給人類帶來極大的福利同時,也割裂了人與自然的統一。
人,作為一個孤立的個體,來到這個世界,要生存,就必須奮鬥,努力,拼搏。尤其是在能者為王、弱肉強食、贏者通吃的叢林法則尚存的社會中,爭,是生存本能的選擇。
不爭,意味著被淘汰、被邊緣、被擠壓;不爭,意味著貧窮、匱乏、苦難。
爭,可以讓我們對獲得功名利祿抱有希望;爭,可以讓我們感覺到生活中有快樂幸福可以追逐;爭,可以讓我們可以實現我們認為的人生價值。
但是,在爭的過程中,我們也在經歷著失望、沮喪、幻滅、痛苦的煎熬。
是生存?還是死亡?已經成了問題。
苦悶、猶豫、徘徊、彷徨鏽蝕著我們的人生。
如何擺脫心靈的羈絆,如何掙脫自由的枷鎖?
人類的精英,一直沒有停止他們求索的腳步。
偉大的老子、佛陀、耶穌,他們是人類精英中的傑出代表。他們用生命實踐感悟到宇宙的真理,揭示了人生的真諦,給我們留下了指向真理的路標,給我們繪就了迴歸宇宙大道的路線圖。
《道德經》就是這樣一部傑出的經典。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是《道德經》第二十二章中的一句話。這一章的原文是: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這一章講的是透過修道,聖人超越了思維,超越了主客觀二元對立思維限制,彌合了主觀自我與客觀世界的裂隙,使自我與宇宙自然合而為一,自我與整體合一,自我與道合一。在道的面前自我已不存在了。
這一章的大意是:
委曲就是齊全,曲折就是正直;窪凹就是盈滿,破舊就是嶄新。少就是得,多就是惑。因此,聖人用抱元守一的方法修道,為天下人做榜樣。不顯示自我的存在道就明瞭,不認為自己是對的道就能彰顯,不誇耀自我就是道的成就,不傲慢自我就是道的長進。達到了無我的境界,就與世無爭了,正是因為做到了與世無爭 ,所以天下沒有人可以與他相爭。古人說的“曲則全”這些話並不是亂說的。確實,這些話都體現在誠心的修道中了。
這裡要著重強調的是,聖人修道的方法是抱元守一。抱元守一就是執守精氣神,身內身外合一,身心與宇宙整體合一,就是《道德經》第十六章講的“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觀其復。”虛靜到極處,思維中斷,無念、無相、無住,“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與道合一。
修道,是聖人給那些在紅塵中困獸猶鬥的人們,指出的一條掙脫精神枷鎖,解脫心靈羈絆道路。這條道路,只是給人們提供了一種人生的選擇,它並不要求你一定要拋家舍業、別妻離子,無數事實證明,紅塵就是最好的修道場。
當你與道合一,你會站在一個超然的角度,看世間花開花落、雲捲雲舒。你會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
你還會為衣食住行而奔波,還會為油鹽醬出醋
茶而操心。但你已經沒有了心靈的負累,不再為了功名利祿而去浪費寶貴的生命。
最後,再聽一聽老子和他的老師的一段對話:
老師張開嘴,問老子:“你看我的舌頭還在嗎?”
老子答道:“當然還在。”
老師又問道:“我得牙齒還在嗎?”
老子答道:“已經全都掉光了。”
老師又問道:“你明白這是什麼道理嗎”
老子想了想,然後說道:“難道不是說剛強的容易早衰亡,而柔弱的卻長存而不壞嗎?”
這段對話,說的就是,“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的道理。
-
13 # 清水空流
必須要指出的是,這裡的“不爭”不是不奮進不爭取。坐等上天掉餡餅,坐享其成。老子這裡的不爭指的是不去爭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不痴心妄想,不簪妄為。也是就說,爭取的是屬於自己的東西,而不是去爭取不是自己的東西。是你的就是你的,老子的不爭是指:爭也不用爭,不是你的,一爭就用“不道德”非法的的方式去獲取,得到了“本來不該屬於”你的東西。通常沒有好下場,會有損壽數,即便“報應”不在你身也會在你下一代的身上。老子正是用這種“天道迴圈”之數,來告訴那些“貪婪”之人,不要妄想。
觀念決定方向,順勢而為之。封建時代,嫡長子繼承所有,作為非嫡長子你去爭就不應該,如果是你的,你不爭也是你的,不爭是你的“德”,你得到了就是你的“道”。老子正式用了這種方式來告訴他人,要用符合道德的方式來獲取屬於自己的成果。而不是透過不道德的,強行索取,違反規律和“天道”的行為,拿到的成果。必須順而為之。”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爾不周”。這裡的爭不是就一定沒有好下場,“不爭”就一定可以獨善其身、正確判斷才是硬道理,名可名,非恆名也,清醒地審時度勢,才是關鍵。把握一個度。這個度就要看你的能力。順順勢而為“其果"自然呈現, 逆勢而為,只會事與願違。“其果”敗北。無為而治,不爭而得,才是道法自然,才能沒有危險和禍患。
我們自己爭取更高地位和成績不是為了打敗對方,而是為了更好地生活。如果為此勾心鬥角,損人利己就是“爭”。可以說攀比、虛榮,貪婪是所有人的“癌症”。老子的“不爭”正是我們需要的,但這裡的不爭並不能阻止別人的“爭”。爭的原因是慾望。我們要爭取的是屬於自己的自己的東西,別人去“爭”自己的東西 ,那就是搶。維護自己的利益不叫“爭”。可以說,用現在的標準來看,老子的思想過於消極,沒有上進心。我們現在必須要“爭取”你不爭別人也一定爭,我們的爭是要遵循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不要以主觀慾望強行作為。要爭就要光明真大。而不要陰謀詭計。
因為爭與不爭都是對應的,爭和不爭也是相互轉換的,不爭就是爭,爭的反面就是不爭,沒有爭就沒有不爭。老子核心意思是就是不要自以為是。這裡的爭應該是指“名利”不爭的是這些“虛無縹緲”的東西。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爭也沒用。有容乃大無欲則剛。但老子的要求和境界太高,我等幾乎無法做到。
-
14 # 澡雪堂主談修心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中的“爭”,是我們的慾望在爭,是自己的慾望和大家的慾望在爭,也是大家的慾望和自己的慾望在爭,統統都是慾望和慾望在爭,這一點我們首先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因為這是一切爭端爆發的源頭。
老子所謂的“不爭”,只是一種結果,而造成“不爭”這個結果的內在原因,則是由於完成了對各類慾望的排遣,正如《道德經》第十九章中所說“見素抱樸,少私寡慾。”這才是形成“不爭”這個結果的內在原因,這裡有因有果,隱藏著一條完整的因果鏈。
理清邏輯關係,是我們閱讀任何一部經典時都必須要做的功課,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道家,一直在提倡“道法自然”,即一切順著因果規律走,自然達到結果,而不是極力的去營造一種有名無實的外在假象,我們現實中經常接觸到這類人和事——表裡不一。
比如有些人表面上生活奢侈、出手闊綽,穿名牌、拿名品、開名車,實際上卻是欠債無數,眾叛親離;有些人表面上溫文爾雅、彬彬有禮,內心卻充滿了憤懣、邪惡和詭詐。還有些事,表面上雖然看似轟轟烈烈、風生水起,實際上內部早已千瘡百孔、岌岌可危了。這些充滿反差的例子,不用往遠處找,相信我們身邊都可以找得到,有時候甚至我們自己就屬於這個矛盾體中的一員。
所以我們不能一看到老子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覺得很超脫,很高明,然後就刻意給自己打出“與世無爭”的人設,去搏別人的眼球,這樣的話,雖然表面好看了,獲讚了,但內心的慾望絲毫沒少,一直在折磨著自己,這樣即使獲贊再多,又有什麼實際意義呢?在這種內外巨大反差的折磨下,我們又能頂多久呢?恐怕假象的維持越久,最終帶著的崩潰越徹底吧!
所以老子提倡的“不爭”,其實是在建議我們排遣掉內心的慾望,無慾自然無求,無求自然不爭,為什麼呢?所謂的“爭”,老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那必須得是在你想要,我也想要的情況下才發生的,大家都想要,而且還想要很多,東西又不夠分,怎麼辦,只能去爭。如果我們從根源下手,合理的排遣和管理自己的慾望,別人受慾望驅使忍不住想要的,我們卻很輕鬆就可以定得住自己的心,他們要,我們不要,這樣就永遠“爭”不起來。
我們五千年的傳統文化,最注重的就是“名符其實”,外面表現出來的現象,必須是內在的一種自然流露,我們的文化講究表裡如一,拒絕作秀,這一點,對我們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各位親愛的讀者朋友,你們以為呢?
-
15 # 彎腰拾豆豆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與“夫唯不爭,故無憂”均出自老子《道德經》,同為“不爭”的處事態度,和我昨天講的“致虛極,守靜篤”那六個字一樣,都是老子思想的極大體現,是一種達到極致的虛懷若谷。“道”在某些意義上,講的就是一種包容、胸懷,可容納一切的胸懷。你已經成為能稱霸一方的王者、聖人還需要事事都與人相爭、抗衡嗎?
有才華,又有審時度勢之力何須處處又與人相爭?這裡的不爭並不是說什麼都不努力、不爭取,而是自有分寸的把握時機。所以面對這種賢德之人的忍忍,天下人誰還能與他相爭呢?這又恰到好處的合拍於老子的一貫思想主張,所唱的最主要基調上了!老子一生的思想要說、要講的就是“無為而治,無為無所不為”。
因此說老子不但是個偉大的思想家,他還是一個偉大的哲學家。他的思想裡閃耀著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他不違心,他遵循的是自然法則。尋求的是存在於自然規律裡的那個“道”!
故而老子思想裡將“無為”的“為”等同於“違背”而不再是“做為”。老子的“無為而治”也並非在教化人們碌碌無為的什麼都不做,而是一切順其自然。主張聖人們不要過多的去幹預百姓生活,要充分發揮他們的創造力,以便做到自我實現,從而實現最高理想“無所不為”就是什麼都可以做,但一切要做的順其自然!特別是在治國之“道”上,尤其不主張過多的干預或左右百姓們的所作所為,更不能處處指手畫腳的去與百姓“爭”甚至去橫徵暴斂、濫施淫威!這樣唯我獨尊式的暴政,得到的只能是短命的秦朝的結果。
秦朝為何短命?讓我回答只有這二字。無“道”!這裡的“道”便形同於老子《道德經》裡指的“天道”即自然規律!違背了自然規律的倒行逆施必然不會長久。
秦始皇順民意、天時,實現了大一統,然而秦國建立後卻四處倒行逆施,不但橫徵暴斂還出現了趙高的“指鹿為馬”!婦孺皆知的鹿,你怎能當成馬?可權傾朝野的宦官趙高,卻一定要你把鹿當成馬,否則就要被治罪殺頭!這還不算,除了此番顛倒黑白,在治國之“道”上,特別是到了秦二世統治時期 乾脆只剩暴政,沒有任何能順應時代潮流的制度體系出臺。可以說到秦二世統治時,秦朝的發展之路是完全走歪了。官逼民反式的陳勝吳廣起義終將是失“道”而治的最終結果。但就這也不能算是將秦朝置於死地的最終原因。因為秦還有更致命、更大的無“道”!至於秦朝短命的最終原因,找個時間咱具體再聊,今天就簡單的聊到這裡。
回覆列表
不爭,是一種寬容,
不理,是一種智慧,
不解釋,是一種成熟。
很多時候,我們不爭,
不是因為無能,
而是不想發生衝突。
很多時候,我們不理,
不是因為心虛,
而是學會了讓步。
很多時候,我們不解釋,
不是因為懦弱,
而是讓時間去證明。
活在這個世上,
誰人背後沒人說。
做得再好,都有人指責,
說得再真,都有人不滿,
討厭你的人,你再努力也無濟於事,
冷落你的人,你再掏心也無動於衷。
我們做不到人人喜歡,
也不能讓所有人滿意,
貪得無厭的人我們滿足不了,
居心叵測的人我們難以接受。
有些人看透了,也就離開了,
有些事看淡了,也就放下了。
一輩子不長,
請為自己而活。
不要在乎別人的議論,
不要在意他人的眼光,
做到內心無愧就行。
流言蜚語,遲早會散,
你越是爭辯,別人越囂張,
誤會矛盾,終會化解,
你越是解釋,越解釋不清。
做人,別太傻,
在不懂你的人面前,
說得再多,也是浪費。
在討厭你的人心中,
做得再好,也是徒勞。
與其把時間和精力花在不值得的人身上,
還不如留給自己。
人活一世,
不爭、不理、不解釋,
用不爭彰顯你的大度,
用不理詮釋你的從容,
用不解釋證明你的品行。
只要身正,就敢坦然面對,
只要心正,就能一生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