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澡雪堂主談修心

    我覺得恰恰相反!可以想一下,這世上是先有病還是先有藥?一定是人先出了問題,然後才要想辦法來解決問題,身體出了問題,就用藥解決,而思想出了問題,就要用文化來解決,這就是導致人類文化產生的直接原因,包括儒家在內的各家思想,都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

    仁義禮智信就是針對自私所開的藥方

    道家老子曾經說過: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道德經·十三章》

    這裡的“身”就是自私之心,它是我們一切憂患的源頭,也是一切問題的源頭,所以無論是解決自身問題還是社會問題,自私都是我們首當其衝所要解決的物件。

    從這個角度就會發現,並不單純是哪種思想扭曲了人性,而是人性中本來就有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人性是每個人天生就具備的,正因為天生就有,所以才會非常的牢固,不容易改善,也才會對我們影響深遠,不容易擺脫。

    自私是一種頑疾,這就註定了會有各種治療他的方案,儒家的仁義禮智信就是其中的一類,孔子在《論語》中講: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論語·雍也》

    孔子這裡的意思是說,做人要厚道,想到自己的同時,也要想想別人,機會、名利是好東西,好東西誰都想要,自己想要,別人同樣也想要,所以伸手之前,一定要先明白這個道理。牽掛自己,不忘別人,這不正是在糾治自己的私心嗎?

    不僅“仁”是這樣,其它也如此,“仁義禮智信”中,“仁”是核心,是宗旨,簡單講就是“推己及人”。“義”是指踐行仁的最佳手段,所以古人講“義者,宜也!”就是合適的意思,最佳手段,還要配上規範的流程,這個就是“禮”的任務了,她要保證整個過程的優雅與融洽。

    “智、信”的道理也一樣,不管幹什麼,智慧都是不可少的,如果我們把“仁”比做初心,比如我們的初心是無私,那麼“信”就是對初心的實現,就是我們最終做到了無私,這就是“信”。

    由此可見,儒家思想是非常現實的,她針對的是我們人性中的頑疾,所以歷史才在冥冥中最終選擇了她,把她做為我們正統的文化思想,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

    藥雖然好,但用錯了依然會死人。

    當然,歷史上也有很多反對儒家的聲音,比如:

    戰國時期的法家代表韓非子提出了“儒以文亂法”的觀點;

    明朝的李贄,對當時以程朱理學為代表的儒家就非常的不以為然,罵他們是“陽為道學,行若豬狗”的偽道學;

    五四時期的一幫學者,他們認為儒家思想對近代中國的積弱積貧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當代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曾說過:

    國民義務教育施行以後,討厭四書五經的情形,是無以復加了,而問題出在四書五經的孔孟思想被講解錯了。這不是現在才開始,從唐宋以後,乃至遠從漢唐以來,許多要點,就一直講解錯了。 ——《論語別裁》

    南懷瑾先生說的不錯,問題確實出現在漢代,但根子卻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列國爭霸,幾百年的戰爭,社會財富和人才幾乎消耗殆盡,到了劉邦建漢,想要尋求長治久安的策略時,才發現竟然要啥沒啥,彷彿是回到了文化的洪荒時期。

    經過文景之治以後,物質財富是有了,但精神財富奇缺的現狀並沒有根本改觀,這時候孔子當年廣收門徒,有教無類的神操作就顯現出了效果,儒家人才的比例明顯偏高,各類儒家典籍整理起來也要迅速的多、完整的多。

    有了藍本就好乾活了,當時董仲舒就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再相應摻入一些道家、法家、陰陽家等思想,根據當時的現實需求,整理出了一套新儒學,所謂的“君權神受”、“天人感應”等觀念就是那個時候出爐的,這就開啟了根據特定需求對儒家思想進行有目的詮釋和運用的先例。

    正如《春秋左傳》中所說的那樣:“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儒家思想相對完整的體系成了歷朝歷代統治者最為鍾情的意識形態,每個朝代都會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增減,這樣幾千年下來,其中摻入的水分含量是可想而知的。

    儒家思想確實是一幅好藥,她相當於是一個基礎藥方,具體治病的時候,一定要根據患者的情況酌情增減,如果不懂這個訣竅,把歷朝歷代那些加工品直接當成原裝的儒家思想一覽子全繼承下來,那必然會因為與現實不符而適得其反,畢竟不對症的藥,即使再好也是會吃死人的。

    總結

    總之,題主所謂的儒家思想扭曲了人性,實際是指歷史上那些被特定加工過的儒家思想,後人沒有經過仔細甄別就照單全收了,結果因為與現實水土不服就出現了毒副作用,這其中就包括了人性被扭曲,這是我們在繼承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尤其需要留意的。

    現在有個熱詞叫“根文化”,什麼叫“根文化”呢?其實就是指文化的本色,我們在繼承傳統文化的時候,一定要把歷朝歷代為滿足當時需求而進行的特定加工給剔除掉,還文化以本來面目,這是我們在繼承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必須要一以貫之的重要原則。

    這就象是作畫,只有在一張空白的紙上才可以隨心所欲的盡情發揮,如果我們拿到的是一張別人已經作過畫的紙,即使是我們的水平再高,也難以發揮的出來,那麼所謂的“根文化”,就是一張可以供我們盡情發揮技藝的空白畫紙。

  • 2 # 文化科學宗教探索者

    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所謂仁義禮智信,說的是當人類社會,從最初原始純樸的群居合作,走向了有剩餘財富積累時,人性貪婪顯現,需要仁義來約束人的行為。

    現代西方人提倡的契約精神,其實是將約束紙面化而已。

    從現代法律制度而言,契約的有效性、合理性更好一些,而人的道德約束,執行力差很多。

    但是,即是在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仁義禮智信依然是值得提倡的,其理由如下:

    1、從社會層面說,可以使社會更和諧、穩定。沒有人願意與背信棄義者,共同生存的,而充滿人性醜惡的世界,會將世界變得烏煙瘴氣;

    2、從個人層面說,人的修養,決定了人生的高度。有大智慧者,必須有高人一等的情操,雞鳴狗盜者,難堪大任。

  • 3 # 範鯉學社

    儒家思想確實倡導仁義禮智信,但沒有忽視人的天性,更不是扭曲。為什麼這麼說?

    1、傳統儒家思想偏於中道,中庸之道,認為不能高高在上,也不能天天蠅營狗苟,人有天性,自私也是其一,但倡導君子做事,合乎情理。

    2、孔子就倡導君子有為己之心,小人有為人之心,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就是說君子有努力提高自己修為的心,小人做所有的事情都是為了獲得別人回報。

    3、中道的儒家思想,在程朱理學之後,進入了一個死衚衕,形式主義越來越嚴重,而在內心深處的修養卻有所忽略,所以就有假仁假義的說法出現和流行,比如,不能有一句負面情緒的話,靜坐15分鐘,就不能14分也不能16分,一秒都不能差。這麼嚴格的要求幾乎沒有人能做到,既然做不到又要要求去做,就是假仁假義、偽君子了。

  • 4 # 起鳯先生

    先說說人性善惡的問題。古今中外對人性善惡的認識大致分為四種:“人性本善”,“人性本惡”,“無善無惡”和“有善有惡”。

    中國最先主張“性善論”的是戰國中期人孟子,他是孔子學說的繼承人和發展人,也是他創造了儒家哲學的唯心主義理論體系。國外持這種觀點的代表人物有古希臘的斯多葛學派和法國哲學家盧梭。

    中國最先主張“性惡論”的是戰國中期人荀子(荀況),他認為,人生來性就是惡的,後天教育可以由惡變善。國外持這種觀點的代表人物有歐洲思想家奧古斯丁、馬基雅弗利、霍布士、叔本華等。基督教的原罪說也是一種典型的性惡論。

    中國最先主張“無善無惡論”的是戰國中期人告子(告不害)。他說:“性無善與無不善也……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國外持這種觀點的代表人物首推英國近代思想家洛克的人心白紙說。該說認為人之初始,人心都是空如白紙的,根本不存在善與惡的問題。他認為善與惡的心理觀念和道德品質,都是後天的因素造成的,尤其是教育因素造成的。

    中國最先主張“有善有惡論”的是戰國初期人世碩,他主張人生來就具有“善”和“惡”這兩種不同的自然屬性,這兩種屬性是先天具有的,與生俱來的。他認為人生來就有善與惡的不同本性,而要保持和發揚這種先天的本性,則在於養。後天養之善性,則是善性不斷增長;養之惡性,則是惡性不斷增長。國外持這種觀點的代表人物有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康德。柏拉圖認為人有慾望、意志和理性。當理效能駕馭慾望和意志時,就能獲得善。反之,就是惡。

    毋庸置疑,自私是人的本性、天性。人性善惡的爭論並不影響我們對人性自私的基本認識。不說別的,“母愛自私”就是現實生活中最好的論據。從現實意義上來講,我們也並不願意把自私絕對地劃入人性本惡的範疇。自私當然可以是自然的、理所當然的、不傷害別人的(廣泛存在的現象和事物可能並不適合被極端地研究和對待,否則就不能構成為合理存在的現實意義)。

    儒家思想的“仁義禮智信”是否歪曲了人性自私?我的觀點是否定的。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發現,充滿智慧的利他主義者往往才能真正達到利己的目的,也更會取得事業和生活的成功(利他是實現利己的唯一有效方法)。“仁義禮智信”教導、引導我們利他,不正是一種經得起實踐和時間檢驗的偉大智慧嗎?

    當代社會,“利他主義”被一些偉大的公司作為自己企業文化的核心價值觀。譬如,華為公司的核心價值觀第一條就是“以客戶為中心”,在其人資招聘時“利己主義者”根本就沒有機會進入到華為公司(他們當然有辨別方法)。他們認為利己主義者不可能作到以客戶為中心,不符合企業價值觀的基本要求。不能為客戶創造價值也就不能真正贏得客戶,自然也不能為公司創造價值(利他才能利己)。華為公司的成功,恐怕與這一企業哲學觀密不可分!

    所以,我們且不對仁義禮智信作全面的評價,但在是否扭曲人性自私這一點上我們的態度應該是明確的。

    淺顯之談,敬請批評指正!

  • 5 # 雲來霧隱

    儒家思想從開始孔聖人的仁,亞聖孟子的義,最初的儒家學說和兵,法,道,墨,明都是先秦的百家爭鳴中極具代表性和發展性的學說,不同於後來的以朝堂政治需要為主要傾向。到後來董仲舒獨尊儒術,後期的程朱理學的延伸。對論語的閱讀和解答也有關於人性的故事,至於所說的扭曲人性倒也談不上,但是對於禁錮人性自私還是有所影響的,尤其是很多封建社會時期的殘留。

  • 6 # 寡慾知足

    我知道有些人問問題,就是打算聽到一些“自己想聽的話”,而根本不是真心想請教別人的,不知道你是不是這種人吧,希望不是

    我就是想說明一點,我們對待經典,需要認識到一點,這些經典是給真正虛心求教的人的,有志於學的人的,起碼對經典有一點恭敬之心的人的。

    對那些只想著一蹴而就的人,不懂舉一反三,自我修行的人,就算是孔子都說過,他也拿這種人沒辦法。

  • 7 # 國學歸元

    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白儒家是以“性善論”為基礎建立的。如四書之一《大學》言:“止於至善”,《三字經》開篇即言:“人之初,性本善”。這都是性善論的體現。

    然後再說仁,義,禮,智,信,這在儒家被稱為五常,按照易學思想體系來看,他們和五行相對應,而五行又和人體的五藏也有對應關係,從而就可以建立起五藏和五常之間的關係,也就是說仁,義,禮,智,信五常是人的心,肝,脾,肺,腎五藏的精神屬性。從這個角度看,五常是順應了人性,而不是扭曲的人性。

    一般來說,慾望是產生私心的根源。 儒家也認識到了這一點,而且明白這種由慾望所產生的私心會讓人不斷的墮落,而儒家提出了一個實現個人更大的“私心”的路徑: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前一種私心會不斷的降低人的格局和修養,反之,後一個儒家在《大學》中提出的“私心”則可以不斷地擴大和提升人的格局和修養。

    當然,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人們對同一個問題的認識也是有不同見解的,尤其是儒家這種人文色彩濃厚的知識體系,人們在判斷這種知識體系的時候,不僅僅是靠常識,更依賴於個人對生命的見解和體悟。

    綜上所述,儒家並非扭曲人性,而是順應人性,並且指出一條提升自我的途徑。

  • 8 # 蛩嗚齋主

    首先肯定儒家文化沒有扭曲人性,而且初衷是非常好的,目的是提升人性的品質。但是跨空了,一步想上仨臺階,急於求善果,以至給人感覺欲速而不達,以至兩千年下來沒收到應有的效果,就其完全忽視現實起步基礎看也不可能收到實際好效果。我們可以想象,當時孔子創立儒學時的社會真實狀況,春秋離亂,民不聊生,老百姓連自己命都顧不過來,這時提出仁義禮智信和溫良恭儉讓針對性很含糊,是說給老百姓的還是說給統治者和戰亂製造者的?對於生存艱難的老百姓而言顯然要求不現實,而對於習慣高高在上我行我素的統治階層又沒吸引力和制約力,實際上不管是對普通老百姓還是戰亂製造者都等於白說一樣。前者想聽它的但是還得先著急吃上飯,有閒工夫再才能學禮儀,後者有權力有徵伐能力也沒工夫聽它這些耽誤事的廢話,所以儒家學說當時就是兩不靠,上下夠不著,直到漢後大一統了才顯出對統治階級有用處,說白了既使是大一統對老百姓也沒實際用處。事實是老百姓自古以來都在為能吃飽飯奔波,一生也有不了出席國家重大儀式的機會,知道禮知道讓幹嗎?禮用不上,讓更搶不到飯碗了,若是沒有後世統治階級抬舉,老百姓肯定不會口口相傳把一個不合實際的學說捧為寶貝的。儒家思想確實看上去很美,這個不容質疑,但是越美越容易高不可攀,越高不可攀就越中看不中用,因為我們的步子邁不了那麼大,邁大了腿劈了。

  • 9 # 梁69853253

    儒道並不是勿略自私,而是恰好重視人的自私,把自私當作疾病來對治。用仁義禮智信這一副藥良藥來醫治,使人的身心世界向消滅自私,向上敬下恭,人能愛人,人能幫人,溫良恭儉讓的大愛無私良好內心世界方向發展。

  • 10 # 旭照荷塘

    儒家思想分為三派:

    一派認為“人之初,性本善”,以孔孟為代表。他們認為,既然人之初都是善良的,因此,透過道德教化,透過人治,就能夠管好國家。

    一派認為“人之初,性本惡”,以荀子為代表。他們認為,既然人之初都是惡的(惡當然包括自私,自私的人在西方被美其名曰“理性人”,西方人是在美化人性中的惡,而我們是在抑制人心中的惡,並非是扭曲人性),因此,要透過法律手段,對作惡行為予以懲戒,這樣才能管好國家。所以荀子是法家人物李斯等的老師。

    一派認為,人之初性本“異”,以西漢的董仲舒為代表。就是說:人之初,可據善、惡、善惡相摻,分為“上品、中品和下品”。上品的人,可以透過道德教化來引導,下品的人可以透過法治懲戒來管理,而中品的人,可以透過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即有獎有罰來管理。漢朝之所以強大,能夠讓我們以這個朝代的名稱作為民族的稱謂,與董仲舒提出的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理論有關。

    所以很多人說,儒家思想搞的是人治,那就大錯特錯了。實際上,儒家思想內部有人治派,有法治派,還有人治和法治相結合的一派。

  • 11 # 小仔她爹

    搞清楚自私是不是人的最終本質?它是一個人類的內在智慧問題,它涉及到人的內在靈魂的組成結構,所以,別隨意地來定義自私與人性的關係。自以為是總是讓人愚蠢!

  • 12 # Shichunchen

    中國的儒家思想主要教導人們思想言行要做到忠孝仁義禮智信,但是,既沒有深入探究這樣做的人性根源和社會根據,也沒有告知人們怎麼才能這樣做的人性基礎和社會制度文化條件,即儒家教導人們要這樣做,卻沒有告訴人們為什麼要這樣做以及怎樣才能做到這樣!

  • 13 # 靜水深藍956

    儒家思想是以“人之初性本善”為前提的,問題不在於是否忽視了人的自私,而是儒家思想闡釋的方式主要是透過“比“,這個“比”應該來自《詩經》“賦比興”的傳統,比的方式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可這裡忽視了私德與公德的統一問題,也就是說,你把別人比做“爹”,別人未必會把你當做自己的兒女來看待,“吃一塹,長一智”,人就變得越來越自私了。

  • 14 # 向DAO

    我很早就說了,儒家思想帶動不了社會發展,只能禁固人的思想,社會前進了,時代不同了,傳統思想要改變,社會才能進步!

  • 15 # 馬井山172

    “自私”是人的天性、本能,所以儒家教化人們“仁義禮智信”。儒家思想是教化人們處理好“人與社會的關係,包括家庭關係”。儒家思想核心是“修為”。儒家認為:人若自己不修為,天誅之,地滅之,即“人不為(音維)己,天誅地滅”,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思想主旨是“忠孝悌信,禮義廉恥”。長輩常罵不爭氣的晚輩為“忘八蛋(諧音王八蛋)”,是指不爭氣的晚輩忘了第八個字“恥”,不知羞恥!個人認為:儒家思想是中華民族文化瑰寶,教化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並將繼續深遠影響華夏子孫。個人觀點,商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想問問開始做瘦大腿運動,腿開始變粗了,然後我又改做大腿拉伸,腿還是沒有恢復到以前,要繼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