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生全精彩歷史
-
2 # 煮酒論高考
這又是一個類似顏寧的人物,有一身的才華卻沒有更多發揮的空間。
這又是一個高階人才的損失,他們曾經也有一腔報國志,學成選擇歸來。
難道真的是中國人才太多了,才不稀罕這樣一個一個人才的出走嗎?
就這麼一個天才似的人物,搜狗或者百度輸入法竟然連他的名字都無法直接打出,反而是十八線的小明星的名字都可以直接出來,這是不是中國科研人員的悲哀?還是我們國家甚至民族的悲哀?
許晨陽1981年出生於重慶,從小就成績特別優異,對數學更是非常有天賦。
1998年,17歲的他被選入四川省數學隊,並代表省裡參加了冬令營,最終取得了決賽的金牌。1999年,他進入國家集訓隊,並且成為了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的一名學生。
2004年,他就獲得了北京大學的碩士學位,用了3年的時間提前修完本科,研究生也提前一年畢業,本碩階段只用了5年時間。隨後,他前往美國的普林斯頓大學進修,於2008年取得博士學位;學習是永無止境的,他又前往麻省理工學院進行博士後研究。
他進入過3所世界上最頂級的大學,師從的教授也是業界的大拿,他同時也是超前完成學業的,27歲的頂尖博士,前途不可限量。這是一個學霸的金光燦燦的履歷!
他不是傷仲永式的人物,他畢業後有更輝煌的人生,前期的種種鋪墊只是為了以後的爆發,他的人生才剛剛開始。他後來都取得過哪些成就呢?
2011年,他就入選首批“青年千人計劃”,當時的那批人比如在浙江大學、電子科技大學任教的,早已經成為了教授。
2012年,他學成歸國,回到北京大學,加入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只是成為一名講師。
2013年,獲得求是基金會傑出青年科學家獎和第十三屆中國青年科技獎。
2014年,他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 ,並被評為北京大學長江特聘教授。
2016年6月22日,許晨陽獲得國際理論物理中心、印度科技部和國際數學聯盟共同頒發的“拉馬努金獎”。同年入選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2017年,許晨陽獲選龐加萊研究所2017/2018龐加萊講座教席(The Poincaré Chair),是唯一入選龐加萊講席的中國青年數學家。同年獲得“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獎金100萬美元。
2018年,許晨陽獲得“科學突破獎”新視野數學獎。
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天才人物,在2018年和顏寧一樣出走,去往了麻省理工學院,並被聘為教授。
他當初出走的原因之一,說的也很是委婉:
第一,想出去世界頂尖的地方看看。
第二,北大人才太多了,覺得有我無我一個樣。
但是實際上不論是普林斯度還是麻省,那些頂尖的地方,他都已經去過了啊。當初選擇回來時,一定也是放棄了那些地方吸引他的東西,包括他說的頂尖的研究環境。
我覺得第二個原因,覺得自己懷才不遇才是主因吧。
你北大不識貨,人家別人還搶著要呢。
難道人家麻省理工的人才比我們北京大學少嗎,人家怎麼就能給個教授當呢?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人家麻省理工出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就近百人,而北大除了個屠呦呦,其他的還沒有(加入美國國籍的華人不算了)。
只能說國內總是拿著珍珠當魚目。對於這些年輕的人才總是重視不夠。
現在已經不是像老一輩的科學家一樣,可以無私奉獻,以一腔愛國的熱忱,就可以留住,甚至拿人家當勞力用,比如袁隆平爺爺90多了還去田裡。
現在的時代變了,對於科研人才也應該用市場的眼光去看,也是要讓人家名利雙收的好嗎?
而且國內這種評選教授熬資歷、論資排輩的制度確實應該改改了,不拘一格降人才才是正道!
-
3 # 使用者楊楨楠
沒有什麼,人生都在尋找自己合適的位置。華人有句俗話叫:東方不亮西方亮!證明自己,創造價值。保持底線:不做危害民族的事。
-
4 # 浪跡北京30年
都是陳年舊事了還翻出來有意思嗎?是不是沒新聞可發了?什麼都有兩面性,不要揪著一方的小辮子不放!都動動你們的豬腦子,別都自作聰明瞭!
-
5 # 蓋房子的小孩
中國取得目前發展,也不是哪一個人的功勞,這樣的人他想走,誰也留不住,能留在國內的,千辛萬苦都會回來,為什麼只盯著他,很多回國後取得更好成績的,比比皆是,不用看別的,看看兩院的院士,四十歲左右的院士大部分都是國外回來的,別拿環境說事,現在的國內條件,怎麼也比建國時候好吧
-
6 # 小豬君君
個人的選擇,任何人都無權評價,更不能惡語相向,還有這個跟愛不愛國沒有任何關係,不要企圖用愛國來綁架任何人,這種行為很可恥。
-
7 # 教育練真堂
作為北大培養出的世界一流的年輕數學家,許晨陽離開北大講壇,去了美國麻省理工(MIT),其實是去年的事,並不算新聞。之所以冷飯熱炒,冷灶猛燒,除了北大這個最大的大學IP外,也有著人才流失的痛惜的共鳴,許晨陽如此,對於同一個時間段離開清華的顏寧,我們的感慨,也同樣如此。
簡單普及:許晨陽是誰?許晨陽,是一名80後,當年以出色的數學天賦,獲得數學奧賽一等獎,並進入國家集訓隊,順利進入北大數學系。本科僅僅三年就修夠學分,研究生階段,導師是田剛教授。博士階段去了美國的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後研究時,曾在MIT任職一年。之後在2011年回國,就任北大數學系的講師。2017年,曾與施一公、潘建偉一起獲得求是科學大獎。他的主攻領域是純數學,就是幾何代數理論,偏多維。毋庸置疑,許晨陽已經是80後一代中,最好的數學家了。
實話無情:許晨陽結束了回報母校北大的支教生涯
在一項資料統計中,我們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留學意願國;只是,我們也能猜想的出來,世界第一大意願國還是美國。並且,在純數學研究領域,美國和俄羅斯,一直是在我們前面。
可以說,當年許晨陽能夠放下自己在MIT第一階段的博士後研究工作,聽了自己導師田剛的意見,回到北大數學系的國際數學研究中心執教,多多少少也有回報母校與導師,回來支教的意思。只是,我們也明白,支教也總是有時間需求和期限的,就如同,許晨陽離開北大和中國,去平臺更高更好的MIT一樣。
人才既是稀缺資源,也是弱勢群體,機遇和平臺,一個都不能少
在許晨陽去MIT的同時,我們也得知,MIT也同時從哥大和耶魯挖了他的北大師弟張偉和惲之瑋任去正教授。並且,這樣的事情也有先例早在在2005年,MIT就挖過北大教授張永和去作建築系主任。可以相見,在美國藤校大聯盟中,彼此之間,互挖牆腳,實在是常規回合。
在看著這樣一個個北大培養出來的的年輕新秀,在美國高校任教之時,我們心裡多少也有些複雜。說高興吧,是為他們本人的際遇和平臺;說心酸吧,說明北大在研究領域確實還比不上藤校;說期待吧,那就是不知道他們在將來功成名就之後,是不是還會像楊振寧老爺子那樣回來。
面對大V們的離開,我們應該怎樣看待?
北大數學系號稱北大四大瘋人院之首,選拔難度之高,讓人難以想象,能夠順利畢業,其實已經相當不容易。許晨陽作為北大本校培養的人才,離開之後,確實會對北大有一定的影響。但他的離開,也給了其他一樣年輕的數學家們機會,比如北大國際數學中心還有劉若川、範輝軍、關啟安等等。
倒是我們作為廣大的吃瓜群眾,應該如何看待“海歸再歸海”這樣的事呢?支援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是不是應該成為我們的一個共識呢?退一步來講,有了諸多華人教授在藤校,那我們的清北畢業生們,申請這些高校的PHD,就會容易很多呢?再加上能量不可小看的高校雙邊互動,這些也是可以積極看待的。
結束語:看著顏寧離開清華,我們很多網友們指責院士的選拔制度;看著許晨陽的離開,又有很多人在指責北大的行政和待遇問題。這些大V們離開,確實讓人不爽,但我們也不該是“無可奈何花落去”的傷春悲秋的哀嘆。舉個例子,如果當年楊振寧不是留在美國,他還能拿到諾貝爾獎嗎?如果何柄棣不是留在美國,他還能證明中國本土文明是獨立發展的嗎?放開心態,我們正在越來越好,我們現在的雙一流,不就是在向藤校看齊嗎?西湖大學不就是民辦高校的藤校試驗版嗎?
回覆列表
北大清華的學生堪稱天之驕子,然而他們在出國留學後,卻有一部分選擇留在了國外。而許晨陽則是為數不多學成歸來,在短暫就職後,卻仍然選擇去國外工作的人。那麼,他出走的背後,究竟有著怎樣的原因呢?
(許晨陽舊照)
許晨陽於1981年出生於重慶,他在很小的時候就顯示出他在數學方面的天賦。之後,數學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1993年,憑著優異的成績,許晨陽考進四川省重點中學成都樹德中學。
在中學時期,許晨陽的數學天賦得到了學校足夠的重視。
先是被選入省數學代表隊,並於當年的奧林匹克冬令營中一舉奪得金牌,因此順利地被選入國家數學集訓隊。由於他在數學競賽中,表現優異,因此得到保送北大數學系的機會。
對於許晨陽來說,在進入北大之前,數學就是不斷地刷題。儘管他對數學有著濃厚的興趣,但是長時間的刷題,也讓他有時候會產生厭煩感。
真正讓許晨陽發現數學是一門充滿挑戰的學科,是在他進入北大之後。
入學後不久,許晨陽就驚訝地發現,初高中時接觸的數學是人類在一、兩千年前就知道的東西,像“小池塘”。但到了大學,接觸的是“幾百年來很多非常傑出的思想搭建起來的東西”。
這種領悟,讓許晨陽決定將數學作為他畢業的職業規劃。
對於許晨陽來說,大學生活讓他覺得有滋有味。
一方面,身邊都是智力超群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大家容易形成良性競爭,這讓許晨陽對學習一直保持著極大的熱情。
身為學霸的許晨陽,透過不斷努力,僅用了3年便拿到了學士學位。
接著,許晨陽又用了2年時候拿到了北大數學碩士學位。
(許晨陽和導師在一起)
在這之後,許晨陽如願考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繼續攻讀數學博士學位。
要知道,普林斯頓大學在國際上享有“全宇宙數學中心”的美譽。這也意味著,許晨陽在這裡將會接觸到更高深的數學領域。同時也讓他在數學方面的視野更加開闊,做出更多的研究來。
在取得博士學位後,許晨陽又到麻省理工學院數學系,進行博士後研究。
在研究數學的過程中,許晨陽先後和合作者完成了一系列代數幾何的猜想。這不僅讓他完成了由學者到研究者的身份變化,還讓他在世界數學界,引起了一陣轟動。
原來,由於近幾年來,北大清華留學生流失海外的比較多,國家出於重視人才考慮,出資讓北大設立了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
當然,這個研究中心一方面是要把尖端的數學人才吸引回來,另一方面,也是想培養更多的一流數學人才。
研究中心的總負責人,正是在國際上享有崇高聲望的數學家,也就是曾經帶過許晨陽的導師田剛。
(在教學的許晨陽)
對於許晨陽來說,他一直認為中國在數學領域的發展還相對滯後,課程體系也不夠完善。所以他一直希望有一天,能改變中國在數學體系這一塊的教育不足,並在數學研究方面,實現從弱到強的發展和突破。
但是,許晨陽在國外的同行和合作者們卻認為他不夠理智,甚至有人還說他放棄國外優越的研究環境,回到國內來從事教育工作,完全和支教沒什麼兩樣。
許晨陽卻不這樣認為,他認為國家正處於發展階段,在這種時候回國,依然能在所研究的課題上有所突破。同時,還能因為工作出色,得到更多成就感。這種感覺不是在任何地方都能得到的。
許晨陽在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做教授的時候,先後獲得了基金會傑出青年科學家獎及第十三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等,並於2016年被選為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不光如此,許晨陽在學術研究和成果方面,也取得了諸多突破,這讓他在世界數學界倍受矚目。
(許晨陽舊照)
2017年,拿了多項國際數學大獎的許晨陽,獲選參加龐加萊研究所的講座教席,成為該講席唯一中國青年數學家。
緊接著,許晨陽又獲得了“未來科學大獎”及“數學突破獎”等重要獎項。
就在許晨陽拿獎拿到手軟時,國際頂尖的學府多次向他伸出了橄欖枝。
許晨陽的決定,再次在國內外引發了極大的反響。
有人對他的決定表示理解,但也有網友罵他是白眼狼。
這些議論,並沒有對許晨陽造成困擾。他在出國之前對媒體表示,他不過是想去世界頂尖的地方多看看,他走了也不代表永遠不回來。
(參考資料:《頂級數學家許晨陽:科學人才流動無問西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