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帥叔愛歷史

    中國有句老話,不到長城非好漢。長城是華人心中的城,悠久和自豪並存。

    其實最早中國的長城記載在西周時期就有,烽火戲諸侯的典故就源於此。而今天我們能看到在中國現存的最早的長城足跡在今天嘉峪關附近。在去年夏天我曾經去過,其實就是一個高高的土堆,名為長城第一坉。

    自西周以後,中國的歷朝歷代基本都有修築長城,雖說勞民傷財不少,但在當時的確起到了,抵禦外敵,鞏固內防的作用。如果將這些長城連載一起,據說有10萬里以上。

    我們從現存的長城遺址可以清晰的發現,這些長城集中在中國北方,東北,西北,華南,華北,華中。可以想象,在大中國的歷史上,基於北方和西方的外來“民族”是何等彪悍,自古就戰事不斷。

    透過修繕後的長城遺蹟,我們可以看出,基本上是依山而建,蜿蜒曲折,像一條巨龍。無數的烽火臺貫穿其中,其作用各有不同,可見,我們古人的智慧和保家衛國的決心。

    長城是華人心中自豪的象徵,每每當我們將長城踩在腳下,好像耳邊還能聽見,槍劍相擊,炮火隆隆的聲音,抬頭遠眺,好像還能看到狼煙滾滾,磨刀霍霍的景象。長城以內就是家。

    魯迅先生說過一句話,華人,就是家文化,長城代表著華人的家文化思想,畫地為牢,跑馬圈地,抵禦外侵,北狄西戎膽敢垮雷池一步,定讓你們有去無回。

    長城,華人心中的一條龍,一個家,一份安心,也是一份牽掛。

  • 2 # 長安回望品春秋

    萬里長城,有記載長城最早的修築始於西周,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此時修築的長度都比較短。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線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此後歷朝都有修築,明朝是最後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東起遼寧虎山,西至甘肅嘉峪關,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築。

    2012年6月5日,國家文物局在北京居庸關長城宣佈,歷經近5年的調查認定,中國曆代長城總長度為21196.18千米,超過萬里!1961年3月4日,長城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12月,長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長城是古代軍事防禦工程,它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牆,而是以城牆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禦體系,從而達到限隔敵騎,快速傳遞敵情、屯田蓄兵、郵驛交通等目的。

    時至今日,萬里長城已經與黃河、長江,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圖騰!對於華人來說,它見證著中華民族幾千年多少個王朝興廢、歷史滄桑,見證了歷史的變遷,歲月的更替,更目睹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1972年2月,美國前總統尼克松遊覽長城時深有感慨地說:“長城太偉大了,只有一個偉大的民族,才能建造出偉大的長城。”

  • 3 # 大語文走四方

    長城是華人心中永不磨滅的精神記憶。

    先來看看它的現實作用

    1.促進邊疆地區的發展

    自秦漢至明清,長城沿線的許多關口成為農、牧兩大經濟、文化系統民族交易的場所或中心,有的逐漸發展成為長城沿線的重要城鎮。長城既保證了農業經濟、文化與畜牧業經濟、文化的正常發展,又為二者的交流和相互補充提供了場所和方便;又起著調解兩種經濟,使農、牧業經濟朝著主輔相互配合的方向發展的重要作用。因此,長城不單純是曾起過將兩種經濟、文化分割開來的作用,還曾擔負著將兩種經濟、文化緊緊繫在一起的重任

    2.促進了民族融合

    在文化方面,長城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和發展上也起了重要作用。長城的修建和戍守,長城區域的爭戰,反而促使了中國古代漢族和十幾個少數民族進行了廣泛的融合

    3.加強了軍事防禦

    長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偉大的軍事防禦工程,它並非簡單孤立的一線城牆,而是由點到線、由線到面,把長城沿線的隘口、軍堡、關城和軍事重鎮連線成一張嚴密的網,形成一個完整的防禦體系。軍堡、關城和軍事重鎮這個體系具有戰鬥、指揮、觀察、通訊、隱蔽等多種功能,並配置有長駐軍隊的點線結合防禦工程整體。

    再來說說給華人文化上的印記

    在長城出現的2000多年來,以長城為中心,南北文化的交流始終沒有停止過。

    戰國時期,趙武靈王修建趙長城,號召華人學習“胡服騎射”,進行南北文化交流。秦漢時期,長城南北文化進行了空前的對話與交流,在長城沿線發現的秦權、詔版,內蒙和林格爾漢墓壁畫、單于和親瓦當,還有聞名遐爾的昭君墓等,均是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見證。

    在長城地區的文化帶裡,遺留下來眾多的名勝古蹟,諸如敦煌、雲岡石窟、麥積山、萬佛堂石窟壁畫、雕塑;元代居庸關雲臺、金代的盧溝橋以及金中都、元大都遺址與出土的文物等,都體現了文化交流的特點,同時也記載著中華民族歷史上文化的輝煌。

    第三,來看看它的象徵意義

    萬里長城自構築的那天起,就成為中華民族大一統的象徵,2000多年來,任何人都沒有能從認識上割裂萬里長城,因而也就無法割裂中華民族 。長城對華人來說,是意志、勇氣和力量的標誌,象徵著中華民族偉大意志和力量。《義勇軍進行曲》的長期傳唱,使長城在人們心目中已昇華為勤勞、智慧、百折不撓、眾志成城、堅不可摧的民族精神和意志,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和愛國熱情。

    長城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徵,在歷史的程序中自然形成,並在華人民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鬥爭中,特別是在全民族的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鬥爭中被世人所認同,所接受。面對民族的生死存亡,象徵國防和民族統一的長城自然提升為整個中華民族的象徵,喚起整個民族的抗戰意識。

  • 4 # 蜀劍

    我來回答吧!

    長城在我等華人眼中,一直為軍事與民族的代名詞。同樣,邊關崛起與沉淪,長城可為之代言。

    長城之崛起,已達2000多年。它,挺起了中國的脊樑,鑄就了國民的性格。

    長城美在堅強,它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尤如一條巨龍,翻越巍巍群山,雄踞懸崖絕壁,傲然而立。它,注入了華人堅強性格,無論何時何地,決不自垮,永不言敗。

    長城美在集聚,它集中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創造,聚合了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建築等豐富的元素,是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一幅不朽的畫卷。這種集聚之美,也是中國國民性格的一個縮影。中華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正在於這個民族有如長城一般,集聚了種種的優秀美德。

    長城美在悲壯,中國所有的建築物都及不上長城之悲壯,更沒有由這種悲壯而演繹出來的尊嚴與榮譽。在血與火、存與亡的緊急關頭,因長城的屹立,乃至中國精神的屹立,華人往往於絕望中生出希望,於危局中萌出變局,這種悲壯的國民性,爆發出的“最後的吼聲”,驚天地,泣鬼神,讓對手震驚、震撼,讓民族絕處逢生。

    宇,有陰陽,人,有兩面。

    崛起之長城,也有其悲辛一面。其悲辛,恰恰在於為政者在以長城阻擋外敵的同時,竟也以長城思維治國鎮民,讓古老的中國,千百年來安於“圍”,慣於“困”。

    封閉思維。以封閉為正宗,以封閉為安全,在一個封閉的系統裡,自給自足,自得其樂,而不在乎國家的閉塞、人際的隔閡,渾然不覺天地之大,世界之變。

    困守思維。長城的萬般堅硬與強大,其實都是立足於一個“守”字,畫地為牢,困守以待。殊不知,一個國家也好,一個人也好,但凡取了守勢,便再無進展了。

    孤傲思維。華人以長城為驕傲,自以為世界第一,世界之最,其實是孤獨的驕傲。後世人百般讚美長城時,卻是當年修城人多少的血淚與生命。這種以第一為自豪的思維,又影響了多少的華人。不計代價、不問效果的第一,其實是愚蠢的第一。

    中國的邊關史,看長城的代言,不是用油墨印刷的,而是血淚。

    在邊關的鐘聲裡,既有深沉的韻律,更有催人奮發的強音。

    對於王朝更替中,多將對待長城的態度定為守成者,那麼清帝康熙由守成者變為創業者的標誌則是“修德安民”。他竟然對一奏章要求給某段長城“傾塌甚多,請行修築”表示反對,御批:“守國之道,唯在修德安民,民心悅則邦本固。”

    歷史告訴我們,所有強國之夢,強軍之夢,都必須以民生的穩定和邊關的穩固兩者互為依託,才是真正的王道。

    當下中國,GDP世界排位第二,奉行睦鄰友好、和諧外交政策,集中精力搞經濟建設,不願意輕啟戰端。這中間既要有“菩薩心腸”,更不能缺少“霹靂手段”,在當下弱肉強食依然大行其道的世界上,只知道“和親”與“做買賣”是不成的,要有“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雄心霸氣。

  • 5 # 遇見陽光Mysun

    萬里長城的建造史,也反應了中華民族的發展史,長城的本身是為軍事防禦而建,而長城的內涵是和平文化的反映。每一段歷史的更迭,都會伴隨著疆域的變化,俗話說:“得中原者得天下”,中原地區在長期的發展中,依靠黃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優勢,經濟穩定發展。而對於在塞外的遊牧民族來說,高寒的地理位置,使得生存依賴的經濟作物保障性差,為了維持本民族的發展延續,就不得不透過一些手段來獲取自身需要是物資。長城文化從春秋時期,齊魯一帶開始出現各諸侯國之間的防禦性長牆,到秦漢時期的防禦匈奴部落的騷擾,再到宋遼明清時期抵禦遊牧民族的對中原地區的資源窺視而頻頻發生的戰亂。每一個歷史階段對於長城的維護與強化,都提現了當時的統治者為了維護其更加長久的統治,而不得不做出的戰略部署。而長城的修建也促進了長城沿線重要關口的經濟發展,並由此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特徵。長城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也是人類史上最重要的,不朽的傑作。

  • 6 # 徐徐升起438

    冷兵時代修長城,

    哭壞無數孟姜女。

    國防建設需發展,

    彌足珍貴中國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胃不舒服,會不會引起胸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