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切割地球
-
2 # 初心如舊
如果諸葛亮取代劉禪會怎麼樣?首先說這件事情根本不會發生,但提問這樣問只好試著順問題回覆。諸葛亮取代劉禪那就是建興元年(223 )這無疑是在夷陵大敗,劉備逝世,曹丕擬派五路大軍伐蜀的關鍵時刻,諸葛亮掀起的一場大地震,整個蜀國當時必亡。別說諸葛亮有多大的才能,因為諸葛亮剛剛在劉備死前信誓旦旦的承諾要扶佐劉禪,繼承劉備遺志,復興漢室。如果諸葛亮自己上臺那就是直接打自己的臉,喪失信義,沒有道德,必然失盡蜀華人心,無論文臣武將,平民百姓至少90%的人會成為諸葛亮明的或暗的敵人。這是國內,國際上魏國是曹丕以曹真為大將軍攻陽平關,以孟達攻漢中,連結遼西羌兵攻西平關,以蠻王孟獲攻永昌,越巂等四郡。而吳國劉備死時還是敵國,吳蜀聯盟是諸葛亮後來才建立的,若諸葛亮行篡權謀位之事,吳蜀還是否能聯盟很難說。因此,如真有提問所說的事情,不要說敵對國家就是蜀國國內也可能把諸葛亮就滅了。
-
3 # 張生全精彩歷史
要回答這個問題,他們先得搞清楚蜀國究竟是怎麼衰敗滅亡的?
蜀國的衰敗滅亡,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劉備五虎上將)
第一,蜀國後期人才缺乏。首先是武將很缺乏。蜀國早期的時候,有關張趙馬黃等武將。雖然不是很多,但這些武將大都能征善戰,幫助蜀國打了不少勝仗。也因此,蜀國能快速崛起,和魏國吳國形成三足鼎立之勢。但是到了蜀國後期,武將人才就凋敝了。關興張苞這些將二代,無論武功和能力,都無法和其父輩相比。外地基本上又沒有什麼補充的。所以“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魏延這種人,本來沒什麼大能耐的,那時候都牛逼得不得了。而馬謖這種二百五,也都被諸葛亮委以重任,結果痛失街亭。
其次是文臣凋敝。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提到了好幾位文臣,對他們誇獎有加,好像他們是濟世大臣的樣子。但是我們仔細看歷史,我們會發現,這些人其實並沒有起到什麼作用。我們只記得一位奸臣黃權,其他大臣都沒有什麼大用。沒有了人才,蜀國的治理就是一個大問題。
第二,資源的缺乏。蜀國有天府之國,看起來好像資源不少。不過那時候的耕作技術十分有限。這個天府之國,在和平年代可能還能保證蜀人的衣食住行,要是遇上了戰爭年代,資源大量消耗,天府之國也沒辦法保證。更何況在連年征戰以後,人口銳減,要打仗就沒辦法生產,要生產就沒辦法打仗,這是一對矛盾。而蜀國又是仗打得最多的一個國家,其資源的消耗也最大。
(諸葛亮)
第三,君王的不給力。其實,三國時期的君王,除了曹操劉備孫權這些人外,後代的君王都不怎麼給力。但是魏國由於有司馬懿的經營,曹魏後代雖然不給力,但迅速就進入了司馬時代,所以魏國能夠持續強大。
也因此,這給了我們一個幻想,如果蜀國也進入諸葛時代,是不是就會強盛起來,甚至實現由蜀國統一的國家呢?
其實我個人認為,答案正好相反。
先說蜀國滅亡的第一個原因,人才的凋敝。蜀華人才凋敝,我個人認為與諸葛亮威望太高,權力太重,以及他不重視人才的培養有很大的關係。沒有競爭就沒有發展。在魏國,曹操的兒子們都在相互爭奪世子的繼承權,文臣武將們也紛紛依附不同的公子,形成一種競爭關係。但是蜀國不同,劉備的兒子本來就少,又非常相信諸葛亮,所以蜀華人才之間基本上沒有什麼競爭關係。而諸葛亮又太聰明,不太放心放手讓其他人做事。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蜀華人才凋敝,與諸葛亮的存在不無關係。
再說蜀國滅亡的第二個原因,資源的不足。我們說了,蜀國是三個國家中打仗最多的一個國家。向南打少數民族,向東打東吳,向北打魏國。尤其是打魏國,諸葛亮三次出祁山,挑起戰爭,消耗了大量的資源。也就是,蜀國的資源匱乏,與諸葛亮頻繁用兵,有很大的關係。
(司馬懿)
最後,我們再說諸葛亮像司馬懿那樣做。首先,按照諸葛亮的性格,他是不會像司馬懿那樣做的,再加上他又很忙,因為他對兒子的培養很少。諸葛亮的兒子中,如果沒有像司馬師司馬昭那樣的能人,最後要發展起來,改變劉禪統治的那種狀態也很難。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諸葛亮要即便取代劉禪,也不會對統一三國有任何作用。
-
4 # 巴山夜雨涮鍋
如果是按三國演義,諸葛亮取代了劉禪,那麼蜀漢的格局會好得多,畢竟演義中的劉阿斗就是個昏君,聽信讒言,淨給諸葛亮拖後腿。尤其在演義中第四次北伐,諸葛亮本來已經氣死曹真,又用八卦陣大破司馬懿,正在要乘勝進軍的時候,卻被阿斗因為太監的讒言,召回諸葛亮,導致功虧一簣。如果諸葛亮自己就是皇帝,那麼這一次就可以獲得更多戰果,進而回復中原,也是可能的。
當然,就算這一次諸葛亮大勝了,也未必一定能改變歷史。同樣可能造成魏軍只是損傷皮毛,曹睿可以調集更多的兵力抵擋諸葛亮。
再看歷史。如果按照歷史,諸葛亮真的取代劉禪當了皇帝,我認為蜀漢的格局可能更糟糕。
因為當時蜀漢在三國之中本來就最弱,如果按正常軌跡發展,就是等著被人滅掉。之所以諸葛亮能屢次北伐,反過來向魏國進攻,很大程度上憑仗的是高舉大漢旗幟的精神號召,這樣才能凝聚人心。如果諸葛亮真的自己當了皇帝,就算劉備是誠心相讓,諸葛亮自己怎麼交代呢?漢室江山換了姓諸葛的當皇帝,還是漢室麼?諸葛亮又怎麼證明自己不是曹丕那樣的人呢?這樣,整個蜀漢的政治立場隨之瓦解,單純要彌補損失的人心恐怕也很難了。即使諸葛亮本人的完全執政,能夠比劉禪坐皇帝位子更高效(事實上未必,因為歷史上劉禪並沒有怎麼拖諸葛亮的後腿,反而這麼一個聽話的皇帝坐鎮成都是幫諸葛亮分憂。不然諸葛亮自己當皇帝,皇帝老在第一線作戰,國內留大臣守也不是辦法),從而實現軍事意義上的某些突破性戰績,但蜀漢一定不會像後世一樣,留下如此慷慨悲壯的名聲。
-
5 # 第五傾城悠
我以為諸葛亮是不會取帶劉禪的,有多種一句比如出師表就能表現出諸葛亮對劉禪中心耿耿,如果謀反也應是一場大戰勝利增加威信,回來篡位,諸葛亮的當上皇帝的節國怎麼樣,我們無從考之,本人以為諸葛亮當上皇帝會比蜀漢的結果更差,因為諸葛亮是篡位自立的不會輕易離開都城,只能派別人可誰能比諸葛亮
-
6 # 畫絕
我們就真的假設下諸葛亮自立為王后要面臨的一些問題.
一:蜀漢正統.
蜀軍一直打的漢室正統的旗號沒了,人家姓劉,號稱中山靖王之後,你姓諸葛,這麼一來,蜀漢精神層面上的向心力就大大降低了!
二:反對派的實力不容小噓.
劉備託孤也不止拖給諸葛亮,比如李嚴這個人其實兵馬嫻熟,政治韜略也是不錯的,諸葛亮不自立李嚴都看不上他,給他製造點麻煩,更何況諸葛亮玩脫了的話,李嚴就更有藉口以劉禪的名義剷除諸葛亮了,李嚴所代表的本地勢力,還是有些實力和人物的.即使贏不可諸葛亮,鷸蚌相爭必回給蜀漢造成巨大內耗,曹操一舉也就把這倆滅了!
第三:後主怎麼辦?
這麼搞的話就很難堪了,幾乎就變成了曹操跟獻帝的關係,那麼獻帝最起碼還是名義上的皇帝,後主就尷尬了,以諸葛亮的智慧會留火種嗎?就算這層不說,劉備的親信派如靡家難道不跟諸葛亮拼命嗎?劉關張的後人會沒有行動嗎?
四:諸葛亮的老鐵有幾個?
諸葛亮雖然在蜀漢集團地位高,認可度高,但是如果真的要發生內鬥,有幾個老鐵會死命追隨呢?馬謖可以算一個,姜維那時候還沒來,諸如廖化之類的可都是老劉家的元老,真要搞老劉家,會不會像平時一樣聽諸葛亮指揮都是另說!魏延的話小心思多,搞不好會藉機殺了諸葛亮自己稱王,黃忠也是益州本土勢力,造反老主子這種事應該不會做的,最多保持中立回家養花等結果!那麼有些人可能就一定要說說心心念唸的趙雲了!
五:天下名士怎麼看.
三國名士屆可是相當出名的,各種品評人物各種元老推薦!古人,尤其是古代文人把這個看的比命重要!三國謀士千萬,真正搞主子的只有二代做的出,如曹丕司馬氏,以諸葛亮自己給自己設定的人設,要他窩裡反還真是臣妾做不到!
對,你們一定想他想很久了,那我們就姑且假設下趙雲領兵很厲害來分析下,既然都這麼認為了,那麼劉禪他拼了命的趙叔,一身赤膽龍威的趙子龍能跟著諸葛亮搞劉家嗎?
分析到這裡我們幾乎可以知道結果了,諸葛亮不自立拋開其主觀因素不說,客觀上根本就不允許的!諸葛亮的智慧難道看不破嗎?劉備當然知道諸葛亮識大體,臨死來一句暖暖心,這位也就感激涕零鞠躬盡瘁了!還有人真的以為劉備說真的嗎?大家那麼熟了,知己知彼,套路下就可以了!
-
7 # 大麗歷史說
諸葛亮要是取代劉禪,那麼蜀國將不攻自滅。三國很可能被魏國統一,變成曹氏天下,歷史將改寫。
首先劉備臨死前,託孤大臣並不止諸葛亮一人,還有尚書令李嚴。說明劉備對諸葛亮還是不大放心,雖說“若劉禪無能,彼可取而代之”,但劉備一心匡扶漢室,要是真的諸葛亮當皇帝了,那天下就沒姓劉的份了,漢室復興也無從說起。這只是劉備對諸葛亮的試探,劉備也用了李嚴來防止諸葛亮日後擅位。
因此諸葛亮要是想廢除劉禪自己當皇帝,蜀國內就會有一股強大的反對勢力,畢竟劉備很會籠絡人心,他死後,很多人便把對他的忠心轉移到他兒子劉禪身上,比如李嚴,廖化,張苞,馬忠等等,而劉禪並不是那麼傻,只不過是被諸葛亮的光芒蓋住了。畢竟他能在位40年,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諸葛亮也有自己的一批心腹,趙雲,姜維,蔣琬等,若強行廢帝,兩股勢力交戰,必定兩敗俱傷,到時候曹軍不戰而勝。
蜀國一滅,東吳也撐不了多久,而這時曹氏家族勢力很強盛,司馬家族還沒崛起,因此統一天下的會是魏國,司馬王朝便得靠邊站了。
-
8 # 狼的影子319
看了這麼多回復,都異口同聲的認為諸葛亮篡漢自立不會成功,這一點我也沒有異議,但是大家都在強調李嚴的作用,有的還退出了老邁無用的趙雲,這就不敢苟同了。趙雲忠誠於劉備這一點是沒有異議的,但是他的能力,地位決定了他起不了多大作用,蜀漢除了跟劉氏集團不太和諧的益州本土勢力以外,忠誠於劉備的力量非常多,其中最主要的有魏延,陳到,吳懿,吳班,廖化,趙雲,李嚴,李邈,陳式等,這些人中,魏延是劉備的部曲家將,趙雲是劉備的原從舊將,吳懿兄弟是國舅,陳到是劉備的侍衛,並且掌握著最精銳的”白毦兵”,魏延掌握著漢中軍團,控制著漢中,吳懿兄弟也是軍中高階將領,李世是劉備委託的,統內外軍事的負責人,雖然被諸葛亮逐步奪取了兵權,但是依然掌握著一部分兵力。諸葛亮的親信都是荊州幫的一群文人,而且地位不高,威望不夠,軍事上可以依賴的僅有一個向寵,還有姜維,可以說,諸葛亮在有生之年想要篡位是根本做不到的事,
回覆列表
答 | 江隱龍
《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決策 戰長江孫氏報仇”中,諸葛亮在說完“隆中對”之後有一句對三分天下各方優勢非常精闢的分析:“將軍欲成霸業,北讓曹操佔天時,南讓孫權佔地利,將軍可占人和。”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天時已佔多時;孫權的江東經過有孫堅、孫策兩代的經營,又兼長江之地利,亦不用多說。而劉備多年來如喪家之犬東奔西竄依然還能有立足之地,所依賴的只有一個:皇室宗親的身份,而這就是人和。
劉備的漢室血統給其成為漢德的繼承人,因此他能被劉表收留,同時又為益州人士所接受。在此基礎之上,正如劉備如言:“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相反。”這才成了蜀國之基。
如果劉備死後諸葛亮取而代之,對於諸葛亮個人來說他和曹操曹丕父子就沒有任何區別,半生忠臣的“人設”從此毀於一旦;同時蜀國的正統地位也將蕩然無存。蜀國原本朝中無將國中無兵,如果連這個正統地位都沒有了,在三國之中將不具備任何優勢,諸葛亮就算當上了皇帝,且不說會不會被魏國滅掉,是不是會死於內亂都是個問題。
所以,諸葛亮就算想稱帝,也只會在北伐成功、一統三國之後走曹操的路線。那時諸葛亮的功績完蓋曹操,透過戰爭也基本控制了全國的將相官兵——那時候就算諸葛亮不願意稱帝,說不定都會有人勸進。
綜上,諸葛亮如果取代劉禪,那隻會是三國統一的“果”而非三國統一的“因”。如果三國未統一諸葛亮就稱帝了,那統一三國的人就絕不會是諸葛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