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jianchi
-
2 # 最美如初
鞭這一兵器起源較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很盛行。
但鞭是一種短兵器,無鋒刃,只適合近距離使用。俗話說“一寸長一寸強”,疆場廝殺不是二人單打獨鬥,馬上交鋒長兵器明顯有優勢,而馬上將與步下兵廝殺時,同樣短兵器施展範圍小,不能遠距離殺傷對方。所以說戰場上兵器的使用起到關鍵的作用。
所以古代武將都把它做為副兵器使用,除手上應手的長兵器外,加帶一把鐵鞭備用,喚作“打將鞭”。因為武將上戰場披掛鎧甲,前後有掩心鏡,後背有護背旗,刀砍劍刺不能入,但是鞭可抽打敵將,任你穿的銅盔鐵甲,也打你個骨斷筋折。《三國演義》中“白馬坡”一段,袁紹大將顏良抽鞭在手,一打將鞭將徐晃護背旗打爛,打的徐晃抱鞍吐血。可見鞭的殺傷力非常大。
鞭又是一種重兵器,非孔武有力者不能精通。如果一個武將的力量與能耐都差點,又選錯了兵器,可以說這個仗就沒法打。《三國演義》中東吳老將黃蓋和後期的一位英雄文鴦,都擅使鐵鞭。文鴦更是力猛藝精之人,戰場上也是個萬人敵,可稱三國上第一用鞭高手。
-
3 # 陽光映晨
鐵鞭使用者東吳大將黃蓋黃公覆,用鐵鞭打蔡瑁一下,把蔡瑁打吐血了。使鐵錘的孔融部將武安國曾大戰呂布十餘合,越吉元帥使大錘,為甘寧所殺!
-
4 # 左倫
《三國演義》的兵器譜裡,的確找不到鞭的位置。那為什麼《隋唐演義》、《水滸傳》中鞭、錘等武器就多起來了呢?腦洞史話,來分三點分析。
首先,是鞭的屬性決定的。刀槍劍戟,十八般兵器中,鞭進不了前四。 鞭分軟鞭和硬鞭。軟鞭很少出現在戰場上, 大多是刑訊現場,由於不具備致命性,但能製造強烈的疼痛感和音響效果,軟鞭成為了影視劇中反派人物居家旅行的必備神兵。(關於皮鞭的各種應用場景客官們隨意聯想)硬鞭屬於短兵器,在正式戰場上出現更少,想象一下,當你手持短鞭,面對衝鋒騎兵的恐懼。
其次,是戰鬥屬性決定的。《三國》裡描寫的是軍閥國家之間的大規模戰鬥,《水滸傳》中描寫的是草莽英雄的小規模搏鬥。大規模的集團化作戰,面對舉盾推進的集團步兵,或者衝鋒劈刺的騎兵,短兵器是起不到太大作用的,但短兵相接的武術搏鬥,鞭有一定的用武之地。
最後,是戰爭發展決定的。中國曆朝歷代,很少禁止民間使用兵器的,但絕對禁止民間打造或者私藏盔甲。盔甲對與戰鬥能力的提升是巨大的,防護力,就是強大的戰鬥力,朝廷不得不防。從三國到唐宋,鎧甲的技術也逐漸進步,三國時期主要是魚鱗愷和皮鎧,防禦力一般,強力的刀砍槍刺依然能致命。到了宋朝,北方的遼金蒙古,發展出了很多鎧甲重騎兵,連馬都武裝了起來,刀槍不好使了。戰鬥中對能破甲的武器,或者能把敵人從馬背上擊落的武器就多了起來,掄大錘的,揮起鞭的,就多了起來。
-
5 # 霧都溼氣
孫堅引四將直至關前。第一個,右北平土垠人,姓程,名普,字德謀,使一條鐵脊蛇矛;第二個,姓黃,名蓋,字公覆,零陵人也,使鐵鞭;第三個,姓韓,名當,字義公,遼西令支人也,使一口大刀;第四個,姓祖,名茂,字大榮,吳郡富春人也,使雙刀。
見董卓已棄洛陽而去,孫堅驅兵先入,救滅宮中餘火,屯兵城內,設帳於建章殿基上。傍有軍士指曰:殿南有五色毫光起於井中。堅令軍士打撈起一錦囊。取開看時,內有硃紅小匣,用金鎖著。啟視之,乃一玉璽:方圓四寸,上鐫五龍交紐;伴缺一角,以黃金鑲之;上有篆文八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堅得璽,乃問程普。普曰:此傳國玉璽也。今天授主公,必有登九五之分。宜速回江東,別圖大事。堅隨即上馬,拔寨離洛陽而去。
卻說荊州刺史劉表,隨令蒯越、蔡瑁引兵一萬來截。曰:汝既為漢臣,如何私匿傳國之寶?可速留下,放汝歸去!孫堅大怒,命黃蓋出戰。蔡瑁舞刀來迎。鬥到數合,蓋揮鐵鞭打瑁,正中護心鏡。瑁撥馬回走,堅乘勢殺過界口。
孫堅恨曰:叵耐劉表!斷吾歸路,,今不乘時報恨,更待何年!便差黃蓋江邊安排戰船,多備軍器糧草,裝載戰馬,剋日興師。跨江涉湖來徵劉表。劉表大驚,急令黃祖領江夏兵為前驅,隨後便起大軍迎戰。
孫堅勢不可擋,殺敗黃祖,直到漢水,命黃蓋將船隻進泊漢江。堅驅大軍,圍住襄陽四面攻打。忽有一彪軍馬殺將出城。堅聞報,不會諸將,只引三十餘騎趕去。忽然一聲鑼響,山上石子亂下,林中亂箭齊發。堅人馬皆死於山內。江東諸軍大亂。黃蓋聽得喊聲震天,提鐵鞭引水軍殺來,正迎黃祖。二黃戰不兩合,蓋生擒祖。蓋曰:今活捉黃祖在此,得一人入城講和,將黃祖去換主公屍首。兩家遂罷兵,不再言戰。
這正是:鐵鞭二番驚江夏,死孫堅換活黃祖。
-
6 # 饞嘴肥貓鏟史官
其實在《三國演義》中,是有以鞭為武器的戰將的,不但有鞭,還有會使鐧的戰將。
在《三國演義》中,使鞭的有兩位猛將。第一個出現的就是東吳三朝元老――黃蓋將軍。
演義的第7回“跨江擊劉表”一節中。孫堅私匿傳國玉璽迴轉江東,路過荊州地界,遭到了盤據崌在荊州的劉表阻截。雙方一言不合,大打出手。孫堅命猛將黃蓋出戰,劉表麾下大將蔡瑁“舞刀來迎”,雙方交馬,“鬥到數合,蓋揮鞭打瑁,正中護心鏡”。
透過這場戰鬥的描述,我們可以確定,黃蓋的兵器是鞭。
在後三國時代,湧現出一名有“萬夫不當之勇”的猛將,他就是文鴦。他也曾經使用過鞭這種兵器。
在《三國演義》的第110回中,文鴦在三更時分,率兵夜襲樂嘉城外的司馬大營。文鴦“左衝右突,所到之處人不敢當”,殺了個雞飛狗跳,文鴦是一手執槍,一手舞鞭,“有相拒者,槍搠鞭打,無不被殺”,戰鬥力非常悍猛。
後來援兵久久不至,文鴦只好單槍匹馬殺開條血路而走,後面追兵欺他勢單力力孤,緊隨不捨,文鴦大怒,又返身殺回,“鋼鞭起處,紛紛落馬,各各倒退”。如此反覆多次,每次都“用鞭打死數人”,直至無人再敢追來。
這說明文鴦也是使鞭的。與黃蓋不同,黃蓋使的是雙鞭,象《水滸傳》裡的呼延灼;而文鴦是槍裡夾鞭,類似於《水滸傳》中的“病尉遲”孫立。
在《三國演義》中除了出現使鞭的武將,還有使鐧的,他就是蜀漢後期的年輕將領――傅僉。
在《三國演義》中的第112回中,傅僉初次亮相。傅僉是忠烈之後,他父親就是在彝陵之戰中壯烈殉國的傅肜將軍。姜維對傅僉這個烈士後代非常看重,著意培養。
景耀元年,蜀漢大將軍姜維“提兵徑取駱谷,度沈嶺,望長城而來”,再伐中原,傅僉隨軍出征。曹魏長城守將司馬望引王真、李鵬二員副將迎戰。王真“挺槍出馬”,傅僉迎敵。“戰不十合”,傅僉就閃過王真的一槍,將其走馬生擒。魏將李鵬“縱馬輪刀”來救,傅僉故意放慢,等到李鵬即將接近的時候,將王真擲於地下,“暗掣四楞鐵簡在手”,李鵬正舉刀欲砍,被傅僉回手一鐧,“打得眼珠迸出,死於馬下”。
鞭和鐧都屬於短兵器,而且是鈍器,主要作用是對敵方身披的鐵甲造成巨大破壞,還能砸斷敵人的兵刃,威力巨大,需要使用者有著超群的膂力,又因為是短兵器,一寸短、一寸險,還必須有很強的操作技巧。所以可以知道,黃忠、文鴦和傅僉的力氣都很大,屬於力量和技術兼備型的猛將。
回覆列表
確實在《三國演義》中,沒有出現鞭、鐧、錘這樣的兵器。
關羽使青龍揠月刀,劉備使雙股劍,張飛使仗八蛇矛、趙雲使槍、呂布使方天畫戟、徐晃使大斧。
這是因為三國時甲的防護能力不強,所以武將都以砍、劈、刺兵器為主,直接用刀槍矛戟的利刃殺傷對方。
而宋遼西夏時代發明了冷鍛甲,防護能力增強,這時的刀矛劍戟對冷鍛甲的穿透力下降,於是打擊兵器便應用而生,於是使鞭鐧錘以蠻力打擊敵方的武將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