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祁妙2020

    知足常樂的意思是珍惜現在所擁有的,活在當下,開心快樂每一天;題主說知不足應該是說知道自己的短板吧?這樣才能奮發圖強,揚長避短,擁有更多,兩者相輔相成,並不矛盾啊,前者讓人有了好心態,後者讓人居安思危,不斷進取,互為因果,只要掌握好度就是個正迴圈。不然知足常樂就成了好吃懶做,知不足就成了庸人自擾,杞人憂天。

  • 2 # NASA

    這個觀點是正確的。

    這句話所側重的重點是知不足,知自己的不足,只有認知到自己的不足或缺點才能反省自己促使自己努力上進不斷的完善自己使自己更加完美。

    例:“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知道不足,然後能自我檢查,對自己提出要求。知道困惑,然後能鞭策自己努力進修。

    這便是“知不足”方得“知足”。不斷學習才會明白自己的缺點和不足,才知從何改正。高瞻遠矚方能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做事情要知不足是我們不可或缺的人文精神。人什麼時候最幸福?有人說,人在被需要的時候最幸福。那麼,如何才能被需要,感受到幸福呢?我想,不斷學習,不斷完善提高自我是有效的途徑。只有自己變得更強大,才會更加“被需要”,從而獲得更多的知足。

  • 3 # 趙利平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缺點和優點的共存體。誰都不敢說自己是完美的,只有優點沒有一點點的缺點。這就要我們看到自己的優勢的同時也看到自己的短板,不能說知足常樂就不重要,知不足就重要,優勢和不足要處在一個平衡狀態最好,偏向那個方面都不好,太知足了,就滿足現狀,沒有了上進心,太在意自己的不足,就會使人產生消極的心理,沒有熱情和激情去拼搏。生活告訴我們,知足的同時保持謙虛是最重要的。

  • 4 # 哎呀8888

    知足常樂並不代表不努力,如果貪心不足蛇吞象,那會很慘!人能力有大有小,有很多給貪心害死的,能力沒有,天天想著發財,心累,不開心,這裡就需要知足常樂!

    很多人都是想著那些不可能的想法,但是向上爬的想法必須要有,一步一步來嘛,知足一點,目標一步一步來,發財看機遇和智慧運氣等等結合一起!

    所以知足常樂非常好!

  • 5 # 康之源裡的幸福生活

    知足常樂中的“知足”是要人學會滿足,是一種隨和、無爭的心態;而知不足更重要中的“知不足”是指人要知道自己的缺點和短處,才能更好的進步,人才能更好的成長!“知足常樂”與“知不足更重要”這兩者並沒有對立關係,做人既要知足常樂也要知不足!喜歡我的觀點就加關注哦!!!

  • 6 # 打工仔啊國

    我的看法好簡單,有知不足的地方就去改就行了慢慢來,沒有什麼事是百分百知足的,只要自己覺得開心就行了沒有太多的要求自己

  • 7 # 可可愛愛沒有腦袋滴

    當我們對現實不滿然後嘮叨抱怨時,總有身邊的人勸我們“知足吧,咱們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畢竟知足常樂嘛”。是的,知足才能常樂,但更高一層的是,我們要知不足然後依然能“樂在其中”。珍惜現在所擁有一切的前提下還能看到自己與更好可能的差距,安於並享受這份擁有的同時期待並有規劃地讓自己在此基礎上做到更好,我覺得這才是積極向上的人生觀。

    仔細回憶來大一前的我就是那種對生活充滿不滿和抱怨的人,滿腹委屈和牢騷覺得生活苦、沒意思。

    初中我從村裡來到市裡上學讀書,那時的自己除了課本上的知識一無所知。記得初一生物課本的前幾頁有張克隆“多利羊”的照片,那時的我真的特別納悶什麼意思腦海裡完全不知道克隆是個什麼鬼。後來隨著初二物理和化學科目的增加,我的成績因為課外知識少和理解力弱的限制也是一落千丈,我每天都悶悶不樂,但是依然很刻苦地學習因為心底還是不服勁還是願意相信天道酬勤,可結果是每次考試成績都不像自己想象中的理想然後哭和傷心再然後繼續努力。這就是我所有有關初中生活的記憶,一點色彩都沒有,“學習-考試-悲傷-再學習”就是這樣的迴圈。

    高中我是在所在的城市第二重點高中上的,當時因為擴招所以班裡大部分同學都是花錢進來的。本來我以為到了一個新的環境,可以洗心革面、重新開始可縱使我怎麼努力我都從來沒有進過班裡的前十名,慢慢地由最初對學習的滿懷熱情退減成對自己學習能力的質疑覺得自己不適合學習。高二有一段日子我嚴重厭學覺得學習沒用,對未來看不到希望。班裡的前十名大多是高中縣裡才出來的孩子縱使我們怎麼努力也擠不進他們的行列,成績在後邊的同學人家家裡都是市裡的父母有正式工作家庭條件優越。我就是那種生活在夾層中兩邊都不佔,談學習我沒有資本談學習外的我又沒有談資,很孤獨覺得沒有人理解我,對未來一點都看不到希望。後來是經過姑姑極力勸說與包容才幫我平穩地度過了那段恐怖的叛逆與懷疑期,就那樣像初中一樣上演著“學習-考試-悲傷-再學習”的灰色迴圈。一年半後參加了第一次月考,離二本分數線差二十分,執拗的我選擇了復讀。復讀的那一年生活更是單調,覺得一天做的題就是以前一週做的題。但慶幸的是成績有了起色在考上二本的前提上有了考上一本的可能,但中間少不了起伏,那心情隨著每次每月考的名次就像過山車一樣起起伏伏。最後第二次高考的結果就是剛過二本線5分,我不服我憤怒我不願接受,因為我從小就有北京夢高校夢,我前二十年所受的委屈與隱忍就是希望這一刻來改變,而現實是我只能依然在這個我看不上的小城市上個破二本苟且得開始我憧憬了二十年的大學生活。

    就這樣我不服地來到了一直從心底不太接受的大學,我看不上週圍的同學覺得和他們沒有共同語言。我學習沒有了方向,因為我前二十年那麼努力認真地追尋自己的高校夢都沒有實現,我不知道再給自己設立什麼目標也不相信自己靠什麼能去實現它。我迷茫,我無助,每天覺得生活好沒意思,隔三差五就會莫名地大哭一場。我忘了是什麼樣的機緣巧合,我開始看名人訪談類的節目,現在回想起來促使我思想大轉變的還是俞敏洪老師。

    現在回過頭看來最對我有觸動的是他那段經歷和那段話。都知道,俞敏洪老師大二那年得過一場肺結核,就因為這次挫折之後他悟到了有一個健康身體的重要性。於是,他在追逐與周圍優秀人差距的同時注重健身鍛鍊,他說“我可能追到畢業也趕不上他們,但我會依然奔跑,他們花5年做的事我大不了花10年,他們花10年做的事我大不了花20年,我會一直追趕,等到哪天我把他們一個個送走了我依然趕路,總有一天會趕上他們的!”是啊,我可能是跟那些我理想中的優秀人有很大差距,我急切地想要追逐他們的步伐成為他們中的一份子,但因為差距太大的客觀現實,我們不應該是絕望不是想到放棄,而是應該正視這種差距的同時積極樂觀地想辦法去迎頭趕上。於是在那之後我調整心態,不再因為自己沒有考上高校而懊惱,也不再因為自己家境不如好多同學而心生嫉妒。比起那些連二本都沒考上但跟我一樣甚至比我還刻苦的孩子來說,比起那些沒錢上學或靠別人的捐助才能上學的孩子來說,我要知足。但是我更要看到跟那些在重點高校的優秀大學生的差距,無論從知識少還是眼界上,我要努力去縮小這種差距向他們靠攏。

    之後的大學生活,我除了學習就是做家教,我認真學好自己專業的每一課,每天揹著大英語字典穿梭於上課教室和圖書館自習室之間,業餘時間就去做家教掙自己的生活費。大一下半學期開始,我的大學生活基本上就是自己掙得了,並且用自己掙得錢買了第一部半智慧三星千元機,在大二升大三那個暑假還去了趟哈爾濱。現在回想起自己大學生活,雖然不像那些學生會幹部那樣風光、學霸那樣耀眼,但是回憶起來是對自己滿滿的肯定。雖然在班裡是無名小卒一枚,但是在大學就實現經濟獨立、學習成績也還不錯,像這樣子的我,也還是不錯的。

    現在的我已經畢業四年了,比起那些回老家當老師的同學,我覺得自己還是幸運的、知足的。但是比起那些混得好的同學,自己還是有很大的差距,可是現在的我已沒有了以前的慌張與不安,因為我懂得:知足常樂。但是我更會知不足然後去追那之間的“不足”,讓自己在知足的前提下過得更好!

  • 8 # 悠然mfx

    知足常樂是一種境界,是不貪的表現,不貪婪者就沒有過多的煩惱。貪名者,為了好名聲,往往不擇手段,欺上瞞下,溜鬚拍馬,阿諛奉承,虛而不實,如願以償便心花怒放,事與願違便大失所望甚至惱羞成怒;貪利者,為了利益,往往無所不為,損人利己,以假亂真,魚目混珠,偷樑換柱,偷工減料,誇大其詞,財源滾滾便得意忘形,得不償失便怨天尤人甚至痛不欲生。

    貪名利者因為不知足就無法擁有常態的快樂。

    知足常樂不是不拼搏不奮鬥,而是拼搏奮鬥後的得之淡然不得坦然的從容淡定。

    不知足,不是貪婪,而是有方向的進取與努力,達成願景欣然接受,心願未遂坦然接納。

    知足常樂是在不知足的奮鬥後的達觀。

  • 9 # 清和月的雲川

    由於每個人的生活環境、思維方式以及爽點的不同,每個人對此都有自己的觀點。如果有的人能力不大,並且樂於享受生活,他就忽覺得生活需要知足常樂。但是有的人喜歡追求成功並且有能力成功,他就會覺得不知足更重要,只有這樣才會驅動他不停的努力,達到更高的人生高度,得到更好的資源,享受更高的生活水準。

    享受生活的人更喜歡知足常樂。這類人性格比較佛系,覺得自己不需要太過執著的去追求一些東西,享受生活中的美好。他們不會過度的和別人比較,知道自己雖然過得比一些人差,但是也知道自己比一些人過的好,永遠處於不上不下的位置。只要沒有那麼嚴重的攀比心,就會覺得自己的生活其實挺好的,因為自己的慾望很小,所以也不會一直努力去追求一些更優質的資源,當別人要他去追逐的時候,他就會告訴別人知足常樂。

    有上進心的人覺得不知足更重要。這類人比較注重成就感,不想當將軍計程車兵不是好士兵,如果沒有一點慾望,就不會有驅動力,自己就不會進步。只有和別人不斷的攀比,學習別人的長處,不住自己的短處,自己才會不斷的進步,成就更好的自己。如果自己很知足常樂,那麼自己就會在這場長跑中落伍,這是他們不能接受的,他們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他們需要獲得的成就感。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選擇,很多人的觀點也只是闡述一下事實,但是選擇權仍然在你手裡,主要看你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 10 # 阿黃有話說

    做人要知足;

    做事要知不足;

    做學問要不知足。

    上述是某網友的見解,我覺得非常有道理,你可以參考一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戰狼2》帶給國民一種什麼樣的感動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