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方法研究
-
2 # 梟25672926
系統思維就是認為我們所處的世界是由很多個系統組成的,因此,要解決問題就不能“見招拆招”只考慮一個方面,而要綜合權衡。系統思維有兩個要點:一是觀察整體,即認為我們學習、工作與生活中的任何事件都是相互關聯的,而不是簡單的線性單因果關係。
第二是看清變化的過程。什麼叫“就事論事”地解決問題呢?比如說,成績不好,就認為是題目做的不夠多,所以刷更多題;還比如說,想要減肥,那就節食。剛開始的時候有沒有用呢?其實是有的,但是一段時間以後就會陷入瓶頸。這時候如果你繼續加大強度,比如說熬夜學習,或者吃的更少乾脆不吃,那身體很快就會出問題。還比如說,拖延症。很多同學都被拖延症困擾,上了一個學期,考前一星期才開始預習;明明知道報告寫不完,還是要玩手機,結果不得不熬夜去寫。
這些生活中看起來非常常見的現象,其實都是有相應的模型可以解釋的。比如前面節食的那個例子,對應的是系統的“增長極限模型”,拖延症的那個例子,對應的是“轉移負擔模型”。系統思維裡面有一個概念叫做“槓桿作用點”,就是一個系統中起關鍵作用的部分。
系統思考的關鍵其實就是找到“槓桿作用點”。我們做決策的時候往往會遇到兩種困境。一種是過於草率,衝動決策;另一種是糾結,不知道該選哪一個。高手的厲害之處就在於,他們能比普通人更快地找到這個槓桿作用點。怎麼找呢?靠積累,靠思考,靠經驗。
系統思維只是一種“思考方式”,系統的模型也只是“思維模型”,思維模型可以給我們大方向的指導作用,但是落實到具體的問題,還需要其他學科作支撐。比如說,如果想提高自己做決策的能力,那你還要去學博弈論,學批判性思維等等。
-
3 # 漢韻唐風
比方我說晚上請你吃飯,你會想:因為什麼事?幾點鐘?在哪裡吃?吃什麼?有哪些人?附近好不好停車?要不要提前一點到佔車位?那裡方不方便叫代駕?等等等等……這就是系統思維。
-
4 # 認知框架
系統是什麼定義的呢?可以從以下要素來理解系統的定義。
目的、功能
要素
聯絡
幾個要素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絡【內在邏輯關係】構建起來實現一定的目的或功能就是系統。
系統的定義很簡單。
TRIZ裡對技術系統的定義如下:
由相關聯絡的元素組成,以實現某種功能的事物都可以叫技術系統。
利用【系統】來思考都算系統思維的層面。比如,增強反饋、調節反饋、時間遲滯、因果迴圈圖這些都是基於【系統】的內在邏輯發展出來的作業系統的思維方法。這些思維方法是用來駕馭【系統】,都可以算作系統思維的方法。
又比如
TRIZ[發明問題解決理論】用到的系統思維的方法九螢幕法
物場分析
這也是系統思維的方法。只不過這些系統思維的方法來自TRIZ知識。
一旦能夠理解系統思維,就能夠用系統來為自己工作或服務。
把系統拆解成子系統。
把子系統在拆解為子子系統
以功能和目的來劃分子系統的邊界範圍
這個子系統拆解的顆粒大小,以自己能夠駕馭為止
用子子系統、子系統的視角降低整個系統的複雜程度
一個能夠執行的系統是由諸多子子系統丶子系統組成的
子子系統_子系統_系統_超系統_超超系統,這是用系統思維看待系統的方式。
學習系統思維的目的還是【落到實處】,解決問題,創造機會。但因為是從系統視角出發,重心就會從問題移動【系統】層面,升級或改變系統【調整系統的目的、結構、連線、要素】,讓問題消失。也杜絕類似的問題。這種跟純粹的問題思維是大不一樣的。因為要讓系統為自己服務,重心一定都在完善系統的層面,而問題、矛盾,恰恰是推動系統完善的外部推力。要感謝出現在系統裡的每一個問題、矛盾,是他們推動著系統朝更好的方向進化。
我們學習了系統思維相關的知識,從實實在在的層面來說,就是為了解決問題與創造機會。
下面舉一個例子,一起來思考
看圖:
強調一下一個有趣的視角:我們不是要解決問題,而是要升級或改變系統,讓問題消失。
這個場景底下的系統,超系統,應該什麼構建呢
系統有哪些要素呢
維修工人、汽車
超系統呢
超系統:地面
問題表現是汽車底盤太低,維修工人不好鑽進汽車底盤下去維修。什麼辦呢
認真看一下圖:改變超系統的資源【地面】,在地面上挖掘一個空間,讓 人進入這個空間去維修汽車。
本文所闡述的系統思維,結合了TRIZ與系統思考、第五項修煉相關的系統思維知識。
-
5 # 五湖四海
什麼是系統思維?
系統思維,是指把當代系統科學成果引入思維過程,把人們的實踐物件放在系統形式中加以考察,立足整體,圍繞目標,統籌全域性的思維方式與方法。這種思維方式要求人們在思考問題時,運用系統觀點,始終從系統的整體與部分(要素)之間、目標與結構功能之間、系統與外部環境之間相互聯絡、相互作用的關係中,綜合地、精確地考察物件,揭示其規律,尋求實踐的最佳觀念模型。
上圖就是地球海洋生態系統的一個示例。
系統思維要抓住系統的“三大特徵”:
一是目的性。無論是什麼系統,都是圍繞具體的目的或目標執行的。
二是整體性。立足於目的性要求,設計系統整體所需要的諸單元或子系統及其立體結構組合,保證以儘可能少的、代價較低的子系統的合理組合,就能達到實現系統目標所需要的整體功能。
三是層次性。系統的效率是透過層次清晰的能級結構的執行實現的。為保證效率,必須對系統內部不同能級的子系統(組成要素)賦予明確的職能,使之與其本身在系統能級結構中的地位一致,保證發揮各子系統本身的功能,並保證綜合形成系統的整體功能。
系統思維包括“六個方面內容”:
一是系統要素研究。研究系統的組成部分,弄清必須參與系統運動的各種成分。
二是系統結構研究。研究系統內部所需要的組織結構,弄清納入系統的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的方式。
三是系統功能研究。研究參與系統運動的各要素的原有功能及其綜合之後形成的整體功能,弄清後者是否符合系統目標所要求的狀態。
四是系統調控研究。研究系統維持、完善、抗擾和發展自身的源泉和機制,弄清系統的調控規律。
五是系統環境研究。研究系統自身與其他系統之間在各方面的縱橫聯絡,弄清各個“開放”方向對系統自身產生影響的性質和程度。
六是系統歷史研究。研究系統的產生、發展的歷史過程及未來趨勢,弄清系統存在的歷史價值,把握系統建構、調適、取捨的時機。
系統思維要遵循“三大定律”:
第一定律:系統的屬性總是多於組成它的各個事物在孤立狀態時的屬性之和,系統對可累加或不可累加的某一具體屬性的數量,既可起放大作用,也可起縮小作用,或者既不放大,也不縮小;究竟起哪種作用取決於這一具體性的本質,系統的結構以及系統內協同作用的強弱。這就是亞里士多德所說的:“整體不等於部分之和”;也可表述為“結構質變原理,即任何系統除部分的功能之外,都還有各部分結合的結構功能存在。符合這一規律的事實隨處可見:比如,世界上最硬的物質(金剛石)與最軟的物質(石墨)都是由碳原子組成的,只因結構型式一個是空間的,一個是平面的。再比如,兩個可靠度各為0.9的元件串聯時,總的可靠度為0.81,並聯時則為0.99,即“冗餘技術”。
第二定律:在保證實現環境允許系統達到的功能(目的)前提下,使整個系統空間、時間、物質、能量和資訊的利用率最高,即系統的“最佳化規律”。
第三定律:由於系統之間的相似性,從某個系統上總結出的規律,可以推廣和還原到其它相似的系統上去,即系統的“相似律”。
系統思維運用的“三大步驟”(方法):
第一,明確問題,確定目標。明確分析物件的性質和範圍,分析系統執行約束條件,確定系統要達到的總體目標。
第二,分析研究,制定方案。分析系統的結構組成及相互關係,系統內部與外部環境的關係,提出可行方案。對方案確定的系統進行定量分析。
第三,評估比較,優選方案。對系統性能指標、執行效果等進行分析評價,比較各方案,選擇最佳方案。
系統思維應用的典型案例:
實踐證明,我們在生產生活中只要稍加運用系統思維和系統方法,就會收到孤立研究問題所達不到的效果。不妨在這裡舉幾個事例,看看運用系統思維解決問題的效果是不是很“雷人”?
事例一:高斯解題
大數學家高斯在僅僅7歲時就算得的一個題目:
1+2+3+...+98+99+100=5050
但他可不是從頭到尾,一項一項加的,而是從“系統”上發現了“捷徑”----存在著“依次首尾兩項之和都是101”的規律,共計50對,那麼,直接利用:
50*(101)=5050
高斯運用這個系統思維,就飛快地解決了這道題目。
事例二:丁渭修宮
北宋真宗時,皇宮被大火燒燬,大臣丁渭受命修宮。他先在宮前大街挖溝,取土燒磚。再引開封附近的汴水入溝,運來上游木材。竣工後,再將廢料填溝,修復大街,從而“一舉而三役濟”,相得益彰,廣受稱讚。
事例三:中醫中藥
與西醫西藥不同的是中醫中藥強調“辯證施治”。《黃帝內經》主張自然、生理、精神結合起來看病,貫徹“天人相應”原則,這際上這就是“系統施治”。
看來系統思維的功能的確很強大啊!
-
6 # 使用者白剛
系統思維就是探索未知領域,把你的思維方式分成幾個系統展現出來,要有完整的推理性,談論問題用完整的證據連結串列述其核心內容,逐步把你的思維方式表達清楚,有充分的論點和論據,無限迴圈於完整的系統內,不失邏輯思維的準確性,這就是系統思維。
-
7 # 吳偉2361
中小學教學需要系統化思維解決問題,改革開放。
中小學教學改革,雙向選擇,想跟誰學就跟誰學。中小學教學必須改革開放,引進競爭機制,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中小學教學改革刻不容緩
蓄勢教育
改革開放四十年了,各行各業都取得了驚人的變化和進步,唯獨中小學的教學模式似一潭死水,顯然不適應新時代的要求。
很多人抱怨中小學學生是“勞動模範”,超時工作 沒有節假日;睡眠不足,近視率居高不下;書沒讀多少,身體卻弱不禁風。授課老師認為一撥不如一撥,“你們是我教的最差的一屆。”學生苦水一肚子,“吃奶的力都用上了,怎麼還說我不努力呢?”家長心急如焚,求爺爺告奶奶,“為了你的學習,操碎了心。”學生累,老師累,家長累,這說明了什麼?
中小學能不能雙向選擇,學生自主選擇老師,願意跟誰學就跟誰學。老師雙向選擇可能性不大,因為有義務教育法。在中小學中引進競爭機制會怎樣呢?適度競爭會提高效率,各行各業如此,中小學教學亦如此。據統計,目前有數萬名中小學生選擇了體制外學習,他們不參加中高考,不參加中小學的考試,結果如何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說法不一,總歸是一個選擇吧。曾經有人邀請我去體制外的“私塾”授課,被我拒絕,理由是不認可不參加中高考的觀點。我認為可以不必每天去學校上學,但考試必須參加,這是社會層面的競爭,結果被社會記錄並承認。
我傾向每位學生都參加中高考,這是難得的人生經歷,不可或缺。我的一位學生參加了高考(我要求他),在國內一流大學讀了兩年,帶著學分在美國的大學再讀兩年,畢業後立刻被美國LinkedIn公司(現為微軟)錄用,在矽谷。他比較成功,心想事成,為他驕傲。我的一個小學生,不是每天上學,最少的一學期上學天數是19天(老師的統計),別人上學時,他去了遊樂場、游泳池、圖書館……很“悠閒”,但期中期末考試都去,各科都在90分以上,數學幾乎都是滿分。今年上初中(北京一流的“附中”),分班考試成績很好,進了所謂的好班(科技班),數學提優“混進”了A班(年級前30名)。我在想:是他的小夥伴“讓著他”,還是我的教學新法效率高。段子:“豬八戒成佛是因為跟對了人。”
小學數學教學的內容和手法說是數百年前的模式不為過(可以考證),特別是所謂奧數的教法不倫不類,搞得小學生神魂顛倒,痛苦不堪,家長談“奧”色變,社會驚慌失措,大喊取消。一件簡單的事情人為複雜化了,是故弄玄虛“撈錢”,還是另有所圖,不得而知。奧數是數學的初級部分,初一初二數學提優課中隨處可見。授課老師試圖用“生活類語言”替代“數學語言”講解數學問題,如同用中文教英語,結果能好嗎?我們二十年的教學研究和實踐得出結論:授課“語言”的偏差導致學生思維混亂,學習效率低下,形成記憶學習的習慣(記題型)。記憶學習具有“封閉性”,後患無窮,想想華人為什麼鮮有獲得諾貝爾獎?
我們主張小學教學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形成“智慧學習”的習慣(先入為主,尤為重要)。智慧學習具有開放性、包容性和愉悅性,有利於今後的創新。偉人說“從娃娃抓起”,那中小學教學改革就從小學開始吧。承認“錯誤”,改正錯誤,俊傑也。
-
8 # 穿插游擊隊
系統與理解層次。一隻生活在南美洲亞馬孫河流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兩週後可能在美國的得克薩斯州引起一場龍捲風,這就是著名的理論假設“拓撲學連鎖反應理論”,也就是所謂的“蝴蝶效應”,並不是危言聳聽,這說明一個什麼道理呢,這說明,宇宙間萬事萬物都是相關連的。
那麼我們人也是一樣,生於宇宙之間,我們誰都不可能脫離其他人事物的影響,也不可能完全不影響其他人和事。我們必須充分尊重這種系統性,只有這樣呢,我們才能擺正自己的位置,達到天人合一,內外和諧的境界。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系統。當一個人越能站在較高層面上理解事物,他就越能照顧全域性,越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而如何解決問題,也就是解決問題的技巧,這取決於你的理解層次。您可以去問問身處困境或者不滿現狀,但是又苦於無法突破的人,他們往往會給你類同的答案,無非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際遇不好,受環境所限”啊,或者“條件不成熟,無法改變”等等。他們或者已經安定了一段時間了,不敢放棄某些習慣,或者是時間不適合,覺得自己沒有合適的機會,總之,他們安於現狀,除了抱怨,不肯做出改變。
這些人都已經被困在“環境”的框框裡了,這在理解層次裡屬於比較低的“層次”,你被困在最低的層次裡,那麼你的人生當然辛苦,你當然會感到很大的無力感,因為你覺得只有世界改變了,你周圍的人改變了,你才會有好日子過,你不會覺得你首先去改變大環境和其他人——這當然是沒法做到的,於是你怎麼辦?你只能充滿無奈和憤慨。但是,環境雖然不可改變,你卻是可以跳出環境的,這首先需要改變你自己。
這種改變必須從你的身份開始,最容易的做法是給自己定下一個期限,例如三年,問問自己三年後想成為一個怎樣的人?有怎樣的人生?然後沿著理解層次一級一級地策劃。要記住,沒有什麼環境框框是不可以突破的,你所需要的是行動力和計劃,而由理解層次發展出來的計劃是最有推動力的。
-
9 # 袁勁松老師
系統思考是以系統理論為基礎,把物件作為多方面聯絡的動態整體來加以研究的思維方法。簡單來說就是對事情全面思考,不只就事論事,而是把一件事放在普遍的聯絡中,是把想要達到的結果、實現該結果的過程、過程最佳化以及對未來的影響等一系列問題作為一個整體系統進行研究。這種思維方法是目前人類掌握的最高階、最科學的思維方式。常見的系統思考法有整體法、結構法、要素法、功能法。
整體法——在分析和處理問題的過程中,始終從整體來考慮,把整體放在第一位,而不是讓任何部分的東西凌駕於整體之上。整體法要求把思考問題的方向對準全域性和整體、從全域性和整體出發。但同時它不排斥重視區域性,是在整體觀的指導下使區域性問題得到解決,以實現整體功能的最大發揮。
結構法——進行系統思維時,注意系統內部的結構性。系統由各部分組成,部分與部分之間組合是否合理,對系統有很大影響。這就是系統中的結構問題。好的結構,是指組成系統的各部分間組織合理,是有機的聯絡。從結構的方面著手研究問題能使思維清晰、有條不紊,在這個過程中也能儘量避免錯誤。
要素法——每一個系統都繁雜的因素構成的,其中相對具有重要意義的因素稱之為構成要素。要使整個系統正常運轉併發揮最好的作用或處於最佳狀態,必須對各要素考察周全和充分,充分發揮各要素的作用。
功能法——是指為了使一個系統呈現出最佳態勢,從大局出發來調整或是改變系統內部各部分的功能與作用。在此過程中,可能是使所有部分都向更好的方面改變,從而使系統狀態更佳,也可能為了求得系統的全域性利益,以降低系統某部分的功能為代價。
-
10 # 龍一歐
系統是以完成一個指定目標為整體的獨立整體,多個系統又可組成一個完成大目標的大系統,大系統是宏觀大整體,小系統是可分拆成獨立分支系統的小整體,系統思維就是可分拆組合的大小整體組合思維。
-
11 # 定慧堂
人類的所有思維都是對主觀世界的系統思維。所以,人類的思維在對主觀世界的認識過程中,共經歷了“宗教思維、經驗思維、思想思維、資訊思維”四個階段,未來人類即將進入到“智慧思維”階段。
回覆列表
系統化思維可以說是人類的基本思維方式,也是人類成功的秘訣,如果真有希臘眾生,那麼眾生的黃昏,正是因為人類掌握了系統化思維 。
什麼是系統化思維
大件拆解成小件,小件再組裝成大件的思維方式。一個目標拆解成若干小事,每個小事之間又有一定的關係,可以使它們組合成結果。
人類為什麼要使用系統化思維
人類不是神仙 ,人的智力和體力都是有限的。如果一件事超過了人類體力和智力的上限,就必須把這件事的難度拆分成若干簡單的工作,然後把每個簡單的工作成果組合在一起,達成總體目標。
舉例例子:雲陽張飛廟整體搬遷專案:只給你10個人把張飛㾄整體搬遷到新址上,而且地上建築要和原來一模一樣。
分解:你只能把張飛廟,先按各殿分類,每殿的每塊石頭按位置有規律地編號,然後將張飛廟拆成小件。
組裝:將這些分解的部分,運送到新址,並按編號重新組裝。
10個人可以完成神仙才能夠做的事,依靠的就是系統化思維,所以系統化思維是人類成功的秘訣所在。
為什麼大家對系統化思維感覺陌生?
比如張飛廟整體拆遷專案,專案經理統一編號,分配人力物力資源,工人只需要按命令去做即可,他們不需要知道為什麼這麼做。可以說系統化思維是團隊領導使用的思維方式。同樣的職場打拼的我們,往往也是聽命行事,不需要啟用系統化思維。既然很少用,自然陌生。
學習系統化思維的好處
升職提拔:使你可以在競爭中脫穎而出,當你和領導按同樣的思維方式思考時,你就會和領導達成默契,成為領導的左右手。學習效率:當代是知識爆炸的時代,各類知識也越來越複雜,我們的腦力有限,學會如何拆分組裝這些知識,會大大提升學習效率。推薦學習資源
系統化思維,是一個放之四海皆準繩的思維方式,個人學習系統化思維最好的一本書是《第五項修煉》,大家可以在網上找一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