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hello藍波兔
-
2 # 不願做碼農的碼仔
這個問題問的好,身為程式設計師,看到這個問題,完全忍不住想要站出來說兩句。就像之前看到一個問題:為什麼會有程式bug,程式設計師不能一次性寫好嗎?
1.公司商務大佬,透過調查或者自身產生想法,想要開發一款程式;或者接到其他公司,也就是客戶提出的想法,要開發一款程式。
2.公司產品大佬,透過與程式提議者溝通,確定具體細節,到底要做一個什麼樣的程式,整理成文件,也就是所謂的需求調研。
3.開發大佬,產品確定需求後,將整理的需求文件發給開發人員,開發參照文件進行開發。
4.測試大佬,程式開發完成後,肯定不會直接提供給客戶或者拿出來用,而是先要經過公司測試進行完整的程式測試,確保沒有問題了再對外提供出來。
綜上來看,一款程式從最初提出想法,到最終開發出來,是有一系列步驟的。就產品傳遞給開發這一步,就有可能發生很大變化。最終,客戶想的是這種,開發出來是那種,或者客戶在開發過程中又有了新的想法,就是所謂的需求變更,這就導致程式總是不能按照既定的路線發展。
當然,上線後也會有問題,有個很經典的比方:為什麼有人在使用高壓鍋的時候會發生爆炸?明明廠家已經多次按照說明測試過沒問題的,但,你沒想到的是,客戶不一定按照說明書來操作,所以……
-
3 # 啊哈哈叫啊
需求設計,架構設計,程式碼規範產生的,開始需求不完善,或需求高大上,做出來之後,又要修正維護,但有些程式設計耦合關聯大,不能隨意更改,需求變得越多,維護的越多,程式碼越亂,bug越多,產品和架構師是主要的bug生產者,業務程式碼僅是簡單的ifelse。所以有經驗的產品和架構師非常重要,底層的碼農到是可以隨便找
-
4 # 易為圖紙
Bug不是產生的,而是程式設計時,一些沒有考慮周到的地方。軟體和遊戲,尤其是遊戲,都是一些邏輯的組合。比如說遊戲,程式所做的就是模擬,但是模擬的真實度如何,就得看我們人考慮的是否周到了。當然,所有東西都考慮到不是不可能,但是確實沒有一個產品實現。
在軟體工程中,有個職位是軟體測試,它的目的是儘可能多的發現問題,而不是發現所有問題。因為我們都知道那是不可能的。
因此,目前幾乎所有的東西都存在設計的漏洞,也就是BUG。所以我們才要常常打補丁,修復這些BUG。
-
5 # Echa攻城獅
任何一個「問題」的產生,本身是沒有好壞之分的,但是為什麼會有的就不被care,甚至還會很喜歡,而有的會被吐槽呢?根本原因是因為產生了利益損失。
比如年前拼多多出問題送了很多無門檻券。
作為一個使用者,自然很喜歡,誇你誇到飛起,怎麼會吐槽你呢。但是作為利益損失方,必然破口大罵,害我傾家蕩產!
所以,如果沒有產生利益損失,我想其他人也不會來找你吐槽。
但是「問題」就等於「bug」嗎?我認為並不是,「問題」不等於「 bug」。
因為程式設計師的職責是什麼?拿造房子來比喻的話,我認為最核心的工作真的和“搬磚”(非貶義詞)無異,就是根據設計師(產品經理)設計好的設計圖砌磚(編碼),建成和設計圖紙上一模一樣的建築。
所以,如果一個東西造出來與設計不符,那麼它可以說是bug或者缺陷(缺斤少兩不完整)。否則,並不是bug,但可以被稱之為「漏洞」(完全沒考慮到的),表示不在預料之內的情況。
之前看到過一個形象的比喻:你家裡的窗可以從外面開啟,那叫漏洞。你家裡的窗打不開,那叫bug。
回覆列表
相信每一個軟體測試工程師都有一個疑問:Bug到底是怎麼產生的?為什麼就是控制不了?我們今天就來深入探討、分析下這個問題。
Bug到底是怎麼產生的?為什麼就是控制不了?
一、前後端使用架構導致
前端使用es7+react+node使用,在開發方面增大了工作量:
封裝元件;
多個模組公用元件,導致改動一個功能點,改壞其他模組;對測試的影響就是,該一個模組,需要回歸其他涉及的多個模組哦。
後端屬於大資料基礎上做各種條件篩選,在具體實現上採用了“重記憶體”方案,即:
1、將資料定時更新到記憶體中;
2、在記憶體中做多條件的篩選;
帶來的問題就是:
1、 fullgc問題 導致需要大記憶體伺服器;
2、定時資料更新機制,常常發現一個介面多次篩選返回的資料不一致;
二、開發人員經驗問題/思維嚴謹性導致
此類問題和經驗、或每個開發人員的合作、做事風格有很大的關係,具體問題包括:
1、前後端預設引數約定
2、前端傳參
3、需求點沒有實現
4、“顯而易見”的主功能沒有實現
三、業務特點導致
每一個業務除了公共的業務特點外,還有各自獨特的業務特徵。例如,前端業務與純後端業務側重點有很大不同,而APP端的前端業務與web的前端業務又有很大的不同。反應到具體產生的bug上,無論是bug的數量,還是bug本身的隱藏深度,都有很大的不同。
四、測試人員的經驗缺乏導致
這裡不必多說了,測試方案制定的完整性和深度,甚至測試執行層面的經驗,都決定了究竟有多少bug可以被暴露出來了。
五、迭代週期不合理導致
這裡涉及團隊所有成員對迭代速度和規模的接受程度了。一個過度追求迭代速度的團隊,整體上會犧牲一些產品質量了。
六、上下游業務嚴重耦合導致
這裡舉一個實際的使用者實際使用場景先後涉及的業務方:
業務B--->業務A--->業務B
在這裡業務A與業務B嚴重耦合起來了,導致在實際的專案中,測試業務A的同學常常非常被動:
需要業務B同學造若干場景,需要反反覆覆的溝通
資料來自業務B,而其測試環境非常不穩定,又需要反反覆覆的溝通
業務B的改動,需要業務A來回歸,但業務A同學又沒有比較好的途徑瞭解其改動,只能“盲測”
在若干次反反覆覆的迭代中,記憶猶新的一件事情: 業務B修改了某個邏輯,結果出現了線上故障,卻反過來問業務A的同學,為什麼沒有發現。這種哭笑不得的場景,或許是最為嚴重、切業務方不可控的因素了。經過反反覆覆的“血淚史”後,終於在一次架構調整中,把業務A歸併到了業務B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