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
5
回覆列表
  • 1 # 詩詞學院

    驚:馬駭也,從馬,敬聲(《說文解字》)。就是馬受突然刺激而驚駭,以致於行走失常(《文白對照說文解字》)。

    所以,“寵辱若驚”就是受寵和受辱,都好象馬受突然刺激而驚駭一樣(以致於行為失常,精神不自由)。

    這是《道德經》第十三章的句子,全章內容如下: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老子·13章》)

    筆者在此用白話翻譯如下:

    榮耀和恥辱(加在一個人身上),都好象馬受突然刺激而驚駭,以致於行為失常一樣(心靈受驚而不自由);富貴和災禍,都好像婦女有孕在身一樣(行動受到影響,不自在)。為什麼說榮耀和恥辱都好象馬受突然刺激而驚駭呢?追求榮耀或保持榮耀,就要謙卑就下,甚至低三下四,獲得榮耀好象馬受突然刺激而驚駭一樣,失去榮耀也好象馬受突然刺激而驚駭一樣,所以說榮耀和恥辱都好象馬受突然刺激而驚駭一樣,心靈不得自由。為什麼說富貴和災禍都好像婦女有孕在身一樣呢?我之所以存在災禍,是因為我看重一己利益,等到我不在乎一己私利或者沒有一己利益的時候,我還有什麼災禍可言呢!所以,崇尚以一己之身服務天下,(這樣的人)似乎可以把天下寄託給他;珍愛以一己之身服務天下,(這樣的人)似乎可以把天下託付給他了。

  • 2 # 每日國學經典

    《道德經》第13章的“寵辱若驚”該怎麼解讀?

    大家好,我是每日學佛,我的回答是:常言道“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每個年輕人都有著偉大的抱負,希望自己能夠展現在他人眼前,能夠獲得成功光耀門楣,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這大成就的達成首先要將自己鍛鍊好。

    《道德經》第十三章說到: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什麼是寵辱若驚呢?得到寵愛就驚喜,失去寵愛就自賤,為何,寵,為下呢,是說這種得寵就驚喜,失寵就驚恐,以自身名利,看待自己地位的高低,自以為得寵為上等人,正是最卑下的人,這是名利在作怪,自私在作怪。

    現在的生活中,“丟人”的事,許多人不會去做,不敢去做,這是以自身為貴,害怕別人笑話,把所謂的面子看的比什麼都重,自吹自擂來滿足虛榮心,我們都知道失敗是“丟人的”,但每一條成功的路上都是受過無數人嘲笑與鄙夷的,能忍受這些不算本事,正確看待的方式是,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不以自身為貴,不以名利為貴,自然不在意“那些貴人”的嘲笑。

    人的思維方式有兩種,其一是固定思維,其二是成長思維,固定思維就是不願意去改變,也不相信自己可以改變,過多的對自己定位,不允許別人的挑戰,也不相信自己可以努力做到自認為不擅長的事。

    成長性思維,就不在乎那麼多的外界評價,也不自己給自己定位,努力去做自己追求的事,客觀看待自己的能力,任“明白人”嘲笑,要想做一個具備更多成長思維的人,就要追求寵辱不驚,不卑不亢,不知道大家是屬於哪種思維人群呢?

  • 3 # 劉怯之

    老子第十三章文意簡潔,語義明瞭。我在《時空之外·道法自然》中,作如下理解,供參考。

    老子原文為: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

    大義譯解: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被寵者的地位相對低下,得到寵愛會很驚喜,失去寵愛會很驚恐,這就叫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我們之所以會患得患失,是因為我們擁有這個肉身,若我們的肉身不存在了,我們還有什麼可擔憂?

    所以認為天下比自己的肉身還重要的人,才是可以寄放天下的人;認為天下比自己的肉身還可愛的人,才是可以託付天下的人。

    縱觀歷史,我們可以對照老子的最後一段話,看看有多少政治家是可以寄放天下的人,有多少政治家是可以託付天下的人。所以別看老子"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這段話,看似舉重若輕,輕描淡寫,實在是極其偉大的政治家,需要舉輕若重,認真對待,方能勉強達標。

  • 4 # 姑射之山上

    解讀老子忌庸俗化,如果老子經文真如字面那樣理解,那也不可能成經典。此章講形神關係,還是要立足於修行和悟真。所謂驚者患者皆因此身,當物我一體、形神兼具時,可離可棄,可有可無,身即天下、即宇宙。

  • 5 # WJW12345

    不要過分解度,道德經不是天書,也不是真理,也有缺失之處!不要牽強真理,也不要附會天書,就是個人的感悟或經驗的總結!

  • 6 # 一東

    “寵辱若驚”解讀:得寵受辱都好象受到驚擾,對此保持警覺。

    十三章言“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得寵要更加謙下,得之失之都好象受驚,保守本心,不離大道,“若驚”是要保守內心的平靜。

    “寵辱若驚”做自己,保持內心的平靜,尊重他人,走自己的路。

  • 7 # 止語終南

    寵、辱,若驚。得寵必招辱,就像惶惶之心一樣,不得安寧。

    隨後又作了進一步解釋: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寵你的人是誰?權位必在你之上,所以說“寵為下”。一旦得之,就患失之,患得患失,惶心不寧。

    得寵必有權位高者於其上,所以寵辱若驚,那些享有至高權位的人又如何呢?

    貴、大患,若身。尊貴之名利,亦必招大患。就像身體一樣,憑之享受五欲之樂,也定會遭遇生老病死。

    惟有聖人之貴、愛無患,為何?以身為天下!

    更多註解請參考憨山大師注本:

    【憨山大師注】此言名利之大害,教人重道忘身以袪累也。寵辱若驚者,望外之榮曰寵。謂世人皆以寵為榮,卻不知寵乃是辱。以其若驚。驚,心不安貌。貴大患若身者,崇高之位曰貴,即君相之位。謂世人皆以貴為樂,卻不知貴乃大患之若身。以身喻貴,謂身為苦本,貴為禍根,言必不可免也。此二句立定,向下徵而釋之曰,何謂寵是辱之若驚耶。寵為下,謂寵乃下賤之事耳。譬如僻幸之人,君愛之以為寵也。雖卮酒臠肉必賜之。非此,不見其為寵。及其賜也,必叩頭而啖之。將以為寵。彼無寵者,則傲然而立。以此較之,雖寵實乃辱之甚也。豈非下耶。故曰寵為下。且而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也,患失之。是則競競得失於眉睫之間,其心未嘗暫自安。由此觀之,何榮之有。故曰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此其所以寵是辱也。貴大患若身者,是以身之患,喻貴之患也。然身,乃眾患之本。既有此身,則飢寒病苦,死生大患,眾苦皆歸,必不可免。故曰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無身,則無患矣。故曰及吾無身,吾有何患。然位,乃禍之基也。既有此位,則是非交謫,冰炭攻心,眾毀齊至,內則殘生傷性以滅身,外則致寇招尤以取禍,必不可逃。故曰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貴。無貴,則無患矣。故曰貴大患若身。筆乘引王子搜,非惡為君也,惡為君之患也。蓋言貴為君人之患。莊子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獨不見郊祀之犧牛乎。養食之數歲,衣以文繡,以入太廟。當是之時,雖欲為狐豚,豈可得乎。斯言貴為卿相者之患。老子言苟知身為大患不可免。則知貴為大患,亦不可免也。然且世人不知貴為大患,返以為榮。愛身取貴,以致終身之累。皆非有道之所為也。唯有道者,不得已而臨蒞天下,不以為己顯。雖處其位,但思道濟蒼生,不以為己榮。此則貴為天下貴,非一己之貴。如此之人,乃可寄之以天下之任。然有道者,處崇高之位,雖愛其身,不是貪位慕祿以自保。實所謂衛生存身以行道。是則愛身,乃為天下愛其身,非私愛一己之身。如此之人,乃可託以天下之權。若以此為君,則無為而治。以此為臣,則功大名顯。故道為天下貴也。故日貴以身為天下,則可寄於天下。愛以身為天下,乃可託於天下。

    老子《道德經》第十三章原文: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則可寄於天下。愛以身為天下、乃可託於天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心裡有永遠都無法忘記的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