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易心向上
-
2 # 榮耀三甲
有些事是沒什麼根據的,可能領導提拔你到個職位,只是剛好他那會想到了你,而未必是一定根據什麼得到的結論。
有些事是有偶然性的,更大的問題是我們很多事已經無法追究其起源和依據了,特別是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事,追究下去最終都是神話和傳說。
一套系統怎麼確立的我們或許搞不明白,實際上也沒必要一定明白,主要的是這系統確立後發揮的作用和其執行規律我們要知道,知道了一套系統能起到的作用和規律我們就可以應用了。
所以怎麼確立的我們可以先放一邊,我們重點研究起曾經發揮的作用和還能發揮的作用就行了,而這也更有價值。
-
3 # 純鈞LHGR
是根據大火星,也就是天蠍座α星。不過,現在說的甲子,實際上是經過簡化後的,最初始時並不這麼說。
甲子的概念與十二地支數同時誕生。
上古時代,古先民曾使用十干計數曆法,即閼逢、旃蒙、柔兆、強圉、著雍、屠維、上章、重光、玄黓、昭陽這十個天干數,“十日一旬,週而復始”。
《左傳·昭五年》記載,“日元數十,故有十時,亦當十位。”
後來,由於十干計數曆法不再精確,帝堯命羿重新制定曆法,這也是神話“后羿射日”的原型,參照天蠍座α星,也就是二十八星宿裡東方蒼龍七宿的心宿二,它在天上的執行週期,制定出了《大火歷》,並衍化出了十二地支數,代稱曆法上的十二個月,陬、如、寎、餘、皋、且、相、壯、玄、陽、辜、塗。
簡化以後,十天干就變成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天干與十二地支,按照順序兩兩答配,從甲子到癸亥,共六十個組合,稱六十甲子,即六十個紀年基本單位,最初是用來表示天星之間位置關係的改變,後來逐漸代稱紀年的一個迴圈,從甲子到癸亥,一個甲子,正好六十年。
-
4 # 黃多魚先生
根據《干支歷》確定的
干支歷是中國古代的紀年曆,是透過觀察太陽運轉的形態,對地球產生的影響而編制的,裡面包括了我們大家所熟悉的二十四節氣,和不太熟悉的十二建日等。
他的基本組成是十天干、十二地支,按照陽對陽、陰對陰,兩兩組合成為一體。
十天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
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奇數為陽、偶數為陰,兩兩組合。
甲是天干的第一位,子是地支第一位中國曆來都是使用象形文字,我們的“甲”字就像一粒種子,處於發芽的階段,破殼而出。
《說文解字》:“甲,東方之孟陽氣萌動。子:為滋,滋生的意思。萬物滋生於Sunny之下。
《說文解字》:子,十一月昜氣動。萬物滋。律書。子者、滋也。言萬物滋於下也。律曆志曰。孶萌於子。兩個字的本意都是說萬物初生的狀態
也可以說甲子是新的開始十天干,從甲到癸,十二地支,從子到亥,都是講述著萬物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大到盛、從盛到衰、從衰到敗、從敗到無,再從無到有...不斷輪迴,生生不息。
東漢靈帝時期,爆發了黃巾起義軍,張角創立了“太平道”,當時的口號便是“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蒼天代表著大漢皇朝,黃天就是張角所率領的黃巾軍,意思就是說在漢朝已經滅亡,新的皇朝便是黃巾軍,當年就是184年甲子年,暗喻著在新的甲子,建立新的朝代乃是天命所歸,號召天下百姓的加入。
今天又分享了一個小知識
關注多魚,每天給您分享小知識。
...
-
5 # 有話少說
甲子,就是十天干與十二地支,按順序數,奇數與奇數,偶數與偶數,合計六十個干支,簡稱六十甲子。甲子為六十干支排序第一。
第一個甲子根據什麼確定,這就難了,因為天地之始的時間,還沒確定。盤古開天闢地,萬八千歲,那就應該從一萬八千年前開始確定。不過,盤古開天闢地是神話,沒法確定。
制定曆法,得確定曆法年的一年之始的時間。而一年之始的時間是,冬至日。
《史記曆書》,西漢時,漢武帝制定《太初曆》,第一個甲子為,漢武帝七年,確定冬至日為一年之始: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已詹,更以七年為太初元年。
-
6 # 使用者蒙童
遵唐代王希明先生之積年推算:至公元724年甲子年,合1937281年。
2021-723=1298
1937280+1298=1938578
即第一個甲子年,當出現在至今1938578年——當為中華大地上第一個出現。
故,至2043年干支紀癸亥年,一個360年天運週期結束。自2044年干支紀甲子年,一個新的紀元開始。
-
7 # 藍先生易學研究
儒生的意識對待河圖洛書文化!
難怪過了幾千年,周易文化還是弄不明白什麼是河圖,什麼是洛書文化!
-
8 # 李明久888
這樣的答穿是較籠統的按河圖。我個人的觀點起甲子是按天文五星聯珠,日月合壁於娵訾星(十二斗綱)等於五星,日月,地球八星在西北亥方起甲子。不知是否請老師專家指教。一會之數10800年。
-
9 # 我喜愛這片熱土
我想說,這個問題沒人說的清。即使能說也說不透。我看了幾篇回答,然沒一篇回答正確的!
這個問題你查歷史查典籍等也查不出來。眾多回答都是臆想。
此題與易經無關,與河圖洛書也不沾邊。因為甲子起源的時間無記載,但是,民間知道伏羲氏演卦。那時的卦並未形成八卦,只在推演之中。因此,按伏羲氏來推算,甲子的起源時間應新石器中上期,時間應為八千之一萬年之間。
伏羲氏推演卦象,說明人們已知天象,已懂星象,已知會運用四季為迴圈替代,已知風雨雷,地震,洪水與寒暑對人們與農耕生產所起到的利害作用。人們已知觀查事物與萬物及天象氣侯對應的變化。人們為了趨吉避凶,躲避災難,因此,必須要懂得順應日月與四時的自然執行規律,不可逆背。人們觀測日月星辰的執行規律與變化來服務於農時農事。因此甲子就出現了。因為甲子是用來記憶和推算的。所以沒有天干與地支的產生何來推演曆法與占卜?即是河圖洛書也是在已有甲子的基礎上才產生出來的產物。
那麼這個甲子是以什麼確定的呢?本人認為它是以年來確立的。也就是說,甲子最早的定性確立是由年開始的,當然有年是在已知有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的基礎上才有了年。這個年就處在冬末春初的天象與物侯變遷之時。因為那時,並二十四節氣,可能已有四立四至了,這是概況(不細談)。
所以說,當伏羲氏確立天干地支演算永珍代號時,便把甲子定於年的當日。也可能早農曆十二月,十一月,也可能是十月的某一天為年。而這一年的這一天這一時辰就從甲子演算開始而再無中斷過。至於這一年這一天這一時具體到什麼精確年史書上也是查不出來的。
-
10 # 行文意必高
計算農曆年干支,每六十年迴圈一次,年干支序數等於農曆年數減三除十後的餘數,年支數等於農曆年數減三除十二的餘數,曰干支六十天迴圈一次,中國用六十甲子迴圈紀年由來已久,由於起頭是甲,從甲子開始,甲字的有六組,也稱,六甲.,蘇東坡,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的句子,壬戌就是壬戎年,
-
11 # 周易起名666
我就想知道古代第一個甲子年因何被確立在那一年,為什麼不是確立在其它年份?還有第一個甲子日又是如何被確立的?
有人肯定說,古人隨便確定一個,然後逐年逐月逐日的順排,週而復始就行了。那就大錯特錯了!
-
12 # 易枝玄門集福堂梁成偉
第一個甲子是根據什麼定的:一元甲子是據二十八宿推演的,過去古代未有干支記年,只用二十八宿記日期,從星期一至星期天,按二土八宿推演,所以有大月同小月之分。古人為了簡捷,就改用二十八宿分元起記日,分別用七元四將法,(七元剛好合一星期一周天)四將乘七又合二十八宿數。4X7二28。一元甲子為:60日,又合6O年一甲子,七元四將合四百二十日週而復始合會六紀紀元年。2021年正月初四甲午日為五元一將,五元四將是農曆二月二十日己夘日,年積250O407數。
-
13 # 十步之劍
太初上元甲子,適逢夜半朔旦冬至時,七曜皆會聚鬥牽牛分度,夜盡如合璧連珠”。因為,甲子為天干地支的起點;夜半為1天的起點(子時);朔旦為1月的起點;冬至為二十四節氣的起點。也就是說:太初曆的上元是選在甲子日夜半子時,又正是冬至、朔日;而且日月五星(七曜)皆會聚於鬥(十二星宿之一)與牽牛之間的分度處,夜盡時日月如合璧,五星如連珠。伏羲大神觀測到這個神奇的天象時,太雞動了,於是把這一天作為伏羲曆法的第一甲子日,據說這一神奇的天文現象,已經過去了五萬多年了!有興趣的可以用天文軟體回測!
-
14 # 文成公主1813
第一個甲子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可能這個問題萬人之中也沒幾個人能解釋清楚。有些人說是漢朝太初年開始用於紀年、也有人說是宋朝邵康節才用予紀年?!這些論調都缺少依據,中國出土的利簋曾有金文記事武王伐紂甲子還勝,證明古人早就用甲孑紀年,怎麼可能是漢以後呢?根據推算第一個上元甲子是公元前2698年,說是黃帝元年,推算起來也是4720年,所謂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不過是傳說中的一部分。還有古時《連山易》《歸藏易》《周易》等等,六十甲子演化都是從這些古籍而來,然而這些也離不開伏羲畫卦和河圖洛書的演繹而成!追根溯源是一件繁雜且無法尋找歷史足跡幻相之舉,憑本人的認知,不過是膚淺的猜測而己,耑此!
回覆列表
要想知道第一個甲子是根據什麼確定的,首先我們就要知道《河圖》和《洛書》以及歷史上最早的甲子年是哪一年,現在距離我們最近的甲子年是1984年,到2044年就是下一個甲子年了,根據文獻記載,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甲子年就是軒轅黃帝登基之年即公元前2698年。
而稍微懂一點易經基礎的朋友都知道天干五行的根源來於河圖,而十二地支五行的根源來於洛書,河圖與洛書是古人觀測天體執行到不同位置時繪製的星體平面圖,也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兩幅神秘圖案,其中蘊含了深奧的宇宙星象之理,它是中華文化以及陰陽五行術數的源頭。
《河圖》說的是數字與五行的陰陽,圖中有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又有1、2、3、4、5五個生數和6、7、8、9、0五個成數,其中又畫有很多白點和黑點,白點為陽,黑點為陰,北方有一個白點,六個黑點,為天一生壬水、地六癸水成之;南方有二個黑點,七個白點,為地二生丁火、天七丙火成之;東方有三個白點,八個黑點,為天三生甲木,地八乙木成之;西方有四個黑點,九個白點,為地四生辛金,天九庚金成之;中間有五個白點,十個黑點,為天五生戊土,地十己土成之,由此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以及相配的五行金、木、水、火、土陰陽屬性就誕生了,也就是甲為陽木,乙為陰木,丙為陽火,丁為陰火,戊為陽土,己為陰土,庚為陽金,辛為陰金,壬為陽水,癸為陰水。
洛書由河圖演化轉變而來的,有八個方位,在已有的基礎上,又添加了東南、西南、東北、西北這四個方位,在洛書的圖上,將河圖中的2、7和4、9調換一下,然後整體圖案旋轉一定角度,就變成了洛書,它與地支相配的圖式是透過八卦進行的,單數一為坎卦配地支子,單數九為離卦配地支午,單數三為震卦配地支卯,單數七為兌卦配地支酉,雙數八為艮卦配地支醜寅,雙數四為巽卦配地支辰巳,雙數二為坤卦配地支未申,雙數六為乾卦配地支戌亥,這樣十二地支就出來了。
而以上天干和地支配對河圖和洛書的方法是由華夏始祖軒轅黃帝登基之時,由大臣大撓氏結合河圖和洛書得出來的,原因是軒轅黃帝在打敗上古時代九黎部落聯盟的酋長蚩尤並統一天下後就命大臣大撓氏想出紀曆的方法,於是大撓氏根據河圖和洛書其中的規律制定出了五行和天干地支,並且由天干和地支相互配合,60年一個輪迴,也就是六十甲子年,以此方法用來紀曆,也就是《黃帝歷》,而軒轅黃帝把自己登基的那一年定為甲子年,於是第一個甲子從此時就確定了,這也是中國曆法中干支紀年的開端,從此開啟了萬世之曆法,可以說華夏始祖黃帝為中華文化做出了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