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流雲說心理

    在對經典實驗研究進行解釋之前,我們要理解什麼叫從眾。從眾是指根據他人而做出行為或信念的改變。個人是否從眾的關鍵是,當你一個人的時候,行為或信念是否發生了改變。從眾主要有以下三種表現形式:順從、服從和接納。順從,指為了得到獎勵或逃避處罰。服從指的是我們的順從行為是由明確的指令引起的,接納指的是發自內心真誠的從眾行為。也就是說,順從是外因導致的,它又包括了服從,而接納是內因致使的。

    而目前比較著名的從眾行為研究主要有三個:謝里夫的規範形成研究,阿施的群體壓力研究和密爾格拉姆的服從實驗。但我們要知道這三個研究是在實驗室進行的,並不能取代真實的生活場景。而且,這三個研究所使用的方法也不盡相同。

    謝里夫的規範形成研究。謝里夫想知道,在實驗室情境下是否能夠觀察到社會規範的形成。這個實驗考察了個體的易受暗示性。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會經常碰到這一現象。比如說,某個人微笑、咳嗽或打呵欠後,周圍的人也會表現出類似的行為。這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類行為,有很大的關聯。人們常常說為什麼評價一個人,看他周圍的幾個要好的朋友就知道了。

    阿施的群體壓力研究。它主要是對知覺判斷的研究,判斷下圖哪根線段比較長。如果前面幾個人做出錯誤的判斷,後面的人跟著做同樣選擇的機率非常大。我們都知道,異類在一個群體中很容易受排斥的,不管是行為或態度上的與大眾不同。好比開會一樣,一群人都贊同一個意見,就你持有不同的看法,很多時候你會迫於壓力贊同對方,而不表達出自己的真正想法。

    米爾格拉姆的服從實驗,考察了道德與權威的衝突。參與者透過扮演學生和老師,而研究者透過指令讓老師對學生進行電擊,壓力一直增大,直到學生髮生抗議聲。但是研究者要求加大電擊,說沒有生命危險,老師還是會服從這樣的安排的。但是這項實驗明顯違背了實驗原則——不得對實驗者造成傷害。

    總的來說,這三項從眾研究具備很強的科學價值,但是最後一個研究顯得有些不道德,同時它現在也是被禁止的。

  • 2 # 李太元391

    所謂“從眾行為”多被社會學關注,稱其是“隨波逐流,難能自我”的一種社會現象,而在馬克思和恩格斯哪裡,則稱“盲目必然性”的一種行為現象。而這種現象的出現,依莊子的觀點看,極可能是“不明道者,悲夫”的客觀反映吧?

    在我看來,“從眾行為”很可能是階級社會的一種普遍現象,而這種彷彿約定俗成的社會現象似乎早已成為根深蒂固的常態了,是怕天王老子也無法改變啦!

    至於“從眾行為的經典實驗研究”,由於夲人不甚瞭解之,當然無法談及“如何認識和看待”的自我看法,很抱歉啊!如果提主能把這方面的資料展示出來,我想更受益於時代人吧?畢竟“從眾行為”夲身極可能是種困惑於此的無奈之舉吧?……

    呵呵!不過我會關注該議題的相關回答,同時也會關注有關“經典實驗研究”的資料,僅此而已!

  • 3 # 秋季紅楊

    羊隨大流不捱打,人隨大流不挨罰。話是如此,也得準確判斷。記得一篇課文,是這樣的:老師做試驗,講明讓一群學生注意觀察他的示範動作,然後照他的樣子去做,一班學生皆照做了,結果學生都做得不對,錯了,結果大家做了一個大鬼臉!老師用了兩個相同的杯子,都是透明的。一個杯子加進半杯清水,一個杯子倒進醋液,加進幾滴煤油。老師用一根手指在醋杯中,攪了幾下,然後將手指放到自己嘴裡舔舔,說味道很好,讓學生一個一個照樣做。學生都是說有醋的酸味!老師再告訴學生們,他放到嘴裡的手指,不是攪拌了醋液杯子裡的那根手指,是大家都沒有看清!而學生一個一個照做的,結果都錯了。此試驗,有從眾而為結果出錯之味道!這是沒有細緻觀察的一例罷了!

  • 4 # 幾敏美食秀

    從眾,是人類由於其社會性而存在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經常在一起交流的人由於互相影響,因此他們往往具有類似或者相近的思想。

    從眾行為,是指個體在群體的壓力下改變個人意見而與多數人取得一致認識的行為傾向,是社會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社會心理和行為現象!!

    社會心理學已經證實,人們具有從眾心理(conformity),當決策者行動時,常常考慮他人的判斷和行為,即使知道其他人是一種從眾行為,完全理性的人也會參與其中並採取類似的行為。

    管理心理學認為,從眾行為的產生受個體對事物的瞭解程度、情境因素、個體特徵多方面因素影響。人們的從眾行為有表面與內心兩個層面,表現為表面從眾、內心也接受;表面從眾、內心卻拒絕;表面不從眾、內心卻接受;表面不從眾、內心也拒絕四種情況。

    比如,在風險資產市場上,從眾行為(羊群行為)的心理偏差常常出現於各類投資者中,它是投資者心態模型的重要形式,是“群體壓力”或“社會影響”等情緒下貫徹的非理性行為,投資者的從眾行為對風險資產的價格具有重要影響。

  • 5 # 粒米成籮

    對於這個問題,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什麼是“從眾行為的經典實驗研究”。

    一文獻中是這樣描述的;50年代初,美國心理學家阿希為了探明個體在明確情景下的收暗示性,便採用較明確、易判斷的線段比較實驗,透過設計個體在群體對線段判斷錯誤的情境,才考察個體線段判斷的從眾性情況,這就是阿希的從眾行為的經典實驗研究—— 三垂線實驗。

    實驗之後,阿希採訪了被試者,得出以下三點結論:

    (l)被試人確實把他人的反應作為參考框架,觀察上就錯了,發生了知覺歪曲。

    (2)被試人意識到自己看到的與他人不同,但認為多數人總比自己正確些,發生了判斷歪曲。

    (3)被試人明知其他人都錯了,卻跟著作出了錯誤反應,發生了行為歪曲。

    有以上的實驗基礎,後來的人又參照阿希實驗的程式,做了大量類似的實驗,大體歸結為:從眾行為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現象,它是在社會團體(最少三人)的壓力下,個人放棄自己的意見而採取和大多數人一致的行為。

    這不是中國古代的“三人成虎”、“人云亦云”嗎,對於這個典故,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

    再說說從眾行為的危害性:

    (1)弱化自我意識,束縛獨立思考,使人變得無主見和墨守成規。

    (2)不僅阻礙個人的發展,也影響到集體事業乃至社會的發展。

    (3)使得意志薄弱的人,特別是青少年,容易跟風犯罪。

    所以,這樣一個對人類從眾行為刨根問底的實驗,我認為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因為,只有敢於直面它並對它進行深度剖析,人類才能對它有一個系統的認知和了解,最終得以用科學的手段戰勝這樣一個充滿了消極、阻礙社會發展的行為。

    若是說,從眾行為是人類進步的絆腳石,那麼,從眾行為的經典實驗研究,就是促進人類進步的階梯。

    所以說,這是一個偉大的實驗。

  • 6 # 大明江山85678710

    如何認識和看待從眾行為的經典研究?

    謝邀!就從眾行為並不是什麼高深莫測的高科技去值得研究,它卻是社會生活隨處可見的一種自然與不自然的個人或單元式集體行為,在現實中舉兩個例項也就不難理解從眾行為的普遍性與特殊性。一次是在市裡過馬路等紅綠燈,在短短的1分30秒的時間裡,等綠燈過斑馬線的各色等就有幾十人之多,也就在還有二十來秒才綠燈時,站在前面的有老中青男女不約而同都開始過馬路了,我的主觀上是在等綠的,在三、四秒鐘的光景人已過了大半了,這時我想就不想也隨人流一道闖紅燈了,如果我站在原地不動,會得到別人鄙視的眼光,要嗎認為我傻或者是裝Ⅹ,這就是典型而不是經典的例項。還有就是在市場買東西,如果是誠信的商家,只明碼標價,最多也是用外銷轉內銷的欺騙,這樣,相信沒有幾人會去光顧,但如果商家採取用托兒來誘騙顧客,那顧客就認為商品又好又便宜,買的人都在搶買,所以不自覺地參加了搶買風潮,這也是從眾心裡在作怪和驅使其行動。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從眾行為,一個是在法的邊沿上徘徊,如交通法,因在特定的環境裡,法不責眾,但違法者卻忽略了自身的交通安全,拿生命去趕路,真到事故發生,卻是沒有後悔藥的,至於買東西的從眾行為,完全是個人的怕上當受騙而想到最多的心態,所以,嚴格說來從眾行為是社會問題和自律意識缺乏所致,如真在大是大非面前,從眾行為也就會上升到一種潮流或社會思潮氾濫引起社會的動盪和危害卻不難知道自己從眾並沒有自己真正的主張那就真的是很痛苦和悲哀的了!

  • 7 # 李懂理仙農科技總裁

    從眾心裡在人們的心裡根深蒂固,有許多騙子利用從眾心裡屢屢得逞!現在網路詐騙也在利用人們的從眾心裡進行詐騙!經典實驗再一次把從眾行為的典型性突出出來!在網上一些看手相,算命運的群裡大多會利用人的從眾心裡!他們建個群拉了三四百個自己人在群裡!定好模式,開始拉陌生人進群!他們自己群友開始表演,這個說大師真準,那個說謝謝大師幫助解開迷霧!時間長了,陌生人也信了,開始出錢讓大師解命!這就是典型的利用從眾行為心裡!人們大的多認為大眾都參與了,我跟著參與也錯不到那裡去!不是有法不責眾這種說法嗎!紅綠燈口,有很多人紅燈在過馬路!本來想等綠燈的人看大家都闖紅燈,也不自覺的跟上了!人們還是要有一些自己的堅持!明辨是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愛寫作業,好好說不聽,大聲說話又喜歡哭,這樣的熊孩子,暑假我該怎麼教她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