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不忘初心22243

    所謂:捨得,捨得,舍才能有得。舍和得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應該是先有舍,然後才有得。先有辛勤的耕耘,才能有豐的收穫。大舍有大得,小舍有小得。不捨那有得,沒有付出那有回報

    當一個人,緊緊握住雙手裡面什麼都沒有。可是,當你開啟雙手,你就擁抱了世界。世間就是這麼奇妙,放得下,才能走得遠,什麼也不願放棄的人,反而會失去最珍貴的東西。

    會捨得才能獲得。鳥兒捨棄溫暖的巢穴,獲得了廣闊的天空。樹苗捨棄了新生的枝條,獲得了粗壯的臂膀。嫩芽捨棄了舒適的土壤,獲得了優美的身姿。其實,舍與得是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沒有無用的捨棄,更沒有無捨棄的得到。

    懂捨得的人,最富有。懂放下的人,最快樂。正所謂心中有事世間小,心中無事一床寬。得之坦然,失之淡然。

    舍是一種主動的,無私的、不求回報的。一個人,捨去了註定得不到的,也就沒有了慾望,不會想太多。捨去了本應得到的,就不會嫉妒別人,心態就放平了。我們的生命,是由命運決定;誰停留在我們生命中,卻是由我們自己決定。只有捨去一輪皎潔的明月,才會得到那耀眼而美麗的星辰。

    你捨得笑,就你能得到友誼。你捨得寬容,就能得到大氣。你捨得誠實,就能得到朋友。你捨得面子,就能得到實在。你捨得小,就有可能得大;捨得近,就有可能得到遠。捨得某種精神,就有可能得到某種物質。捨得某種物質,就有可能得到某種精神。

  • 2 # 豐華職場高度

    捨得,直觀理解是有舍才有得。

    捨得的本質是先放棄

    主要原因是,自己的精力、能力、時間有限,不可能去將自己面對的所有機會和可能性全部抓住,必須有所取捨。

    而取捨,首先,是必須學會先放棄,放棄是件痛苦的事情,但是必須要捨得。

    其次,是綜合自己的能力、資源等條件,以及競爭等多方面的考量,選擇自己能把握必定成功的機會。

    放棄是為了更好地選擇

    很顯然,如果不放棄,面對眾多的機會,將無從下手。

    一個一個逐漸將自己無法把握的機會放棄後,面前的選擇越發清晰可見。

    所以放棄是為了更好地進行選擇。

    結論

    捨得,有舍才有得。

    捨得,先舍而後得。

  • 3 # 波羅密2

    不請自來,我認為捨得之道,貫穿在人類社會里的始終,兩者為一體兩面,不能單獨拆分開來理解,在捨棄某些東西的同時,必定會得到另外一些東西,同理,在得到某些東西的時候,一定有捨去了某些的東西。

    一個人一輩子都在學習捨得之道,但是許多人至死也沒有領悟其真諦,得到之後緊緊的據為己有,害怕失去。失去之後,在痛苦中不能自拔,更有甚者悲觀厭世,在患得患失中渡過了渾渾噩噩的一生。

    人生是一個成住壞空的過程,最初得到的最後將一無所有,沒必要過分執著得到和失去,因此古人給出了藥方,讓我們順其自然,叫我們隨緣!教我們要用無所得的心態去舍!當然這很難,這是人達到圓滿的一個至高境界。

    最後套用禪宗六祖的一句話作結,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 4 # Emcc要有光

    舍就是得,得就是舍。就像買就是賣,賣就是買。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以示鄉間小兒,保全了自己的氣節,贏得了人身的自由、精神的解放;釋迦牟尼捨棄優裕的家室,問道菩提,斷絕塵緣,掃除種種慾念,終得成佛;玄奘不顧身價性命,挺身西天取經,克服種種艱難險阻,終學有所成,講經布壇,成一代名僧;馬克思一生窮困潦倒,靠朋友接濟,即使有能力賺錢,也為了心中的信仰放棄,潛心著書《資本論》,開闢了無產階級追求共產主義的新道路。以上,舍物質之繁華,棄自身如敝屣,終得道,得法,得境界之昇華,從而,舍轉化為得。袁世凱名利燻心,假裝下野(舍),圖謀不軌,竊辛亥革命之果實,變中華民國之大總統(得),後欲復古稱帝,終遭八方唾棄,抑鬱而終(舍)。當我們先得到一物的時候,我們選擇了捨棄,而捨棄就意味著再得到,就會形成得-舍-得的過程,這個過程使得到的東西不斷地被揚棄,最後得到的一定是揚棄後真正的精華(此得定比前得深刻猛烈)。相反,舍-得-舍(特殊情況),為得而舍,如果是追求名利,反而帶給人一種自私自利的感受,因此這種行為最終會帶來更猛烈的批判,從而再回到舍(此舍定比前舍深刻猛烈)。一種是為舍(名利)而得(精神),一種是為得(名利)而舍(精神),行為相反,結果迥異。總之,得與舍相互轉化,得中藏舍,舍中蘊得,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 5 # wztdzj

    這麼簡單的道理,還用講嗎,所以人呢,真有菩薩的話,他們想帶你們去彼岸,但是你們就這麼點素質,怎麼在那混,難道讓你們在那邊什麼亂扔垃圾,吵吵鬧鬧,自私自利,頭都大了,所以修吧,一輩子不信,十輩子,再不行,一百輩子,以此類推

  • 6 # 晨陽209177268

    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處事方式和交友原則,有人說,人來人往~"為利而來.為利而往",顯

    然這種觀念有點太絕對,很多時候情與義也會有她存在的價值。

    其實一個人有了舍的行動,未必一定能有得。有舍必有得,有得必有失,這只是相對來說。如果你初衷就抱著凡舍必能得的想法,可能最終的結果會讓自己失望。

    看看環境,看看周圍的人,再看看自己,你對"捨得"會有新的理解。

    祝朋友們網遊開心(網圖)

    2019.03.24

  • 7 # 九天老嫗下凡塵

    欲擒故縱欲進則退有舍才有得,捨得捨得,先舍後得不捨不得,多勞少得、少勞多得、不勞全得!拋磚引玉,下窩釣魚。

  • 8 # 一滴水中有7彩

    在日常生活中“捨得”常常被作為一個詞使用,形容一個人大方。其實“捨得”,是兩個詞:“舍”和“得”。兩者之間大有文章。

    李斯在位居秦國的丞相時,大兒子李由擔任三川郡守,各個兒子都娶了秦國的公主為老婆,女兒也都嫁給了秦國的公子。可謂權傾一時,富貴至極。一次,李由回到咸陽,李斯在家中大擺筵席,百官紛紛登門祝賀,門前車水馬龍,冠蓋相屬。對此,李斯不但不高興,反而憂上心頭,嘆息說:“我聽老師荀卿老人家說過‘物禁太盛’。我本是一介布衣,現在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可以說富貴到了極點,然而事物發展的極點就要開始衰落,我不知道自己歸宿在哪裡?”

    李斯所說的“荀卿”,便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荀子。李斯之憂嘆,不無道理,他深深意識到了到了老師所說的“盛”和“衰”之間的可轉換關係。他最終被秦二世處以腰斬,慘死刑場。其實,類似“盛”和“衰”這樣的對立統一關係,古人很早就有了清醒的認識,“舍”和“得”便是其中的一對。因此,對於“舍”和“得”的認識,不妨借古鑑今,從而啟迪人生。

    一、欲擒故縱——捨得之間的陰謀

    春秋時鄭莊公即位,他有一位弟弟叫共叔段,深受母親寵愛。這位母親不喜歡鄭莊公,之前就常在前國君枕邊吹風,想讓共叔段繼承王位。鄭莊公即位後,她仍不甘心,直接向莊公索要險要的大城市作為共叔段的封邑。儘管有大臣勸誡,莊公還是基本上滿足了母親的要求,並對大臣說:“多行不義必自斃,你姑且等著看。”共叔段有了母后的支援,更是有恃無恐,得寸進尺,養兵蓄銳,圖謀進攻都城。莊公知曉後,覺得時機成熟,集中重兵予以討伐。失敗後的共叔段只好狼狽出逃。

    還有一個故事是關於鄭莊公父親鄭武公的。鄭武公想攻下胡國,卻主動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胡國國君。這還不行,他故意在朝中說:“我想用兵,你們覺得我們可以攻打誰?”大臣關其思直說直說:“胡國。”鄭武公二話不說,把關其思殺了,說:“胡國和中國親如一家,他卻要我攻打胡國,真是沒安好心!”胡國國君聽了,非常高興,放鬆了對鄭國的戒備。鄭國乘機發動進攻,滅掉了胡國。

    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只不過由對外,變成了蕭牆之禍。

    這兩個故事雖然讓正直的人看了不爽,但很能說明一些舍和得的問題。鄭莊公對偏心的母親和驕橫的弟弟一忍再忍,一給再給,結果是一擊就解除了心頭大患,最後母子還和好如初。他的老爸不僅嫁了女兒,還殺了一位優秀的臣子,付出不可謂不大,最終擴充了領土。可謂舍小得大。

    二、毀契市義——捨得之中的智慧

    這是戰國時的一個故事。窮困潦倒的馮諼投奔孟嘗君門下。其時,孟嘗君正擔任齊國相國,位高權重。孟嘗君門客很多,分三六九等。馮諼初來乍到沒什麼名氣,也沒什麼貢獻,居於下等之列。但馮諼對沒魚肉吃、沒車坐的待遇很不滿意,公然要吃魚吃肉,要車坐。孟嘗君不缺這麼些東西,一一答應了。

    可是有魚吃,有車坐的馮諼又苦著臉悽悽慘慘慼戚地說沒有東西養家。這下子連孟嘗君的下人也討厭“馮賴皮”了,認為他“貪而不知足”。宰相肚裡到底能行船,孟相國瞭解到馮諼家有老母時,二話沒說,一切照辦。馮諼終於安靜了。

    後來,孟嘗君孟相國想選派可靠的門客去自己的封地(薛)收租,馮爰毛遂自薦。孟嘗君也就那麼同意了。臨行前,馮諼問孟嘗君,債收完了買點什麼回來?孟嘗君哪能想到家裡缺什麼呢,隨口說:“你就看我們家缺什麼就買什麼。”馮諼到了薛地後收租的效率高得驚人,第二天一大早就到相府報到交差。詫異萬分的孟嘗君說:“你買了什麼回來?”馮諼說:“按照您的意思,我買了‘義’回來,你們家就缺這個。”原來他到薛地後,當著百姓的面燒燬了所有的債券,並告訴百姓這是孟相國的意思。一文錢沒收,馮先生空空兩手帶著一個空洞的“義”來交差了!孟嘗君是那個氣啊,但也沒發作,說:“你辛苦了,去休息吧!”

    後來,孟嘗君失寵,丟掉了相位,回到了封地。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薛地的老百姓扶老攜幼遠出百里迎接他。他很受感動,對馮諼說:“我看到你買的‘義’了。”

    後來,在馮諼的運籌和奔波下,孟嘗君不僅重登相位,而且高枕無憂,連纖介之禍都沒有。

    馮諼自作主張替孟嘗君毀掉了地契,結果孟嘗君得到了封地百姓的感激和擁戴;孟嘗君對馮諼一忍再忍,結果得到了馮諼巨大的回報。捨得之間,真有智慧啊!

    三、捨生取義——捨得之間的決絕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意思是:志士仁人,沒有貪生怕死而損害仁的,只有犧牲自己的性命來成全仁的。後來孟子發展了這思想。“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魚我所欲也》)意思是:魚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那麼我寧願捨棄魚而選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義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得到,那麼我寧願犧牲生命而選取大義。

    這就是中華的氣節脊樑:殺身成仁,捨生取義。

    在“身”和“仁”,“生”和“義”之間,對任一個有節操的華夏兒女而言,不存在任何調和的可能,不存在任何兼得的幻想。這不是簡單的轉換的前瞻,更不是以小舍謀大得的計謀。在大是大非面前,必須以凜然的大義來作出決絕的義無反顧的抉擇。就像文天祥,就像夏完淳,就像譚嗣同,他們絕然選擇了“仁”,選擇了“義”,捨棄了“身”和“生”,因而他們也名垂青史,這也是他們的無心之得吧。當然我們知道,這樣的結果是歷史的必然。

    上面談的內容,大多和治國以及個人與國家的關係有關。對個體而言,還是引用《論語》中的一則: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意思是:一個人事事都依據個人利益而行動,會招致很多怨恨。這樣的人就是隻知道“得”,而不知“舍”。

    當下,習近平主席正在訪問法國、義大利等多個歐洲國家,在經貿領域,他秉持中國一貫的立場:互惠共贏。這既是客觀的捨得律的要求,也體現了一個大國的智慧,氣度和格局。

    “舍”和“得”之間是辯證統一的關係,有舍才有得,有得必要能捨,人與人之間是如此,國與國之間也是如此。

  • 9 # 梁69853253

    謝謝邀請!舍是因,得是果。只有舍才能得。只有你誠心,認真地踐行,才能真正地瞭解。舍一樓,上二樓,舍二樓上三樓;舍小學升中學,舍中學升大學。在生活上,人生方向上重在舍即佈施,舍煩惱生快樂。舍是不住相,才通達所有相,一切相。同時因果律是通三世(過現未來)的。在劫修行,舍地獄身,得餓鬼身,舍餓鬼身得畜生身,舍畜生身得人身,舍人身得阿羅漢,辟支佛,菩薩等身乃至金剛不壞大智大勇佛身。

  • 10 # A夏天大叔

    捨得的“舍”是“付出和放棄的意思”。

    捨得的“得”是“得到和擁有的意思”。

    最常聽到的話是:

    你怎麼捨得買這麼貴的衣服!透過付出金錢去換取自己認為有價值的衣服,這叫有舍有得!

    你怎麼捨得放棄你喜歡的人!透過放棄自己的慾望,得到他人的尊重,讓你喜歡的人得到幸福。同時自己也在愛情中成長!何嘗不是有舍才有得!

    你怎麼捨得放棄這麼好的工作!放棄眼前的利益,只為更遠大的理想!何嘗不是有舍才有得!

    中國有句古話叫捨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意思就是捨得的解釋!意思就是有付出才有回報!

  • 11 # 陳哲升

    最簡單的道理就是:

    人要開荒、耕種、養護好田園(舍),時間一到才能有收穫(得)!

    夫妻、孩子等的感情,不也是要好好付出、耕耘等等,才有可能收穫天倫之樂!

    朋友之道,如果老是一味索取,能走多遠?沒舍何來得?

  • 12 # 渡蘭

    人生中每個人都會有許多東西捨不得,許多地方捨不得,許多時間捨不得,許多人捨不得。捨不得功名利祿,捨不得金錢美女,捨不得家人,捨不得失去生命……

    正因為有太多的“捨不得”,才讓我們更加珍惜短暫的人生,珍愛自己所擁有的一切。

    也正因為有太多的“捨不得”,人與人之間才會有太多的恩怨情仇,才會有太多的放不下。

    其實,人生縱有千般不捨,最終都得“舍”掉。

    “舍”並不都是失去,終有一天,會以另外一種方式得到。

    賈平凹曾說:“會活的人,或者說取得成功的人,其實都懂得兩個字:‘捨得’。不捨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人在世上活著也就是一舍一得的過程。”

    捨得捨得,先舍後得,不捨不得。捨得的同時,也是收穫。

    有智慧的人,一定懂捨得。

    捨得是一門生活哲學。

    在這世上,得與失是平衡的,得中有失,失中有得,有舍一得,不捨不得。

    有時候,越是捨不得失去,越是會越去,越是得不到你想要的。

    有時候,我們想得到越多,反而會失去越多。

    越不願意捨棄,到頭來反而會失去最寶貴的東西。

    凡事有舍才有得,不捨便不得。

    舍是放棄失戀的痛苦,放棄屈辱留下的仇恨,放棄爭吵,放棄虛榮,放棄對權力的慾望,放棄對名利的爭奪……該放棄的都勇敢而果斷地放棄。這種放棄不是不思進取,而是為了更好地向前進;也不是隨波逐流,而是一種尋求主動的人生態度。退一步,海闊天空。當你把那些應該放棄的都放棄時,你會發現自己一身輕鬆,那種因為放棄而感受到的快樂是無法用言語來表達的,你也會因為放棄而得到更多。

    捨得,便是一種不執著,更是一種對生命的成全,一種生活的智慧,因為心中豁達通透,自然歡喜,生活美好。

    太多的物質刺激,反而容易迷失本心;當你捨去多餘之物,才知道什麼最重要;清楚了生活的意義,才能活出想要的樣子。

    特別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更要不惜捨棄,而不是一味地索取和佔有,捨得付出、願意將舒服讓給別人的人,更容易得到別人的尊重,獲得純粹的真情。

    但當你知道一切難捨最終還是要舍,便會懂得人生其實是一場從“捨不得”到“捨得”的修行。

    有人說人世有三苦:放不下、忘不了、捨不得。

    人這一生赤條條而來,生命被愛恨情仇、悲歡離合慢慢豐滿,但物換星移、歲月榮枯,時間漸漸從我們身上奪走這些東西,終將赤條條而去。

    當你領悟了“捨得”,便會如釋重負;才能更好地掌握當下事,珍愛眼前人。

    如無必要事,不如就舍下;握不住的沙,不如揚了它。

    人生有舍才有得,保持一顆平常心,修煉一種從容的心態,人生才會更廣闊,生活也會多一種可能性。因為你的舍,終會以另一種形式的得回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認為我長的很醜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