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豬悟空

    原因有二:一是性格,狂妄自大,剛愎自用。“某自幼熟讀兵書,頗知兵法,豈一街亭不能守也?”當諸葛亮提醒“司馬懿非等閒之輩,更有先鋒張郃乃魏之名將,恐汝不能敵之”,馬謖回說:“休道司馬懿、張郃,便是曹叡親來,有何懼哉!”性格上自負無恐的缺陷一覽無遺;二是急於建功邀賞。當諸葛亮問“誰敢引兵去守街亭”時,“言未畢”馬謖便向諸葛亮請求“某願往”,一個“言未畢”便把馬謖建功心切的特點寫的淋漓盡致。因此剛愎自用又想建功邀賞的馬謖才敢於逞“能”下賭!

  • 2 # 愛生活5008

    從《三國演義》中看,是有很多人說馬謖只會紙上談兵,徒有其名。馬謖得知後心裡不平衡,暗下決心,一定要證明自己很有用,不是徒有其名。也好在人前顯示一下。

    於是就在夜裡去見諸葛亮,哭著求諸葛亮派他去街亭。此時,諸葛亮正在回憶劉備託孤時說的話,劉備說:“我觀馬謖其人,言過其實,只會紙上談兵,只能在帳中出策,不可重用,切記。”

    可是,諸葛亮平時與馬謖關係不錯,以前他給諸葛亮出的點子都很好,於是,諸葛亮就想,不給他機會不太好,讓他去證明一下自己也好。也不好意思駁了馬謖的面子。所以就派他去了。

    在馬謖出征前,諸葛亮再三囑咐:“若司馬懿來犯,一定要在當道紮營。”可是此時的馬謖哪裡能聽的進去呢。他不聽王平的勸阻,一定要在山上紮營。他在想“哼,我不用諸葛亮的計,就用我自己的辦法打敗魏軍,看你們還有什麼話說。那時,看誰還敢說我是紙上談兵。”結果司馬懿圍山放火,段了水源,蜀軍不攻自破。

    縱觀整個事件,我認為:

    第一,諸葛亮隘於情面,不忍心傷害馬謖。

    第二,當時蜀華人才缺乏,除了馬謖,可能也找不出什麼人去守街亭了。

    第三,馬謖剛愎自用,好大喜功。

    第四,晚年的諸葛亮好像錯誤百出,從他讓關羽守荊州起,就在關鍵問題上頻頻犯錯誤,如果讓趙雲守荊州,我想歷史就要改寫了。

  • 3 # 老龔166916589

    演義

    馬謖請櫻守街亭,人之自不量力,不識天髙地厚,人上有人,是常坐井底觀天蛤蟆,只道天若篩大。

    。此心世人中或許不止馬謖一人。

  • 4 # 何竹三56124189

    第一個應該是記下了軍令狀,必須堅持。第二個應該是想報答孔明對自己的栽培,想用自己的畢生才華來報效報答孔明。

  • 5 # 金全有

    《三國演義》中馬謖不顧身家性命要去守街亭是有原因的。

    一、馬謖的經歷

    馬謖是由襄陽跟隨劉備入川的,當初任過三個地方的縣令,在任期間,他體恤民情,處理公道,勤政廉政,三個地方均被治理得井井有條。馬謖因此也得到劉備等人的重視。馬謖不僅具有地方治理才能,對兵法也很有興趣,經常閱讀兵書,並且喜歡和人談論兵要。在諸葛亮南征之前,後主劉禪派他給諸葛亮送信,諸葛亮就此問他徵南的想法時,他提出攻心為上,與諸葛亮的想法不謀而合,從而受到諸葛亮的重視,並當即留在軍中作為參軍跟隨諸葛亮出征,直到失街亭被斬,從此再未離開諸葛亮一步。在諸葛亮後面的戰事中,馬謖出過不少好的點子,而且都被採納並收到效果,這讓諸葛亮對他更加信任。

    ————馬謖和王平進軍街亭

    二、因才而驕,盲目自大

    馬謖在軍中以謀功見長,但從未實際帶兵打過仗,連小仗都未打過。可是馬謖對自身的缺陷沒有認清。在他的眼裡以為自己處處都行。

    1、人才是有時效性的。作為人才其知識水平是受到時間限制的,某一段時間內某個方面你比別人強,你在這段時間內就是人才,但知識是不斷進化的,當一門知識不斷有新的內容補充時,如果你不及時學習,那麼你就可能落後,就會有可能從當初的人才變成平庸之輩。

    2、人才是有空間效應的。在某一地域,某一空間裡,或許某一方面沒有人超過你,你是當然的人才,但是如果把你放到更大的空間,可能就會有人比你強,你就不能算是人才。就象周瑜一樣,在東吳,他是一個帥才,但放到全國的環境看,比他強的人多了去了,一個諸葛亮就已經讓他發出:“既生瑜,何生亮”的哀嘆。更別說還有為數眾多的能人奇士。

    3、人才不可能是通才。人才只能在一方面或多方面強於別人,但不可能處處都強於別人,即使再偉大的人物也不可能做到處處都先知先覺。諸葛亮作為智慧的化身,在攻打孟獲時,對當地的情況也是請教了不少當地人才弄清周圍環境的,否則也難以取得東征南中的勝利。

    而馬謖正是缺乏對人才的侷限性的認識,所以才敢自不量力去守街亭。

    三、諸葛亮的寵信強化了馬謖的盲目自負

    諸葛亮與馬謖兄長馬良關係密切,馬良死後,諸葛亮悲痛萬分,從此對馬謖象兒子一樣對待。由於馬謖有謀略之才,又能和諸葛亮就兵要經常能夠談到一起,所以諸葛亮對馬謖於公於私都有點偏愛。在第一次北伐時,不用有久經沙場的老將魏延、吳壹等人做先鋒,不顧眾人的反對,一意孤行讓馬謖統領全軍,這個舉動更加強化了馬謖的自我膨脹之心,更加認為自己無所不能,所以,當街亭需要守衛時,他自告奮勇,並立下軍令狀,根本不知街亭守衛的兇險。到了街亭後,還笑諸葛亮過於擔心,認為此地偏闢,魏兵不會來,可話音未落,魏軍到了,而是張郃名將率領的部隊,更有司馬懿大軍在後,後又死搬兵法,居山下塞,讓出大道給魏軍透過,結果一切都沒有如他所願,自己落得個兵敗身亡。

    ————馬謖

    四、馬謖立功心切害了自己

    馬謖一直都是諸葛亮帳下的參軍,長期擔任這個職務,立功露臉都是帶兵大將的事,而他一個參軍出謀劃策再好,也不能夠讓自己揚名立萬,所以馬謖想改變自己的位置,第一次北伐這是一次大好的機會,加之諸葛亮又把領軍大任交給了他,在這個問題上眾將軍是有看法的。馬謖也知道自己資歷淺,戰功少,不足以服眾,完全是諸葛亮在一手罩著他,馬謖作為一個有志之人,他也不想長期依靠諸葛亮的庇佑,想自己闖出一番業績,於是守街亭就必然成為他的首選,以自己的不擅長領域去對付擅長此領域的敵手,而且是強有力的敵手,怎能有好的下場?

    綜上所述,馬謖之所以不顧全家身家性命去守街亭,內因是自我盲目自信,外因是諸葛亮的恩寵,結果使馬謖不知自己姓什麼,慘淡收場。

  • 6 # 鳳凰西遊

    馬謖主動請纓去守街亭,說他“把身家性命都不顧”,其實是不恰當的。準確來說,馬謖臨行前,是躊躇滿志、志在必得的!

    我們來看一下馬謖搶這番差事時是怎麼說的:

    謖曰:“若有差失,乞斬全家。”孔明曰:“軍中無戲言。”謖曰:“願立軍令狀。”

    馬謖以全家性命擔保立下軍令狀,那麼他絕對自認為有十足的把握,否則不可能把全家老少的性命當兒戲。

    那麼馬謖為什麼非要去守街亭呢?主要原因有二:

    一.立功心切

    當時司馬懿擒殺孟達後,又引兵二十萬出長安,殺奔漢中而來。街亭乃漢中咽喉,如街亭有失,司馬懿就可以直驅陽平關,則隴西一帶絕對不能安守,西蜀大軍必然退回漢中固守。所以,街亭是司馬懿的敲門磚,諸葛亮方面軍必須確保街亭萬無一失。

    在馬謖立下軍令狀後,我們看一下諸葛亮是怎麼說的:

    如所守無危,則是取長安第一功也。

    由此可見,守衛街亭,如能成功,確實是結結實實的一件大功。而馬謖跟隨諸葛亮先後參加了平南蠻、伐中原等大小戰役,多年來從未有機會施展生平所學,這次守街亭又是難得的機遇,所以馬謖才這麼立功心切!

    二.心高自負

    客觀而論,馬謖熟讀兵書,有相當高的水平!諸葛亮任用他為參軍,足以說明一切!《三國志》中說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丞相諸葛亮深加器異。”諸葛亮每次與馬謖暢談軍機,都是徹夜不休。

    在諸葛亮征討孟獲時,曾經向馬謖諮詢建議,馬謖有一長篇大論:

    南蠻恃其地遠山險,不服久矣;雖今日破之,明日復叛。丞相大軍到彼,必然平服;但班師之日,必用北伐曹丕;蠻兵若知內虛,其反必速。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願丞相但服其心足矣。”孔明嘆曰:“幼常足知吾肺腑也!”

    不得不說,這一番論證,足以讓人拜服,從中我們也能看到馬謖的才氣過人。

    可能正是因為自己飽讀兵書,又深得諸葛亮器重,所以馬謖才對自己的帶兵能力產生了誤判。我們再來看一下馬謖立軍令狀時是怎麼誇下海口的:

    謖曰:“某自幼熟讀兵書,頗知兵法。豈一街亭不能守耶?休道司馬懿、張郃,便是曹睿親來,有何懼哉!”

    馬謖只可以紙上談兵,卻不能帶兵殺敵,他真是高看了自己,甚至有點狂妄自大。到街亭後,馬謖竟然違背諸葛亮的部署,自以為是的駐紮在南山上,放棄水源,部隊配置和兵力排程混亂不堪,先鋒王平苦勸他也不聽,最終一敗塗地,害的諸葛亮幾乎沒有任何退路,差點被司馬懿活捉。

    最後反思一下諸葛亮。

    是諸葛亮的器重、甚至吹捧,助長了馬謖的自負,讓他一步步膨脹了,甚至最後違背諸葛亮的部署,都是因為馬謖認為諸葛亮是過於小心、小題大做。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後,痛苦不已,在眾將面前自責,是自己的器重與寵愛間接害了馬謖,因為劉備在託孤時,專門告誡過他,“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街亭之失,馬謖之死,諸葛亮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諸葛亮作為蜀軍的執行Quattroporte,這一次絕對是用人不當!

    結語:1.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青雲志》哪些臺詞觸動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