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山水豫南

    近年來,一個返鄉的青年群體正在悄然涉獵三農領域,參與到新農村建設中。他們是有文化、懂網路、有熱情、愛電商、有夢想的知識一代,他們被稱為“新農人”。

      對此,中國社科院教授汪向東近期在微博上丟擲了一個富有意味的問題:當電子商務的“基因”進入中國古老鄉村的“肌體”,會發生什麼?

      在全國首屆“淘寶村”高峰論壇上,他也曾這樣發問。

      這位資訊化學者多年來深入大江南北、田間地頭,不斷跟蹤研究涉農電子商務。多年的潛心研究,讓他深切感受到有了資訊化,有了電商,中國三農走上了“柳暗花明”的道路。

      “新農人”,就是這樣一群渾身上下透著資訊化氣息,最具變革與創新精神的新型農村社群。

      資訊化春風吹拂

      農民網商艱難轉型

      多年來,政府關心“三農”,也非常希望以資訊化、電子商務造福“三農”。但傳統的政府主導、自上而下式的涉農電子商務遇到的突出問題,是農民應用及其收效不理想。隨著以淘寶網為代表的第三方、市場化電子商務平臺的發展,隨著電子商務服務業的成長,草根農民以電子商務創業找到了可以施展才能的用武之地。電商平臺雲集了海量的買家、賣家和商品,進入市場的門檻非常低,草根農民透過這個平臺可以直接對接大市場。領頭羊的成功,很快引來周圍鄉親們的紛紛仿效,淘寶店像細胞裂變式地增長。2013年,阿里研究中心釋出了全國20個“淘寶村”的研究報告,他們的成功經驗告訴世人:電子商務,我們行!

      作為社科院的學者,汪向東的研究視野始終將中國的轉型與古老農村社會的現代化聯絡起來。農村社會轉型靠什麼,年齡和文化最優質的農民工群體背井離鄉之後連“誰來種地”都成了問題,農村發展的依託點在哪裡?而電子商務的觸角到達農村之後,一大批“淘寶村”煥發出無限的生機,農村經濟社會轉型產生奇效。淘寶村的農村經濟社會轉型,靠的是中國上下幾千年農村人口中從來沒有出現過的一支新興力量,他們是中國古老鄉村“肌體”中帶有資訊化和電子商務基因的新“細胞”,他們就是網商!

      近年來,汪向東及其研究團隊對涉農電子商務進行了長期跟蹤研究,先後在江蘇睢寧縣的沙集,福建南安的世紀之村,浙江義烏、遂昌設立調研基地,對發自草根、成長於基層的四類涉農電子商務實踐進行案例研究。

      在江蘇沙集,汪向東及其研究團隊深入地觀察了農民如何自發變身網商的演化程序,尤其關注農民網商生態系統構建後對當地農村轉型的影響。在福建世紀之村,他們更關注村龍頭企業如何在帶動農村資訊化綜合應用中的作用,尤其是村級資訊點和資訊員如何發揮作用。在浙江義烏,一個線下實體小商品市場高度發達的地方,看中的線上線下互動如何導致商業業態轉型。汪教授自己評價說,前三個調研基地,特別是沙集和義烏,從涉農電子商務的視角看,更多是農村電子商務,不是農業電子商務,更沒有進到農產品電子商務。而遂昌農產品電子商務屬性更強。遂昌模式是以協會為運營主體,對內以線上線下一體的“麥特龍”為本地服務平臺,整合提供服務、整合會員資源;對外以淘寶特色中國“遂昌館”為載體,把區域小平臺架設在廣域巨平臺之上。更關鍵的是,他們在市場與政府的關係上有更鮮明的創新舉措,以此為核心構建了包括政府與平臺、本地小平臺與大平臺、協會和其他主體的相互關係。從而融入大市場。據悉,僅2013年,遂昌已經接待了來自各地大大小小200多批次的來訪者。

      汪向東在調研中發現,目前,中國涉農電子商務產業各有依託,有的依託實體商貿,比如浙江義烏、河北白溝等地,依託線下小商品、箱包等實體市場發展起來的涉農電子商務;有的依託原有工業,如河北清河的東高莊依託羊絨產業、山東博興的灣頭村依託手工草編業發展起來的“淘寶村”;有的依託優勢農業,如福建安溪縣西坪鎮的中閩弘泰依託鐵觀音茶葉、江蘇沭陽的堰下村依託花木業發展的線上交易;有的依託電商創新,如江蘇沙集。而遂昌的電子商務聚焦於農產品,依託難度更大的生鮮產品。難度極大的土豬肉分單網銷團購獲得成功,紅提銷售贏得好評如潮。

      然而,隨著越來越多的城裡人帶著資本、網路和新的理念進入鄉村,汪向東深切感受到:農民網商,僅僅是資訊化給農村存量人口帶來的巨大變化的一部分。

      “新農人”橫空出世

      “三農”生態悄然改變

      汪向東等專家注意到一個嶄新的群體——“新農人”的勃興。“新農人”是指以區別於傳統農民的生產流通方式、以全新的現代經營理念參與農林牧漁全產業鏈的自然人。這裡的“新”,主要是指各類留在、重返或者新進入農業和農村的力量給整個農村存量人口帶來的新變化。

      新農人主要由幾部分人群構成,有一些農村本地人,也有一些外出打工的返鄉者,還有一部分人是從城市、從其他職業背景下轉過來的人。組織載體有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企業、協會等。初步估計,包括農民網商在內,國內大約有近百萬戶新農人。他們普遍主動把農業當做明確的事業追求,當做所謂的藍海市場。觀念上對農業有新的理念,比如部分來自城市的經營戶,有一種迴歸自然的生活追求,生活價值的追求。此外,國家的政策支援,也是產生新農人現象的基礎。

      中國社群支援農業(CSA)的旗幟性人物石嫣,在她題為《俺在村裡住》的一篇部落格中,特意用醒目的黑體字開篇銘志抒懷她的25人的新知青團隊:“他們對幸福生活的定義不再是別人看起來的好和壞,不是追逐短期的目標,而是能夠專心地做一份事業。”

      新農人楊建國,56歲,是當年在甘肅成縣插隊的老知青。兩年前,他拿著多年在新疆開汽車4S店掙的錢,投入生態養殖,在成縣紅川鎮楊河村興辦了匯豐生態養殖有限公司。為了種養巴馬香豬和特種野豬,他已投入1680萬元,流轉租用土地120畝。杜千里,2011年全球百佳網商,返鄉新知青,河南輝縣第一個農村網商,2008年開始在淘寶網上註冊自己的網店“山之孕”做電子商務,幫助山民將山裡的山楂、核桃、中藥賣到城市千家萬戶。他當時是揹負著6萬元欠債,在自己的家中靠一臺二手電腦和一根網線起步發展的,目前他的網店已做到三CROWN。

      依託“新農人”

      全面推進農村社會轉型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曾把“農業現代化”比做“新四化”中的短腿。汪向東認為,農業經營和農產品流通方式的滯後,又是“短中之短”,必須透過大力發展涉農電子商務和加快農業經營資訊化加以彌補。新農人這個群體天然親資訊化、親電子商務,組織化和互惠是新農人必然的選擇,人們有理由對這個群體給予更高的期待。

      汪向東告訴《人民郵電》報記者,中央新一屆領導對涉農資訊化、涉農電子商務更加重視。在“新四化”互動發展的背景下,主管部委和地方政府的相關理念有新的調整。在網際網路時代的當今,沒有農業電子商務就沒有農業現代化。資訊化與農業現代化的同步發展,不僅要落實在生產和技術領域,也必須落實在流通和經營領域。從而扭轉當前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滯後的局面,將從原來農業產業的區域性任務轉變為取得全域性突破的關鍵任務。戰略理念的調整,當然會落在政策的調整上,這是順理成章的。新農人既有資訊化素養和網際網路基因,更重要的是有政策意識,可以藉助資訊化的工具,用好各項政策,助力自身的發展,推動“三農”問題深化解決。

      在“2013中國新農業(食品)產業年會”上,農業部市場經濟與資訊司司長張合成總結道:新農人是一群重資訊、重資源、重互利、重創新的農業愛好者、投資者、服務者,他們是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的早期形態和探索者,是時尚農民。他們的出現將不可避免地幫助傳統農民解決小、散、多、弱的先天不足,帶動農業向資訊化、市場化、現代化快步邁進。

      汪向東等專家認為,在城鄉二元結構的國情條件下,沒有農村社會的成功轉型就沒有中國整體的成功轉型。要實現中國農村的成功轉型,需要在傳統的農村“肌體”中注入新的“基因”。而新農人的出現,肩負了傳播資訊文明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他們要將自己連同新文明的基因融入“三農”,透過融入,實現“三農”發展基因層的轉變,以更好地實現農村社會的成功轉型。

  • 2 # 繁華小故事

    一個是把新型經營主體對小農戶的帶動能力作為政府扶持政策的重要衡量指標。如,最近很多地方做了探索,把政府扶持的資金折股量化到小農戶和貧困農戶,資金變股金。

    另一個是引導和組織小農戶參與和發展專業合作,包括土地入股、股份合作、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等,實現風險共擔、利益共享。

    以產業為基礎,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為小農戶提供科技、資訊、農產品營銷等方面的服務,透過服務帶動小農戶奔向大市場;以培育小農戶的內生動力為基礎,提升小農戶自我發展能力,包括加強培訓,特別是職業農民的培訓,提升自我發展的動力和能力。

    能培育帶動起來一批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的“新農人”,讓小農戶老農民都不掉隊,這是“發展壯大鄉村產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迫切且必須做的事情,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不斷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 3 # 名字待定QAQ

    瀉藥。

    你的這個問題也是我們作為村一級組織每天在思考的問題,這裡正好寫出來,權當拋磚引玉,請更多朋友指正、指導。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弄清楚,農民的形成及歷史發展沿革,如何成為新時代的新農人,以及怎樣做好新農人三個問題上來下功夫。

    農民職業的形成,自人類誕生以來為了生存就存在的職業之一。後面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始,將農業與工業開始分隔,也形成了今天這種城鄉二元結構的地理版圖與經濟差異。

    農業、農民經過漫長的發展期,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導致其始終處於社會經濟發展的底層,收入低、抗風險能力差,以至於今天出現了部分地區後繼無人的局面。

    當然,這種“後繼無人”也側面說明,中國工業化發展的進步與城市化發展的高速。這種“後繼無人”是低風險、是可控的,甚至可以說是政策層面的有意為之。

    那麼,繼續留在農村的農民,如何順應歷史之滾滾潮流,成為一名“新農人”?這裡的新農人,不是你從來未參與過農事現在開始種地這個新農人,而是如何利用農村現有資源,轉變思路,將土泥巴變成金磚塊,賦予土地最大的附加值。

    怎樣成為新農人呢?我想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發力:

    1. 熟悉農村情況。熟悉農村情況就是對農村的風土人情、對農民的思想思考、對土地的土壤氣候等都瞭然於心,能夠做到信手拈來。有資料、有證明。

    2. 關注外部環境。 外部環境包括但不限於國際國內政治環境、市場環境、營商環境、治安環境等等。要有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超能力。

    3. 學習技能技術。 這裡的技能技術非侷限於種植、養殖等技術,也要學習企業管理、企業頂層設計等技術性課題。

    4. 愛農村、愛農業。 要成為“新農人”意味著要在農村待的時間超過別的居所,意味著你今後的事業重心將轉向農村,意味著你要開始於泥土為伴。如果不是發自內心的熱愛,你需要考量自己是否能夠堅持住。

    這些前提條件只是成為新農人的眾多步驟之一,還有更多的攔路虎隨時準備竄出來攔截你。你是否準備好了?

    最後一個問題,怎樣做好新時代的一個“新農人”呢?

    我想有以下幾個點需要特別強調:

    1. 擺脫貧困。 “窮”一直是農村、農民的一個標籤,作為“新農人”就要運用新技術、新理念、新思維將這個標籤徹底的扔進垃圾桶。“窮”從來不光榮,靠勞動、智慧致富才光榮。

    2. 惠及百姓。 古語有云“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這是貶義詞。但如果“新農人”在農村取得成功,並能帶領周邊村社都共同富裕,這就是功德無量的大好事。要將發展的成果與百姓共享。

    3. 百折不撓。 在農村要成就一番事業,可以說是在同等情況下城市的3倍困難度甚至更高。創業艱辛相信不需要我多說一句,同時,創業也面臨極大的風險、不確定性,需要百折不撓的精神,周星馳電影“小強”的精神。

    以上。

  • 4 # 鹿塬農事

    幾千年來的老農民身份在這個新時代將正式開始華麗轉身,這是時代進步的需要,也是祖祖輩輩農民日思夜盼的願望。

    隨著農業科技的進步,作為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將要面臨新型農業的“挑選”,如何能在農業新形勢不被淘汰是所有傳統農民最為關心的問題。

    “老農民”變身“新農人”的條件

    老農民要想成功轉身為新型的職業農民,也就是“新農人”,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完善∶

    第一,改變觀念。

    對於農業的理解不能還停留在傳統的農業生產上,“老牛、爛車、圪塔繩”已經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

    農業種植的多樣化、科學化、有機化是新型農業的發展方向,現代農業已不是埋頭苦幹那樣簡單,也不是隻要“種下”就“靜等”收穫,是要管理。這裡的管理不是你太陽底下扛著鋤頭除草,而是向品種要效益、向科學管理要效益、用改造土壤要效益。

    第二,專業知識。

    說到農民,就會說到“沒文化”,因為咱過去的農民種地就不需要文化。有點簡單的種植經驗就能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

    但現在可不行了,化肥的科學使用、植物的生長期管理、病蟲害的防治及對市場資訊都離不開文化知識。現代農業是“三分種植、七分管理”,各個環節都離不開專業知識。

    順應農業新形勢,科學知識是新農民必須掌握的重中之重,沒有專業知識的農民才是現代農業中的“文盲”。

    第三,要有抱負。

    新農人不是你的那一畝三分地,而是規模化經營的農場式農業。要有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遠大志向,不但要有專業的種植管理知識,還要有科學管理的經驗。

    未來的農業是集種、管、產、銷為一體的新型農業,新農人必須是德才兼備的複合型人才,才有資格擔當現代農業的“弄潮兒”,才是合格的新農人。

    “老農民”將會面臨被“淘汰”

    農業的新時代對於農民的職業要求更加知識化,對於大多數的傳統老農民將面臨被“淘汰”,這是社會進步的需要。

    對於被“淘汰”的老農民來講也是好事,讓在土地中操勞一生的農民能徹底解脫出來,安心的享受晚年生活。總比“守著地、沒效益”終生勞累要好一些,放手給年青一代、放手給新農人,讓土地重放光輝、讓農業走向發達,同樣是老農民的夢想。

    時代在進步,農民也應與時俱進。破除老觀念、打破舊思想;不斷學習,用專業知識武裝自己;有遠大理想,高瞻遠矚;才能不被歷史淘汰,才能完美的完成由“老農民”到“新農人”的華麗轉身,加入新農人是時代的需要,也是未來的需要,廣闊的農業歡迎你們!

  • 5 # 使用者5498121655

    現在的農民,已經不是過去的,傳統意義上的農民了。應該用新時代農民來定義。

    過去的農民以體力勞動為主,刀耕火種。最省力的也就是畜力。一個生產隊有幾頭牛,那是生產隊的家當。拉犁,耕地就替了人力。舊社會誰家有頭牛,起碼也是中農。貧下中農是養不起牛的。

    人從開凍就開始勞動,一直幹到封凍也不停歇。莊農雜字說,開凍先出糞,制好撅和掀。從那一天開始,開起了一年的勞作。冬天封凍了,本想可以休息了,可又是出伕,又是搞大寨田,興修水利,基本沒有閒時候。而且都是實實在在的體力勞動,推車,割莊稼,搖摟撒子,哪一樣也不輕巧。老百姓有句俗話說得好,哪個油坊也沒有輕錘!

    可現在的農民與那時相比,那可是天壤之別了。用機車整地,只要把種子,肥料送到地頭,機車就給你播種,鎮壓一條龍作業就下來了。把滅草藥一噴基本沒什麼事了。麥收,秋收,只要把運糧車準備好了,直接糧食就進場了。秸稈打捆機打上捆,拉走了。

    農民都懂得機器,農藥的使用,化肥的種類,成分,有效含量。現在又加上網際網路+農業,無人飛機,百鬥導航,現在的農民跟原有意義上的農民一個天上一個地上。不可同日而語!

    所以把今天的農民,定義為現代農民比較合適。

    你同意嗎?

  • 6 # 新村美景

    答: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蓬勃興起的農村,很長時期仍然會有大量小農戶,這同樣是中國的國情和農情。 包括休閒旅遊在內的鄉村產業需要現代經營管理和市場理念的推動,而這個過程中一些小農戶老農民就可能會掉隊。 目前全國有2.6億農戶,其中2.3億是承包農戶,這是整個農業生產的基本面。所以,任何時候制定政策措施時,都不能忘了這些小農戶,這也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體現。 中共十九大報告在提出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同時,也提出“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有個說法是“要帶動老鄉而不要代替老鄉”,就是給這種情況提個醒。 具體怎麼做,根據農業農村部的說法,目前的路徑有兩條: 一個是把新型經營主體對小農戶的帶動能力作為政府扶持政策的重要衡量指標。如,最近很多地方做了探索,把政府扶持的資金折股量化到小農戶和貧困農戶,資金變股金。 另一個是引導和組織小農戶參與和發展專業合作,包括土地入股、股份合作、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等,實現風險共擔、利益共享。 以產業為基礎,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為小農戶提供科技、資訊、農產品營銷等方面的服務,透過服務帶動小農戶奔向大市場;以培育小農戶的內生動力為基礎,提升小農戶自我發展能力,包括加強培訓,特別是職業農民的培訓,提升自我發展的動力和能力。 能培育帶動起來一批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的“新農人”,讓小農戶老農民都不掉隊,這是“發展壯大鄉村產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迫切且必須做的事情,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不斷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你參加同學聚會,會發現:大多人改變的都是表象”,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