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那片深藍的大海

    從小缺愛會比較自卑,沒有安全感。沒有強大的氣場,特別在人多的場合不敢表現自己。

    但這些影響主要是在上學期間。在自己成年進入社會之後,這些不良影響會逐漸減少。

    隨著自己三觀的建立及成熟,會反觀自己及周圍的一切人和事,思考其中的因果,而更客觀看待自己和別人。

    所謂成熟,就是更大程度的接納自己和別人。當你學會了愛自己,那別人對你的態度你就不會再過度敏感和糾結了。

  • 2 # 一書說

    「缺愛」是近幾年我們經常聽到的詞語,它更多的與原生家庭聯絡在一起,那麼什麼是「缺愛」呢?

    在幼年的時候,每個人都有「自愛」的天性,我們喜歡錶達自己,展現自己。但是在在成長過程中,如果你的家庭、學校和社會環境無視、厭惡甚至打壓你的天性,不可避免的,你就會為這些無法改變的性格特徵而感到羞愧和壓力。當幼年的時候承受很多當時還不能夠承受的壓力,就會產生「羞恥感」。這種羞恥感,並不是做錯了事情之後感到的羞恥和愧疚,而是認為自己本身就是一種錯誤的羞恥,是對自己核心價值的貶低。

    毒性羞恥感讓人錯以為,只有戴上了面具,你才是值得被愛的,因為「真實的自我」是如此的醜陋不堪。在這樣的「毒性」中,你逐漸失去了「自愛」的能力,你開始不能夠接納和理解除了「面具」以外的自我。

    而當一個人拒絕接受「真正的自我」這件事情的時候,毒性「羞恥感」會將自己完完全全的包裹起來,也就沒有辦法和另一個人建立一種「真正的關係」。

    當你自己都沒有辦法給自己無條件的愛的時候,你自然也沒有辦法接受他人給予的愛,也自然地會對他人的愛或者示好產生困惑和懷疑。

    在東方儒家文化的影響下,「恥感文化」是我們社會文化的背景色,它深植於我們的血脈之中,生而為人,我們也必將承受它。

    那怎麼叫「接納自我」呢?「接納自我」指不僅能夠欣賞自己身上積極美好的部分,也能夠接受自己有那些消極陰暗的部分。

    我們能在自己犯錯誤的原諒自己的失誤,在失敗的時候鼓勵和安撫自己的情緒。像對待我們珍視的人們那樣對待自己。

    「接納自我」包括接納我們的「羞恥感」,但不是羞恥「自我」本身,如果我們能夠利用羞恥感去得知我們的某一方面弱點,那麼羞恥感就是一個訊號塔不斷指引我們變成更好的自己。

    回到這道題中,小時候缺愛的人,長大之後很多人沒有能夠很好的學習「愛」這個能力,不過沒關係,你回頭看看被忽視的真正的自己,當我們學著如何去愛和安撫內心那個受傷小孩,我們就成了「愛的源泉」。

  • 3 # 精彩漢中

    兒童在5-7歲,是性格發育的關鍵期。

    中國有句古話說"一歲看大三歲老看",就是說兒童時期接受到的教育會對人的一生產生影響。一個快樂成長的童年,會決定人一輩子的幸福。所以,我們別給孩子在小時候留下遺憾。

    但是,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這種不如意有些從兒童時期就開始了。比如家庭離異的,或者單親家庭,或者留守兒童,他們的童年和其他兒童比較,就是不完整的。這樣的兒童,容易缺愛。

    從我身邊的人來看,缺愛的兒童,長大後的人格也不是很健全。

    他們喜歡攀比,容易心生嫉妒,而且有太強的表現欲。

    雖然掙表現無錯,但是從小缺愛的兒童通常會對他人產生嫉妒。讓自己累也讓別人累。

    其實,從小缺愛的人,也很可憐。也許他們身上有很多人際交往的障礙,但是他們並不是明知故犯。我們應該給這樣的人多一些包容和理解,畢竟你小時候比他得到了更多的愛。

  • 4 # 上官清音

    小時候缺愛的人,這個問題要分清,是缺父母的愛,還是缺老師的愛。

    要是小時候缺少父母的愛,長大後大多以:冷漠無情,不知感恩,性格內向,獨斷專行。

    缺少老師的愛容易形成:漠視關心,不思進取,性格偏激,不思助人。

    因為有一句話是:長大後我就成了你,足以說明孩子不能缺少愛。

    這就是個人認為從小失愛的人,成人後大部分性格共同點的地方。

  • 5 # 子芫伴你成長

    我堂姐從小生活在重男輕女的家庭,她剛出生時,因為是個女孩,全家都表現出失望,並計劃著趕緊再生個男孩。

    堂姐3歲那年,弟弟出生了,家裡人對待兩姐弟的態度非常明顯,堂姐經常穿著別的孩子的舊衣服,而弟弟穿的每一件衣服都是新的。

    孩子最會察言觀色,弟弟從小就知道父母對自己有偏愛,對姐姐的態度也是驕橫,經常搶姐姐的物品玩,還動不動就對姐姐揮小拳頭。

    每次孩子之間發生爭吵,父母責怪的一定是姐姐。

    “你這麼大了,就不知道讓讓弟弟嗎?”

    “哭什麼哭,弟弟能把你打疼?”

    “快去把衣服洗了,除了跟弟弟爭吵,還會幹什麼?”

    ……

    堂姐就是在這樣缺愛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到16歲的時候,她離開家去上寄宿高中,從此很少願意回家,但她明顯過得不快樂。

    堂姐身上最缺失的是自信,她總是懷疑是自己不夠好,所以才沒有得到父母的愛。

    這樣的表現也出現在婚姻中,她很敏感多疑,對愛人管得很緊,愛人的一個電話或者一次加班,都能讓她胡思亂想。

    她越懷疑,生活越糟糕,家裡總是爭吵不斷,她的懷疑讓愛人心煩,而堂姐似乎也更加證實了一個觀點:我就是那個沒有人會真心愛我的人。

    《母愛的羈絆》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愛來自父母,但有些時候,傷害也來自父母,更可悲的是,愛和傷害會被孩子繼承下去。

    也就是說,從小缺愛的孩子,長大後表現出最大的特徵是不自信,她會把情感的缺失寄託在某一個人身上,卻又不知該如何正確相處,從而造成新的矛盾。

    那麼,我們該如何治癒自己小時後缺失的情感呢?

    1、接受自己父母的不完美,並找到自己的價值。

    2、從心理上獨立出來,發展並接受自己的個性。

    也只有當我們正確認識到自己的價值,學會和童年和解,才能逐漸擺脫童年時缺愛的陰影,並逐漸找回自信,不把情感寄託在別人身上,也才能真正做自己情感的主人,學會讓自己變得快樂。

  • 6 # 陽光部落童裝

    01

    童年缺愛的女孩子長大後不太懂得愛和被愛。

    香港著名演員鄧萃雯是個演技了得的演員,但她的情感卻是一生不順。她曾遇到兩個男人,但因她的不懂愛,都錯失了,至今依然沒有找到可以愛的人。

    曾經萬梓良給了她最寵愛的愛情。事業上,為了提升她的演技,帶她到處學習,給她搭建很多提升自己發展自己的平臺。生活中,對她極其寵愛,遷就她,盡一切努力滿足她的要求。

    但年輕氣盛的她在萬梓良的寵愛下漸漸變得任性,稍有不如意就對男朋友大發脾氣,逐漸不再聽從萬梓良的苦口婆心,也漸漸不滿他對她的約束。最終倆人不歡而散。

    在這段關係中,她只是一個接受者,享受萬梓良對她的愛對她的好,卻未能讀懂萬梓良的深情,也錯過了最真實的愛情。

    後來她遇到了那個她以為是真愛的江華。

    江華是有婦之夫,可她為他委曲求全,飛蛾撲火般全身心付出。後來地下戀情被發現,她被公開責罵,但她為了愛的人,始終不說男方一句不好,也沒有為自己辯解。

    倒是那個江華,事情公開後,第一個選擇與妻子站在一起來指責她的不對。

    這場“愛情鬧劇”直接影響了她如日中天的事業。

    在此前,她是無線當家花旦之一,來到亞視後,一直得到亞視的重視,片約不斷,且都是大片,飾演的都是女主角,紅極一時。

    可惜這一切,都因她錯付愛情而毀了。

    她以為一時的浪漫和男人口頭的山盟海誓就是愛情,實際她不懂得何為真實的愛。

    現在已經52歲的她依然沒有找到她可以愛的人。她心裡也彷徨了吧。什麼樣的愛才是真愛?如何才能找到真愛?

    從小缺愛的孩子不懂愛。

    鄧萃雯曾說過:“自己是一個很缺乏安全感的女人,總是一直在追,總是覺得物質是最可靠的。”

    在某節目受訪中她曾說過,年輕時遇到真愛不懂愛,是因為她內心缺乏安全感,對愛情不信任,總是很自卑,不懂經營親密關係。也辨不清真愛與假情,以為一時對她好的也是愛。

    她這麼優秀,可她似乎看不到自己的優秀。多麼自卑一個女人。

    這是有原因的。原來她父母在很年輕時因意外懷上她而生了她,那時她的母親只有17歲。父母太過年輕了,不懂得養育她,沒法只好扔給奶奶。而父母在她五歲時又離了婚。

    她父母的愛情模樣是她最初感知到的愛情,這為她以後的愛情埋下禍根。

    母親為了再婚,不允許她叫媽,從此便對她不管不顧,父親也沒有對她付出過愛。而奶奶比較冷漠苛刻,對鄧萃雯也沒有多少溫情。

    這是一個極度缺愛的女孩子,缺愛的她不懂得如何付出愛與接收愛。

    從小缺愛的女孩內心極度不安全,父母不給她們愛,她們內心極其貧窮,內心沒有愛的她們,自然也不懂如何去愛與被愛。

    02

    童年缺愛的男孩子長大後也許會變成愚孝的媽寶男。

    俗話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而我要說,女人最怕嫁給媽寶男。

    因為媽寶男對媽媽是無原則的孝順,而對妻子或女朋友卻是無盡的苛刻。

    媽寶男一般經營不好兩性關係。他們沒自主思考的能力,他們做什麼事都得聽媽媽的,媽媽的話就是聖旨。

    讓人憂慮的是,媽寶男不是極個別現象。只要看看《愛情保衛戰》就知道中國的媽寶男有多少了。我翻看了2014到2017年的媽寶男專輯,其實每年都有兩三期涉及到媽寶男的婚戀故事。

    如2015年的一期那個媽寶男。婚前,他對女朋友極盡溫柔體貼。

    但當女子嫁到他家後,他態度陡變,指責她浪費、敗家,把她當成他家的免費保姆,甚至還因覺得妻子對母親態度不好而扇她耳光。

    這個男人是典型的媽寶男,“病入膏肓”那種。他一切以媽媽的意願為主,唯母命是從,所有處事以母親作為標尺。

    在母親與媳婦有衝突時,他第一個選擇站在母親一方,而犧牲媳婦。

    2014年有一期,那個媽寶男子因為愚孝,事無鉅細都聽媽的,媽說的無論對錯都是對的,以致婆媳矛盾升級,最後逼得妻子心灰意冷,要跟他離婚,他這才來尋求節目組的幫助。

    還有因為母親不喜歡,放棄了深愛的女朋友的;指責女友穿著太暴露,因為媽媽不喜歡的;拍拖事無鉅細都向媽媽彙報,聽媽媽安排的;吃軟飯,不肯長大的……

    媽寶男的人生宗旨是媽媽,他們永遠撇不開媽媽,心理永遠是小孩,自然無法像個男人一樣去承擔,去經營愛情與婚姻。

    媽寶男的養成其實與童年缺愛有關。

    大家很容易會認為,媽寶男之所以這麼黏媽媽,是因為媽媽對兒子很好。

    心理專家武志紅卻說,媽寶男形成是因為在嬰幼兒時嚴重缺少母愛,而對母愛的渴求是所有人的頭號渴求,所以媽寶男會一直執著於母愛。

    他們透過對媽媽言聽計從而得到媽媽的關注,於是形成對媽媽的極度服從。

    但長大後的他們一方對媽媽言聽計從,另一方面,因長期的聽從又形成對母親的不滿,但他們又不能對母親表現不滿,所以只能壓抑這種不滿。

    當他們進入戀愛婚姻後,在媽媽與妻子或女朋友有衝突時,他們都選擇維護媽媽,聽從媽媽,從而把對媽媽的不滿轉移到妻子或女朋友身上,並且與她們保持很隔離很疏遠的關係,表現冷漠。

    這就是為什麼有些媽男寶婚前對女朋友溫柔體貼,婚後卻苛刻冷漠的原因。

    從小缺愛的人,心是冰冷,堅硬的。

    03

    童年缺愛的人大部分與父母的關係疏離。

    有一個小孩的名字永遠在違規的名單裡,如打某個同學,又如自習課上吵鬧,擾亂課堂紀律等。

    於是,我便好奇起來,是什麼讓這位小孩屢管無效的?每次違規都有這孩子的份,難道他的父母不教育的麼?

    後來側面瞭解到,他是全日制寄宿生,一到星期五住校,週末才接回家。父母是做生意的,平時沒時間管教孩子,所以才讓孩子全託。

    這位小男孩喜歡“犯規”,一方面是父母管教少造成的。

    而我認為另一方面更深層的原因是,孩子想透過這種方式來引起父母的關注重視。要不怎會每次都有他?要不又怎會無論老師怎麼約束,他都屢犯不改呢?

    無理取鬧,背後其實是缺愛的表現。這位小朋友心中無規則無紀律的自私表現是缺愛少安全感的外化。

    從小缺少父母關愛的孩子會害怕,會不自信,會缺少安全感,甚至會造成性格的冷漠無情。

    朋友萍是一中學教導主任,最近她被一個學生弄得苦惱不堪。

    學校用了所有教育手段,都改變不了他,父母也沒有任何辦法。每次家訪,都是母親接待,父親從不出席,而母親每次的教育方式就是罵。

    而罵從來沒用,這位學生就像穿了鎧甲一樣,自主把母親的“罵”隔離,沒有任何的情緒波動,似乎這位歇斯底里的恨鐵不成鋼的母親與他沒有任何關係。他就像一個冰冷無情的機器人。

    他心中無規則也無情。無規則無情的背後依然是從小缺愛。

    他父母生了二寶後,因生意問題,無暇帶兩個,便把他丟給爺爺奶奶。爺爺去世了,到他讀小學五年級後才把他接回來。他幼年童年,兩個最需要父愛母愛的時期,父母均沒有參與。

    心理專家說,從小缺愛的人,長時間被冷落的孩子,不但對外界的反應冷漠遲鈍,甚至不能忍受看見別人擁有愛,以至不能忍受其他的生物的快樂。長大後的他們就會變得冷漠無情。

    這樣缺愛的孩子長大後,他們也就不懂愛,不會付出愛。

    只有得到父母愛的孩子,長大後才有能力做個幸福的人。

    被父母的愛照耀過和溫暖過的心靈,如同被消毒過或接種過一樣,擁有巨大的抵抗仇恨和瘟疫的能力。

    它會使心靈長出愛的花草,那麼孩子一生就擁有一個花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返鄉人員如何選擇專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