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柔腸一寸愁千里

    我們都知道杜甫是一個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大多寫當時的社會現實,他的性格與辛亥革命後期的魯迅先生好有一比,敢於揭露社會的醜惡。杜甫生活的年代正是安史之亂後期,舉國上下,民不聊生。這深深刺痛了這位偉詩人的愛國情懷。

    他的一生寫下了大量的詩詞,與詩仙李白齊名,被人們稱為李杜。他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三吏》,《三別》。

    有人問為什麼杜甫不把"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凍字改成餓死骨,與前邊的酒肉臭相乎應。其實這一點無需質疑,先看前一句,朱門酒肉臭,寫的是達官貴族的偖扉生活,路有凍死骨與前省形成鮮名對比。這個凍字直接點名死者身上衣不遮體,更深一層去理解,他連一件象樣的衣服都沒有,他能吃飽肚子嗎?這恰好與前邊的酒肉臭相對應了。可以想象一下,朱門之內酒肉都吃不完,壞掉了,那他們穿的會差嗎?而這個凍死骨,不僅因為飢餓,而且連件禦寒的衣服都沒有。這種鮮明的對比,正好是對當時社會貧富不均的赤裸裸的批判。所以,這個"凍″字比"餓″字更生動,更確切。

  • 2 # 子風長歌

    方才有空,就掠看了前面幾位詩友的論述,

    感覺未析其真,簡略說一下。既是前句言

    富貴之門的“酒食豐足而臭”,為何後續句

    言道旁窮人之屍骨,不用“餓死”而用“凍死”?

    粗看似覺不佳,然卻符自然情理,亦透露

    杜甫技藝之老到。

    何謂“凍死”卻在野外?如按常理,人有飽

    食抑或尚可填肚,天寒地凍,因冷尚可躲

    避於家。若或無蔽廬,亦可鑽草窩避土坑

    而拒冷,以至於不被凍死。卻因何凍死於

    行道旁呢?這很明顯的告訴我們此凍死之

    骨,非為真正因冷而死。展想告訴我們此

    凍死者不僅可能無寸茅之廬,卻更是倉無

    粒米,碗無熱湯。在冰天雪地裡不得不為

    三餐之飽而冒生死外乞覓食,終為飢寒交

    迫而凍死於道。此即“因餓而凍死”也!故

    此處不需直用“餓”字,卻“餓”字自明。

    另外用“凍死”從感觀上更殘酷於“餓死”。用

    “凍”字更委婉而沉痛的道出背後之“餓”。更

    襯出“朱門酒肉臭”之可恨和背後的殘忍!

    此乃杜甫為詩作之高手必取之法。

  • 3 # 野狐習禪

    野狐試答

    什麼是互文?互文就是“參互成文,含而見意”,就是說上下文意相互交錯,相互滲透,相互補充,相互藉助來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 互文是古詩文中常見的修辭手法,一般有兩種情形:第一是句內前後互文,例如“秦時明月漢時關”(王昌齡的《出塞》),“煙籠寒水月籠沙”(杜牧的《泊秦淮》),這兩句詩都是用了句內互文。“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成秦時的明月照著漢時的關隘,這也沒法照呀。這句詩要表達的是秦時的明月照著秦時的關,漢時的明月照著漢時的關,歲月流轉,歷史滄桑,雖然朝代更替,但邊關一直狼煙不息,烽火不滅,天下一直沒有太平。理解互文詩句的時候,要前後放在一起,從整體來理解。

    第二種是上下兩句間的互文,這種形式的互文古詩詞比較常見,大家都熟悉的《木蘭辭》中就有很多:“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其他詩詞中的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李賀《馬詩》)、“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陶淵明《歸園田居》)、“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毛澤東《沁園春 雪》)……古文中也很多的互文“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弟子入則孝、出則悌”……不是說弟子在家要孝敬父母,出門就沒這回事了,前後兩句要放在一起來理解,是說弟子無論在家還是在外面,都要孝敬父母,兄弟友愛。

    解釋清楚了互文,也就解釋清楚了題主的問題,“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前後兩句要放在一起理解:達官貴人家裡飄散著酒肉的香氣,他們都穿著輕暖的裘皮,吃著可口的美食,可路邊到處都能看到凍死、餓死的窮苦百姓。

    順便說一下,一般把這句中的“臭”讀作“chou”,解釋為朱門裡的酒肉都放臭了,這有點不合適,肉可以放臭,酒是越放越香呀。所以我覺得還是理解為“xiu”比較合適,“臭xiu”是氣味的意思,多指香氣,這是這個詞的本意,當惡臭來講是後來衍生出來的意思。

  • 4 # 淡淡一掬水

    是反差對比效果的展示手法。

    語句的前後順序不同,其作品感染力強弱不同。

    根據提問人的提問來看,是隻就文字而論文字。沒有理解杜甫詩的含義。

    杜甫的詩“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有強烈的現實主義和批判精神,是批判朱門富豪們寧可讓酒肉發臭而不救濟路上凍死餓死的人。是射向朱門富豪們的一支對凍餓窮人的冷漠無視心理的梭鏢。

  • 5 # 醉客聊齋

    “朱門酒肉臭(xiù),路有凍死骨。”出自杜甫著名詩篇《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硃紅大門飄散出酒肉的香味,道路旁卻有窮苦百姓凍死的屍骨。短短兩句詩,描寫出當時社會的貧富分化兩重天,達官富豪的驕奢淫逸和貧苦百姓的飢寒交迫,形成鮮明對比,令人印象深刻。

    作為“詩聖”的杜甫,其作品的幾乎每一個字都是經得起推敲的。那麼,他為什麼不寫“路有餓死骨”與上一句“朱門酒肉臭”呼應呢?其實這正是杜甫用字的高明之處。

    請大家注意上文用過的一個成語:飢寒交迫。這個詞語的意思大家都明白,經常用來形容窮人又餓又冷、民不聊生的局面。而杜甫的這兩句詩,恰恰包含了“飢寒交迫”的所有意思。

    其實兩句詩的上下呼應也是明顯的。上句的“朱門”指的是深宅大院,而下句的“路有凍死骨”,指的是窮人流離失所。但是,“路有凍死骨”,並非僅指凍死的人。結合上下兩句,讀者完全可以領會到,死在路邊的人,不僅有凍死的,還有餓死的,或者病死的。詩詞講究語言凝練,沒必要一一列舉,能夠表達意思便可,很多時候需要讀者“腦補”。

    從這個角度來講,其實杜甫有意無意用了“互文”的修辭手法,使富人的豪宅美酒與窮人的飢寒交迫對比明顯。

    此外,“路有凍死骨”的一個“凍”字,自然而準確地反映了當時的季節和天氣狀況以及老百姓的處境,這也是作者的高明之處。

  • 6 # 平淡平安平和平心

    凍死比餓死用詞更為貼切。餓死只是因為沒飯吃。凍死卻是既沒飯吃又沒衣穿,如衣服單薄,肚裡飽飯,靠走路跑步不至於死。

  • 7 # 鄂罕牧營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是絕句,換一個字都不能。

    如果換成路有餓死骨,寫法不真,無論是凍死,還是餓死,在詩人眼裡,在現實生活中,看到的是死人的骨頭,而且是凍透的死了骨頭。

    假如再換成路有凍死人,也是不行的,凍死的人,有剛凍死的,有早凍死的,權貴們可以說不知道。

    但是,凍死的人已經剩下骨頭,肉在朱門裡,與上句的朱門酒肉臭相對應。即是上下句的對照,也是上下階層人的生活寫真。

    時代變了,內涵變了,詩人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事情也換了內涵,應該換成,富人一頓飯,窮人十年糧,如果杜甫地下有知,也是與時俱進,應該認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新的牙刷,老公用過兩次之後,他讓你用,你還會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