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歐比旺羅克
-
2 # 存意
這個問題很有趣,質量很高。
什麼是精華?按傳統哲學思維,精是生成生命之氣,也就是事物的本質;華是光芒的表象,也就是正確的表現形式。所以精華就是真、善、美。反之為糟粕。
以傳統哲學為例。今人都知道諸子百家之名,卻不知百家同源,這就是認知上的不真,認知不真,理解就千奇百怪,所以《道德經》5000字,解釋的字數不下5000萬字!孔子刪述六經,不著一字,後人卻各種批,不計其數!不明,不正確、不全面,各執一詞,以自己的立場,選自己喜歡的方面吹捧,精華被染,糟粕橫行,也就正常了。
再以儒學為例中例,一套哲學體系,以孔子的話說“吾道一以貫之”,然而漢武時期,神化儒家,各種偽作緯書,包括後世多朝所謂蒙書,託孔子名,卻肆意歪曲儒學內涵,儘管後世文中子、程朱、陸王等大儒努力朔本清源,但儒學已成名利場,孔子之道被沒,朗朗上口成了主流。
取其精華 ,去其糟粕,對於儒學,就是要重新明道。孔子之道深不可測?難以學習?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有誰不知道?有誰不理解?孔子之道根本未遠離,只是被各種糟粕覆蓋,要不要去?試想,人人懷“己之所欲亦施於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忠恕之道的社會,不正是和諧的社會。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正是儒學格物。真正改變的是讓人都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
3 # 味哎兒
題主的文化一詞應是非技術類的故事戲文等,書籍文章圖例等休閒時間渡過的事項,也有史書典故類的事項。
若這項就很簡單:
這類事項只看大事,不究細節,就是看精華,不看糟粕了。
如秦始皇,只看統一六國,統一文字度量衡,不再看其它的。
如武松,只看打虎,不看喝酒殺潘西,更不看潘西勾搭故事。
如牛頓,只看鐵球試驗,不看其左撇子右撇子的用左腦右腦。
如特朗譜,只看他封鎖這個,治裁那個,不看其手勢咋變頭髮咋梳的。
如拳王泰森,只看矮個子打咋與高個子打的打法,不看咬耳朵幾個老婆。
如皇帝,只看民富不,當時做造出宜人用物製品,不看宮庭內鬥。
如同人對話,只看做事厚道不,說了算不算,不看眼毛有幾根長短如何。
如看紅樓,只看咋衰散的,不看奢華及誰跟誰好了壞了的。
凡此等等,看前的例項是明大事,看後項是搞文學的側重扇情。
技術書歸人的能力,敘述書有真事記錄,文學文藝都扇情瞎編。
即,能力,記錄,扇情。
不用文章制式的,時間.地點.人物.情景式,除非自也入編排事務搞文學文娛了。
而僅用咋回事,咋做出來,咋做成做不成的,不必涉時間地點人物,辦法辦法好用否是關鍵。只不過更注意的是宜人益人利人,不損傷妨礙他人及人群。
-
4 # 2968186160
精華和糟粕的標準按什麼去界定?甲認為是精華乙卻說是糟粕!比如臣君父子的三綱有人說是維護社會秩序的法寶,有人說是培養奴才維護封建家長式獨裁統治的枷鎖!或者說,因為"馬克思主義是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那就按照馬氏觀點去檢驗吧!但馬克思的哲學是鬥爭的哲學,是"與天奮鬥,其樂無窮。與地奮鬥,其樂無窮。與人奮鬥,其樂無窮″。那老孔那一套三綱以及"小不忍則亂謀″的"忍″教就違背馬克思主義了對不對?難怪五四運動提出"打倒孔家店″,文革要批孔了。
現在有人又提出尊孔,孰是孰非,搞到我頭痛!
-
5 # 龍學創始人劉樹成
判定傳統文化的精華與糟粕的標準
首先要搞清楚什麼是文化(傳統文化精華的標準)?否則,傳統文化的精華與糟粕就無法判定,完全由人主觀好惡判定。
文化的確切定義(傳統文化精華的標準的概括)就是:應用數學的科學法則正確處理自己與對方的關係,和諧有序地發展的文明開化活動。
簡單地說,“文”就是應用數學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這一條龍,“化”就是制止壓制“文”這一條龍中的“六”,即制止壓制對方選擇不同目標、意見的行為,把“文”“化”二字合起來,就是以“文”“化”人和事物,制止壓制對方選擇不同目標、意見的行為的文明開化活動。
龍的傳人傳的一條龍數字的內容(傳統文化精華的標準):
1.“一”——自己要明確樹立整體目標,提出一個意見即“德”;
2.“二”——對方根據自己的需要提出不同的目標、意見,自己要包容、愛護對方的不同的目標、意見,即“愛”;
3.“三”——自己與對方從雙方討價還價的目標、意見中競爭出明白的創新共識目標、意見,即“新”;
4.“四”——雙方競爭創新共識目標、意見,要共同遵守人們選擇認同的法則、法紀、規矩,即“規”;
5.“五”——雙方競爭創新共識目標、意見,要公正、公開,經過核心成員投票決定,即“公”;
6.“六”——核心成員投票決定出的目標、意見,交對方全體人員民主選擇,即“民”;
7.“七”——對方全體人員民主選擇,要透過票決、交換,要大膽反映自己的意願,即“道”;
8.“八”——對方全體人員在票決、交換中,要選擇能補自己不足的、最需要的目標、意見,投票、付款,即“善”;
9.“九”——自己在看待、管理如上活動程式時,不能在私下反對,即“管”。
這正如俗話所說的:“一龍生九種,九種不相同。”中國漢字的影象象形字都是由它們組合或代出來的。
中國傳統文化中凡是符合如上這文化一條龍數字的標準內容就是精華,否則就是糟粕。如:封建文化糟粕等。
詳見 《破譯<論語)背後的龍學密碼》序二。
-
6 # 學行知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個觀點很早就被提出了,它源於魯迅先生1934年發表的《拿來主義》。其實這個觀點的提出,本身就是華人思想進步極大的表現,古時候的讀書人,可不敢對著先賢古籍說這個。
題主問啥是精華,啥是糟粕,舉一個簡單點的例子,釀酒過程中,糧食發酵產生的酒,就是人們要取的精華,剩下的廢料,自然就被看作是糟粕了。
那麼拿到對傳統文化的繼承上來說,精華自然就是對我們有積極作用的東西,糟粕也就是那些消極或者不合時宜的東西。
華夏先民們的智慧毋庸置疑,像孔子、孟子、老子等等先賢,他們的學說觀點即便是拿到幾千年後的今天,大多數也依舊不過時,並且其中所蘊含的人生智慧,很值得我們去學習。
但是人無完人,就算是聖人也無法擁有完美的人格,就拿孔子來說吧,他老人家當年就很看不起種地的農民,這樣的思想就屬於我們應該捨棄的糟粕。
還有一點,古人因為科學技術的落後,他們對於世界的認識很大程度上是不如我們現代人的,比如他們認為風雨雷電都是神靈在後面操縱,太陽是隻三足金烏飛上飛下。如今我們都知道了這些現象背後真正的本質,那麼古人的那一套就是該被捨去的。當然了,這裡說的捨去是認知上的,那些東西作為神話的話,也是我們非常寶貴的一種財富。
再有就是那些不合時宜的東西,也都可以算是糟粕的。所謂文化也好,藝術也罷,如果脫離了人,這些都將變得一文不值。
社會在進步,人類在進步,人類的思想也在進步,像古人司空見慣的“三妻四妾、男尊女卑、三綱五常”,都已經不再符合現代人類的核心價值觀念,那麼這些與我們而言,就是糟粕。
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其實更多,因為不管是生在那個時代,人們對美好生活和人性光輝的追求都是不變的,如同那些華美的詩詞,壯美的文賦,還有孔子的仁義禮智信、廉恥孝悌,都是非常非常值得我們去繼承的傳統文化的精華部分。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古人的繪畫、書法、樂曲甚至是美食,裡面的營養無與倫比,這些東西如果不能被很好的繼承下去,那將會是整個人類的巨大損失。
其實說起傳統裡的精華和糟粕,辨認起來一點也不難,比如“忠君愛國”的思想,現代社會提出“忠君”就會有滿滿的不合時宜,但“愛國”卻是千古不易之論調。
總結一句話,符合當下的東西,我們就當精華繼承和發揚下去,反之不符合當下的,即便不是糟粕也要被捨去。
回覆列表
傳統文化中的仁義禮智信、天人合一、敬畏自然是精華,規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有助於建設一個健康規範的社會,保護環境,也有助於提升華人的人格魅力,在各民族之間樹立良好形象。
傳統文化中的君子不器、外儒內法、勞力者治於人是糟粕,這種文化本質上是一門心思統治別人,與巧取豪奪沾親帶故,鑽研役人治民之術執化不可能專心發展科技,也不可能一種工匠精神創造社會財富。
精華歸精華,糟粕歸糟粕,兩種東西就擺在那裡免費領取,但選擇的方向有所有同。
同樣扇著薄翅嗡嗡叫的昆蟲,有的有花間採蜜,有的是廁所裡的糞蛆;同樣扇著兩支大翅膀會飛的禽類,有的不食落地之物,有的對腐屍著迷。
在對於傳統文化的選取上更是存在彼之甘怡、汝之砒霜的這種差別。選擇和吸取傳統文化的差異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巨大差異。這個世界上有真正的人、純粹的人、脫離了低階趣味的人,也有禽獸之人、雜碎之人、一頭扎進低階趣味的人。
在某些時代裡,真正的人被禽獸的人按在地上碾壓,這還真應了《三體》中那句對仗不怎麼工整的名言——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
有些人愛惜自己的羽毛,把仁義禮智信視為傳統文化精華,又選擇、汲取了這種文化,那麼不妨把時間尺度設定得更久遠一些,回顧一下人類祖先的獸性——現在叫做洪荒之力,以防備禽獸之人帶來的侵害。現代社會任何一個活著的人,都是其祖上在殘酷生存競爭中勝出的英雄。抗擊侵害、打擊邪惡是好人基因裡固有的屬性,也只有固守自己的邊界才能保護好自己的羽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