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夏小柒

    蘇軾這首詩是五言古體詩。

    古體詩主要指唐代以前的詩。古體詩不拘句數,不必講究平仄(也有講究平仄的,但為數很少),不要求對仗。

    古體詩在用韻上很自由:可以押仄韻、可以押平韻、可以換韻,可以鄰韻通押。

    我們來看蘇軾這首詩:

    欲知垂盡歲,有似赴壑蛇。(五歌)

    修鱗半已沒,去意誰能遮。(六麻)

    況欲系其尾,雖勤知奈何。(五歌)

    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譁。(六麻)

    晨雞且勿唱,更鼓畏添撾。(六麻)

    坐久燈燼落,起看北斗斜。(六麻)

    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五歌)

    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六麻)

    蘇軾這首詩很多人一看就認為是鄰韻通押,但”五歌”和“六麻”並不能通押。

    鄰韻通押並不是相鄰的韻部就可以通押,也不是同韻母就可以通押,它們是有規定的。在王力先生的《漢語詩律學》中 把可以通押的平聲韻分類,如下:

    1.一東二冬

    2.三江七陽

    3.四支五微八齊十灰(半)

    4.六魚七虞

    5.九佳(半)十灰(半)

    6.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半)

    7.十三元(半)十四寒十五刪一先

    8.二蕭三餚四豪

    9.五歌

    10.九佳(半)六麻

    11.八庚九青十蒸

    12.十一尤

    13.十二侵

    14.十三覃十四鹽十五鹹

    我們可以看到“五歌”與“六”麻不能通押。這是首古體詩,它的押韻只是簡單的轉韻。

  • 2 # 青鸞驚鴻

    蘇軾蘇東坡的《守歲》詩,我們先來看原文:

    欲知垂盡歲,有似赴壑蛇。修鱗半已沒,去意誰能遮。況欲系其尾,雖勤知奈何。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譁。晨雞且勿唱,更鼓畏添撾。坐久燈燼落,起看北斗斜。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

    按照普通押韻的規律,此詩共八句話,每句最後一字應該押韻,也就是“蛇、遮、何、譁、撾、斜、跎、誇”應該擁有相同或者相鄰的韻母,我們看這八字的韻母分別為:e,e,e,ua,ua,ie,uo,ua。“撾”字在這裡,不能讀WO,它還有一個讀音為zhua,表示敲打或者抓的意思。

    很明顯,作為大文豪的蘇軾,好像這首詩並不遵循正常的押韻規律,e和ua或uo不相近也不相鄰,按古韻分類來看,蛇、遮、何、斜都是“歌”韻,而餘下的四個字屬於“麻”韻,這兩個韻根本就風馬牛不相及,更別說接近了。那是不是蘇軾也犯了錯,押錯了韻呢?

    我想作為大文豪,畢竟不是浪得虛名的,這樣的押韻,大致是因為寫詩的需要,一首詩,意境才是最重要的,其餘的諸如押韻、平仄、對仗這些,其實是可以變通的。像蘇軾這首《守歲》這般不遵循普通押韻規律的古詩,“歌”“麻”這樣押韻的還真有不少呢。

    比如唐朝的杜荀鶴《題衡陽隱士山居》:

    閒居不問世如何,雲起山門日已斜。放鶴去尋三島客,任人來看四時花。松醪臘醞安神酒,布水宵煎覓句茶。畢竟金多也頭白,算來爭得似君家。

    杜牧的《懷鐘陵舊遊四首》:

    控壓平江十萬家,秋來江靜鏡新磨。城頭晚鼓雷霆後,橋上游人笑語多。日落汀痕千里色,月當樓午一聲歌。昔年行樂穠桃畔,醉與龍沙揀蜀羅。

    還有宋朝的邵雍的《自處吟》:

    堯夫自處道如何,滿洛陽城都似家。不德於人焉敢異,至誠從物更無他。眼前只見羅天爵,頭上誰知換歲華。何止春歸與春在,胸中長有四時花。

    宋朝另一位詩人許及之的《勸農口號十首 其四》:  

    四勸農家勸主家,去年早稻失收多。未還舊欠無從出,隨力周旋更借它。

    蘇軾的《守歲》其實是與《饋歲》、《別歲》一起共三首的,是蘇軾寫給他弟弟子由,也就是蘇轍的,我們知道唐宋八大家裡,蘇軾一家就佔了三個,分別是他和蘇轍的父親蘇洵,然後再加上他兩弟兄,這就是所謂的“三蘇”,傳說蘇軾的小妹蘇小妹,才華也不亞於他們父子三人,只是因為為女性,所以傳下來的作品並不多。

    在《饋歲》、《別歲》、《守歲》三首詩前,蘇軾寫了一個序:

    歲晚相與饋問,為饋歲;酒食相邀,呼為別歲;至除夜,達旦不眠,為守歲。蜀之風俗如是。餘官於岐下,歲暮思歸而不可得,故為此三詩以寄子由 。

    這個小序交待了寫詩的緣由,創作的時間和自己寫這三首詩的心境,所以詩歌意境為先,其餘則次,況且“歌麻”押韻,他也是有參考文字的,就是筆者剛剛舉過的唐朝和宋朝那幾首。也就不足為怪了。

  • 3 # 文學攬勝

    本人愚見,這首詩的押韻需要結合詩的意思層次看。

    《守歲》,十六句,可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前六句:

    欲知垂盡歲,有似赴壑蛇。

    修鱗半已沒,去意誰能遮?

    況欲系其尾,雖勤知奈何。

    這一層次透過蛇的比喻,從反面表達守歲的意義。蛇、遮、何押韻e。具體意思是,已經到了除夕歲末了,就像一條蛇遊進了蛇洞,把蛇從洞里拉出來本來就很難,何況是職能抓住尾巴梢,根本拔不出來。

    第二個層次中間六句:

    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譁。

    晨雞且勿唱,更鼓畏添撾。

    坐久燈燼落,起看北斗斜。

    這一層次主要描寫人們守歲的情景。譁、撾(讀zhuā,擊,敲打,此處指更鼓聲。)、斜(斜作韻腳時讀xiá),押韻a。大概意思是,為了守歲,兒童徹夜不睡覺努力掙扎,晨雞叫鼓鳴,人們長時間坐著,直到新一年的到來。

    第三個層次最後四句:

    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

    這一層次與第一個層次形成對照,正面表明守歲有理,應該愛惜將逝的時光。跎、誇還是與上文相承,押韻a。

    以上就是一些愚見,詩的押韻只是一種形式,千萬不能被形式約束,否則就沒有詩的美。正如朱光潛先生所說,真正的大師,都是遵照形式卻又超越於形式的。

  • 4 # 帥丫的歷史文化茶坊

    守歲(宋 蘇軾)

    欲知垂盡歲,有似赴壑蛇。

    修鱗半已沒,去意誰能遮。

    況欲系其尾,雖勤知奈何。

    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譁。

    晨雞且勿唱,更鼓畏添撾。

    坐久燈燼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

    古代的詩歌,不管是古詩還是近體詩,都要求押韻,且韻字在讀的時候要拖長,這樣,就使創作出來的詩歌在吟誦的時候別有一番韻味。

    隨著時代的發展,古代很多字的讀音隨時代的發展已經發生了改變,所以蘇軾這首詩用今天的普通話來讀的話已經不押韻了,但我們用平水韻查一下的話,就會發現,它是完全符合押韻原則的古體詩。全詩押“六麻”韻,“蛇”屬“四支”和“六麻”兩個韻部,“何”“跎”屬“五歌”鄰韻,也可以借來押。

  • 5 # 老街味道

    問題:蘇東坡的《守歲》詩,是如何押韻的?前言

    蘇東坡的《守歲》詩如下:

    欲知垂盡歲,有似赴壑蛇。(六麻)

    修鱗半已沒,去意誰能遮。(六麻)

    況欲系其尾,雖勤知奈何。(五歌)

    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譁。(六麻)

    晨雞且勿唱,更鼓畏添撾。(六麻)

    坐久燈燼落,起看北斗斜。(六麻)

    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五歌)

    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六麻)

    一、換韻的規則

    這首詩的押韻,將歌韻與麻韻通押,並不是古體詩的換韻。

    古體詩的換韻常見兩種方式,兩句一組換韻,四句一組換韻。例如《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溼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兩句一換韻,需要兩句都要押韻,即單數句和雙數句押韻,例如這五句:

    北風捲地白草折【折:九屑】,胡天八月即飛雪【雪:九屑】 押韻

    ....

    忽如一夜春風來【來:十灰】 ,千樹萬樹梨花開【開:十灰】 押韻。

    .....

    瀚海闌干百丈冰【冰:十蒸】,愁雲慘淡萬里凝【凝:十蒸 】押韻。

    ....

    中軍置酒飲歸客【客:十一陌】,胡琴琵琶與羌笛【笛:十二錫】 鄰韻通押

    .....

    紛紛暮雪下轅門【門:十三元】 ,風掣紅旗凍不翻【翻:十三元】押韻

    四句一組換韻,第一句是否押韻就不重要了,可以可不押,但是第三句大多不押韻:

    散入珠簾溼羅幕【幕:十藥】 押韻狐裘不暖錦衾薄【薄:十藥】 押韻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著:十藥】 押韻

    又: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六語】 鄰韻通押去時雪滿天山路【路:七遇】 鄰韻通押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處:六語】 鄰韻通押

    四句一組的換韻,第2句和第4句必須押韻

    對比蘇軾的這首《守歲》可以看出,五歌出現時,都只有一個韻腳,所以肯定不是換韻:

    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五歌)

    況欲系其尾,雖勤知奈何。(五歌)

    二、關於鄰韻的分類

    從王力先生的漢語詩律學中,可以看到關於平聲韻中鄰韻的分類:

    (一)“東、冬”為一類。

    (二)“支、微、齊”為一類,“支微”較近,它們與“齊”較遠。

    (三)“魚、虞”為一類。

    (四)“佳、灰”為一類。

    (五)“真、文、元、寒、刪、先”為一類。其中“真文”、“元文”、“寒刪”、“刪先”、“先元” 較近;而“真元”、“寒先”、“元刪” 較遠;至於“真寒”、“寒元”、“文與刪先”、“先與真文”原則上不能認為是鄰韻。

    (六)“蕭、餚、豪”為一類。

    (七)“庚、青、蒸”為一類,“庚青”較近,它們與“蒸” 較遠。

    (八)“覃、鹽、鹹”為一類。

    書中特別提醒:歌、麻、蒸、尤、侵等五類無相鄰韻部。

    三、歌麻通押

    這種分類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鄰韻通押地古詩,但是這並不絕對。例如晚唐時,就有詩人將歌、麻作為鄰韻使用,這首杜荀鶴的七律,首句借歌韻,其他四韻用麻韻:

    浮世浮名能幾【何】,致身流落向天涯。少年心壯輕為客,一日病來思在家。

    山頂老猨啼古木 ,渡頭新鴈下平沙。不堪吟罷西風起,黃葉滿庭寒日斜。

    南唐後主李煜的大臣徐鉉有七律《夢遊》,也是首句借歌韻,其他用麻韻:

    魂夢悠揚不奈【何】,夜來還在故人家。香濛蠟燭時時暗,戶映屏風故故斜。

    檀的慢調銀字管,雲鬟低綴折枝花。天明又作人間別,洞口春深道路賒。

    宋朝的田錫七律《七里灘》,首句用麻韻,其他用歌韻:

    清泚寒流走白沙,釣臺蒼翠遠嵯峨。隔谿人語穿芳樹,旁岸魚跳落淺莎。

    幾處上源堪涉渡,有時野艇併來過。秋聲不盡吟詩意,七里潺湲奈爾何。

    七律的押韻,是非常嚴格的,首句可以借鄰韻。這幾首唐宋七律中,可以看出,歌、麻作為鄰韻看待,還是有些先例的。

    結束語

    從上面的分析來看,蘇軾的這首古風,是把歌韻麻韻當作鄰韻通押了,並不是換韻。這種用法,在古詩中佔比比較少。

  • 6 # 梧桐樹邊羽

    蘇東坡的《守歲》詩,是如何押韻的?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因為詩是韻文,所以押韻是必須的,特別是古詩,對這方面要求比現代詩嚴格太多。

    這裡問到的,是這首詩如何押韻,那麼說明這首詩還是押韻的,只是在韻腳中可能有大家不熟悉的變化需要解惑。

    我們先來看這首作品:

    守歲 宋·蘇軾

    欲知垂盡歲,有似赴壑蛇。(六麻)

    修鱗半已沒,去意誰能遮。(六麻)

    況欲系其尾,雖勤知奈何。(五歌)

    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譁。(六麻)

    晨雞且勿唱,更鼓畏添撾。(六麻)

    坐久燈燼落,起看北斗斜。(六麻)

    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五歌)

    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六麻)

    問題出在第六句“雖勤知奈何”和第十四句“心事恐蹉跎”,平水韻中屬於“五歌”部,和其它韻腳字的“六麻”部不同。

    首先看這首詩是不是格律詩,因為近體詩對格律、押韻都非常嚴格。

    首聯對句“有似赴壑蛇”平仄為“仄仄仄仄平”,很明顯“失替”,既然有非律句存在,那麼這首詩也就不是近體詩。

    這是一首古體詩。

    古體詩在用韻上相對自由,可以押仄韻、可以換韻,可以鄰韻通押。

    換韻

    換韻即轉韻,是指古體詩在內部以押韻最小單位為基礎的韻腳轉換。

    換韻在奇數句不押韻的情況下,至少要四句才能完成。

    欲知垂盡歲,有似赴壑蛇。(六麻)

    修鱗半已沒,去意誰能遮。(六麻)

    況欲系其尾,雖勤知奈何。(五歌)

    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譁。(六麻)

    很明顯第三聯的押韻沒有完成,出句為“尾”字仄聲,韻腳字為“五歌”部,無論上下聯,上下句都沒有完成一個押韻單位。

    因此不是轉韻。

    鄰韻通押

    在目前公認的韻部鄰韻劃分中(王力先生《漢語詩律學》),“五歌”部和“六麻”部並不屬於鄰韻。

    那就只有不以王力先生的看法為準了。

    只要在詩歌史中蘇軾的《守歲》不是孤例,就證明在某個時期,某個地方存在著這兩個韻部發音相近的可能。

    晚唐官員詩人杜荀鶴曾經寫過一首七律《秋日臥病》:

    浮世浮名能幾何,致身流落向天涯。

    少年心壯輕為客,一日病來思在家。

    山頂老猿啼古木,渡頭新雁下平沙。

    不堪吟罷西風起,黃葉滿庭寒日斜。

    這是一首典型的七律,仄起入韻,押平水韻“六麻”部。其中“病來思”、“滿庭寒”兩處作了孤平拗救,很顯然對格律比較看重。

    首句尾字為“何”,即“五歌”部。在律詩中,首句的韻字可以使用鄰韻,稱作“孤雁出群格”。

    一首格律詩在整首詩押“六麻”部的情況下,使用了“五歌”部的“何”字來完成“孤雁出群格”,說明在當時確實有把“五歌”和“六麻”看作鄰韻的創作方式。

    王力先生作為大家,肯定知道這個現象。

    估計是樣本數量太小,不值得動搖整體的理論系統,所以就忽略了這種現象,反正在今天來說,這兩個韻部的發音已經完全不相同。

    但是有其他詩例的出現,就說明這種現象存在過。

    蘇軾的《守歲》,也是把“五歌”、“六麻”作為鄰韻通押的一首古體詩,不過並不能因此就指導我們今天的詩詞創作。

    按照今天的發音規則創作詩歌是最好的交流方式。

    還是那句話,平水韻賞析古人作品,新韻則用來創作交流。

    這是格律詩詞能夠繼續發展的大趨勢。

  • 7 # 半坡222

    蘇東坡這首詩,站在學術討論的立場,是沒有辦法確認它的用韻正確如否的,因為,所謂唐後的古體,古風,都不是使用格律詩的切韻音系的,(現在根據隋唐的中原,關中的梵漢對音用字來分析,隋唐的中原,關中,口語時音,極大可能是音高旋律聲調語,與切韻音系的旋律聲調語有較大差異,主要是四聲平仄的音值約朿,和音高升降不同等,),而古風,古體不是用切韻這種規範的讀書音的音韻體系來約朿的,所以,唐宋所謂的古,就是它使用的是切韻前的文字音韻體系,這樣一來,你就不能用切韻音系的四聲,韻部構架來論古風,古體詩了,這也是王國維說的格律詩易而寫古風難,(因為你不瞭解這些古體的知識框架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面試了一個小時,相互之間都談的不錯,到最後結果以“穩定性差”為由不予錄用,這是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