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架空漢室,為曹丕稱帝打下基礎;司馬懿把持曹魏軍政大權,翦除異己,是晉朝的奠基者。他們的歷史地位是否差不多呢?
6
回覆列表
  • 1 # 一路伴你看天下

    為何同是“奸雄”?司馬懿要比曹操的口碑要差?

    三國中,當我們提起曹操,肯定會說他是“奸雄”,因為他雄居一方“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大漢朝的國賊,人人得而除之。而當我們提起司馬懿,也一定會認為他是一名“奸臣”,他食曹魏之祿而最終反了曹魏的天下,真可謂心懷鬼胎老謀深算。然而這兩個人同時厲害的角色,也同時在一起共事過,也同時“挾天子令諸侯”,他們都算是三國時期的一代梟雄,那麼為什麼在後世中司馬懿的口碑要比曹操的還要差了?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具體原因。

    1.他們所處時代不同

    曹操起於亂世,當時黃巾之亂爆發,漢朝天下已經搖搖欲墜,曹操在這個時候作為校尉軍職參加到討賊護國的戰爭中,然而黃巾軍雖然最終覆滅,但天子已經沒有了實權,形同傀儡一般在太監和軍閥手中幾次轉手,董卓被呂布殺死後,漢獻帝不久逃出國都,形同喪家之犬一樣四處流浪,而這時天子下詔書保駕勤王,天下諸侯沒有一個人聽令,只有曹操不遠萬里去救急,還將天子接到了自己的控制區許昌。

    試想在兵荒馬亂間,如果漢獻帝得不到曹操幫助,或許他會餓死或者死於亂軍之中,或許下場還沒有在曹操的許昌待的好,雖然曹操名義上“挾天子以令諸侯”,掌握了天下的權柄,可是他對漢獻帝還是不錯的,他沒有剋扣漢獻帝的日常飲食,而且還將奇珍異寶送給漢獻帝玩賞,另外,還將3個女兒嫁給漢獻帝,可以說漢獻帝除了沒有權力,其他的一切都得到了,三國時期其他諸侯之所以罵曹操是國賊,無非就是嫉妒曹操掌握了天子而己,此時的漢朝天下早就不得人心,人人都想取而代之了。

    可司馬懿卻不同,他是曹魏時期的三朝老臣,還是曹操信任的託孤重臣,然而他雖然受到了曹操祖孫三代的厚恩,卻不懂得知恩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的心裡始終懷著司馬氏一族的家天下,他是透過搞陰謀詭計一步一步上位,最後奪取政權的,這與曹操行事磊落行成了鮮明對比,雖然後來在高平陵政變中司馬懿贏了,可是史學家們卻不恥他的作為,因為他給人一種忘恩負義,奸細的小人形象。

    2.三分天下尚能自保疆土,而晉朝一統卻讓異族入侵

    在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之際,關外邊境上的少數民族都不敢趁機作亂,這主要是中原大地上有像曹操這樣的雄主坐陣,又有文臣武將出謀劃策,一時間人才濟濟,少數民族因此不敢作亂有關。其實,在歷史上董卓、呂布等都與北方少數民族有過作戰記錄,而最終結果都是以東漢末的梟雄們穩勝為主,試想有這些英雄守邊關,又有誰敢不長眼來送死了?

    可是到了晉朝統一全國後就不一樣了,除了司馬氏前邊幾個皇帝還算乾的不錯外,後面的皇帝一個比一個昏庸,最終司馬氏一族兄弟互相奪權,而互相奪權也就算了,本來歷史上這種事也常發生,不足為奇。

    可是這些互相奪權的兄弟中卻毫無家國情懷,竟然妄想借助胡人力量來助他登上皇位,結果可想而知,讓胡人入主中原就是“引狼入室”,胡人來了也就不走了,發生了五胡亂華事件,在這期間大量漢人被屠殺,幾乎到了滅族的地步,漢族的文化、書籍等都遭到了破壞。

    而五胡亂華事件要追溯到罪魁禍首當屬司馬懿,如果不是他陰謀奪權,或許以曹魏或者三國的尚武基因,是斷斷不可能讓異族屠殺我同胞,讓異族蹂躪我民族的。

    因為以上兩個原因,曹操與司馬懿雖然同是“一代奸雄”,但喜歡曹操的人要比喜歡司馬懿的人多得多,說到底雖然曹操很奸詐,但他面對大是大非民族問題上非常有頭腦,若他不早死,天下也不會變成司馬氏一族,也就不會發生後來的異族入侵的悲劇了。

  • 2 # 文史磚家

    從南朝開始,甚至在兩晉之間,便開始有很多人將司馬懿同曹操相提並論,將他們視為篡權謀國的大奸臣,同屬一路貨色。然而熟悉歷史的人都清楚,無論是才能、志向還是胸襟、氣度,司馬懿跟曹操絕對不是一種人,至少從四點區別來看,他的境界跟曹操相比,還差著十萬八千里。

    名位是否合法。東漢末年諸侯並起,漢獻帝唯有一個“天下共主”的空頭銜,根本沒有號令天下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正是曹操憑藉著疆場上的浴血奮戰,積三十年之功,才換回削平諸侯、中原一統的局面。按照“能者居其位”的原則,就算曹操此時稱帝也在情理之中,沒有任何篡逆的成分。然而,作為實際上的國家“法人”,曹操卻終身不肯行改朝易代之事,境界真不是一般的高。等到曹丕代漢建魏,更屬名正言順之事,天下還有何人能質疑其合法性嗎?

    反觀司馬懿父子時期的魏朝,國內並未出現分崩離析、民心思亂的情況,司馬懿父子完全靠陰謀政變、屠殺異己的手段,強行改朝易代之事,這便屬於赤裸裸的篡逆行徑,屬於強行變更國家“法人”的行為。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還宣揚自己得國的路子正,那就純屬自說自話。其誰欺,欺天乎?

    如何對待君主的敵意。漢獻帝坐了31年的傀儡皇帝,雖然只是曹操手中的“橡皮圖章”,但曹操對他可謂仁至義盡。就算獻帝三番兩次地想謀害曹操,後者能做的,也只是誅殺涉事的大臣,並不敢對獻帝有所廢黜,遑論弒殺。等到曹丕稱帝后,雖然屬於合理變更國家“法人”的行為,但依舊給予獻帝極優厚的待遇,允許他保留天子名號、威儀,開新朝之君善待亡國之君的先河。

    反觀司馬懿父子,早蓄不臣之心,一旦靠陰謀和屠殺上臺後,便把不是傀儡的皇帝,強行變成傀儡,牢牢地控制住對方的生死,一旦看不順眼,輒行廢立之事。不僅如此,司馬昭還在光天化日之下,指使部下弒殺魏帝曹髦,開臣子公然弒君的惡例。然而司馬家即使開此先例,後世權臣依然鮮有效仿者,更可見司馬家行為之卑劣。

    如何對待失敗的政敵。曹操當政期間曾有過不少的政敵、對手,時時被逼到絕境,但即使如此,他仍能秉持“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親;施仁政於天下者,不絕人之祀”的觀念,在擊敗對手後,就算不能保全其整個家族,但至少要為其留後,使其不至於斷嗣絕種。對政敵夷滅三族,在曹操的思維世界裡,想是難免會想的,但他能忍住不用,守住底線不放鬆,這是他的過人之處。

    但在司馬懿父子看來,對政敵夷滅三族卻是一件屢試不爽的“法寶”,只要頻頻祭出,總能收到實效。司馬懿父子一旦擊敗對手或政敵,從來都是對其夷滅三族,而且不分主從、親疏,直殺得對手人頭滾滾、斷子絕孫才滿意。後世的政治鬥爭之所以沒有底線,正因司馬懿父子開了“先河”。

    如何對待名士。曹操對待名士的態度大體上還算客氣,能用則用,不能用盡量不去招惹,唯有不得不除者,才會痛下殺手,儘量不牽引,不擴大打擊面。連寫檄文罵他祖宗三代的大名士陳琳,曹操都能容忍,可見他的氣度不是一般的寬宏。

    反觀司馬懿父子,對待名士的態度要狠戾殘忍太多,不僅對敢於反對他們的名士痛下殺手,就連稍有異議或腹誹心謗之人,同樣也會舉起屠刀,直殺得名士鉗口、重足屏息才滿意。魏末晉初名士群體中,之所以會盛行放浪形骸、消極避世的現象,原因便是司馬懿父子實施“白色恐怖”、動輒誅殺名士所致。

    綜合以上四點可以看出,將司馬懿同曹操相提並論,既高抬了司馬懿,也抹黑了曹操。跟曹操相比,司馬懿做人的境界實在差的太遠,不是麼?

  • 3 # 南方鵬

    司馬懿與曹操不能相持並論,雖然客觀上他們都為子孫篡位鋪平道路,但走向權力頂峰的方式和手段不可同日而語,曹操奸雄卻坦蕩,司馬陰暗又毒辣。

    曹操仕官時,東漢風雨飄搖,他卻有一腔報國熱誠,五色棒誅權貴,刺張讓辭董卓,討伐黃巾掃群寇,獻帝倉皇無路時,是曹操迎到許昌,給皇帝百官以溫飽,維護皇家體面漢室威嚴。此時的曹操,大忠臣一個,再挑剔的史家也難找出他不忠之處。

    而司馬懿,生於世家,長於望族,朝廷徵辟卻忸怩作態,裝瘋賣傻並非正人之舉,後為官,受曹丕曹睿二代託孤之重,卻無為國分憂之念。父子三人致力巧取豪奪,潛移曹魏江山,與竊賊無異。

    與曹操不同,司馬懿出仕碰上國家上升發展期,一出來就沐國恩,而他不思正心報國,卻遊走於私門,所作所為大多為保身保富貴,無護國之大功,一味權謀巧詐,受遺二主,佐命三朝,把曹丕父子的信任,化為攫取國家權力的利器。難怪東晉明帝司馬紹,聽完丞相王導給他講述司馬家發跡往事後,雙手捂臉說,“得國如此,豈能長久”!

  • 4 # 泊圖泊途

    據《後漢書》記載,許劭以知人聞名,曾評價曹操是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三國志》寫的稍微不同些治世之能臣,亂世之英雄。這個人註定是個與眾不同的人,反正就是個想搞出名堂的人。

    年輕的時候就敢棒殺權臣太監健碩的叔叔,這是不怕權貴,想好好治理地方的表現。

    而司馬懿從一開始看起來就是個野心家,《晉書》記載此人知道漢朝已經不行了,沒辦法恢復,而且不想屈身事曹,“帝知漢運方微,不欲屈節曹氏,辭以風痺,不能起居。”明顯的野心家做派。是曹操太強了,還是自己志向太遠了,才覺得“屈”呢?

    不管手段如何,曹操看起來比司馬懿要“公”一些。

    題主所說曹操架空漢室,其實漢室確實像司馬懿想的那樣不行了。東漢積重難返,客觀上是曹操最終架空,但是沒有曹操還有別人,劉協真的沒有機會了(他上三代皇帝已經把國家最後一點元氣敗光,東漢已然是個軀殼)。說真的,沒有曹操。曹丕父子,劉協死於非命都是個未知數。

    司馬懿架空的是還算不錯的魏國,但是起因看起來在曹爽,要是沒有曹爽專權、胡作非為,司馬懿未必起反心,他反是因為處處被壓,內心有仇恨再加上他的野心在晚年已經按捺不住。也是曹爽無能促成了司馬懿的反。曹叡死的時候君臣還哭的稀里嘩啦,看上去像劉備諸葛亮的翻版,猜到了開頭,但沒猜到結局。

    曹操時期抵抗外族頗有建樹,這個黃鬚兒曹彰就是一員虎將。晉朝初期文鴛(就是和司馬師較勁那位,二人對峙)還大敗胡族,降者數萬。所以也不能說晉朝是一軟到底的朝代。

    曹操的努力使中國趨向統一,但是司馬懿家族統一又造成了大分裂,西晉只有區區50年的統一,不管怎麼樣,都給司馬懿減分。

    曹操的文學成就有目共睹,但是司馬懿這點沒什麼特殊的地方,後者只能稱政治家和軍事家。

    再重申一遍,亂世中曹操想的是統一海內,司馬懿則有點像投機的人,個人看,司馬懿無法與曹操相提並論。

  • 5 # 大福讀史

    曹氏代漢和司馬氏代魏雖然都是以禪讓的形式,但是從二者奪權的路程來看,無疑是曹操遠超司馬懿。

    官渡之戰後,曹操先後平定袁紹二子和其外甥高幹,但是曹操卻居住在鄴城處理政務,而將漢獻帝留在許昌遙控。但凡權臣,最怕遠離權力中樞。況且當時的漢獻帝並非是年幼的皇帝,但是看隨後曹操對外征伐或用人行政,漢獻帝都不敢對曹操有些許不滿與異動,雖然期間也發生過董承、王子服、吳子蘭、種輯、吳碩、韋晃、耿紀等欲匡扶漢室,可是隨即便被曹操剪滅。究其根本還是一句話,“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在東漢末年群雄並立的混戰年代,曹操當時並不是最強的軍閥,但卻是笑到最後的軍閥。各路諸侯合力討伐董卓時,曹操不僅出謀劃策還身先士卒地追擊董卓,並險些遭到擊殺。

    董卓在雒陽,袁紹等諸軍皆畏其強,莫敢先進。曹操曰:“舉義兵以誅暴亂,大眾已合,諸君何疑!向使董卓倚王室,據舊京,東向以臨天下,雖以無道行之,猶足為患。今焚燒宮室,劫遷天子,海內震動,不知所歸,此天亡之時也,一戰而天下定矣。”遂引兵西,將據成皋,張邈遣將衛茲分兵隨之。進至滎陽汴水,遇卓將玄菟徐榮,與戰,操兵敗,為流矢所中,所乘馬被創。從弟洪以馬與操,操不受。洪曰:“天下可無洪,不可無君!”遂步從操,夜遁去。操到酸棗,諸軍十餘萬,日置酒高會,不圖進取,操責讓之,因為謀曰:“諸君□能聽吾計,使渤海引河內之眾臨孟津,酸棗諸將守成皋,據敖倉,塞轘轅、太谷,全制其險,使袁將軍率南陽之軍軍丹、析,入武關,以震三輔,皆高壘深壁,勿與戰,益為疑兵,示天下形勢,以順誅逆,可立定也。今兵以義動,持疑不進,失天下望,竊為諸君恥之!”邈等不能用。操乃與司馬沛國夏侯惇等詣揚州募兵,得千餘人,還屯河內。

    隨後,曹操便率領著自己這支不算強大的軍隊先後削平陶謙、袁術、呂布、袁紹等各路軍閥統一北方。可以說,曹操延續了漢朝二十餘年的壽命,而且漢朝各級文武官吏、將官軍校多為曹操選拔,這也是為何曹操敢遠離中樞的根本原因。反觀司馬懿父子三人,自“高平陵兵變”後幾乎時刻待在洛陽,一步不離魏帝左右。無論是司馬懿剛剛兵變成功,還是司馬師、司馬昭手握大權已久,抑或是先後繼位的魏帝如齊王曹芳、高貴鄉公曹髦、常道鄉公曹奐時值幼年。可以說,但凡司馬家出征在外,必定會留一人留守京城。

    如司馬師征討母丘儉時,留司馬昭鎮守洛陽。到了司馬師將死時,司馬昭才敢前往軍中接受軍權。司馬師死後,魏帝命司馬昭領軍屯駐許昌,雖然許昌到洛陽直線距離不足140公里,但是司馬昭還是率兵趕回了洛陽。後來,諸葛誕叛亂,司馬昭想要派遣其他將領出徵,但怕被人立功導致尾大不掉。想要自己出徵,又怕被人再來一回“高平陵之變”,於是便帶著太后與高貴鄉公曹髦一起出徵。其原因便是司馬家族奪權成功的原因並非正道,而是趁曹魏幼主嗣位,趁虛以取天下。

    而且,當時大多官員還心向曹魏,不過是迫於司馬氏武力威脅才暫時低頭。所以,在朝廷內部,張輯、蘇鑠、樂敦、劉賢等曾伺機反戈;在朝廷外部,又先後有王凌、母丘儉、諸葛誕發兵討伐。這也是為何司馬氏從不離魏帝一步的根本原因,因為“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司馬家活命的法寶,他們知道假如離開京師,便會遭到曹爽一樣的禍事。最後,曹氏經營天下二十餘年,才代漢自立,其原因是漢祚已衰,但曹氏卻並未毒殺漢帝。而司馬家族奪位時,曹魏並未顯現出土崩瓦解的末日景象,他們能奪權完全是趁曹魏皇帝新舊更替奪權,而且司馬氏先廢一帝,再弒一帝,然後才奪得曹魏政權,相比之下,司馬懿能與曹操相提並論嗎?

  • 6 # 淪客人

    二人的相同點是兩個人都是嘔心瀝血的為兒孫輩打工,兩個人都沒有自己登上皇帝的寶座,兩個人做事風格差不多,都是追求實際利益,不做那些虛頭巴腦的事。兩個人所依靠的力量都是家族勢力,當然相對而言,司馬家族比曹氏家族要強大些,這也是為什麼最終曹氏家族沒有幹過司馬家族的原因。

    二人的不同點是曹操起家時候適逢亂世,諸侯群起。而司馬懿不同,他出山登上權力巔峰的時候基本天下三分格局已定,讓曹操已經把所有諸侯都收拾完了,就剩蜀漢和東吳。曹操是戰略家,司馬懿是謀略家,這是二人根本的不同。

    曹魏代漢,司馬代曹,由於曹操和司馬懿都是傑出的政治家,長袖善舞,都是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完成改朝換代。讓天下人都覺得他們改朝換代是應該的。也許有人說司馬懿侍奉過曹操就說司馬懿比不上曹操,但曹操還侍奉過董卓了。英雄不問出生,每個人都有過低人一等的時候。

  • 7 # 朱曉風

    司馬懿,是不配與曹操作比較的。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湧現了無數的地方軍閥與亂世豪傑。曹操,無疑是最出彩、最有名的一位蓋世英雄,他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位風雲人物。魯迅先生,讚譽他是“改造文章的祖師爺”。連毛主席,也在詩中寫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

    喜歡三國曆史,熟讀《三國演義》,或者讀過史書《三國志》的朋友,都基本瞭解曹操的光輝傳奇一生。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瞞、吉利。自小聰明機警,有權謀,善機變,喜愛歌舞,酷好遊獵。交友廣泛,放蕩不羈。對於他的少年時期,曾流傳過無數的趣談、軼事。如行刺張讓、大街上攔轎搶新娘等。

    青年時代的曹操,胸懷抱負,立志匡扶天下,舉孝廉,擔任洛陽北部尉,於門上高懸五色棒,有違法犯禁、欺壓百姓者,一律棒殺,不容講情面、講關係。官職雖小,卻膽識驚人,他不懼權貴與地方豪強,敢與宦官“十常侍”作對。由此可見,曹操的膽識勇略,真可謂:非同凡響。

    西涼董卓,荼毒生靈,淫亂後宮,敗壞朝綱,殘暴不仁。曹操,首次提出召集各路人馬、天下英雄,共同討伐賊臣董卓。關東各路諸侯兵馬,匯於一處,推舉“四世三公”的袁紹為盟主。關東盟軍之中,各方諸侯將領,都心懷鬼胎,圖謀皇位,覬覦江山。雖暫時打敗了董卓,令其逃竄,然而,諸侯分崩離析、人心不齊,關東盟軍,四分五裂,不攻自破。演變成了割據一方、群雄逐鹿。而曹操,掃清環宇、匡扶天下的凌雲壯志,從未更改,他又重返老家,繼續招兵買馬、禮賢下士,壯大自己的實力。

    曹操,是一位雄才大略、文武兼備的英雄人物。在政治上,大膽改革,遍訪賢良,任用名士,打破士族門閥的壟斷,提倡唯才是舉,愛惜人才,痛哭典韋、郭嘉,祭拜關羽等;在軍事上,胸懷韜略,多有奇謀,治軍嚴整,賞罰分明,統兵打仗,威震八方;在文學上,文采風流,氣魄雄偉,寫詩著文,堪稱絕代奇才,有許多詩作,流傳至今,詩風慷慨悲涼、豪氣沖天,散文清峻工整、文辭樸實,抒發了宏偉抱負,反映出東漢末年黎民百姓的苦難生活。曹操治理下的漢室與民間,文學興盛,才子輩出,號為“建安文學”。其中,尤以他們曹氏三父子,成就最高。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對內破袁紹、滅袁術、蕩劉表、殺呂布,大敗馬超、收降韓遂。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來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比如: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製”,從而使中原社會逐漸穩定、經濟出現轉機。中原地區在曹操管理之下,政治漸見清明,經濟逐步恢復,階級壓迫稍有減輕,社會風氣有所好轉。曹操所採取的一系列措施,對國家社稷、天下百姓而言,具有明顯的積極作用。

    陳壽《三國志》評價曹操:“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 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魯迅先生評價: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非常佩服他。

    毛主席評價: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個了不起的詩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創立魏國。他改革了東漢的許多惡政,抑制豪強,發展生產,實行屯田制,還督促開荒,推行法治,提倡節儉,使遭受大破壞的社會開始穩定、恢復、發展。

    曹操,確實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更是縱橫四海、睥睨天下的亂世英雄。他愛才、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為人寬廣豁達、自信豪邁,有權謀,有英雄氣魄,膽識過人。不過卻又狡詐多疑,常言吾好夢中殺人,又在逝世前吩咐設立七十二處疑冢,怕後人挖他墓。有時卻又坦白直率,曾言道,畢生夙願,就是在墓碑上刻寫“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生活中,他節儉樸素,反對奢華與浪費。他又十分的風流好色、喜好美酒佳人。

    曹操,南征北戰、金戈鐵馬的一生,有無數的英勇戰將、謀臣名士,對他忠心耿耿,伴隨其左右,無不體現出他個人的英雄魅力與才華氣度。許褚,更是在曹操病逝後,痛哭流淚,吐血不止。

    曹操的詩作《龜雖壽》中,有幾句寫道“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又有《短歌行》寫道“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的壯志與心胸、才華與氣魄,當之無愧的“魏武雄風”。

    再反觀司馬懿,他這個人,熟讀兵書、深有謀略,善於隱忍,老奸巨猾,號為“冢虎”,因字仲達,家學淵厚,又與兄弟幾人,並稱“司馬八達”。漢末,曹魏早期,曹操仰慕其才學名聲,登門拜訪他,欲加以重用,而司馬懿這廝,看不起曹操的出身,知道他的養祖父是個宦官,故認為曹操是“贅閹遺醜”,所以,裝病,裝瘋賣傻,躲著曹操。

    之後入仕途,投於曹丕門下。某一次,召見下臣,曹操,英明神武,一眼就看出了司馬懿的“鷹視狼顧”之相,臨終前,對曹丕叮囑道,說司馬懿絕非甘居人下之人,有不臣之心,讓他小心提防、謹慎利用。在曹魏後期,曹睿英年早逝之後,司馬懿,充分暴露其狼子野心,他這個十足的投機分子,典型的陰謀家、野心家,雖有才智機謀,卻用於篡權奪位、勾心鬥角。他心思縝密、陰狠毒辣,慣用權術,善使陰謀。司馬懿,敬佩曹操,同時,心裡又畏懼曹操,更加矛盾的是,他想學習曹操,心底一直視魏武帝為師父,敬若神明,畏之如虎。但是,終其一生,只學到了皮毛,未領會魏武的真正用意。曹操,暮年時嘆道“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這樣的胸襟與豪氣,他司馬懿能有嗎?拿司馬與曹操比較,簡直荒唐可笑。

    “高平陵政變” ,司馬懿,稱病又騙了曹爽,並且誅殺了曹爽滿門,又殺害了許多曹魏重臣、無辜百姓。司馬懿與幾個兒子,一齊聯手,篡奪了曹魏江山的軍政大權,直接竊取了曹操留下的基業。司馬懿,一步步走向了政治生涯的巔峰,他的權謀與才能、心機與手段,再無遮掩。司馬家,權傾朝野,隻手遮天。到了後期,他兒子司馬昭,更是猖狂到誅殺魏帝曹髦,再過了幾年,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又直接廢黜曹魏皇帝,篡位以自立,改國號為晉,呼為晉武帝,追封祖父司馬懿為晉宣帝。

    曹操、曹丕、曹睿,爺孫三人在世時,司馬懿,絲毫不敢顯露野心,反而如履薄冰、小心翼翼,生怕招來殺頭之禍。於是乎,把自家偽裝成一個忠臣名士、謙和君子,從不與人爭權奪利,表現的十分淡泊樸素、高風亮節,平日的為人很低調、很謙卑,不與人爭執吵鬧。爾後,兇相畢露,野心勃勃,足見司馬懿此人的陰險狡詐,著實可怕。

    晉武帝司馬炎死後,他的叔父子侄們,爭奪皇位,互相殘殺,搞出了一個“八王之亂”,把泱泱華夏,弄得是風雨飄搖、動盪不安。國家衰敗,防衛空虛。北方胡人的幾個部族:匈奴、羯、羌、氐、鮮卑,大舉刀兵,領虎狼之眾,趁虛而入,直取中原,他們四處燒殺淫掠,把華夏大地給整得滿目瘡痍。胡人所行之處,血流成河,哀鴻遍野,屍骨堆積如山,中原百姓死傷無數、滇沛流離。國破家亡,殺戮橫行,真是慘絕人寰、生靈塗炭,讓後人既哀傷又悲憤。“五胡亂華”,差點使漢族被胡人屠戮殆盡,幾近有亡國滅種之危,幸虧,有大英雄冉閔,挺身而出,力挽狂瀾,拯救了漢民族。冉閔,神勇蓋世,英武超群,是頂天立地的真英雄、真豪傑、大丈夫。也被稱為“民族英雄”!

    所以說,司馬家,一窩的千古罪人,亂臣賊子。他們的罪行,罄竹難書,連江山基業,也靠的是偷盜掠奪,用陰謀詭計來竊取他人的成果。在中國歷史上,司馬家,永遠會留下罵名,遺臭萬年。

    試問,司馬懿,這樣一個老奸賊,配與英雄豪邁的曹操,來相提並論嗎?我說,這無異於貶低了曹操!

  • 8 # 亭殿閣

    爾虞我詐的亂世,是非功過誰又能說的清,一樁樁舊案也只能留給後人勘破,三國這短短几十年,卻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無論是野史還是正史,三國時期撲朔迷離的愛恨情仇吸引著人們去玩味品讀,從三分天下到最終三國歸一,曹魏到晉朝的交接疑點重重,曹氏家族的苦心經營最終做了他人的嫁衣裳,不禁就讓人產生了這樣一種觀點:曹操是雄才大略的君主,雷厲風行善用陽謀,而司馬懿是藏頭露尾的小人,奪取天下靠的是陰謀。然而真正的歷史是這樣嗎?顯然不是。

    曹操的雄才大略是真,但要說曹操是陽謀的代表,則遠遠稱不上。後人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價往往來自於野史或者津津樂道的故事,《三國演義》中曹操勝敗不驚,揮斥方遒的灑脫讓很多人對他印象深刻。與此同時曹操不僅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亦是一位傑出的文學家,他留下了“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志向,留下了“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灑脫,這很難讓人將曹操與陰謀詭計聯絡起來。可歷史不是僅憑一廂情願的揣測就能下定論的,真正的曹操,可謂是坦率真誠,但又疑神疑鬼,大家風範,又不失小人嘴臉,他是複雜與矛盾的綜合體,豈能是一個簡簡單單的“陽謀”概括得了的!

    要說說曹操性格複雜無常,又是從哪裡看出來的呢?作為魏國的建立者,曹操的一生是在征戰與殺伐中度過,他踩著萬千屍骨爬到這個位置,從他殺人的風格,對於曹操的性格就能夠揣測一二。首先曹操是寬宏大量的,官渡之戰的時候,陳琳在袁紹手下當差,為袁紹寫了一篇檄文,文中將曹操罵的狗血噴頭,並且罵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紹戰敗之後陳琳被俘,按理說將曹操罵的如此不堪,陳琳應該必死無疑,然而曹操淡淡的問陳琳,你罵我也就可以了,怎麼連我的祖宗三代也罵。而陳琳的回答也非常淡然: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然後曹操就不再追究,任命他為司空軍謀祭酒,這件事被《三國志·陳琳傳》記載,可信度是非常高的。但是這樣一個寬宏大量的人,在後期的政治鬥爭中,殺起人來也毫不手軟,曹操在兗州時,名士邊讓說了一些對曹操不敬的話,出入此地的曹操為了立威,悍然殺了邊讓和他一家人,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震動。這就不難看出了,一個富有政治頭腦的人,一個對人生看得通透的人,一個在權力的漩渦中進退自如的人,怎麼可能僅憑藉著陽謀縱橫多年,一手創立曹魏,因此我們可以說,曹操善用陽謀,但陽謀絕不等於曹操。

    陽謀不等於曹操,那麼陰謀是否等於司馬懿?這個答案顯然也是否定的。司馬懿這個人大概由於在《三國演義》中站在了諸葛亮的對立面,而且司馬家族又屬於竊權,在人們心中的名聲是很不好的。

    司馬懿是一個善用奇策的人,曾在建安二十年中建議曹操奇襲劉備,卻被曹操以得隴不望蜀而拒絕。同時司馬懿的嗜殺性格由甚於曹操,在平定遼東一役,司馬懿屠城七千餘人,並用其屍體夯實泥土在路邊修築高臺以顯耀武功,震懾四方。至此司馬懿仍然是為曹魏集團效力的,造成司馬懿產生反叛之心,則是在魏明帝託孤之後,曹爽欲排擠司馬懿,廣結黨羽,並於正始八年專擅朝政,將郭太后遷到永寧宮,司馬懿為自保採取裝病的計謀,不問政事,最終放鬆了曹爽的警惕,並於嘉平元年誅殺曹爽。

    此時的司馬懿更像是被形勢造就的英雄,為了家族與自己,他不得不架空曹魏政權,讓司馬家族取而代之。與其說司馬懿善用陰謀詭計,不如說司馬懿更善於審時度勢,揣摩人心。權利的博弈歸根結底是人心的博弈,司馬懿深刻的懂得何時該鋒芒畢露,何時該韜光養晦。

    將曹操與陽謀劃等號,司馬懿與陰謀劃等號,顯然是不客觀的,這二人都是亂世中的英雄,只不過不同的境遇讓他們的經歷顯得大為不同,曹操呈現給世人的更多的是看破人世的奔放與灑脫,而司馬懿則是隱藏在暗處中一擊斃命的狠辣與果決。儘管種種不同,但二人對於平定亂世,開創自己的時代,卻有著相同的追求,正是因為這樣,才讓歷史的長河顯得波瀾壯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買款手機2500左右的,哪個牌子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