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湘西小木魚
    中華三祖:炎帝、黃帝與蚩尤。

    關於炎帝、黃帝與蚩尤,有一種說法得到了大家的認可,那就是在1992年,歷史學家任昌華先生首次提出的“三祖文化”。任昌華將在涿鹿之戰中戰死的蚩尤作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和黃帝、炎帝並排放在一起,炎帝、黃帝與蚩尤一起成了中華三組,確立了中華民族同祖同源的觀點,明確了始祖文化是愛國主義的精髓和民族團結的基石。

    也就是說,皇帝、炎帝、蚩尤都是我們的祖先。

    中華三祖之一黃帝。

    黃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是傳說中的五帝之首,他是古華夏部落聯盟的首領,曾經和蚩尤多次交戰沒有分出勝負,最後皇帝和炎帝組成聯盟在涿鹿之戰中打敗了蚩尤。

    傳說中黃帝是非常有能力的,在中原戰亂時期,他統一華夏部落,征服東夷、九黎族而統一中華,更是在在位期間治國有方,始製衣冠、建舟車、制音律、作《黃帝內經》等等。

    中華三祖之一:炎帝。

    炎帝和皇帝一樣,都是中國原始社會中部落的傑出首領,炎帝又號神農氏,魁隗氏、連山氏、列山氏等等,因為會用火而得到王位被從稱為炎帝,從神農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

    傳說中的炎帝牛首人身,他還曾經親嘗百草,會用草藥治病,發明了刀耕火種創造了翻土農具,教會大家開墾荒地種植糧食作物,會用火的他他還領導部落人民製造出了飲食用的陶器和炊具。

    中華三祖之一:蚩尤。

    蚩尤是上古時代九黎部落聯盟的領袖,傳說中的他有八隻腳,三頭六臂,銅頭鐵額,刀槍不入 。蚩尤是兵主戰神,曾經多次打敗炎帝,黃帝也沒有打贏他,但是最後黃帝和炎帝組成聯盟在涿鹿之戰中共同擊敗了蚩尤,蚩尤被擒殺,他的部落有一部分融合進了炎黃部落,有一部分則多次遷徙。根據考證,後世可能與之相關的民族有漢族、羌族,苗族等等,但是融合進炎黃部落的那部分人也成了炎黃子孫的祖先。

    雖然我們現在很多人都自稱炎黃子孫,但是任昌華先生的”三祖文化“是最靠譜的說法,也就是說,皇帝、炎帝、蚩尤都是我們的祖先。

  • 2 # 陽輝881

    可以按照姓氏劃分。1,后稷性狀:李,張,王,馮,劉,楊,周,吳,鄭,胡,郭,何,樊,喬,翁,朗,林,孫,唐,許,韓,曹,於,蔣,蔡,葉,魏,沈,康,文,龐,魯,邢,汪,石,賈,孟,閻,段,史,毛,邵,萬,溫,聶,柳,畢。

    2,契大業伯益性狀:趙,黃,徐,馬,羅,梁,鄧,蕭,潘,餘,鍾,譚,廖,牛,殷,秦,江,郝,嚴,戴,孔,向,湯,宋 ,耿,武,安,藍,莊,歐陽。

    3,黃帝堯舜性狀:陳,朱,彭,曾,田,袁,杜,程,蘇,任,姚,範,金,顏,谷,夏,韋,傅,鄒,熊,薛,侯,陶,黎,顧,錢,莫,尹,倪,翟,葛,關,歐,祝,覃。

    4,神農氏性狀:高,謝,董,呂,丁,盧,姜,崔,陸,方,邱,雷,龍,賀,龔,常,洪,易,章,俞,齊,申,柴,伍,駱,焦,紀,尚。

    他們長相也是相對固定。華人明顯有四個性狀。炎帝黃帝有倆個性狀。

  • 3 # 橘子不業專

    我們自稱是炎黃子孫,就是說大家都是炎帝,黃帝的後代,但炎帝,黃帝沒有血緣關係,要說有的話,那血緣關係一定很遠了,那麼,作為炎黃子孫的你,到底是炎帝一脈,還是黃帝一族,或者是其他呢?

    炎帝姓姜,出生在烈山,在姜水長大,姜姓部發展較早,是神農氏後裔,神農氏在農業發展史上有著重大貢獻,神農氏農業很發達,依靠農業的成果,神農氏一族過著豐衣足食的幸福生活,不但會種植五穀雜糧,還會種麻織衣,閒時還能彈彈琴作樂。隨著部落的發展,勢力範圍加大,人口也隨之增加,形成了許多小部落,小國家,後來這些小部落小國家有的以封地名為姓,或是以祖先名字為姓,這樣就形成新的姓氏,如呂,齊,申,許就是由姜姓分支出來的,這些姓氏當然是炎帝后代了。

    但是神農氏到了炎帝這一代實際上開始衰落了,或者說跟後起之秀黃帝部落,以及蚩尤的九黎族相比,沒有什麼優勢了。

    黃帝出生在姬水河畔,姓姬,黃帝從小聰明能幹,長大了成為有熊國的國王,他大力發展農業生產,而且還採礦冶煉,因此,很快讓國家富強起來了,地盤多了,人口多了,也就形成了許多小國家小部落,這些小國家小部落為了彼此區別,也就產生了許多新的姓氏,如楊,韓,魏等。

    據統計,由炎帝的姜姓分支出來的姓氏有104個,除了姜姓之外,現在人口較多的姓還有,呂,許,紀,齊,易,盧,謝,賀,柴,查,文,章,連,崔,聶,谷,高,丁,柯,左,薄,向,封,賴,申,尚,麻,浦,年,邱,厲,駱,平,酈,東郭,南郭,北郭等等。

    由黃帝的姬姓衍化出來的姓氏更多有300多個,常見的有張,王,劉,李,陳,周,於,衛,萬,鄧,習,石,,毛,孔,尤,田,包,韋,白,馮,樂,江,皮,孫,寧,米,朱,尹,湯,畢,華,何,錢,趙,董等等。

    因此,黃帝姬姓比炎帝姜姓派生出來的姓氏要多,如何判斷自己的姓氏是由黃帝一系還是炎帝一系,只要網上查下你姓氏起源就可以,凡由姬姓派生出來的說明你是黃帝后代,凡由姜姓衍化而來的便是炎帝子孫,注意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分別被賜了十二個姓,姬,酉,祁,已,滕,任,荀,嵅,僖,姞,儇,依,所以由這十二個姓衍化出來的也是黃帝后裔。

    除了炎,黃二大派系外,還有一些姓氏由蚩尤的九黎族衍化而來,如牛,馬,龍,熊,花。蚩尤一派也有姜姓,但與炎帝的姜起源不一樣。

  • 4 # 使用者7300840797576

    從神學角度看,人是由兩部分組成,一是靈魂,二是肉身。靈魂的屬性不變,肉身是可變的。歸於那位始祖是靈魂不是肉身!

  • 5 # 良人執戟2

    中華兒女都是黃帝、炎帝、蚩尤的後人。

    黃帝

    又叫伏羲;又稱"宓犧"、"庖犧"、"伏犧"、"伏戲"、"庖羲"、"炮羲"、又有稱為太昊、為"風"姓。

    他為什麼有這麼多的名稱,與傳說中的所作所為有關。

    比如:他指導人們吃熟食,所以稱為"庖犧",教人們捕獲野獸,又稱為"伏犧",⋯

    伏羲的母親又是誰呢?傳說中,伏羲的母親華胥在雷澤中踩了巨人足印而懷胎,然後生下伏羲。這顯然是原始社會舊石器時代的"母系社會"中"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寫照。

    有人認為,"雷澤"即"雷夏",在今天山東荷澤東北邊;"在雷澤中踩了巨人足印而懷胎"表明,伏羲部落系雷澤雷神族的一個分支。

    也有說"華胥"不是伏羲母親的名字,而是其母的居往地,即陝西藍田一帶;伏羲降生地在"成紀"(今甘肅秦安北)。如果此說成立,伏羲的母親原屬西北部落了;伏羲及其部族是從西北部進入中原地區的。

    族源姑且不論,但伏羲屬於東夷人的先祖或者首領卻是比較可信的。有三條依據如下:

    1.雷澤在山東荷澤一帶。

    2.傳說中伏羲為人首蛇身,說明他是蛇圖騰部族的先祖或者首領。

    3.傳說中,伏羲是"五方五帝"中司掌東方天帝,摒除古時"五行學"的說法,伏羲是東夷集團的先祖或首領無疑。

    炎帝

    東夷集團一支的首領,也稱"連山氏"。《帝王世紀》:"神農氏,姜姓也。毋曰仼姒,登為少典妃,遊華陽,有神龍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長於姜水,有聖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

    初都陳,又徙魯。又曰魁隗氏,(關於巜連山》就不在此涉及)

    蚩尤

    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傑出人物,是黃帝、炎帝同時代的部落首領、民族領䄂。

    在今天貴州省茫茫林海中,散落5個寨子,至今儲存戰國時期遺風。這就是岜莎苗人,以農業和狩獵為生,他們都認為自己是蚩尤的後代,相信萬物有靈,人死後將會迴歸祖先之地的道路。

    (古老的喪葬習俗仍然保留)

    黃帝集團戰勝蚩尤集團(東夷集團一支)和炎帝集團以後,黃帝部落與炎帝部落群及東夷部

    (蚩尤塑象)

    落群的一部分相融匯,構成了中華民族。其圖騰就是代表各個部落的圖騰組合而成"龍",所以稱為"龍的傳人"或者稱"炎黃子孫"。

  • 6 # 林子說歷史

    黃帝、炎帝、蚩尤是我們的古聖先,他們都是我們的祖先。有個詞叫:炎黃子孫,說的就是我們。可若是要一個一個的,分辨我們究竟是誰的後人,那還真分辨不出。這是因為:歷史久遠、記載不詳、無可查證。

    歷史久遠

    黃帝、炎帝、蚩尤,這些先賢所生活的時代,與我們相距太過遙遠。我們知道的只是他們的故事傳說,並無人知道其人的真實情況。

    記載不詳

    我們現在的書中,對他們的記載,也只是屬於神話故事版的記載。

    對他們的家庭情況與所做所為,也說的比較籠統、模糊。真實詳細的歷史事實,是無從得之的。

    無可查證

    黃帝、炎帝、蚩尤因距離我們今天,是十分遙遠的時代。記載的也是他們的神話故事,這就使我們沒有辦法考證。

    畢竟他們的時代,還沒有史官這一職業。這就導致我們根本分不清楚,我們中的哪個人,一定是他們中的哪個人的後人。

    綜上所述黃帝、炎帝、蚩尤這些古聖先賢,我們根本分不清我們中的哪個人,一定是他們中哪個人的後人。這是因為:歷史久遠、記載不詳、無可查證所致。

  • 7 # 老貓談史

    要想追溯一下我們今天人民的祖先就要說一下炎帝黃帝和蚩尤了,首先,我們華人的另一種稱呼叫“炎黃子孫”,這也是因為我們大多數中華兒女都是炎帝和皇帝的後代,所以說要想追溯一下我們的祖先就要追溯到上古時期。

    我們身為正宗的炎黃子孫,大多數人幾乎都來自三皇五帝這一大氏族,黃帝幾乎是90%中華兒女的祖先,除此之外剩下10%的華人是炎帝和蚩尤的後代。這也與黃帝后代人丁興旺跟蚩尤戰敗有著關聯。

    黃帝后代的人數實在是太多,就這麼說吧,中國百家姓的前120個大姓中,黃帝的後代就佔了86個,可見黃帝的後代是真的興旺。

    由於黃帝后裔的姓氏實在是太多,在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我先來跟大家說一下蚩尤後代的姓氏吧,它們分別是熊、馬、牛、龍、花、姜、鄒、屠、黎、蚩。如果你的姓氏是以上中的一個,那麼你祖先是蚩尤的可能性極高。

    炎帝最直接的後裔就是姜姓,隨著時間的發展,炎帝也延伸出來了104個姓氏後裔,他們分別是姜、呂、許、謝、紀、丘、齊、強、尚、封、左、薄、賴、逄、申、向、文、駱、充、連、國、饒、蓋、丁、闞、易、崔、高、章、賀、柯、盧、井、富、欒、厲、桓、景、柴、聶、查、慶、焦、梁丘、望、戎、酈、暢、谷、浦、移、麻、孝、懿、靈晏、平、檀、閭、即、棠、竹、淳于、東郭、太公、將具、丁若、樂利、申屠、高堂、東宮、士強、仲孫、齊季、子襄、子雅公旗、子尾、子乾、子工、子夏、雍門、閭邱、盧蒲、盧門、翰公、公牛、公牽、臼季、左丘、閭公、公紀、餘丘、車門、虞丘、南郭、北郭、於陵、章仇、三苗、汲、年、邱、甫、芮、楂。

    除了上述姓氏的人物都是皇帝的後代哦。

  • 8 # 百里不奚

    我們都是炎黃子孫。

    黃帝和炎帝都是少典氏的兒子,他們是同父異母的親兄弟。

    但是當時人們起名字非常隨便,炎帝由於是在姜水出生就姓姜,而黃帝先姓公孫後改姓姬,也是因為他的部族活動於姬水之濱。

    這兩位向來並稱華夏民族的先祖。在我們心裡,黃帝和炎帝應該和平共處才對。但是在這之前他們卻是敵對的雙方。

    涇水和渭水十分接近,兩個部族經常互相通婚,所以起初雙方的關係十分融洽,原來居住的地區已經容納不下龐大的人口,於是兩個部落都開始了向東的遷移活動。

    在傳說中,黃帝扛起了正義的大旗,而炎帝年老,逐漸失德。

    兩個部落向東遷移的過程中名聲大振,各個部族都來歸順他們。這時炎帝部落依仗人多勢眾,侵略其他部落,而這些受侵害的部落紛紛到軒轅那裡求救,要求軒轅出來阻止炎帝的侵略行為。

    黃帝部落也在征戰中日益崛起,實力不斷壯大,他決心維護正義,給炎帝部落一點教訓,他在部落內部推行德政,訓練士卒,鼓舞士氣同時號召百姓積蓄糧食,以備戰時需要。他還安撫四方的部落,希望他們同心同德與炎帝氏族做鬥爭。經過長期的準備,黃帝終於和炎帝在礬山鎮西南、涿鹿山以北的阪泉之野發生了大戰。

    戰爭的規模頗為壯觀。漢代賈誼《新書》雲:“炎帝者,黃帝同母異父兄弟也,各有天下之半。黃帝行道而炎帝不聽,故戰於涿鹿之野,血流漂杵。”

    《呂氏春秋·蕩兵》也記述雲:“兵所自來者久矣,黃、炎故用水火矣。”

    《列子·黃帝》曰:“黃帝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帥熊、羆、狼、豹、貙[chū]、虎為前驅,雕、鶡[jiè]、鷹、鳶為旗幟。”

    《大戴禮·五帝德》則雲:“(黃帝)與赤帝(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行其志。”

    從上述文獻記載來看,他們不僅調動了本部落的全部力量,而且也聯合了其他部落作為盟軍,在這方面黃帝表現得更為出色。

    開戰後,黃帝率領“熊、羆、狼、豹、貙、虎”六部軍隊在阪泉之野與炎帝擺開戰場,六部軍隊各持自己的崇拜物為標誌的大旗,黃帝作為六部統帥也持一面類似“大纛[dào]”之旗,列開了陣勢。

    首先,炎帝在黃帝沒有防範的情況下,先發制人,以火圍攻,使得軒轅城外經常濃煙滾滾,遮天蔽日,黃帝的大臣應龍用水熄滅火焰,黃帝帥兵將炎帝趕回阪泉之谷,黃帝仰慕炎帝的醫藥和農耕技術,決心與他攜手建立文明國家。他命令手下士兵只和炎帝鬥智鬥勇,不傷其性命。在阪泉河谷中,黃帝豎起七面大旗,擺開了星斗七旗戰法。

    炎帝火戰失利後,面對星斗七旗戰法也無計可使,一敗塗地,躲回營內不敢挑釁。他在炎帝營外擺陣練兵,千變萬化的陣法層出不窮,星斗七旗陣讓炎帝計程車兵看的眼花繚亂,在長達三年多的操練中,黃帝一邊以星斗七旗戰法練兵做幌子,一邊派人兵日夜掘進,早將洞穴挖到炎帝營的後方。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忽一日,黃帝兵將在炎帝后方突然竄出,偷襲了炎帝陣營,活捉了炎帝。 炎帝敗得心服口服,甘願稱臣,發誓不再與黃帝抗衡,表示願意幫助黃帝開荒墾田,治理天下。阪泉之戰以後,黃帝、炎帝連同分別從屬於他們的一些部落結成聯盟,形成了超越親屬部落聯盟的新型聯合體的雛形,確立黃帝的領導地位,拉開了英雄時代的帷幕,形成了今天華夏民族的主體。

  • 9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黃帝、炎帝、蚩尤是華夏民族的人文始祖,我們之所以被稱為炎黃子孫,就是來自於炎帝、黃帝與蚩尤。

    黃帝的部落起源於今天陝西渭水流域,而黃帝卻是成長於姬水,姬水在今天的河南新鄭一帶,黃帝的部落勢力範圍大概在今天的河南省的中西部、陝西省的東部、山西省與河北省的南部。

    炎帝的部落起源於今天陝西的姜水,也就是今天陝西省寶雞市的清姜河,炎帝的部落勢力範圍大概在今天的陝西省西部和南部,河南省的南部。

    蚩尤是上古時期九黎氏族部落聯盟的首領,地處華夏的東方,其主要勢力範圍在今天的河北省東南部、山東省全部、河南省東部、江蘇省全部、安徽省大部、浙江省北部。

    如果僅僅以地理位置來看,黃帝的後人主要是分佈在從陝西渭水到河南新鄭一帶的地域,炎帝的後人主要分佈在陝西寶雞市到河南南部,蚩尤的後人則主要分佈在北至河北省、南至浙江省,西到河南省,東到山東的一大片區域內。

    但是以地理位置來區分後裔,顯然是不合理的,因為人是會遷移的,事實上華夏民族的大規模遷移非常多,因為戰爭、自然環境等各種原因而遷移,根本就無法準確的以地理位置來區分後裔。

    但是有一個很簡單可用的方法,就是以姓氏來區分後裔,因為姓氏是標示一個人的家族血緣關係的標誌與符號。

    姓代表著宗族,世代相傳,一般是不會更改的,即使歷史發展了幾千年,姓仍然是代表你是從哪個宗族或氏族中來的。氏代表著官職、地位或封邑,一般會隨著地位的高低、官職的大小而發生變化,會經常改動,同時也是地位高低的一種顯示,地位高的人才有氏,地位低的人可能沒有氏。

    上古時期,姓與氏是分開的,直到秦漢時期才合併起來為一體。

    黃帝本姓公孫,後來改為姬姓,號軒轅氏,也稱為有熊氏。黃帝的姬姓是上古八姓之一,黃帝的後裔大多是從姬姓開始的,比如說周朝的國姓就是姬姓,周天子就是姓姬,西周開國時,封了73個諸侯國,就是53個是姬姓諸侯國,這些姬姓諸侯的國君都是姓姬,這些都是黃帝的後人,一時之間黃帝的後人遍地開花。

    姬姓在數千年的發展中,也不斷演變出其他的姓來,比如王姓、張姓、吳姓、周姓、楊姓、李姓、胡姓、朱姓、林姓、鄭姓、郭姓等等411個姓,換句話說,只要現在人的姓姬或者姓這411個姓中的任何一個,很可能就是黃帝的直接後人。

    現在姬姓的名門望族在河南省的南陽市及山西省的太原市。

    炎帝本姓姜,號神農氏,由於炎帝族內分支較多,因此又有魁隗氏、連山氏、列山氏的說法,炎帝因為起源於姜水而得姓,姜姓就成為炎帝的姓。

    姜姓最早也最有名的人物是姜子牙,輔佐周武王滅商後,姜子牙被封在齊國為諸侯王,之後姜姓在齊國大地生根發芽,代代衍生,之後姜齊被田齊取代,姜姓後人開始逃離齊國,分散到各地。

    之後姜姓也演變出一系列其他的姓,比如有呂姓、章姓、高姓、齊姓、許姓、謝姓、紀姓、方姓、文姓、丘姓、盧姓、淳于、東郭等等102個姓,也就是說,只要你的姓是姜,或者是這102個姓中的任何一個姓,你就有可能是炎帝的後人。

    華夏族又被稱為炎黃子孫,其實炎黃子孫的祖先不僅僅只有炎帝和黃帝,還有蚩尤,蚩尤雖然與炎、黃二帝的戰爭中失敗被殺,但蚩尤領導下的九黎族大部分投靠了炎黃二帝,也一道成為炎黃子孫的祖先。

    據史書記載,蚩尤姓姜,與炎帝出自同一氏族,並且最早就是蚩尤與炎帝發生戰爭,炎帝戰敗才向黃帝部落救援的,然後才是炎黃二帝聯手打敗了九黎族的蚩尤,因此蚩尤與炎帝很可能就是同宗同源,只是出於內部爭鬥才會發生戰爭。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蚩尤的後人與炎帝的後人應該是一批人,而且因為蚩尤與炎帝同為姜姓,因此姜給的現代人,和由姜姓演變而成的102個姓也可能是蚩尤的後人。

  • 10 # 豹眼看歷史

    鄙人不貴姓王,闆闆正正黃帝的後裔。

    黃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1-2] 。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據說他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後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居軒轅之丘(今河南新鄭),號軒轅氏,建都於有熊[1] ,亦稱有熊氏。也有人稱之為“帝鴻氏”。[3] 史載黃帝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

    我不敢說老祖宗扯淡,只能說後人在扯淡。

    黃帝活了一百一十九歲,也就算了,四千多年前的事,生卒年還整得這麼清楚,反而是讓人吃不準。

    這個就先不管了。

    黃帝共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有姓。

    這十四人一共分得了十二個姓,分別是:

    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另外,青陽、蒼林與姬同姓。

    黃帝生長子玄囂(少昊),玄囂生蟜極,蟜極生帝嚳(姬俊,高辛氏)。

    帝嚳元妃有邰女姜嫄,生后稷,教民耕種,是最早開始種植稷、麥的人。

    后稷,周部落的始祖,姬姓,名棄。

    后稷傳到姬昌,為商朝西伯侯。武王伐紂,建立周朝,史稱西周,尊姬昌為周文王。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導致犬戎入侵被殺死。

    看來祖上也很會玩哦,只不過玩得有些大。

    前770年,廢太子宜臼被立為王,是為周平王,定都洛陽,史稱東周。

    東周傳十一代,就到了周靈王,姓姬,名洩心。

    周靈王有二子:長子太子晉,次子王子貴(姬貴)。

    自華胥氏至太子晉共四十五世。

    華胥氏,最早見於《列子·黃帝》。相傳是母系氏族社會一位傑出的首領,是伏羲與女媧之母。

    伏羲後裔少典,生炎帝神農氏和黃帝軒轅氏,是炎黃子孫的共同始祖。

    從華胥氏傳四十五世,到太子晉。

    太子晉(前565-前549), 姓姬,名晉,是周靈王姬洩心的太子,人稱太子晉。字子喬,又稱王子喬。

    周靈王是東周一個平庸的帝王,但太子晉卻口碑極佳,年紀輕輕就開始以太子的身份輔佐朝政。

    周靈王二十一年(前551年),谷、洛二水氾濫,王宮也受到洪水的威脅。

    在治理洪水策略上,太子晉與周靈王發生了分歧。

    周靈王準備採用壅堵的方法,太子晉用鯀治水失敗的教訓批評周靈王的治水計劃。

    由於忠言逆耳,批評過於尖刻,周靈王一怒之下將太子晉廢黜為庶人。

    太子晉被廢黜後,內心苦悶,不到三年就憂鬱而終,年僅十七歲。

    《列仙傳》記載,太子晉死後,有人見過他乘坐白鶴出現在緱氏山之巔。後世有“王子登仙”之說。

    太子晉卒後不久,靈王駕崩,太子晉的弟弟姬貴嗣位,是為景王。

    周景王任命太子晉的兒子宗敬為司徒。

    宗敬看到周室衰微,天下將要大亂,便請老致仕,避居太原。

    時人仍稱呼為王家,遂以王為姓,成為太原王氏始祖,而尊太子晉為系姓始祖。

    宗敬的後裔,瓜瓞綿綿,人才輩出,成為太原的著姓。

    王氏十八世孫(有史料是十六世孫)王翦公及其子王賁、其孫王離,祖孫三代都是秦朝的大將軍。

    秦二世胡亥橫徵暴斂,名不聊生,陳勝、吳廣揭竿而起,項羽、劉邦響應。

    王離公率軍與項羽戰於鉅野,兵敗自殉。

    王離公長子王元為避戰亂,遷往山東琅琊,是為“王氏琅琊祖”;

    王離公次子王威仍居山西晉陽(太原),是為”太原王氏祖“,兩漢時曾為揚州刺史,其子孫散居各地。

    九世孫王霸公重返故里,遷徙太原。太原王氏成為望族。

    我理解的是,無論太原王氏還是琅琊王氏,都源於太原王子喬的後裔。

    今天所說的太原王氏還是始於王離公次子王威公,與琅琊王氏同源同宗,但好似不該說琅琊王氏出自太原王氏。

    是否正確,敬請宗族明白之人斧正。

    我們的家譜沒在身邊,從網上查閱,我們這一支王氏,是在洪武十五年(1372年)來到山東這個小縣城的。

    但感覺不是,理應還晚,記得好像是五百多年,是嘉靖年間的事。

    現在已經是二十幾世了,祖祖輩輩以務農為業。

    現在混得連幾畝地也沒啦。

    整天就琢磨如何回去弄幾畝地伺候一下,也算不忘本哦。

    不管目前如何,畢竟祖上也曾經闊過。

    無論走到哪裡,介紹自己時不用免貴,更不必自稱賤姓,也就剩下這點身份了哈。

    記得以前,每逢春節,老人們都是在大門貼上“太原世家”的對聯。

    村裡有戶別姓人家,看到我們這麼寫,也跟著貼上“太原世家”。

    老王家的人跟他們理正,人家還不服,說“你們有啥了不起,你們能貼,我們咋就不能呢”?

    這個還真不行,我們能,你們還真不能。

    也就只有這點驕傲了哈。

    現在,每到春節還時不時拿出來當個笑話說說,增添點節日的氣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理解古人所說的文人相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