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今古雜壇
-
2 # 年輕人老王
文人相輕,出自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文人相輕,自古而然”。是指古時文人墨客,互相看不起彼此的作品。《典論·論文》裡指出文人之所以相輕是因為“夫人善於自見,而文非一體;鮮能備善,是以各以所長,相輕所短……斯不自見之患也。”簡單的說在封建主義社會,等級森嚴,通往錦衣玉食,達官顯貴的路要麼靠祖輩蔭庇,要麼就得靠讀書考取功名。作文章本來就千人千面,各抒己見,學無止境,知識的遮蔽性沒有幾個能夠領會,自然流露出那種高傲而酸朽之氣。
古往今來,文界由於互相輕視而引發的紛爭多如牛毛,有的甚至釀成悲劇——如宋代的司馬光、王安石和蘇東坡就互相傾軋了大半輩子,而秦代的李斯甚至囚禁並逼死了老同學韓非。晚唐詩歌大家杜牧曾詆譭白居易元稹,李清照也曾攻擊過蘇軾等等。
按照魯迅先生的說法,文人相輕的原因主要有三,一為自卑,二為自高,三為批判。當兩個或多個文人聚集在一起的時候,那麼當一個人的才華比自己高,那麼就會使之產生一種自卑情緒,這種自卑情緒就會導致一種嫉妒心的滋生,然而正是因為有了這種嫉妒心,所以文人的相輕便也產生。
-
3 # 石頭與魚
文人相輕是封建社會遺留下來的一種壞習氣,指的是文人之間相互輕視、貶低的不良習氣。
文人相輕這是自古以來的一種現象,正所謂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說的也是這麼個意思。
文人相輕的原因是多方面,這主要與中國的文化傳統有關。
首先,在秦漢之後,中國形成了大一統的局面,文人失去了朝秦暮楚的自由,只能取悅權貴,謀取一官半職,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必然存在競爭,畢竟統治者不需要那麼要的文人。這種競爭主要是以政治陰謀,相互打擊為主。因為不會產生直接致死的因素,所以這種陋習得到延續和成熟,形成一種文化現象。
若是現代,文人之間相互看不起的狀態是因為他們刻薄嘛?或者是因為他們圈子封閉導致的圈外人的刻板印象嗎?應該不是這麼簡單吧,因為文人這個圈層也並不封閉,他們的思想是會記錄成冊成書出版的,他們樂於交流並善於深刻思考,所以刻薄古板應該並不能解釋他們的“文人相輕”。“文人相輕”並不是因為刻薄或者圈外人的刻板印象,他們真的會有相互鄙視的狀態,那是源自他們對事物內在運轉規律的深刻思考。
-
4 # 一憶一
個人覺得不僅僅是古代有這種情況,在現在這種情況是普遍的。
文人包含面很廣,比如詩人,作家,評論家都屬於文人範疇。但是總體上來說就是讀書的人都叫文人。文學創作存在差異性,其中受到靈感,天賦,等客觀與主觀上的因素的影響。文學作品的創作是一個及其複雜的過程。自然而然文人與文人之間的鬥爭就不斷的產生。比如學派上的鬥爭,政派的鬥爭,思想上的鬥爭等等。
所以文化上的事情,文人看不起文人這個也算是一種常態化吧!畢竟文化上差異化是沒有評判標準的。
文人相輕,這句話後面還有一句“武人相重”
武人相重這句話很好理解,武功靠力氣,靠技巧,不服就肝,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一溜,真刀真槍的來一場,那麼勝負就見分曉了。能動手絕對不嘰嘰歪歪。不服就打,打到你服。這就是練武之人互相尊重。不似文人那般文縐縐的。
文人的文學創作,其實也是一個過程,從看山是山看水上水到還是看山是山看水上水。這是一個複雜的過程,不管是那種文化搞來搞去就是一些本質上的東西。由於差異化才導致了文人相輕,這也算是一種惡習吧!
回覆列表
指文人之間互相看不起。
【典故出處】: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文人相輕,自古而然。”文人,指有文德的人;相輕,指互相輕視﹑鄙薄,文人相輕則意指文人之間互相看不起。《典論·論文》裡指出文人之所以相輕是因為“夫人善於自見,而文非一體;鮮能備善,是以各以所長,相輕所短……斯不自見之患也。”
文人互相輕視,自古以來就是如此。傅毅和班固兩人文才相當,不分高下,然而班固輕視傅毅,他在寫給弟弟班超的信中說:“傅武仲(傅毅)因為能寫文章當了蘭臺令史的官職,(但是卻)下筆千言,不知所指。”但凡人總是善於看到自己的優點,然而文章不是隻有一種體裁,很少有人各種體裁都擅長的,因此各人總是以自己所擅長的輕視別人所不擅長的,鄉里俗話說:"家中有一把破掃帚,也會看它價值千金。"這是看不清自己的毛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