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裘承信微讀道德經
-
2 # 我行吾素2019
如果君王定義什麼叫美,全天下的人都會趨向於美的一端,這樣就會造成兩端失衡,而天道規律是保持左右兩端對立平衡,所以會在醜的一端加重,所以等量的醜就會出現。
所以你越是想要美而為之,就越會出現相反的東西。所以在這一章,無為,是不要執其一端而為。
-
3 # 寧靜的愛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聖人明白一個基本的道理:透過人類現有的感知思維所做的任何動作對整體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都是有害的。因為人類社會的文明發展史是一個自我毀滅的過程,人類文明越是進步,離毀滅就更近了。
-
4 # 使用者62001428672
我個人理解的是,老子勸解君主如何成為賢明的聖人,治理天下,管理百姓!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無為就是不妄為,不要讓私慾來主導自己,要理智的處理自己的事物,這樣才能讓事做到公平公正公開,而不是桌子底下行苟且之事!這樣才能起到教化百姓,調和天地萬物,讓百姓發自內心不會做出有損公義的事,只有君主身體力行踐行無為之治,天下才能大治!而不是誇誇其談,用政治手腕或者武力威懾來延續統治,這是不會長久的!
-
5 # 半坡居士趙武寧
這和老子的辯證法有關。道德經裡面有一句話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在老子眼裡沒有絕對的壞人和好人。《道德經》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打個比方,你在街上看到一個老人比欺負你救了他。你走了沒人知道。這就是我們說的做人要陰德,而你卻把做的好事都讓大家知道。最後成了名人。或者說你做好事就是有目的性,要麼就是比某些機構結果利用了。老子反覆講道法自然,更講不尚賢使民不為盜。
-
6 # 水滴紋繡
原文: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直譯:
因此,聖人用無為的方式處事,實行不言的教化。
註釋:
聖人,老子心中理想的具備良好德行的統治者。
無為,不妄為,順其自然,無為而治。
不言,不用言辭,不亂髮號施令。
出處:
句出老子《道德經》第二章,是老子提出的治國思想。
-
7 # 張呵呵2
處事,行教。不為之事就不需要主觀引導,刻意改變的事,如夏天去游泳,水溫適中,很自然,但要冬天游泳,叫有為之事,你就的燒水升溫,保暖防護,故如此一個小小的慾望會消耗你很大精力,財力,還有時間。普通人乾的有為之事比比皆是,因此勞心勞力不得善養,善終。不言之教,同理,就是不需要刻意說服,主觀灌輸的教導,教育,和引領。每個人的認知,領悟,感受,和善長是不同的,同一道理並不同時在同一地地適合所有的人,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地點對同一事物的認知是不同的,靠說與教無法快速提升,靠的是思與行,悟與踐。所以教發生在對方思與行的過程中,就是同頻道當中,否則不但無功,反爾有過。如孔子基本做到不言之教,老子做到不為之事。不同弗。
-
8 # 殘月
聖人處無為之事就是說做事不要刻意去做,而是要順應自然和時代需要去做,切不能違背自然規律和歷史必然去做,行不言之教就是說行為比言教更重要,正所謂“不做語言的巨人,行為的矮子”,聖人是人,為什麼稱聖,就因為他的所作所為一般凡人是達不到的,聖人的境界是人類思想的高峰,如此而已。
-
9 # 徐敏豪大詩人
上聯,民主共和
下聯,率先垂範
橫批,1.全書主旨,道德經全書主旨為民本無為,在天道地德人倫三序中,聚焦人倫,即國家公共事務治理,訴說天道地德,皆為人倫敘述奠基鋪墊,崇尚伏羲演易天人合一順天應人順昌逆亡,炎黃天下內經天下為公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堯舜禪讓聖賢治理舉賢任能野無遺賢,民本無為為民主共和雛形奠基,啟蒙肇始,古希臘,古斯巴達,古亞歷山大,古羅馬,歐洲文藝復興,世界人類現代共同文明,確保中華民族作為四大文明古國唯一倖存,因文脈未斷,國土保持相對完整。反觀因文脈斷裂,古埃及輝煌不再,古巴比倫分崩離析,古印度四分五裂,可見,道德經對中國對世界人類發展居功至偉。2.何為無為,即作為國家民族公共事務管理者,必須提倡行知人人平等,為天地古今蒼生歷史時代民眾聽風發聲代言代行,必須民主共和,必須聖賢治理舉賢任能野無遺賢無私禪讓,才能宗旨為民為民造福,確保民眾衣食住行安居樂業國泰民安天下歸心,而非相反,否則,必遭天譴日暮途窮禍國殃民,古今中外概莫能外。3.何為不言,李耳說天地不言,行不言之教,李耳也有時代侷限,畢竟他生活在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急劇轉型變化時期,伏羲炎黃堯舜時期,離他已十分久遠,從中國奴隸社會開端的夏代距離他逾千年,奴隸社會在歐洲稱之為中世紀,是人類社會史最黑暗時期,在古中國亦然。當時對科技的認知有限,誤認為天地無言,實則不然,風雲雷電冰霜雪雨江河湖海飛禽走獸人類吶喊,皆為天地聽風發聲代言代行,李耳所說的聖人即國家民族公共事務管理者,行不言教,旨歸率先垂範身先士卒,身教重於言教言傳,更不能口是心非心猿意馬寬己嚴人,亙古至今,詩言志,作為國家民族公共事務管理者,必須為天地古今蒼生歷史時代民眾聽風發聲代言代行,才能不辱使命天下歸心名垂青史彪炳千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回答完畢。
-
10 # 問本
無為不是不為,而是不瞎折騰!不言不是不說,而是簡單易行!
翻譯:制定規則的明白人不隨便折騰事(比如朝令夕改、逆行倒施)、用簡單易行之法推行和教化(比如三綱五常、春種秋收的節令、三字經)
-
11 # 從煙火聲裡醒來
什麼叫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個人淺見:無,萬物之母,故無為,就是萬物之母的作為,或者它的智慧,道生萬物,構成一個和諧的整體,無為所體現的就是對全域性的掌控,摸著石頭過河的決不能稱為聖人,聖人總是把事物的首先末後的發展規律都摸清楚了才開始動手作!這大概就叫處無為之事。或者叫跟著道學習做事!道可道,非常道,聖人行不言之教,大概的意思就是聖人的教導不會很死板的,說一就是一,說二就是二,正所謂正復為奇,善復為妖。智者見智,仁者見仁。道是活的,不是死的,行不言之教,只是啟發你的心智,並不能直接告訴你答案是什麼,你自己看到的悟到的什麼就是什麼!
-
12 # 醫者仁心不出世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成功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結合文章來說世上所有的思維都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善惡,長短,高低,先後,所以沒有標準的答案只有在踐行中去略知人心的善惡修為的高低。在第一章中也提到了道非常道名非常名,這裡是進一步的去解釋為什麼道非常道因為人們的價值觀不同修為的高低不同用同一個道理給不同的人講他們的認知不一樣,描述出來的世界也是不同的。所以不要去刻意講什麼事該怎麼做為什麼該那麼做,在踐行中去認知去學習能夠最大限度的讓每個人在自我認知中接受自己能夠接受的東西。一切一切的東西都在踐行中潛移默化的交給他們讓他們過得屬於自己的成功。
-
13 # 梁道然
敢為人先又無為而治,導人向善且言傳身教。
-
14 # 橫店明日哥
這是高境界,普通人達不到。聖人無為卻能無不為,不言卻能言天下。俗人有為卻有所為,有言卻只能言自己。
-
15 # 中正仁和
元亨利貞,做好自己,再說。
-
16 # 手機使用者讀書人
無為之意是為之微可稱為無,不言之教即是默而知之有默契感
-
17 # 微投機
聖人知道根據實際情況做最符合時宜的事,因為最符合時宜的事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根本無需外加力量,聖人都是根據民眾的真是意願而不偏不倚的遵從民意,這也是順風順水的是事,無需刻意力挺或嚴禁!
-
18 # 金181675177
聖人:開悟的人或者是覺悟的人
無為:空;道。
聖人為覺悟了世間規律的人,所以聖人明白,說話做事都會產生二元的對立面,所以,聖人說話、做事都會超出二元的方式;既引導事物的規律發展,而不創造一個單邊的結果。
-
19 # 劉怯之
"不尚賢,使民不爭"這段話,語出老子第三章。若想準確瞭解此段文字的意思,個人認為應放在第三章語境下來理解。
我在《時空之外·道法自然》中,對老子第三章如下認識,供參考。
老子原文: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人類不推崇賢人的標準,民眾就不會去爭奪名譽,不推高稀有商品的價值,人們就不會有非分之想;不推行容易勾起慾念的政策和措施,國民的心智就不會混亂。
因此聖人的治國理念及施政目的,就是要讓民眾保持內心虛靜,但身體卻要足夠強健,不要求志向高遠,但骨氣卻要足夠強硬,讓人民恆常處於不賣弄智巧、不追求私慾的社會環境中,使頂層精英不敢胡亂作為。
當全社會普遍樹立起尊重規律、遵循規律的風尚,社會治理就會非常順暢(為無為,則無不治)。
可見,解讀老子,切忌望文生意。比如"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一段,放在全章甚至全文的語境下,邏輯關係映射出的,是老子在強調心要虛,虛,是虛靜,是欲求少;腹要實,實,是強壯,是要健身,要把身體鍛鍊得棒棒的;志要弱,弱,是務實,是追求做得到的目標;骨要強,強,是強硬,是要有正氣要有骨氣。若望文生意,很容易就會曲解老子的本意,比如老子倡行的無為,千百年來主流解讀均錯解為"不作為",其實老子的無為,其目的是無不為,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不要幹違背規律的事,行事要順應大勢,達到把該做的事輕輕鬆鬆就辦完的目的,這才是老子的"無為而無不為",這才是老子的"無為而治"。
所以讀老子,最好通讀百遍,其義自見後,再來逐段或逐句逐字理解。
以上純屬個人愚見,謹供參考。
-
20 # 靜虛4
這裡面有個標點符號問題,道德經原著是沒有標點的,如果按這個標點,很可能讓人以為老子的觀點有消極因素,其實我認為老子的原意應該是,君子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就是講君子在做事前,心靈慾望和認知處於無的狀況,再去做事,不先入為主,不刻求結果,只管按規矩將每件事做好,不用說教自然教育於人。
回覆列表
“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出自《道德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讀:當天下人有知識的時候懂得分辨是非美醜善惡的時候,那麼,一切紛爭醜陋的罪惡就開始了。當天下人都知道什麼是善的時候,那麼,善已經被知道,被發現,善已經是在相對的規律裡了,相對的規律是相對存在,是善與不善同時存在,比如: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所謂的宇宙規律就是能量在運動中所產生的相反的兩個力量,以運動的慣性互相保持平衡形成規律,一旦其中一個力量消失,另一個力量同時消失,(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就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萬物皆善,萬物皆能。萬物的形體就是宇宙的能量在運動的過程中所產生的一種現象,這一種現象忽隱忽現,若存若亡,如莊子所說“白駒過隙,忽然而已”,所以,宇宙中的所有的一切都是Phantom,沒有一樣是永恆的,只是規律,道路,過程,萬物都是芻狗,都是替代品,其目的就是為了到達更好、更美的永生之地。
老子在第二十九章就說:“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天下是神的工具器皿,神要創造的是美,美才是最終的目的地。聖人(善)深諳其道,所以,在相對空間裡的所有的一切東西,善(能量)一點都不要,不留戀,只是默默無聞地努力工作。
處無為之事。處,處理,處置。無,無名。真理的原始狀態。無為之事即真理所要做的事。真理是標準,公理,規律。所以,善(能量)就是拿者真理的標準,按照真理的標準辦事,比如,數學,圓規與曲尺,拿著真理的規則建設整個天地萬物,生出萬物、滋養萬物,但是,不站佔有萬物,萬物自生自滅,能量(善)不在萬物的身體上永久居留。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正是因為能量一直向前運動,從來不在一個地方停留,所以,能量守恆,不會增加,也不會減少。
真理無為是把自己化作數學的公理、宇宙的規律,天下的標準。行,就是善的行為,善的行為就是根據真理不言的教導,在相對的規律中作公正的選擇,自強不息,為而不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