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個愛玩石的人
-
2 # 景新書法學館
書法的學習必須選擇用繁體字這是必須的,這一點會牽涉到書法與寫字的關係,前期中小學生的學習基本是建立在規範字的書寫上,它的要求,無論是用筆結構還有章法相對於比較簡單,又因為中小學生書寫的基本上都是運用硬筆書寫,加上書寫工具的限制,根本沒有辦法表達書法藝術方面豐富的內涵。書法的學習必須從古帖開始,而古帖上的基本上都是繁體字,書法的學習要繼承傳統,所以用繁體字創作也是書法藝術創作一個必要的前提。所以無論是以前的大家,或者是現在的各類書法展覽,無論是哪種書體,都必須用繁體字。
-
3 # 書法有云
練習書法是不是必須選擇繁體字?練習書法最好寫繁體字,因為書法的學習離不開臨摹古代碑帖,而古代碑帖都是使用繁體字書寫的,為了學習方便且繁體字的讀寫也是書法學習的一部分,因此,練習書法最好選擇繁體字。
圖片:大道帖
一、繁體字
繁體字其實就是字型演變由隸書到楷書的字型,之所以取名繁體字是相對於簡化字而言的。
楷書在漢末出現,經過魏晉逐漸成型,到唐代集大成達到巔峰,自此後就沒有質的改變,有的也只是書寫風格的不同。
直到中國解放初期,為了改變大部分漢字筆畫多不利於學習的特點而進行了簡化,文字的簡化並非由現代文字學家等工作人員進行創作,而是從歷代書法碑帖中選取簡寫的字來替換,特別是在行書、草書等的字型中。
書法的學習,其本身就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因此,會讀會寫繁體字是學書者最基礎的要求。
圖片:啟功 書法
二、簡化字
簡化字是官方公佈的簡體字。通常指《第一批簡體字表》、《當用漢字表》、《簡化字總表》的字,有時也包括《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圖片:李叔同-篆書屏
綜上所述
文字的發展規律是由繁至簡,而書法是基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學習書法對於文字學方面也是需要涉及學習的。
-
4 # 孫溥津KONGYUAN
練習書法是不是必須選擇繁體字這個問題,是在出現一簡字以後,經常聽到的議論。大部分意見傾向於尚古,遵循古人的模範;也有一些人推崇創新,順應時代的發展。站在不同的角度,產生“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這一文化現象。
這一現象不只是在當下,估計將來也會一直存在下去。我們暫且不管是公有理還是婆有理,先來看一看一簡字的簡化規律。儘管我對一簡字的簡化規律知之甚少,在文字學研究方面更是膚淺的很,但經過幾十年書法的學習,在具體實踐中,零星也窺探到了一些點滴規律。
在一簡字的簡化規律裡,有一種簡化渠道,就是當時的文字學家們,透過草書的簡化成為一簡字的楷書,應該是以章草和今草為依據,狂草因為主要書寫性情,不會以它為標準。這一類字主要是選取那些常用字,而對於那些不常用字就不做簡化處理,保持原樣,基本情況應該是這樣的。這裡也有例外,比如“師傅”的傅,應該是常用字但沒有簡化,而到了二簡字時,才把它簡化成了“付”,後面我還要談到“傅”字。
下面我試舉三個漢字請大家參閱。
這三個字分別是傳(傳)、傅、溥,一、傳字的草書就是一簡字楷書傳字的寫法。傳字連筆的寫法,在社會上普及很廣,只要是把這個字書寫快了,就是傳字草書的標準寫法。請看下圖。
二、傅字的草書跟傳字很相像,區別只是在字的右上加一點,這一點很重要,沒有這一點就是傳字了。如果按照草書簡化的規律,傅字的簡化字應該是“傳的右上加一點”才對。請看下圖。
三、溥字的草書跟傅字也很像,也是我名字中的溥。溥這個字不常用,沒有簡化,並且,許多人不認識,從孩提到現在,經常遇到有人讀錯,每次我都要解釋,這是末代皇帝“溥儀”的溥字。溥字與傅字草書的區別就是偏旁,一個是人字旁,一個是三點水。如果把溥字按照草書的樣子簡化,估計認識的人更少了。這也是我書法作品落款長採取行書的寫法,迴避草書寫法的緣由,當然,這一做法多少有些虛榮心在作祟。請看下圖。
透過以上三個字的舉例,簡化字並不是全部漢字的簡化字,只是現行漢字中的一部分,是歷史遺留的問題,沒有必要在書法作品上書寫簡化字,書寫簡化字也不能代表漢字全部,那些沒簡化的漢字就是繁體字。
更重要的是,書法作為中華民族引以為傲的國粹,承載著厚重的傳統文化,古人留下的書法遺產,是一筆豐富的礦藏,待我們這些後來者,有志傳承的人們去挖掘和開採,繼承和發揚光大。
在學習古人的優秀遺產時,不管是金文漢簡,摩崖碑碣,法帖尺牘,都是這棵參天大樹的一部分,都要虛心學習,參透悟透。儘管一簡字也是這棵大樹的一部分,但我認為還是應該注重主幹,保持純正的血脈而不斷地去繁衍。如果誰有能力,也未嘗不可把現行的一簡字統一做一下歸納整理,也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
書法藝術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失去了其實用性,而向著裝飾性邁進,不能因為這一趨勢而成為某些人,因為文化素養欠缺而提倡書法作品使用簡化字來達到通俗易懂的作用,這是本人所反對的。
最後,引用蕭衍《草書狀》中的一句話來作為結尾吧。“~百體千形,巧媚爭呈,豈可一概而論哉!皆古英儒之撮拔,豈群小、皂隸之所能為?”
一家之言,有不妥,請教正。
-
5 # 藝術中央
學習書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藝無止境,能夠貼切的說明書法的魅力所在。
對於學習書法的人來說,首先是從碑帖入門,碑帖都是古人所書,所以在學習的時候自然而然的就是先接觸的繁體字,建國後中國才進行簡化,就是我們現在常用的漢字,但是建國後還沒有書法家能和歐柳顏趙等相提並論的人,所以書法臨帖或者描紅都是從古代的繁體字開始。
至於要不要從簡體字開始,其實練習書法學習的是章法,簡體和繁體都有間架結構,大同小異,寫好繁體字也能寫好簡體字,反之亦可。
還是那句話,目前咱們學習書法是以古為師,自然接觸的多是繁體字,但是古代人也在一直的漢字簡化,蘭亭集序中就有簡化字,所以不用太多糾結。努力堅持練習,都會有不小的收穫。
-
6 # 嶽芳玲
書法是一種技能,是完全可以透過長期的訓練就能夠練成的技能。
書法的好於壞和字的筆畫結構有關,與字的繁簡是沒有關係的。只要你把書法的筆畫練好了,你想寫什麼樣的字都是一樣漂亮。
在此我想舉一個練太極拳的例子。有人按照太極拳的套路來練習,把太極拳打得是非常妙,可是他一遇到對手就不行了,別人問他為什麼,他說,那人不按套路來。
從這個例子裡面我們可以得到一些啟示,不管你練的是什麼,都要學習裡面的精髓,而不應該只學習套路。練習書法也一樣,練書法的精髓,這樣的話,不管你以後是寫繁體還是簡體,都會手到擒來!
-
7 # 憨山
練習書法不是必須選擇繁體字,而是最好臨習古代書法名家碑帖。因為古代名家碑帖都是繁體字構成,所以最好先按照古代名書法家碑帖的繁體字練習;一來因為繁體字筆畫多,章法佈局中會起到很大的輕重平衡作用。等掌握古代書法家章法佈局中字與字之間的輕重疏密關係後,可以用簡體字嘗試創作。
-
8 # 貴裕山人
練習書法,一般所選擇的字帖絕大多數都是繁體字。因為古帖上的文字有相當一部分是異體字,和今天的簡化字有所不同。
-
9 # 逸筆樂享
書法是中國的國萃之一,是中國獨有 的藝術。他以漢字為載體。而漢字又是從甲骨文發展而來。在漢字的發展階段,繁體字正是古人生活的階段。而這些古人對書法藝術作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學習書法就是和古人交流,是站在古人的肩膀上,去體驗書法的奧妙。所以練書法要寫繁體字。
按說年末,大家議論最多的應該是錢。沒想到出了個小熱點,說起了繁體字。這是好事啊,日子過成什麼樣兒,文化都有人關心。
起因,是教育部對年初的一項提案《關於在全國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的提案》做了迴應。該提案大意是:簡體字有損漢字含義和審美;我們的近鄰日、韓、越等廢除漢字後,結果自己的史書都看不懂;港澳臺地區,以及海外華人,都在用繁體字,繁簡不通,人為割裂歷史、族群,等等。教育部的迴應也挺有意思,先說文字應該便於使用,又說認識繁體字的人不少了,沒必要再進行識讀教育,最後說簡體字是依法使用。總之,很客氣地回了。
對於繁體字,民間倒是有不同的看法。反對使用繁體字的理由,基本就兩條:一條就是繁體字筆劃太多,要恢復使用的話,等於抬高了文化的門檻,可能會有很多人被擋在門檻之外;另外一條是,若開課學繁體字,必然會大大加重學業負擔。想想也對,古代的小孩,讀個聖賢書就行了,現在小孩還得加上數理化外,還有各種有的沒的學習班,累劈了。
民國那陣其實更激進,魯迅、錢玄同等等文化大家,都表達過廢除漢字的意願,儘管他們自己都是以字為生的。原因,也無外乎是漢字複雜,門檻太高,不利於文化普及。
當然挺繁體字的文人也有不少,例如剛剛過世的流沙河先生,曾經寫過《正體字回家》。他堅持稱“繁體字”為“正體字”。印象最深的,是他講每個漢字都有故事。例如“遲”字,原來是“遲”,取犀牛緩行之意,簡化成了“遲”,看不出來這層意思了,“便無所取”。這也算是文化斷裂吧。
《正體字回家》
要我說,繁體字就是好看,有一種美。漢字起源,象形會意,最早都是從畫過來的,能不好看嗎?全世界的文字,基本都是字母化,沒有那個漂亮勁兒,字裡行間,也沒那麼多說頭。再加上我媳婦學歷史出身,我手裡拿本史書看,繁體字豎排的才行,要是拿本簡體字橫排還帶白話翻譯的,那就會被嗤之以鼻,覺得這位太業餘。所以,最近幾年,看繁體字越來越順眼。
但有一樣,我覺得簡體字和繁體字不是對立的、有你沒我的關係。想當年我剛上小學一年級,就是因為書上都是簡體字,我語文才學得好,而語文老師又是班主任,還挺喜歡我,這才激發了我學語文的興趣。後來想想,要是繁體字,我可能就沒有那麼好的成績,老師也不一定那麼喜歡我,我一個小孩兒,學習上可能就沒戲了。
對於小孩來說,什麼課目一開始很重要,一下有興趣了,以後就學下去了。後來我外語就沒學好,不是沒下功夫,用時最多了,但沒轍,不敢開口說,也就老記不住那些字母的排列組合,死記硬背又覺得無趣。我總是想,要是按照民國時期那些先生們說的,把漢字廢了直接拉丁化,我就完了。
太繁不行,字母也不行。簡體字恰好,讓我入了學習的門兒。這得感謝簡體字。對我個人而言,有了簡體字,才有了後來的繁體字,就這麼個路徑。繁體簡體,都有優點。
可簡體字也確實存在問題,字的簡化,實際上就是演變,就會出現流沙河先生所說的資訊丟失。原來文字所承載的內容沒了。比如最簡單的一個“田”字,上古時期就有很多種寫法,其一和現在一樣,方框裡一個十字,別的寫法,就是方框中兩橫一豎、兩橫兩豎等等。前者是指“田獵之田”,可以打獵的,後者才是指耕種之田。都統一成“田”後,這種區別消失了。再比如“國”字,最早寫法也不同,“國”指的是天子控制範圍內的國土,又叫“內服之國”,另一種寫法是“或”,指的是諸侯控制的範圍,稱“外服之國”。後來,這個區別也消失了。簡化成了“國”之後,那就真看不出原來的意思了。以上,都是我從社科院古文字專家馮時先生的書《文明以止》裡看來的。
不過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田”也好“國”也好,它們的變化和資訊丟失,都不該簡體字背鍋,因為早就變了。這說明文字一直是在變化之中。這種變化有的是自然的,諸侯分封維持不住了,搞郡縣制大一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了,“國”和“或”也就不用區別了,什麼你的我的,都是皇上的呀。有的變化則是因為行政推廣,比如秦始皇統一六國文字。字的寫法和內涵,不變化是不可能的,變化是必然的,快慢而已。這些,最好順其自然,沒準幾百年後科技發達了,大家都量子交換了,互相哼哼著就把事兒說明白了,那還用得著繁體字嗎?簡體字都用不著了。現在不還有信“量子讀書”的嗎?你說信這個的人,就不用認字兒了吧。
但有一條,一定要有認得繁體字的人。繁體字那麼美妙,故事那麼多,湮滅了真是太可惜了。除了研究文字的專家文化人以外,就算是一種時尚輪迴,普通人去認上幾十幾百個繁體字,也是件好事。漢服不都回潮了嗎?探究歷史文化嘛,利於全世界華人交流,意思全對。我記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還有許多店招、品牌以及圖書封面使用繁體字呢,百花齊放顯得特繁榮。後來一律禁止,在生活中就斷徹底了。
有一點要說的。文字的演變,無論讀音也好,還是字形也好,一定要慎重,不能隨便一個檔案就搞定,“林蔭道”就成了“林陰道”,“確鑿(作)”就唸了“確鑿(早,二聲)”。文字變化這事,從眾可以,不能從錯。從簡可以,不能從醜。權威認定變化之前,至少調查一下,討論一下吧?好歹有個程式。隨便就改了,稍微有點文字潔癖的人,就噁心一輩子。
再往下說,就得說說書法了。現在上點歲數的人,不少喜歡練練毛筆字。往大了說,萬一成名成家還能賣錢呢?往小了說,字沒人認,自己自娛自樂陶冶個情操也行啊。這就特別需要繁體字了,因為毛筆寫出的字,筆劃多的比筆劃少的好寫點,繁體比簡體好看,還顯得檔次高。書法和繁體字相關。有人練書法幾乎是從零開始的,小時候確實沒打基礎,所以繁體字也沒搞清楚,“玖球天後”麼。
魯迅手稿
真想讓繁體字有傳承,或者不說這麼高大上,真讓自己顯得有傳統文化薰陶、體面,我覺得還是得從小讓孩子們練練書法。也不是說練到什麼程度,寫得別歪歪斜斜就行了。達到這個程度,有幾個月即可。現在好多姑娘長得漂亮,一寫字,麻煩了,就算飽讀詩書,也給人一種沒文化的感覺。說事都用手機電腦做PPT,手寫的機會少,可您籤合同辦貸款總要簽字的吧?萬一長大了,前途似錦當了領導、明星、主持人呢?總有留墨寶的機會。給人題了字,掛牆上了,鑲門上了,刻石頭上了,拍照片了,當面人誇,那是討好,背後一定笑話你不讀書。
所以說,與其讓學生上課學繁體字,倒真不如讓學生練書法,也不用非得到舊社會學生的程度,紅模字描幾本就行,再簡單,寫寫硬筆,就一個學期。沒興趣了也夠使,有興趣了再往下鑽研,看看字帖,繁體字的好自然就進心裡了。
-
10 # 雅量72
不是必須,但以繁體為佳,原因有兩個:
一是繁體更宜理解字魂,架構更復雜。
二是有更多字帖可臨,意味著更多風格可感受。
-
11 # 以痴為學傳統書法
不一定非要書寫繁體字 但是前輩留下來的古碑帖都是繁體字 自己得法後 創作可以用簡體字 只是在一個作品中不要繁簡體混用
-
12 # 翰墨丹青客
書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從甲骨文開始,歷代傳承,真草隸篆,各領風騷,精彩紛呈。臨帖師古是練習書法的必由之路,因此,初學者一般應以繁體字為主。但也不必過於拘泥,具體要看場合、物件、內容、字型等!但有一點,古文字(金文、石鼓文,大篆小篆等)的書寫絕對不能用簡體。如果參展的話,也最好用繁體字。另外要強調的是,在同一篇作品裡,一定要統一,不能繁簡相混!
-
13 # 數學山人行
練習書法要臨帖,臨帖必寫繁體字,這是肯定的,不臨帖怎得古人書法精華?臨帖能跳過繁體字嗎?
我覺得寫字和書法是兩回事,寫字可寫簡體,教科書用簡體,報紙雜誌書籍都是用的簡體。書法還是寫繁體,書法是一門藝術,用繁體得古人精華,顯漢字風韻,傳承中華文化。
-
14 # 逸雲齋
平時看到的書法作品,有的是通篇繁體字,有的是通篇簡體字,有的是繁、簡字相混雜。那麼,我們應該提倡那一種寫法呢?
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常會用文字記錄一些事情,以防忘卻,或作憑證,一般用簡體字,既方便又實用。我們通用的文字也是簡體字,好處是容易辨認和書寫以及更好普及。
但是,書法是藝術,是崇文尚古的延續,它的源頭是古文字,學書法臨的
帖也是古文字,都是繁體字。所以,書法作品的創作,一般用繁體字,並被廣大書法愛好者普遍接受。
但這也不是絕對的,因為表現書法作品水平的不是繁、簡字本身,而是書法者創作的作品有沒有自己的風格,有沒有創造性,有沒有深厚的筆法功底,有沒有給人以美的感受。如果是肯定的,那麼用簡體字書寫也未嘗不可。
重要的是在同一幅書法作品中,如果繁、簡體字混雜一起,那是不可取的。知道繁體字怎麼寫的就寫繁體字,不知道繁體字怎麼寫的就用簡體字。如果這樣就體現不了整幅書法作品的一致性,給人以輕浮的感覺。有的書寫者,對繁簡字沒有充分的認識和了解,錯把正確的字當成簡體字,繁體字、簡體字隨意轉換,在書法作品中結果成了錯字,弄巧成拙,給人以笑柄。
-
15 # 王瑋陶瓷藝術館
名帖都含有繁體字,練習書法必須臨帖,也就躲不開繁體字,創作就不必受此限制,以不被誤解為宜,可以使用簡化字,即使王羲之蘭亭序也是繁簡結合,譬如惠風“和”暢,會“於”會稽山陰等。參賽作品最好繁體字,免得被爭議誤傷。
回覆列表
必須。
單純書寫文稿信件可寫簡,書法作品必繁。這是傳統,不能改弦易張,一張好的書法作品,不能都繁,亦不全簡,必須有繁有簡,相得益彰。
萬物相生,孜孜不息,自然有它存在的道理。繁體字走到今天,幾乎已被世人遺忘,要記住,這和四書五經一樣,都是我們的國粹,需要我們繼承和發揚。
繁體字不繁,只要我們用心去寫,抓住規律,假以時日,就能掌握。一件有繁體字的作品,有內涵,有看點,在增加審美的同時,也彰顯漢字無窮的魅力。
還有一點,就是書家普遍忌諱的千篇一律,千字一面。一件好的書法作品,一個字不能以同樣的筆畫結構重複出現,如繁簡穿插,五體並行,是不是會更好?就像我們耳熟能詳的蘭亭,王羲之就用高超的筆法,把裡面反覆出現的”之”寫活了。
我主張寫繁體字,不僅侷限於書法愛好者,每一個黃面板、講漢語的華人都應該去接觸它,瞭解它,把全世界最美的文字,漢字,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傳統,有著雙重身份的它,發揚光大。
這是我們的榮幸,但,更是我們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