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墨小生i
-
2 # 翡冷翠的夜8
簡單說,儒家學說,是一個頗為複雜的體系,它不僅僅是一種倫理制度,還可以視為一種政治制度,也是一種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認識論等等等等。它包羅永珍,從這個層面上講,不論是哪一個人,或者哪一本書,都不能完全代表儒家文化。但孔子的學說的確可以視為是儒家的源頭,《論語》以及經由孔子刪定過的六經是構築整個儒家學說大廈的基石。後人不斷在這個大廈的基礎上添磚加瓦,加入新的學說。
先秦時代,孔子有感於當時的社會風氣太差,就提出了一個口號,希望人們講文明,懂禮貌,守規矩,共同構建一個周初時候那樣的大同社會。想法很好,可是畢竟只是想法,而且太大,孔子本人也沒說清楚具體該怎麼操作。
秦人重法家,漢初重道家。儒家學說並沒有什麼地位,秦始皇一把火把儒家的好多典籍都燒完了,到漢武帝時,董仲舒出來了,儒家很多典籍都燒完了,他也看不著,於是他就把陰陽家的學說也弄進去了,搞了個了一個“天人感應”學說嚇唬君主。漢代以前,儒家的經典只有孔子的六經,到了東漢,《論語》才被加入進來。儒家學說地位一高,原來那些持不同學說的學者紛紛改換門庭,扛起儒家的大旗,把好多其他陰陽家的學說的東西也弄進來了,為了去匹配陰陽家們迷戀的“五行”、“五味”、“五音”這些東西,董仲舒還搞出了“三綱五常”。讓這些神秘的數字更有意義。以至於更神秘的“讖緯”學說都流行起來。這些東西,孔子恐怕是不會贊成的。除此之外,那些一夜之間冒出來的大儒們,把孟子和荀子也增加到儒家的隊伍中去,還搞出了綿延千年的“今古文之爭”。魏晉時期,道家已經重新崛起了,可是那麼多儒家的知識,既然學了,也不能白學,於是魏晉的玄學裡,孔子還是響噹噹的聖人。但孔子的學說,很多都與老子、莊子風馬牛不相及啊,於是辯證法就在其中充當了重要的工具。看似如此,實則非此,是名如此。這種觀念和佛教多麼相似啊,於是乎來吧,都來吧,佛教也很快匯入了這條大河。最後,釋家與融合了儒家的道家一同演變成了至今在日本依然很盛行的禪宗。再後來,唐太宗把儒家定為了國家公務員考試的官方指定考試教材,其中還加入了西漢時期的《禮記》和戰國時期的《周禮》等書。因為儒家再一次登上了國教的位置,之前的釋道二家又紛紛改換門庭,投身於重建儒家的洪流之中,被學者們吸收利用,繼而成為了儒家的“道學”。如此一來,宋代大儒所搞得那些太極圖、心論、性說也都不奇怪了,孔子從不關心的“宇宙論”也成為了邵雍和二程、朱熹等人熱衷討論的問題,“理學”就此產生併成為當時儒家的代名詞。由於朱熹獲得了官方的認可,才第一次把《孟子》加入到儒家經典中來,還把《禮記》中的《大學》、《中庸》抽出來印成單行本,以示地位之重。孔子如果再世,大概已經完全聽不懂這些儒家在講什麼了。明代中期以後,以王陽明為代表的“心學”大肆盛行。無論是心學還是理學的大儒們,雖然與釋家和道家有著撇不清的關係,但他們大都急切地批判道家和和釋家,但卻被明末潘平格斥為“朱子道,陸子禪”,但是恐怕去掉了朱陸和道禪的、一個純粹的儒家真的存在嗎?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
3 # 秦右史
答案是不能。孔子是早期儒家文化(Confucian thought)的創始人,但其思想不是儒學理論體系的全部。
孔子之後,儒學經過了幾次大發展,形成了具有嚴密邏輯與理論體系的學說。戰國後期韓非子在《顯學》篇中說:
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 故孔、墨之後,儒分為八,墨分為三,取捨相反不同,而皆自謂真孔墨。
由此可見,在孔子去世後不久,後學就分化為多派(至少八派),這距離孔子去世不超過五十年,思想的分歧與學說的導向已然非孔子所能預測。
除了子思、孟子、荀子以及漢代以董仲舒為代表的儒家改造儒學思想之外,各種命之為儒學的典籍層出不窮,最終在思想大統一之下被“儒學化”。
我們知道,魏晉南北朝的刻經,唐代的注經之風(五經通義等),到了唐代中期李翱、韓愈的“道統”說,大大鞏固和豐富了儒學的內涵。而對於儒學的繼承與改造最大的則屬宋明理學,把儒學準則固定化,興八股,至此儒學逐步走向心性之學和經世之學的二元對立。
儒學從此成為無孔不入的社會準則,三綱五常,天理人慾不相容。之後心學之興和清學(漢宋之爭,今古之爭),只是儒學的夕陽餘暉了。儒學越往後,愈發層累地造,體大思精,逐步成為一種經學與哲學論辯體系。而與政治的緊密結合,又成為入世的處事方法論。
唐代之後,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儒學無可爭議成為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
由以上分析可見,儒學的形成一個不斷變革的動態過程,孔子作為創始人負有草創功勳,被尊為素王、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但孔子無法完全代表儒學文化,畢竟這是一個博大精深且成為古代的核心文化模式和學術傳承。物極必反,儒學一度也成為鉗制思想和阻礙進步的因素之一,其保守特性和道德上的規制,限制了自由思想的發育,到了民國儒學基本為新學、西學替代,被看作是要革命的物件。
然而,儒學的生命力在於因時而變,近些年儒學又似乎復興起來,所謂新儒家等等群體躍然民間,成為不可小覷的一股力量。
-
4 # 朱八戒CC
孔子思想是儒家文化的精華和核心,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但不能完全代表儒家文化,孔子是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儒家文化取源於堯舜時代,後經夏商周的歷史漸進,在春秋時期基本形成。勤奮好學的孔子,站在前人的基礎上,將各種有關儒家文化的史料典籍,以及民間傳說全部蒐集起來,有創造性地進行全面的總結和整理。這樣就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思想體系,自稱一派,獨樹一幟,領先於當時的諸子百家,是中國古代文化史上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
孔子的思想和政治理想,在當時並未得到統治者的重視。他只好專門從事教育,弟子三千,賢能七十二。在他之後的這些賢能,將他的各種論述整理成書,讓儒家文化有著進一步的傳承和發揚,也讓儒家文化有著新的內容和新的思想。其中有一部份弟子成為各個領域的精英,他們將所學到的儒家文化,應用到自己的事業當中,讓儒家文化在當時的社會上發揚光大。
在孔子之後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有很多,在這裡我只能說明最主要最有影響的幾位。孟子的《孟子》是儒家最為經典之一的史籍,後來的儒學者把它併為四書之一。西漢董仲舒,兼釆諸子百家,更新許多儒家文化的內容,以致出現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局面。韓愈從維護封建統治出發,推行儒家的天命論,三綱五常。宋代的周敦頤,程顥,程頤,將儒家文化發展為理學,朱熹為集大成者。王陽明標新立異,在儒家文化的基礎上創立心學,提出知行合一。
儒家文化在當今社會一直在不斷創新,與時俱進。文化的內涵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廣泛。更加博大精深,更加包羅永珍。孔子作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又是影響世界歷史100位人物中的排名第五位,在世界上有著崇高的威望。如今的孔子學院,遍佈各個國家,而各個國家又是把儒家文化與他們的文化溶合在一起,進一步地創新和昇華,形成了他們獨有的儒家文化。這既是儒家文化的走出國門,又是吸收各國不同的文化,中西結合,融會貫通。
孔子的思想不只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儒家文化不只是中國的獨有,而是全人類的共享。儒家的文化復興更加輝煌燦爛,人類各個領域和日常生活,無不打上儒家文化的烙印。
回覆列表
不能,後世把孔子尊為儒家的創始人,是因為孔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孔子之前其實就有儒家,只是不成體系而已,就像道家尊老子為始祖,但道家思想在老子之前也是有根可尋的,只是老子豐富並發展成了一種理論體系,並被弟子及後人不斷的完善壯大。孔子最大的理想是恢復周禮,在孔子看來,他所處的春秋時代太不像話,從上到下都沒個正行,孔子認為西周是最好的時代,大家都應該遵從周禮,孔子一輩子也是在為恢復周禮而奔波,但沒能如願。孔子的弟子們為了適應統治者和時代發展的需要,一直在不斷的調整儒家的觀點,比如孔子的仁,到了孟子又發展出了義,讓儒家真正揚眉吐氣,是幾百年後西漢的事兒了,在漢武帝時期,儒家出了一個大神叫董仲舒,他把儒家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以適應統治者的需要,也就是從那時候起,儒家被推上了神壇,在宋朝,儒家又出了一個大神,叫朱熹,他註解的儒家學說又把儒家推高了一步,到了明朝,又出了一個大神級的人物,叫王陽明,他再一次讓儒家揚眉吐氣了一把。當然儒家還有幾個代表性的人物,但是有里程碑意義的,這幾個人是一定要提的。綜上所述,孔子不能完全代表儒家,但後來的儒家是從孔子的思想為根基發展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