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卡耐夫的基0890

    曾記得在移動互聯智慧時代沒有到來的時候,手寫日子還是每天都在堅持,隨著時代在變革,曾經的堅持都隨著移動互聯而改變了,你們身邊還有一直在堅持的人群嗎

  • 2 # yry顏如玉

    那好厲害的,可以把自己的心聲寫出來傾訴出,不需要顧忌顧慮任何人或事,這是心裡壓力的疏導方式,也是自我肯定的自信。成長。

  • 3 # 酒吧圈

    日記在我看來是生活隨筆,將生活中的所見所聞,點點滴滴記錄下來,去發現細節,豐富生活。 融入寫作的技巧,或自己的風格,觀點。我身邊就有這樣的人,一個寫微小說,一個寫網路小說。

  • 4 # future56955

    堅持寫日記的來打個卡‍♂️

    感謝博主的提問,以下回答僅是個人觀點,希望可以給你帶來一點小小的建議

    2019年堅持寫了一年的日記,裡面記錄了我的心情,發生的事情以及一些隨筆畫,說實話也有堅持不下去的時候,畢竟現在手機軟體這麼發達,很少有人還會動筆來記錄最真實的感受和生活,但是當我逼著自己每天堅持下來以後,2020年1月我再次翻開這本日記本,回顧了整個2019年,才發現原來我這一年經歷了這麼多,日記記錄了我的成長,我的故事,以及這一年裡心智的變化,我始終覺得紙質版的東西是最具有紀念意義的,用筆記錄下來的文字,讓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生活的點點滴滴,所以我認為堅持寫日記是非常好的,大家不妨可以試試,用文字來記錄吧!

  • 5 # 六安微時光

    寫日記是個很好的習慣,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值得提倡。在資訊時代,隨著科技的發展,無紙化辦公逐漸崛起,也被很多行業推崇,不可否認這是科技給人類帶來的方便,但就在這樣的時代大背景下,提筆忘字的事兒也時有發生,紙和筆是人類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財富,值得繼承和發揚,草書,楷書,行書等各種字型也是文學藝術上的一大亮點,如果逐漸被計算機替代,這是我們人類的一大損失,所以堅持提筆,是個很長的習慣,點贊

  • 6 # 明日世界更漂亮

    曾國藩天資並不聰慧,但卻成為“內聖外王”式的人物,成為清朝中興名臣,與他注重自我修養,使自己不斷完善是分不開的。而在其一生中堅持寫日記,並公之於親人朋友,成為他最重要的自修方式。

    年輕時的曾國藩是個憤青,“自負本領甚大,每見人家不是”。30歲時意識到自身的不足,立志學做聖人,他的方法就是寫日記,不過他的日記與一般人不同,很像今天的微博。

    曾國藩日記的篇幅都不長,幾十字,一兩百字,寫的內容多是生活的白描,從早晨起床開始,吃的什麼飯,和誰說的什麼話,甚至晚上做了什麼夢,都一一記錄下來,然後回憶自己一天的言行,發現其中哪一點不符合聖人要求,就加以自責,做深刻反省。更關鍵的是,曾國藩寫日記不光自己看,還讓別人看。雖然那時沒有網際網路,可以將自己的所思所想釋出到網上,與粉絲們互動,但曾國藩有他的辦法,他把日記抄錄數份,然後在朋友圈子裡傳閱,朋友們會在後邊加批註,談自己的感想,或批評,或鼓勵,就像現在粉絲們的跟帖一樣。

    比如,有一次,好友倭仁在他的日記後批語道:我輩既如此學。便須努力向前,完養精神,將一切思維、閒應酬、閒言語掃除淨盡,專心一意,鑽進裡面,安身立命,務要另換一個人出來,方是功夫進步。願共勉之。

    曾國藩看到後的反應是,“為之悚然汗出”,然後感嘆說,不如此“安得此藥石之言”。

    日記通常都是非常私密的東西,通常都會嚴加保密,不讓外人知曉,可曾國藩為什麼如此開放呢?

    原來他在日記中雖然能夠毫不留情地剖析自己,做到狠鬥私字一閃念,但自己的缺點、錯誤或是陋習改正起來卻非常困難,總是改了犯,犯了改,改了再犯。例如,他曾在日記中立誓“夜不出門”,但還是經常“僕僕於道”。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四、二十五兩天,京城颳起大風,他仍然“無事出門”,回來深切自責“如此大風,不能安坐,何浮躁至是!”十二月十六日,菜市口要殺人,別人邀他去看熱鬧,他“欣然樂從”。

    內修效果不理想使曾國藩認識到,光靠自我反思、自我監督是不行的。於是他把日記公開,讓眾多的眼睛看著自己。並且透過親人朋友的“跟帖”、點評,點醒和提示自己,形成強大的外在監督力量。用他的話說就是:“勢必有所激,有所逼,才能有所成。”完全靠自己監督自己,往往靠不住,人都是在外界的壓力之下,才能做真正的改變。

    曾國藩天資並不聰慧,但卻成為“內聖外王”式的人物,成為清朝的“中興之臣”,與他注重自我修養,使自己不斷完善是分不開的。而在其一生中,寫這種類似“微博”的日記,並公之於親人朋友,成為他最重要的自修方式。

    一個人最難戰勝的,就是自己。即使你自制力再強,也有被自己打敗的時候。所以真正強大的人,不是向外顯現力量,而是能放下身段,放低自己,不斷從外界汲取力量。這,正是曾國藩最聰明的地方。

  • 7 # 水大魚大

    1、小時候,是老師要求寫日記,時間、地點、人物,缺一不可。畢業以後,堅持寫日誌十多年,我更願意叫“日誌”而不是“日記”,沒有固定的格式套路,也不是記下生活的柴米油鹽,更多的是對當天工作、生活的“覆盤”,記下當時、當事的心態感受,記下做得好的,也記下做得還不夠好的。

    2、寫日誌並不出於何種功利的考慮,只是寫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即已成為習慣,就像吃飯、工作、睡覺一樣自然。時常會翻看,很多的內容,是對自己的一種自省,反思自己的短板和不足,並提醒自己修正、完善;也有關於工作、生活的一些感悟,也算是養成了一種思考的習慣;還有遇到挫折、壓力時的情緒釋放和自我鼓勁,事後看來,都是雲淡風輕。

    3、未來,還是會繼續寫。既已成為一種習慣,或者還可以成為工作、生活的一種沉澱。

  • 8 # 紫氣東來陳國緯

    寫日記是個很好的習慣,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值得提倡。在資訊時代,隨著科技的發展,無紙化辦公逐漸崛起,也被很多行業推崇,不可否認這是科技給人類帶來的方便,但就在這樣的時代大背景下,提筆忘字的事兒也時有發生,紙和筆是人類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財富,值得繼承和發揚,草書,楷書,行書等各種字型也是文學藝術上的一大亮點,如果逐漸被計算機替代,這是我們人類的一大損失,所以堅持提筆,是個很長的習慣,點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從《大明王朝1566》到《新三國》,倪大紅演技有沒有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