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朱子慧

    在外奔波的你也要記得生活的真諦。這杯酒我敬你。 一碗東坡肉以此來寄託在外奔波的你的思鄉之情。江南第一名菜,出門在外,要好好照顧自己保重身體最重要!朋友。

    東坡肉東坡肉相傳為北宋詞人蘇東坡(四川眉山人)所創制(實為其小妾王朝雲創制(蘇被貶黃州之際王為改善其飲食所創)),最早發源地是四川眉山。原型是徐州回贈肉, 為徐州“東坡四珍”之一。

    相傳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四月,蘇軾赴任徐州知州。七月七日,黃河在澶州曹村埽一帶決口,至八月二十一日洪水圍困徐州,水位竟高達二丈八尺。蘇軾以身卒之,親荷畚插,率領禁軍武衛營,和全城百姓抗洪築堤保城。經過七十多個晝夜的艱苦奮戰,終於保住了徐州城。

    全城百姓無不歡欣鼓舞,他們為感謝這位領導有方,與徐州人民同呼吸、共存亡的好知州,紛紛殺豬宰羊,擔酒攜菜上府慰勞。蘇軾推辭不掉,收下後親自指點家人制成紅燒肉,又回贈給參加抗洪的百姓。百姓食後,都覺得此肉肥而不膩、酥香味美,一致稱他為“回贈肉”。此後,“回贈肉”就在徐州一帶流傳,併成徐州傳統名菜。這在《徐州文史資料》、《徐州風物誌》、《徐州古今名饌》中都有記述。

    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二月一日,蘇軾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他自己開荒種地,便把此地號稱“東坡居士”。這就是“東坡肉”的由來。在黃州期間,他親自動手烹飪紅燒肉並將經驗寫入《食豬肉詩》中。蘇軾在徐州及黃州時烹製的紅燒肉,只是在當地有影響,在全國並沒有多大名氣。真正叫得響並聞名全國的紅燒肉,是蘇軾第二次在杭州時的“東坡肉”。

    東坡肉

    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一月三日,蘇軾來到闊別十五年的杭州任知州。元祐五年五、六月間,浙西一帶大雨不止,太湖氾濫,莊稼大片被淹。由於蘇軾及早採取有效措施,使浙西一帶的人民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他組織民工疏浚西湖,築堤建橋,使西湖舊貌變新顏。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謝蘇軾做的這件好事,人人都誇他是個賢明的父母官。聽說他在徐州、黃州時最喜歡吃豬肉,於是到過年的時候,大家就抬豬擔酒來給他拜年。蘇軾收到後,便指點家人將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酥的,然後分送給參加疏浚西湖的民工們吃,大家吃後無不稱奇,把他送來的肉都親切地稱為“東坡肉”。

    追本窮源,蘇軾的這種紅燒肉最早在徐州的創制,在黃州時得到進一步提高,在杭州時聞名全國[1]。

    菜品製作

    做法一

    食材

    豬五花肋肉1500克、蔥100克、白糖100克、紹酒250克、姜塊(拍松)50克、醬油150克。步驟

    1.將豬五花肋肉刮洗乾淨,切成10塊正方形的肉塊,放在沸水鍋內煮5分鐘取出洗淨。

    東坡肉

    2.取大砂鍋一隻,用竹箅子墊底,先鋪上蔥,放入姜塊,再將豬肉皮面朝下整齊地排在上面,加入白糖、醬油、紹酒,最後加入蔥結,蓋上鍋蓋,用桃化紙圍封砂鍋邊縫,置旺火上,燒開後加蓋密封,用微火燜酥後,將近砂鍋端離火口,撇去油, 在外奔波的你也要記得生活的真諦。

  • 2 # 醫用膠

    橄欖…福建出品橄欖,且鹹味橄欖容易儲存,所以是早年東南亞華僑回福建探親時帶到異鄉的最好禮物,戀祖思鄉,從一粒小小的橄欖開始!

    臺灣作家三毛的作品裡,就“不要問我從哪裡,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什麼流浪流浪遠方……為了夢中的橄欖樹”,一曲《橄欖樹》寄託自己對故鄉的思念,對故鄉親人的掛牽,一份濃濃的鄉愁起於一枚橄欖,勸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口銜一粒橄欖,故鄉的一切恍如眼前,歷歷在目,揮之不去,難以忘卻…

    閩清縣是著名的橄欖之鄉,早期的閩清人大量遊走馬來西亞謀生,該國第三大城市詩山市有30萬閩清人在哪裡打拼在哪裡謀生,詩山的輝煌和文明離不開福建人的拼搏與付出!今天的福建橄欖已經做成各個味道的名吃,漂洋過海,飛躍異鄉,成為福建文化的另一張名片!每次老家人問我要寄點啥家鄉特產,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橄欖!我沒有三毛文思泉湧的奇才,但是我有著和她一樣奔放的思鄉之愁…

  • 3 # 爆笑彈幕

    我外婆的家鄉有一種家喻戶曉的小吃俗稱捲筒粉。據說是從越南傳過來的食物雖然成為不少鄉民們每日的早餐,但可惜這種食物太小眾,出了廣西甚至出了南寧地區都沒有人知道。唯有廣東人吃的腸粉或者越南人吃的星河才有幾分相似。

    每當去廣東早茶品嚐早點,食不厭精的特色總是在廣東人的食譜裡體現得淋漓盡致。但是當一份份用料講究,做法別緻的蝦餃,蟹黃燒賣和魚翅餃由體貼的朋友夾到我碗裡時,不知為何,我的心中總是想起家鄉那份我常常吃的早飯--捲筒粉。

    捲筒粉的做法很簡單。和大多數米粉一樣,製作者先把大米浸泡後磨打成米漿,再透過熱鍋蒸成薄薄的一塊塊粉皮,接著用抹上花生油的專用竹刀快捷地把粉皮從熱蒸蘢布上起出來,並趁熱在粉皮中加入諸如木耳,韭菜或者碎豬肉等各種炒熟的餡料,高階點的還加上一兩顆炸得噴香的蝦米提味。最後把放了熟菜的粉片捲成粉筒,並用刀切成適量長短即可。

    吃的時候在粉碗中加入調有適當米醋、食油、廣西特製黃皮醬等配料,這就是一碗頗有風味,軟滑爽口的捲筒粉了。

    我記得小時候,外婆家對面就是一家國營的捲筒粉店,每天4,5點的時候就燈火通明,機聲隆隆。一屜屜粗陋無餡的捲筒粉就從這裡誕生了。每當此時,早起的媽媽端起搪瓷的大盆買回還熱乎的捲筒粉,這準備好了一家人的早飯。沒有餡料的捲筒粉寡淡無味,在物質缺乏的年代也不能強求頓頓早飯都有肉不是。

    但是這也難不倒勤勞賢惠的家庭主婦,一小碟爆香過的醬油,加上幾滴逐滴數進去的香油,這也是一頓足令一個南方小鎮的孩子大快朵頤的早餐了。

    升級版的捲筒粉也不是沒有,有一個令整條街的饞嘴小孩魂牽夢繞的捲筒粉店。小店不大,前後兩進,運氣好的時候還能在米粉中發現類似蔥花的飛蟲物遺體。但是那軟滑爽口吹彈可破的粉皮,炒得噴香的大頭菜豬肉餡,加上上面撒的那一層香脆的花生碎,這個加強版的捲筒粉2.0不知道是多少吸著鼻涕的小孩子夢想。沒良心的小店老闆,那個半老徐娘還怕我們不夠饞,在臨街的門口架上一口大鍋,裡面整天燒上一鍋濃郁的骨頭湯,還時不時用大馬勺攪上一攪,香氣頓時飄滿整條小巷。

    這個時候,吃完捲筒粉再喝上一碗骨頭湯,在孩子的眼裡真是比當個科學家還幸福的事情(雖然現在知道後者其實也頗為無趣)。

    那個風流的花間派詞人韋莊寫道:“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道盡了多少離家遊子思鄉而不敢還鄉的尷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到底有多優秀才能追到一個漂亮溫柔又聰明的女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