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韓退之
-
2 # 有譯
神龍政變它標誌著武則天政治生涯的結束。
自天授元年(690)武則天稱帝以來。
捏造罪名,殺長孫無忌 ,逮捕上官儀,將其滿門抄斬 ,寵幸張易之、張昌宗兄弟把持朝政,權傾朝野…
直到武周神龍元年(公元705年),為了反抗武則天,由宰相張柬之、將軍桓彥範、敬暉等人趁著武則天病重,策動禁軍逼宮,迫使武則天退位,還李唐江山。 於是,太子李顯復位,是為唐中宗。 這次政變,因為發生在神龍年間,並且完成了從武周到李唐的朝代更替,所以被歷史學家稱為“神龍革命”。
武周政權的更替 讓李唐王朝提前復辟,政權重新迴歸李唐王室,也回到了男人統治的時代。一切立法制度重新回唐到高宗時期。
神龍政變之後,武則天自己又向李顯要求迴歸大唐皇后身份。因此武則天沒有成為眾矢之的,避免了一般亡國之君的悲劇。
-
3 # 重慶某人
說起神龍政變,我們先了解下背景
698年,武則天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差,群臣奏請武則天召廬陵王李顯回京。被貶放的李顯的回京問題涉及王朝政治的核心問題,其原因在於皇帝武則天的性別。皇帝姓氏的變更意味著王朝的更替:武則天姓武,由武三思等人繼承權力意味著武周王朝的延續;如果由李顯繼承皇位,則意味著武周王朝的結束,李唐王朝的復辟。
這年,大臣們集體亮出觀點群起請求召回貶放廬陵的李顯,這無疑是對武氏政權無聲而釜底抽薪的反抗。
武則天自從登上帝位之後,就一直思考著繼承人的問題,到了晚年更是時刻沒有忘記。武三思等人是自己的同姓後代;李顯、李旦兩個兒子憨厚老實、為人謹慎,而且都做過皇帝,大臣們心中對李唐王朝的感情難以磨滅,依然希望在自己身後天下能夠恢復李姓。
大臣們用各自的方式紛紛勸告武則天應當將帝位傳給兒子,因為只有這樣,武則天在死後才能世世代代享受子孫後代的供奉。如果將帝位傳給武三思等人,武三思等即位者則會去供奉、祭祀自己的祖父牌位,到那時候,作為姑母的武則天的地位是尷尬的。
隨著武則天的病重,皇位繼承人問題成為朝野關注的焦點。張易之、張昌宗是武則天的得勢親信,吉頊勸告之:“你們兄弟貴寵如此,非以德業取得,天下側目切齒多矣。沒有大功勞於天下,用什麼保全自己?我為你們擔憂啊!”二張流淚問計。吉頊說:“天下官民未忘唐德,都思念廬陵王,皇上年事已高,要有人繼承,武氏諸王非其屬意,你們何不從容勸皇上立廬陵王以適應百姓所望!這樣,你們既可免禍,還可保富貴。”二張誠服,此後就一再勸說武后。武后知道這個主意是吉頊所出,就召見吉頊細問,吉頊又為武后備陳利害,促使武后作出了傳子不傳侄的決定。
當時,武則天有意立武三思為太子,於是詢問朝臣是否可行。大臣們面面相覷,不敢回答。狄仁傑卻說:“天下百姓依然思念唐朝。之前北方出現邊警,陛下派遣梁王武三思去民間招募勇士,一個多月時間召集了不到一千人。後來又讓廬陵王李顯去招募士兵,沒幾天就招募到了五萬人。如果要選擇繼承人,非廬陵王莫屬。”武則天聽罷大怒,拂袖而去。
後來,武則天又向大臣提問:“朕常常夢見雙陸不勝,做何解釋?”在場的狄仁傑和王方慶同時回答說:“雙陸不勝是無子的意思。這是天意在警告陛下!太子是天下的根本,根本動搖天下就危險了。陛下君臨四海已經有十多年了,現在想立武三思為太子。姑侄與母子關係,哪個更親?陛下立廬陵王為太子,則千秋萬歲之後常享宗廟,立武三思為太子,宗廟中就沒有陛下這位姑母了。”武則天終於有所感悟。
起因聖曆元年(698年)九月,武則天終於派遣徐彥伯迎廬陵王回神都洛陽。李顯到洛陽後,武則天將他藏匿在帳中,再次召見狄仁傑,故意商量立太子的事情。狄仁傑敷請切至,涕淚俱下,請求迎立李顯。武則天這才將李顯召喚出來,說:“還給你太子!”狄仁傑下拜頓首,轉悲為喜說:“太子雖然回來了,可大家還不知道,人言紛紛,怎麼取信他人呢?”於是武則天又安排李顯公開出現,大禮迎還,朝野大悅。 晚年的武則天內心空虛,逐漸變得昏庸荒淫,張易之是武則天晚年最大的寵臣。他是定州義豐(今河北安國)人,出身官宦世家,起初,張易之以門蔭擔任了尚乘奉御,但這樣的小官和他的野心很不相稱。不曾想飛來橫福,太平公主推薦張易之的弟弟張昌宗“入侍禁中”,後來,張昌宗又向武則天推薦了哥哥張易之。張易之同樣深得武則天的恩寵,受賜田宅、玉帛無數,官職也迅速躥升,歷任司衛少卿、控鶴監內供奉、奉宸令、麟臺監,封恆國公。 張易之與張昌宗二人倚仗女皇的寵信,專權跋扈,朝廷百官都畏之如虎,甚至連武則天的子侄們都爭相給張易之執鞭轡,叫他五郎而不敢直呼其名。同樣地,他們的行為也引起了許多人的不滿。 李顯的兒子李重潤、女兒永泰公主兄妹倆暗地裡討論二張專政,不想被張易之的耳目偵知,張易之添油加醋向武則天進讒言。武則天聽信讒言,不僅責罵太子李顯,還嚴令李顯鞫問子女,萬般無奈的李顯只得逼令兒子、女兒自縊。接下來,張氏兄弟又將永泰郡主的丈夫、魏王武延基下獄逼死。這件事情讓李顯失去了一個兒子,失去了一個女兒和一個女婿,更為重要的是,這件事情向李顯表明了一個殘酷的現實: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對其包括其家庭構成了巨大威脅。在這種背景下,除掉張氏兄弟對於李顯來說勢在必行並且刻不容緩。於是,李顯、李旦、太平公主這些李姓子孫在共同的大局下,便聯合起來發起了一場政變,史稱“神龍政變”。 公元704年,武則天81歲。這一年八月,武則天生病,張易之、張昌宗侍奉左右,外人不得入內。朝中大臣張柬之等五人機密謀劃,除掉二張的政變也在悄悄地佈置著。
-
4 # 小龍哥聊歷史
公元705年(神龍元年),以張柬之為首的五人,在神都發動政變,逼迫武則天讓位給太子李顯,恢復大唐國號,政變成功。
-
5 # 清香荷葉
公元705年,由中國唯一的女皇武則天的宰相張柬之發動政變,逼武則天退位,還政於她的兒子,大周重新改為唐王朝
-
6 # 十五話
神龍政變,又被稱作神龍革命,是公元705年,也就是神龍元年,太子李顯帶領宰相張柬之等大臣發動的兵變,此兵變的最終目的是逼迫武則天退位,還位於唐朝。
神龍元年正月二十日,張柬之、崔玄暲等打算擁護李顯為君,但是凡事需要事出有名,張柬之等就想出了個辦法,誣陷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張昌宗謀反,然後率部剿殺張易之、張昌宗,接著包圍集仙殿,逼武則天退位。
第二天,武則天任命太子為監國,第三天就正式禪讓,李顯正式復位,隨後恢復國號唐。
-
7 # 一花惹塵埃
就是神龍革命,五王政變。具體指的是在神龍元年,也就是公元705年,由太子李顯,宰相張柬之、聯合崔玄暐、敬暉、桓彥範、袁恕己在紫薇城發動兵變,逼武則天退位,改復國號為唐。
背景:男寵當道,禍亂朝綱
主要是晚年的武則天寵幸張昌宗、張易之兄弟,少理朝政。張昌宗、張易之自恃武則天寵幸,專權跋扈,干涉朝政,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
契機:逼死太子子女,誅殺武家人
因為二張在朝廷太過於專制,太子李顯的兒子邵王李重潤、女兒永泰郡主李仙蕙以及妹婿魏王武延基在暗地裡討論二張的專政,不曾想被張易之的親信知悉。張易之知道後添油加醋的在武則天面前進諫讒言。武則天聽信讒言後,責罵太子李顯,並讓李顯親自審訊自己的子女。李顯被逼無奈,最後只能逼自己的兒子和有孕在身的女兒雙雙自縊。而武延基則被二張在獄中逼死。
這件事,太子李顯失去了兒女外孫,也讓李顯意識到,武則天對自己的不信任,也意識到二張對於李姓家族的巨大威脅。
武則天其實並不看重李家,她本意是將來江山名義上還位於李家,而讓武家掌握實權,卻不想二張兄弟的勢力太大,武延基這麼重要的人依然被逼死,使得武家人對二張也極其怨恨。
可以說在二張的問題上,武則天已經眾叛親離,這就為政變發動奠定了基礎。
逼宮:先斬後奏
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二日,張柬之、崔玄暐等人攜左右羽林兵五百餘人,帶著太子李顯進入紫薇城。斬殺張昌宗、張易之之後,在集仙殿向武則天稟述了二張多年的罪行,並請求武則天讓位李顯。
神龍政變結束
正月二十三日,武則天下詔書正式讓位與太子李顯,並大赦天下,政權重新迴歸李唐王室。
-
8 # 南柯夢說
中國古代最有名的皇帝之一,當有唐代的武則天。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正式以女子之身登上皇位的皇帝,其所受的壓力也是最大的。而題目的神龍政變,就是武則天的兒子李氏從武則天的手中重新奪回皇位的故事,它的具體發生和結局也有著特定的時代背景和時代條件。
武則天,又稱武眉娘。看過范冰冰主演的《武則天傳奇》的人都知道。武則天一開始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子,在李世民死後嫁給了他的兒子,也就是唐高宗李治。但因為李治身體不行,不能很好的打理朝政,慢慢的武則天開始掌握權力,成為了李唐家族權力的實際掌權者,最後武則天直接廢除了自己的兒子,改成自己當上皇帝,建立武周天下。
在狄仁傑系列電影中我們也看到武則天剛開始管理朝政時也是有所作為的,延續唐太宗的政策,形成貞觀之治的大唐盛世。但是到了武則天晚年,她的身體狀況開始慢慢變差,對朝中的局勢也失去了明智的判斷。晚年的武則天開始專寵張易之和張昌宗兄弟,多次提拔他們,又加官進爵。朝中本就有對武則天以女子之身登上帝位的不滿,如今隨著武則天身體的變差,思想的糊塗,接任皇位的繼承人的問題就變得越發重要了,於是朝中就湧現出讓李家再次復原掌權的想法。而張氏兄弟在得到武則天的專寵後,越發變得目中無人、專橫跋扈、挑撥離間,甚至殺了武則天兒子李顯的女兒女婿,由此引起了李顯的憎恨。當繼承人問題越發重要的時候,武則天同意了召回李顯。李顯回朝後第一時間聯合大將軍,趁著武則天生病之時發動兵變。李顯與其他支援李家政變的人一起闖入武則天的宮殿,殺死張氏兄弟,逼迫武則天讓位,而這就是神龍政變的過程。
武則天看到已經無力迴天,無奈答應讓位給李顯,而這場政變也稱之為神龍政變,唐朝的權力又再次回到李氏手中。
那麼神龍政變真的成功了嗎?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首位登上皇位的女子,她本是李唐的皇后。在丈夫死後逐步控制唐朝的勢力,最終廢除了自己的兒子,自己成為女皇。可惜,在武則天年老的時候,她的皇位繼承人問題也逐漸凸顯。在當時朝中爭論的焦點,主要是立武則天的侄子還是立李氏的人為太子,這個選擇可是會改變歷史的走向。
如果說太子之爭為神龍政變埋下伏筆,那麼武則天對張氏兄弟這對男寵的寵愛就是推動神龍政變的關鍵。男寵張易之和張昌宗掌著自己深受武則天的喜愛,開始膽大妄為,在武則天面前挑撥離間,完弄是非,逼死了李顯的子女。導致李顯對張氏兄弟、武則天的不滿與憎恨。在武則天同意群臣請求召回李顯的時候,李顯早就與其他人密謀政變。在武則天生病的時候,李顯與朝中五位大臣一起發動政變。李顯帶兵闖入武則天的宮殿,殺了張氏兄弟,逼武則天讓位自己。讓權力再次回到李氏手中,可以說神龍政變是成功的。
結語:神龍政變的成功,在於武則天開始年老,人也變得糊塗。沒有提前準備立太子的問題,畢竟自古太子為登上皇位發動政變的事可是多不勝數。
其次也在於重用小人,導致朝中大臣的不滿。失去了大臣的支援也是李顯能夠聯合其他大臣成功發動神龍政變的重要原因。
-
9 # 子龍威武
神龍政變是神龍元年,宰相張柬之、崔玄暐等五大臣發動兵變,殺死武則天的男寵張昌宗和張易之,逼迫武則天退位,將皇位傳給太子李顯,結束了武周政權,恢復了李唐江山。
神龍政變為什麼是五大臣發起?李顯已經是太子,他在其中起了哪些作用?應該說,神龍政變是五大臣十分無奈的自保選擇,李顯在其中是被裹挾的,起的作用有限。
武則天到晚年以後,耽於享樂,寵幸男寵張昌宗和張易之,基本上不理朝政。
而張昌宗和張易之,由於有武則天的寵幸,從卑微的身份一步登天,插手朝政,飛揚跋扈,打擊異己,朝臣們人人自危。
此時,發生了一起事件,直接導致了神龍政變的發生。
李顯的兒子李重潤和女兒李仙蕙、女婿武延基私下發洩對張昌宗、張易之的不滿,結果被他們的耳目聽到。
張易之馬上在武則天的耳邊進讒言,武則天當時已經八十多歲,頭腦已經昏聵,立刻責問李顯,並要李顯教訓自己的子女。
李顯本來就擔心自己太子之位不保,這次如臨大敵,回家立刻逼迫兒子和女兒自殺。
在萬般無奈之下,李顯的兒子李重潤和懷有身孕的女兒李仙蕙自縊,女婿武延基被張氏兄弟抓入獄中迫害致死。
這起事件,讓那些對李唐忠心耿耿的老臣們非常憤怒,同時也人人自危,張柬之等五大臣密謀除掉作惡多端的張氏兄弟。
此時,恰逢81歲的武則天生病,張氏兄弟在裡面伺候,外人不得進入。五大臣感覺機會來了。
五大臣率領五百多羽林軍來到玄武門,並派安定公主的駙馬王同皎迎接太子李顯入宮。
此時,李顯是膽怯並且懷疑的,他本來就非常膽小,在女婿王同皎的勸說之下,明白了自己的處境。如果能逼迫武則天下臺,自己就可以直接做皇帝。
王同皎抱起猶豫不決的李顯上馬,將岳父簇擁著來到玄武門。
張柬之等人將張昌宗和張易之斬首,直接來到武則天的床前。
武則天開始是不甘心的,但很快明白大勢已去,答應禪位。
張柬之等人又殺掉了張氏兄弟的親信張昌期等人,將這些人全部斬首示眾。
第二天,武則天頒下詔書,決定由李顯代理朝政,大赦天下,第三天,將帝位傳給李顯。
神龍政變在歷史上所起的作用不言而喻,武周朝代終結,又恢復了唐朝,是符合民心的。
但是,神龍政變並沒有斬草除根,五位有功之臣的下場非常悲慘。
李顯昏庸無能,武三思瘋狂反撲,釀成悲劇張柬之等五大臣在神龍政變中擁戴李顯為帝,但他們輕視了武三思,給自己留下了隱患。
武三思是武則天的侄子,一直希望武則天百年以後傳位給自己,沒想到五大臣幫助李顯恢復了李唐江山,對五大臣恨之入骨。
五大臣根本就沒有將武三思放在眼裡,天真地認為武則天倒了,武三思自然垮臺,所以在政變的時候,沒有斬草除根。
武三思絕非等閒之輩,他擁有一個超乎尋常的本事,是一個泡妞高手,非常懂得女人心。
武三思先泡上了上官婉兒。上官婉兒此時已被李顯收入懷中,成為昭容,專門代李顯起草詔書。
李顯當上皇帝以後,覺得虧欠韋皇后,所以對韋后言聽計從。
上官婉兒覺得武三思很有魅力,為了討好韋后,又將武三思介紹給韋后。武三思使出渾身解數,讓韋后非常滿意。
結果,三個人公然在宮中偷情,就瞞著李顯。有的時候,韋后當著李顯的面與武三思打情罵俏,李顯根本不介意。
如果武三思三天不來朝拜,韋后和李顯還要去武三思府上探望,對武三思的寵愛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武三思攫取了大權以後,對五大臣開始瘋狂的追殺。
在武三思的提議下,五大臣被封為王爺,剝奪了實權,隨後被貶出長安,發配去廣西、海南等邊遠地區為官,最遠的竟然到了越南諒山。
武三思授意與五大臣有仇的周立貞,對五大臣展開誅殺。此時張柬之和崔玄暐已經去世,免去一劫。其他三人被周立貞殘忍折磨致死。
神龍政變,五大臣的下場是悲慘的,但武三思最終也沒有逃脫被誅殺的命運。
回覆列表
神龍政變是李顯、李旦與太平公主兄妹聯合發動的改周復唐的政變,矛頭直指武則天。正因為如此,導致政變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叢生,中宗朝爭權鬥爭持續不斷。一方面,為鞏固皇權,中宗著力培植勢力集團,導致武三思、韋后專權,武氏、韋氏等外戚干政;另一方面,中宗與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的矛盾趨於表面化,反映在五王被貶、太子重俊發動景龍政變及上官婉兒政治立場轉換等諸多方面。神龍政變的遺留問題不僅影響了中宗朝的政局,甚至對睿宗朝政局仍有影響,直到玄宗即位,權力歸一,唐朝中央統治集團的鬥爭才歸於平靜。
弘道元年(683)高宗駕崩,中宗李顯繼位,卻未擺正與母后的關係,被垂簾聽政的武則天廢黜流貶,聖歷二年(699)被召還,復立為太子。神龍元年(705),洛陽發生宮廷政變,武則天退位,傾覆了武周政權,李顯二次登基,李唐王室重回權利之巔。雖然正史中多稱當時武則天病重,為防止張易之、張昌宗兄弟篡權,張柬之、桓彥範、敬暉、崔玄暐、袁恕己等五位大臣策動了政變。政變成功後,他們因功都被封王,稱“五王”,政變也被稱為“五王政變”。但這種記載並不能完全反映歷史真相,拙文《五王政變名實考》曾就政變之實際目標與策劃者進行了討論,認為:五王是政變的先鋒,是名義上的政變策劃者,背後主謀是李顯、李旦、太平公主三兄妹,他們是政變的最大獲益者,政變目標是二張兄弟的後臺武則天。換言之,五王與二張鬥爭的表象之下,實際隱含著李唐皇室李氏三兄妹與他們的母親兼大周皇帝武則天的較量。政變後,中宗二次登基,政變的刀光劍影已成過去,但勾心鬥角的政治鬥爭卻拉開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