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星星影視大全

    我們要從《洛麗塔》整部電影最初開始看,最開始Humbert看到的Lolita是那樣純潔單純的天使,眼中藏著燦爛星辰,而那雙亮晶晶的眸子裡看的都是他一個人,在Humbert心目中,Lolita是愛著自己的,不是因為金錢和任何物質,只是單純美好的愛情,這也是為什麼Humbert會因為這個女孩沉淪。他幾十歲的人,不是沒有見過美女,可是卻為了一個未成熟的女孩痴狂,主要原因就是潛意識想要掠奪那份純真。

    可是在這麼多年時間裡,Humbert始終沒有變,他已經對Lolita迷戀到痴狂,而這份痴迷的可怕之處在於他帶著濾鏡看Lolita,認為她從來不會長大,思想不會變化,但是事實上,Lolita長大了,她開始要金錢,物質,外面的世界,以及年輕的新鮮男人,Humbert已經讓她厭倦,所以她離開了Humbert。

    Humbert內心還是愛著Lolita,盼望著她能夠變化曾經那個只看著自己,仰望自己的單純天使,所以,當Lolita聯絡Humbert時,他的希望是Lolita之前的放浪形骸只是他的一場噩夢,她永遠不會長大,永遠愛著自己,再次見面前,Humbert還幻想著Lolita仍然是一個天使的模樣,那個趴在草地上,在花朵簇擁下閃耀著動人色彩的美麗少女。

    但是真正見面後,Humbert的夢破碎了,他見到的是一個頹廢的少婦,眼神中早已沒有了當初單純和美好,而是算計和市儈,以及Lolita當時已經有了其他不知名男人的孩子,挺著大肚子,坐在破舊的屋子裡,哪還有當初Humbert心目中純潔天使的影子。Humbert那種疏離其實很明顯,他潛意識在嫌棄Lolita,這個自己深愛過的女子。

    但怎麼說呢,深愛想要徹底從身心都剔除,如同將血肉剝離,比凌遲還要痛,因此Humbert還是有希望說Lolita還愛他,甚至願意和他在一起,那麼,她的現在的頹廢表象,也許只是暫時,也許自己能夠拯救。

    可是現實永遠是最殘酷的,Lolita沒有如同Humbert所想的還愛他,而是把他當成是一個自己曾經的恩客,或者提款機,直接開口要錢,甚至連最後挽留都沒有,就這麼讓Humbert走。

    Humbert最終哭就是有4個原因,第一,天使已經淪為最低賤的淤泥,第二,自己沒能讓心上人有美好人生,第三,原來對於Lolita,從來沒有真正愛過自己,她可以無所謂的看著自己,開口要錢,真正將這段孽緣當做人生最美的愛情的人,只有自己這個悲慘的中年老頭,第四,美好的回憶被心上人親手撕碎,連回憶都不給他留下一點幻想,對於Humbert來說,這比殺了他還痛苦,自熱支撐不住,只能用哭泣來發洩自己的委屈和悲傷。

  • 2 # 閉關備考

    戀童癖只是一個噱頭而已……太多的人愛而不得,愛情得不到迴應退而求次,想盡辦法把自己愛的人留在身邊……繼續對她好愛她,結果就是一次次失望一次次傷心,你用錢留住她,她就為了錢忍著讓你上她。如果你的目的在於性你就滿足了,如果你想要的是愛情,你當然心碎。就像白瑞德對思嘉,她也跟他結婚跟他上床給他生了孩子,按說他應該滿足了。可是他愛她,他就越不過這個坎兒,希望得到她的愛情……而思嘉不能給他愛情,她用白瑞德的錢,所以她付出她的那份,除此之外就沒了。白瑞德最後是心碎的。

    愛情這個東西,讓人沉醉也讓人心碎。性反而容易廉價易得。弱者往往要不起愛情,而強者可以買到愛人的身體,卻買不到愛人的心。愛情就是這麼一種存在

  • 3 # 大白的日常生活

    私以為,《洛麗塔》是一部探討(dong xi),“輕微戀童癖”的柏拉圖式的愛情文藝片。在整部影片中,男主亨伯特深愛著女主少女洛麗塔,並以養父的身份生活在一起。

    《洛麗塔》電影劇照

    從影片的很多鏡頭中都可以看出來,男主深愛著女主,但是作為青春期的女主,對於男主的態度更多的是一種玩味與調戲(tiao dou)。但是男主始終不願意面對這種現實,而是一味地深陷其中,並試圖透過金錢來控制使其陪伴在自己的身邊。這也導致了女主離家出走,追尋自己的愛情~

    在影片最後,男主給了女主錢並且痛苦,一層面是出於父親對女兒的愛,不希望她跟著窮小子過苦日子;另一層面是看懂了女主對自己的感情與其說是愛情,不如說是淡泊的親情或者說是金錢維繫的親情,所以心碎傷心。

    晚年的弗拉基米爾 納博科夫

    本部影片是改編自弗拉基米爾 納博科夫同名小說,小說豆瓣評分8.0。作者是一名俄裔美華人,出生於聖彼得堡的貴族家庭,1919年俄國十月革命後,由於貴族成分的原因,同家人離開俄國流亡,經土耳其抵達柏林生活,後1937年移居巴黎,但是第二次世紀大戰爆發後,與1940年離開岌岌可危的法國,最終抵達美國,並於1945年入籍。

    由於在文學、詩歌等方面的天賦,造就了納博科夫創作主題和機構上的連續性特徵,同時他也主張把文學與政治或道德分隔開,認為“藝術的創造蘊含著比生活現實更多的真實”。也可能是出於對昆蟲學的喜愛,造就了博納科夫細膩的情感和精巧,使得他的文學作品也充滿細膩的複雜性和迷惑性。

    1959年,辭去哈佛大學比較動物博物館研究員的納博科夫,移居瑞士,於1977年去世,享年78歲。他所撰寫的與《洛麗塔》同類型的“探索亂倫愛情”的作品類似的,還有一部《阿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一直不喜歡看港臺和外國的電影的原因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