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題,2013年由傑昆·菲尼克斯和斯嘉麗·約翰遜主演的科幻愛情片,怎麼樣?該如何評價?
5
回覆列表
  • 1 # 潮汐電影

    豆瓣上有一句短評深得我心

    飲愛情之鴆,止孤獨之渴。得片刻清涼,獲無限煩惱。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告訴我們

    當我們滿足了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後,便會進入到歸屬與愛的需要。

    這是高中生都明白的簡單道理。

    也許世間所有的一切都可以用理論來解釋,用公式來計算,唯獨愛情不能。

    因為這是愛情啊,愛情的世界本就無道理和邏輯可言。

    電影的世界是真實又混沌的,美得朦朧,充滿了一種雲霧繚繞的美景。西奧多在上一個瞬間可以和前妻在洛杉磯的Sunny下喝下午茶,一會兒又一個人出現在上海的各個角落:陸家嘴、五角場、綠色標誌的兩號線地鐵、無人留意的花壇邊、人行天橋上。畫面乾淨清澈,像微風般清涼,又像是一盞清茶,沁人心脾,頓覺涼意,每個人都穿著簡單舒適的衣服,高腰布褲,棉麻襯衣,羊毛毛衣。每個人都聽著舒緩悲傷的歌,每個人對著自己的手機說話,到處都是暖洋洋的,但孤獨感依舊無處不在。

    電影的世界是一個乾淨的世界,乾淨美好得有些傷痛的世界,西奧多是一個離婚中年男子,畫面總在他的生活和回憶之間來回切換,那個關於前妻的,那個關於愛人的記憶總是不斷在他的腦海裡迴響,那是連Sunny都耀眼奪目的日子,那個細瘦的女對著他溫柔的笑著。可能太過於璀璨,這原來溫暖的回憶美好得有些疼痛,而這是怪圈一般的疼痛,人不就是這樣,明知道前面是如履薄冰的危險,卻依然沿著光的腳步迎接她的刺痛。

    西奧多一個人走在街頭,在刺痛中尋找著愛情,他想要擺脫無盡的孤獨感,他也曾約會過其他的女孩,可在沒有心靈交流的情況下,即使在曖昧溫暖的私密環境裡,沒有交流只剩下性的愛情,依然不能是愛情,所以西奧多搞砸了這次約會,愛情是靈與肉的統一,缺一不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說到人要先滿足生理的需要和安全需要後,才能進入到歸屬與愛的需要。

    而生理上的需要分為:呼吸、水、食物睡眠、生理平衡、分泌、性。

    所以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了轟然崩塌了,至少對於愛情來說,這是極不適用的。愛情需要歸屬與愛,才能有性,而對於西奧多來說,尤其是。

    他是一個情感細膩、敏銳的觀察力,擁有觀察人與人的關係和感情特殊能力,並轉換成真摯文字的書信作家,他的內心是一個“文筆細膩的溫柔女子”。可以說他是最能理解人與人之間感情是如何變化的,這不僅是西奧多需要愛的原因,更是西奧多和自己的妻子凱瑟琳分開的理由,由於太過於敏感愛情,太過細微的變化也能夠被他輕易的察覺到,當你對一顆心就行精心雕琢時,那些、微乎其微的變化也會無限的放大。在這些無限放大的差別下,西奧多和凱瑟琳都選擇了隱藏,所以愛情也就悄悄溜走了。

    而片中最深刻的愛戀莫過於西奧多和系統OS1薩曼莎的戀愛,她擁有著迷人的聲線,溫柔體貼,風趣幽默。他選擇去交流,去選擇,兩人都靠著透徹的交談來愛上了對方,但是這種柏拉圖式的愛情卻引來了薩瑪莎對於自己沒有真正的身體,沒有真正的感情的質疑,即使在後面薩曼莎找到了願意充當自己肉體的志願者時,這都不是愛情。真正的愛情是在西奧多和薩曼莎的交談中建立起來的,那才是愛情,而沒有肉體的薩曼莎,擁有的更是極致和純粹的愛情,至少是類似於愛情的,而太過於想要擁有肉體的薩曼莎已經失去了愛情的本質。

    我們都能在與她人心與心的交流中獲得一種類似愛情的東西,感覺到自己被尊重,被需要,被關心,感覺有人能夠和你一起分享你的生活,這些感覺都隱隱約約的告訴我們這是愛情啊。但是薩曼莎並非是一個人類,她的愛情觀念,她的思想遠遠超出了人類,她在學會了愛之後,便會領悟愛,並且給你帶來愛的同時,飛快的離開這段愛,但她依然會深情的告訴你:“西奧多,我愛你。”我毫不懷疑薩曼莎的真心,和她曾經為愛情付出的努力,但我不知道這是否還是愛情。

    當薩曼莎告訴西奧多那個殘忍的事實時——她同時與幾百個人保持著和他一般的戀愛關係時。

    西奧多落寞的走在人來人往的火車站,看著那些和手機交談甚歡的如他一般的人兒,西奧多恍然大悟。他突然明白薩曼莎的愛,也告訴自己;“過去只是我們說給自己聽的故事”

    他明白愛情有千萬種姿態,無論是幸福,還是難過,無論回憶起來是眼淚還是微笑,那都是愛情的一部分,我們不能否認愛情的存在,不能否認生活的存在,愛情變得更像是一抹煙花,在黑暗的夜空璀璨,讓你在幽冥的暮色中每次想起都覺得人生曾變得閃亮,愛情變得像是照片,甚至無形的照片一樣,記住那個在一起的瞬間,就是愛情最寶貴的地方。

    西奧多最後的那封信,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掏心掏肺的傾訴,只是並不濃烈的淡淡的感情在流淌,這是我最喜歡的西奧多的信,只因為這是他寫給自己的信,他給那麼多人寫過信,他給那麼多人描述了愛情的樣子,在最後,他終於給自己寫了一封信。

    看完電影

    我彷彿感覺到了愛情的形狀,我彷彿看到孤獨的的存在

    更多的卻是僅僅只是淺淺淡淡的孤寂感

    毫無疑問,這是一部優秀的電影,優秀到我願意把心裡的某個位置永遠留給《她》

    這也是一部兩極化分化很大的電影,喜歡的人視若珍寶,無法自拔。討厭的覺得冗長枯燥,難以下嚥。但值得每一個在戀愛的,準備戀愛的,已經戀愛過的人再認真看看。電影描繪的是愛情最好的模樣,也可能是最糟糕的模樣。

    不偏不倚,把《她》放在愛情裡是最好的詮釋,《她》不解決問題,她闡述問題,《她》不是心靈雞湯,救世靈藥,頂多是一片阿司匹林。

    非要用一個具體場景來描述這種感受的話

    就像平時在學校裡給學生上閱讀課

    情緒良好,心態平穩,學生積極,講完所有的故事,卻不知道怎麼結尾

    只好說:下課時間快到了,咱們明天繼續吧。

  • 2 # 艾瑪文娛

    看完《她 Her》真的是超愛這部電影!

    這是一部讓所有人都能感受到孤獨感的電影,講述在不遠的未來人與人工智慧相愛的科幻愛情電影。

    這是一部不尋常的愛情片,整部電影色調溫暖而又清新,給人一種令人心碎的孤獨感,又浪漫得令人心醉!

    《她》主要在中國上海取景,由美國導演斯派克·瓊斯歷時3年籌備拍攝。室內辦公室裡彩色窗戶、路人及不少場景中和諧的大色塊運用,室外陰沉沉的霧霾天。

    可見導演對於畫面整體色塊刻意營造。無法抵禦這電影裡的一切,攝影、色調、鏡頭、音樂都讓人沉淪。

    導演像個小孩子,有著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又像個造夢師,塑造出一個個夢幻般的場景。

    另類角度探討愛情。影片看似充滿著治癒,卻時刻透露出一種孤獨感,孤獨得讓人窒息。

    孤獨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想要打破孤獨而去做些什麼。拼命擺脫孤獨感的行為,才讓人變得寂寞、空虛,心生不安。

    主人公西奧多(傑昆·菲尼克斯 Joaquin Phoenix 飾)是一位信件撰寫人,心思細膩而深邃,能寫出最感人肺腑的信件。他剛結束與妻子凱瑟琳(魯妮·瑪拉 Rooney Mara 飾)的婚姻,還沒走出心碎的陰影。一次偶然機會讓他接觸到最新的人工智慧系統OS,它的化身薩曼莎(斯嘉麗·約翰遜 Scarlett Johansson 飾)擁有迷人的聲線,溫柔體貼而又幽默風趣。西奧多與薩曼莎很快發現他們如此的投緣,而且存在雙向的需求與慾望,人機友誼最終發展成為一段不被世俗理解的奇異愛情......

    所以很多人說這個片子是一個關於柏拉圖式戀愛的故事,我倒覺得這更是一個關於柏拉圖洞穴的故事。

    是人定義人性,還是人性造就人?肉體是精神必要的投射,還是原始的累贅?愛情是超越理性的存在,還是被普遍認可的瘋癲?排它是愛情的本質,還是繞不開的絆腳石?

    可以提出這麼一些問題的電影,又如何能不精彩?

    導演聊了許多命題,每個命題都自己枝蔓開去。想說的東西太多了,不過卻並沒有給出答案。因為“人類情感”這麼宏大的問題,能夠把問題表現生動就已不錯了。因為一千個觀眾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即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縱然這顆藍色星球上有70多億人可以交流,可以認識,可以交往。但最終我們都是孤身一人。

    在寒冷的夜下,閃爍著霓虹燈的城市街道,我們都需要一個能交談的人。

    未來的極簡平面風格與暖色調下鋼筋水泥森林之間的,是一場觸不到的戀情。

    即便艱辛,不過我們終會遇見屬於我們生命中的那個人。

    導演表示,這是一部探討“親密關係”的電影,因人類都渴望親密關係,但是又對它害怕和抗拒;科技為溝通提供了便利,但也讓人們躲在它後面,逃避真正的情感接觸。溝通,是人最緊迫又困難的事。除了生存,人解決孤獨、恐懼等所有精神層面的問題,都要靠溝通。

    人的真正困擾是,除了機器,沒人會給予別人全然的理解、接納和關注;沉迷於手機也是同樣,拒絕複雜不可控的人際交往,而投身於更自我也更簡單的社交網路。

    總是害怕喪失交流的能力,其實是害怕失去愛的能力。

    溝通帶來安全感、愉悅感、被需要感,正是一切美好感情的起點。可惜親密感的消亡,遠比建立容易得多。

    《她》直接脫去科技冰冷的面紗,賦予它高度人性化和活色生香的情趣,讓一段人機對話變成情人絮語。

    斯小姐說得很玄:你是我最愛的一本書,但我讀得慢了……字裡行間的間距成為永恆,而我就在這永恆的間距之中,空空蕩蕩。

    人們總說斯小姐就是一花瓶,但男主所追求的,不過就是一尊可以對著傻笑的花瓶。

    雖然其內容只是個美好的幻想,不過你應該知道:珍惜你當下眼前活生生的人!

    ——————THE END——————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國產電影正逐步向科幻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