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轉角風情

    我想你這裡的痛苦也許用苦難來形容更確切,在你看來李娟在她的散文裡用溫和的筆調回避阿爾泰地區人們生存的艱辛。這首先要看你怎麼看待文學,生活與兩者之間的關係。有的把生存的艱辛寫得很真實,但文學價值卻並不高。李娟是用一種靜觀的筆調去寫過去的生活,每個人的兒時和少年時期,其實並不會對生活的苦難有多大的感覺,而少年時期卻是每個人最美好的時期。而且拋開文學,直言生活,無論是哪一種生活,都需要每個人用自己的心態去面對。

  • 2 # 講道理的說

    有幸讀過李娟的文章。我來回答一下吧。

    1.關於刻意迴避痛苦的問題。

    每個作家的寫作都是基於他本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作者想要表達的內容也是如此。誠然,世界上絕大多數人都有悲歡離合,因此,絕大多數作家的作品都包含悲歡離合,就彷彿我們的人生一樣。但是,有的人總是悲觀的,有的人總是樂觀的。就像民國時候的魯迅和周作人兄弟,一個悲天憫人、針砭時弊,一個怡然自樂、縱情生活。就我瞭解的李娟來說,她跟她的母親兩人生活在新疆。那裡既沒有霧霾也並不擁擠,她也並不想買車買房升職加薪。因此,她的生活總的來說是恬靜與滿足的;是規律且充實的,相信她生活中的痛苦是遠少於快樂的。所以試想一下,一個快樂、豁達、平靜的人以寫痛苦、煎熬的文章來表達、消遣,這樣的事是不合邏輯的。林黛玉總得寄人籬下、父母雙亡才能養成那時常滴淚的性格。

    所以我個人認為她並沒有刻意迴避痛苦,只是痛苦在她心中留不下印記罷了。

    2.這樣的做法可取嗎?

    我認為,一個寫嚴肅文學的人寫的大多是心中的所思所感。世上的人有千千萬,所思所感亦有千千萬,想的什麼就寫下來罷了,又有什麼不可取的。如若心口不一,那寫得還有什麼樂趣。而網路文學則不同,大多數人寫網路小說不過是為餬口罷了。他們大多不得不對讀者妥協,以致主角總能夠絕處逢生,男女主角總能成眷屬,乃至每天都得寫上幾千上萬字。他們才是刻意迴避痛苦的人,從寫作上來說自然也是可以這麼寫的。

    以上是我的個人見解。

  • 3 # 橡樹與木棉

    首先,我並不覺得李娟的作品刻意迴避痛苦。較為早期的《冬牧場》、《羊道》等作品,她為讀者展現了真正意義上的遊牧民族真實的生存狀態。她的文字浪漫,如童話般,但是同樣能讓讀者察覺到那個角落裡,故事背後的艱辛和思考。最近的《遙遠的向日葵地》中,有對親人逝去的痛,有對家畜的愛,也有對於環境破壞的憂慮。最後幾頁彩印的照片,配上簡短的描述,更是直觀地落入一種極力要自我治癒卻免不了寥落的氛圍中。當然,以上都是作為萬千讀者之一,我的一點拙見。

    其次,即便是刻意迴避痛苦的寫作,我也不覺得不可取。寫作的內容、態度、風格是作者的選擇。而閱讀什麼型別的作品,則是讀者的選擇。雙方的選擇都是自由的,非常私人化的,不需要“可取不可取”來加以判斷。世界需要完美的童話來治癒心靈,也需要苦難用以告誡,教育,紀念。

  • 4 # 蘇拉木塔格

    這涉及到一個作家的創作理念或創作觀的問題。

    (作家李娟)

    01 散文是最能接近和反映作者生活的一種文體。

    李娟1979年出生於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七師,因為祖籍在四川,所以她的少年時代輾轉於四川和新疆兩地。阿勒泰牧場的生活的歷,給了她散文創作的源泉,使她創作了大量以阿勒泰為題材的散文,如《九篇雪》《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冬牧場》等。

    (作家李娟)

    02 《遙遠的向日葵地》閱讀感受

    李娟的散文基本以她的生活經歷為素材。她寫生存的環境,寫母親、外婆,詼諧而富於樂趣的敘述中彌散著親情。

    《遙遠的向日葵地》是李娟的代表作。主要記錄了在阿勒泰戈壁草原的烏倫古河南岸,與母親承包種植一片荒地的生活。

    在這本散文集子中,李娟以類日記體的文字,以細膩而明亮的筆觸,記錄了母女種植向日葵地的生活細節,刻畫了母親和邊地人民堅韌而辛勤的勞作,同時伴隨著自己對這片荒涼而大美的土地的思考,表達了對環境的擔憂和生存的疑慮。

    (烏倫古河南岸)

    03 李娟的創作觀。

    李娟曾說,書寫是她的耕種方式,把生命開花時的燦爛壯美,背後的無窮等待、忍受與離別的面目都分享給人們,且永遠心懷渴望。

    她的散文有很強的在場感。透過她的文字,我們認識了李娟,熟悉了李娟的母親、外婆、叔叔,一步步走進了她的生活,成為了她的“朋友”。

    (遙遠的向日葵地)

    所以,李娟的文章並沒有任何“刻意迴避痛苦”的痕跡,她的寫作,是真正的“非虛構”寫作。她紮實的寫實,空靈的吟唱,自然的哲思,使她的散文獨具魅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樓夢》中為什麼寶玉並非是長孫,也不是最小的孫子,卻深得奶奶偏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