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衣袍公子

    "落葉人何在,寒雲路幾層"這句出自李商隱的《北青蘿》這首詩。

    《北青蘿》李商隱殘陽西入崦,茅屋訪孤僧。落葉人何在,寒雲路幾層。獨敲初夜磬,閒倚一枝藤。世界微塵裡,吾寧愛與憎。

    譯文:夕陽在崦嵫山落下,我去茅屋裡拜訪孤獨的僧人。滿地落葉,僧人何在?遍山寒雲,山路要走多久?初夜時分只聽他獨自敲磐,閒適中靠著一枝青藤。大千世界都在微塵裡,我為什麼要有喜愛和憎恨?

    對於李商隱大家肯定在語文課本上學習到過他的詩,例如《無題》、《夜雨寄北》等。

    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字義山,號玉谿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縣)人 [1] 。晚唐著名詩人,和杜牧合稱“小李杜”。

    這首寫在詩人處在廟堂黨派之爭時候,身心疲憊,這時候去拜訪僧人,掃去自己心煩意亂時候寫的。

    文字賞析

    "落葉人何在,寒雲路幾層"。

    “落葉”一般是在秋季,點明瞭詩人在秋季,去拜訪僧人,看到落葉,自己就如同那落葉。看看這深山,不知道還要走多久?又看不到僧人。

    寫出詩人的孤寂,漂泊的生活。在這孤寂中詩人是想走出去,但是不知道要走多久。

    寫出詩人當時處境,感嘆自己的渺小。

    孤寂,只能靠自己

    古人,面對自己生活,會找人排解,會寫詩抒發。

    時過進遷,網路發達現在,我們在工作中,生活中都會遇到讓自己心煩意亂的事情,我們文筆不一定那麼好,寫不出“落葉人何在,寒雲路幾層“,但是我們會有很多方式可以排解自己內心。去逛商場,喝奶茶還是看一場經典電影都會是不錯的選擇。

    也可以一個人去貓咖店,看看貓貓。我自己養貓,想哭的時候,抱著貓大哭,貓也不會掙扎,反而用自己爪子安撫自己。開心時候,抱抱貓,它會發出咕嚕聲音,聽著就很治癒。

    面對自己漂泊的生活,只能靠自己去解決,無論怎麼解決,都可以讓自己舒服,那就可以了。

  • 2 # 素心流年

    境美而意淺的一首詩。

    《北青蘿》 (唐)李商隱

    殘陽西入崦 ,茅屋訪孤僧。

    落葉人何在 ,寒雲路幾層。

    獨敲初夜磬 ,閒倚一枝藤。

    世界微塵裡 ,吾寧愛與憎。

    入崦(yan一聲):日落。

    初夜:黃昏。

    微塵:《法華經》“書寫大千世界事,全在微塵中。”

    愛憎:《愣嚴經》“人在世間,直微生耳!何必拘於憎愛而苦此也。”

    青蘿:山名或山物,江淹《江上之山賦》“掛青蘿兮萬仞,豎丹石兮百重。”

    首聯,尋訪的時間與物件。

    殘陽西下,一抹餘暉,層林盡染,光影交錯,踏著落日的餘暉,去尋訪山中的茅屋,那裡獨居著一位僧人。

    環境的幽靜雖帶著殘意,卻有遠離世俗的清淨之美,可見僧人也是一位淡泊的隱士。

    一開句,便是溫馨迷離,清靜古樸的氣息。

    頷聯,沿途的風景。

    已是深夜,葉落滿地,寂靜的山林裡,沒有人的足跡與喧鬧,只有倦鳥歸巢的啁啾。

    清寒的霧靄層雲,瀰漫繚繞,潤溼了山路彎延,層層疊疊,向林深處延伸。

    路途談不上多好,甚至有葉落秋風蕭瑟之感,卻不覺得悲涼,反而幽深空靈的山林中,連心也澄澈而乾淨。

    頸聯,初見僧人。

    到了僧住的茅屋,已是夜色漸近,能遠遠地聽到敲擊的清脆的磬音,到了跟前,才見僧人悠閒的拄著一枝藤杖。

    他在這密林深處,獨居茅草屋,敲打的鐘磬是這山中唯一的樂音,

    一個遠離塵囂,悠然自得,灑脫優雅的孤僧便出現了!

    清幽雅靜的深山,超凡脫俗的孤僧,是不是能忘卻塵世的煩惱,頓悟生命的真諦!

    尾聯,暫得解脫。

    既然大千世界人如微塵,還談什麼功名,榮辱,愛與憎,還有什麼不能拋舍的,率性而隨心的生活!

    詩人從現實的苦苦糾纏中得到了片刻的解脫。

    尋訪孤僧之路,成了自我解脫與救贖的歷程,就算回去,再次糾纏於俗塵,但短暫地自我安慰與領悟,也是一種人生的豁然開朗。

    這首詩沒有一句典故,沒有一處憂苦,更沒有李商隱一貫的欲言又止,隱晦曲折的風格,是簡單平淡,一絲徹悟的溫暖與寧靜,於李商隱而言,短暫的忘卻,也是生命的暖色。

    這在李商隱詩中,是很少見的,也是這首詩可貴的地方。

    清代學者姚培謙評價:“結茅西崦,在落葉寒雲之外,可謂孤絕矣。清磬深宵,老藤方丈,靜中是何等境界。”

    漫漫路途,我們也需要這樣的停下,放下,不想,不爭!

  • 3 # 蘭香如夢原創詩詞

    落葉人何在,寒雲路幾層。此句出於唐代李商隱的《北青蘿》一詩中的頷聯。

    頷聯解:

    時當深秋,滿山林木落葉紛紛,詩人此時入山去找尋那位孤僧,但卻不知人在何處。於是出現了尋找期間四處張望的神態情景。而孤僧為了躲避紅塵喧囂,就悄隱於這片高山叢林之上。詩人沿著寒雲繚繞的山路,層層盤旋而上,行至頂峰。高居離塵的僧人此時在詩人筆下隱約而現,這也是此詩中堪藏的妙筆。

    全詩如下:

    《北青蘿》唐:李商隱

    殘陽西入崦,茅屋訪孤僧。

    落葉人何在,寒雲路幾層。

    獨敲初夜磬,閒倚一枝藤。

    世界微塵裡,吾寧愛與憎。

    此詩文筆凝練,簡單清晰,層次分明。先寫出訪,次寫途中,再寫遇僧,然後以自已的思想作為全詩的結尾。直筆集中在探訪的描寫上,顯現出僧人的生活狀態。而以“獨敲”一聯勾勒,與“一”字呼應出下句中的意孤。用其"閒"字展示了僧人對紅塵物慾的不作為。最後詩人用自己所有的參悟求得一份解脫,淡泊從容去面對所有人世間的沉浮起落,拋開愛憎,尋覓內心的出世寧靜。

  • 4 # 蕭寒ZXQ802090

    在大力倡導弘揚傳承祖國傳統文化的今天,提出如何欣賞品評古詩詞顯得特別有意義。

    開啟網路一查,發現欣賞品評的文章不計其數,其中好文不少。但給我的感覺似乎近於千篇一律,無非是從這幾方面著手:詩詞創作的時代背景;作者的創作意圖;從字裡行間尋找優美詞句,透過大膽想象來讚美詩人遣詞造句的精準,詩詞意境的獨特等等。估計如果詩人能穿越時空來看這些欣賞品評的文章,有時都會感到肉麻。

    網上的這些品評文章,包括教學參考書上的相關內容,不能說是一無是處。對於中小學生而言,還是必須掌握的。學習古詩詞除了能背誦默寫,隨著知識面的拓寬,還是得從這幾方面去綜合運用,從中領悟其要義。至於能悟出多少心得,那隻能說因人而異了。

    寫著寫著,方覺似乎離原主題好遠,言歸正傳,建議這樣欣賞《北青蘿》:試著把自己當作古代詩人李商隱,想象詩句意境,結合自身經歷,像自導自演影視劇似的,上深山找高僧去吧……

  • 5 # 尋芳11

    “落葉人何在,寒雲路幾層。”語出唐代詩人李商隱《北青蘿》一詩,全詩如下:

    北青蘿 【唐】 李商隱

    殘陽西入崦,茅屋訪孤僧。

    落葉人何在,寒雲路幾層。

    獨敲初夜磬,閒倚一枝藤。

    世界微塵裡,吾寧愛與憎。

    這首詩的作者李商隱,是晚唐著名的詩人。在李商隱的政治生涯中,曾因自己的一樁婚姻被捲入激烈的黨派之爭中。官場的黑暗,使他鬱鬱不平。紅塵的種種糾葛,使他身心疲憊,苦悶彷徨。這些,都為詩人後來的“茅屋訪孤僧”埋下了伏筆。

    首聯,“殘陽入西崦,茅屋訪孤僧。”寫詩人進山,去拜訪一位住在茅屋裡的僧人。“茅屋”,可見僧人居處的簡陋。“孤僧”,說明僧人安於遠離市井的孤獨。這時,詩人早已不堪紅塵的負累,身心疲憊,需要的正是佛家的清靜。

    頷聯,“落葉人何在,寒雲路幾層。”寫詩人尋訪僧人途中的經歷。正值深秋時節,落葉繽紛,詩人要找的人不知道住在哪裡。山路盤曲而上,詩人沿著寒雲繚繞的山路往上爬,說不清爬了多少層。“寒雲路幾層”不但寫出了僧人高居塵上的超脫,而且寫出了詩人不辭勞苦,一心追尋內心寧靜的渴望。此聯景中含情,情中有詩人與僧人的影子,意蘊深邃。

    頸聯,“獨敲初夜磬,閒倚一枝藤。”不知經過了多少周折,詩人終於找到了僧人。初夜時分,僧人孤身一人在茅屋中敲磬誦經。僧人不因獨處而懈怠佛事,可見他對佛的虔誠。這時,詩人站在門外,聽著清悅的敲磬聲,漸漸地被籠罩在一片靜謐與安詳的氛圍之中。待僧人佛事圓滿,詩人走近僧人。“閒倚一枝藤”,是說僧人安閒地拄著藤杖。僧人的這份安閒,不正是詩人身上所欠缺的嗎?

    尾聯,“世界微塵裡,吾寧愛與憎。”寫詩人從僧人那裡得到了啟迪。《愣嚴經》說:“人在世間,直微塵耳,何必拘於憎愛而苦此心也!”大千世界俱是微塵,自己為什麼要對愛憎耿耿於懷呢?

    李商隱的這首詩,層次清晰,情景交融,非常凝鍊。詩人首寫出訪,次寫尋訪,再寫拜會,最後寫這次拜訪僧人所受到的啟發。詩人筆下,情與景水乳交融,十分凝鍊地表達了詩人希望從佛教思想中得到解脫,決意拋卻愛憎,以求內心之寧靜的思想感情。

  • 6 # 我就是竹韻

    李商隱的壽命不長,只活了46歲,《北青蘿》是他41歲時的作品,這首詩有著禪佛思想,這與他早年的“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的思想有著天壤之別。

    一、李商隱寫下《北青蘿》時,已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那這首詩的意思、歷史背景、作者的思想、追求是什麼?

    詩的意思:殘陽西落,餘光照入崦嵫山,想去山間茅屋中拜訪暮鼓晨鐘的孤孑僧人,可只見落葉飄零,不知僧人何處去,但見蒼穹雲煙寒,茫茫似個不知幾層路的疊加。既不見僧人,索性獨自敲起僧人做晚課用的銅磬,閒暇地心無旁騖倚在藤條上,感悟十方世界裡,僅是如微塵的人與事,我不執著於愛慾與憎恨的虛妄。

    詩的歷史背景:李商隱所處的時代,是唐代的長達49年的牛李之爭,亦名朋黨之爭,這場牛李之爭是唐朝兩大幫派在朝廷內部的爭權奪勢,它加速了唐朝的敗落。

    李商隱早年名及進士之後,由好友令狐楚穿針引線結識了節度使王茂元,並得到王茂元的欣賞。王茂元不久便將女兒許配給李商隱,也恰是這樁婚事讓李商隱陷入了牛李之爭的漩渦,他被打入了李派受到攻擊。特別是他岳父王茂元逝世後,失去保護的李商隱更是仕途坎坷浮沉,壯志難酬,受盡傾軋。

    再過不久,李商隱的妻子過世,身心疲憊的他,心生塵世厭倦,早年“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的政治主見與抱負,變成了“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的追求精神層次的解脫。

    《北青蘿》這首詩,就是李商隱生命的最後幾年中,由心情壓抑而尋求精神解脫,歸於禪佛感悟的作品。

    二、李商隱在仕途坎坷與壓迫下,在兒女情懷的詩作方面,反而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而且最終與其它文人一樣,生命的暮年,精神層次歸於禪佛。

    從“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到“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從“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到“如何為相憶,魂夢過瀟湘。”等等,這些兒女情懷的句子都為後人所熟悉。

    但是史料的記載中,對李商隱的情史,或者他妻子的記載並不多,這也讓學者感到迷惑,這些讓人津津樂道的詩句研究是為何人所說,這就成了謎團。

    暮年的李商隱,從《北青蘿》中,可對映他歸於禪佛的層次,這也是大多數中國古代文人的特點,早年的儒學思想中雄心壯志治天下,中年的道學思想中滄桑浮沉只想清淨無為,晚年的佛學思想中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李商隱如是,李白如是,蘇軾如是,王維如是等等,這也許是我們中國儒、道、佛三家思想齊駕並馭下,人們的命運都在其中演繹,而至於功成功敗,對對錯錯,難有定論。

  • 7 # 一往文學

    哀莫大於心死,那個曾經痛快諷刺"不問蒼生問鬼神"李商隱,沒想到自己有一天也會把情感寄託在求神問佛中,心裡的光熄滅了,得過且過吧。關於李商隱的詩,初讀都只有一個感覺"美",有一股縹縹緲緲的仙氣瀰漫其間。再細讀呢,就有一種讀不懂的晦澀之感。別懷疑,不是你一個人讀不懂,解李商隱的詩是一個歷史遺留問題,要不然也不會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了。

    這句"落葉人何在,寒雲路幾層"出自五言律詩《北青蘿》,全詩如下:

    殘陽西入崦,茅屋訪孤僧。落葉人何在,寒雲路幾層。獨敲初夜磬,閒倚一枝藤。世界微塵裡,吾寧愛與憎。

    全詩語言凝練地表達了一種不辭辛勞、追尋禪理、淡泊面對仕途榮辱的願望,既對僧人清幽簡單的生活進行了讚美,又對錶現出詩人悟禪問道的領悟。文字層次清晰,蘊藏深沉。

    首聯點明詩人尋訪僧人之事及時間地點;頷聯寫詩人尋訪路程及所見景色;頸聯寫尋到僧人的時間以及僧人簡靜的生活;尾聯寫詩人獲得的的思想啟迪。

    詩詞賞析

    頷聯"落葉人何在,寒雲路幾層。"是2個問句,當時深秋傍晚,滿山落葉,山高入雲,不見前路。這兩個小問句,一層意思是表現了尋訪不易,另一層意思其實是詩人對人生不易的發問。"人何在",表現了詩人於叢林落葉間舉目四望的神態,顯示出山間林木的密集和僧人住處的幽藏,愈發表達了僧人避世而居、遠離紅塵的狀態;對句更是進一步將僧人的居住環境進行了渲染,寒雲繚繞的山路,盤桓而上,而僧人究竟在何方?

    而頷聯的這兩問,也是詩人對自己人生的前路進行的詢問。"人何在",究竟"我"所向往尋覓的那種遠離紅塵紛擾、寧靜簡單的生活在哪裡?眼前這麼多的煩心事糾纏著"我",這樣的生活還會找得到嗎?"路幾層",官場生活太複雜了,"我"的仕途究竟會怎麼樣?前路會一切順利嗎?詩人寓情於寫景之中,一語雙關,堪稱妙筆

    寓意感悟

    此時的李商隱因被迫陷入"牛李黨爭"而在官場上遭受排擠,仕途曲折坎坷,雖然寫得一手錦繡文章,卻無人欣賞。內心鬱悶消沉的他將自己的心力投入到對佛教的心裡寄託中,一度還想過出家為僧。"落葉人何在,寒雲路幾層。"這兩個問句是詩人的"自問",聯絡詩人的創作背景來看,這兩句詩裡帶有佛教的禪意。在禪宗中,描繪禪的三種境界的第一境界便是"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韋應物)",是象徵尋找禪的主體而不得的情況,詩人用句暗合禪旨,神來之筆

  • 8 # 翰墨今香

    北青蘿 李商隱 殘陽西入崦,茅屋訪孤僧。落葉人何在,寒雲路幾層。 獨敲初夜磬,閒倚一枝藤。世界微塵裡,吾寧愛與憎。

    太陽即將落山,詩人迎著落日走在山間的小路上,來到一座茅屋外,拜訪這裡獨自修行的一位僧人。深秋的樹葉隨著一陣陣的秋風,紛紛落下,要尋訪的僧人不知去了哪裡。在寒雲裡翻過山路幾層,才看到這位僧人坐倚在一枝枯藤下,在餘暉裡獨自敲打著磬。突然在這個時刻,在大千世界中,人是多麼的渺小啊,就像空氣中漂浮的塵埃,所有的愛與憎都已經不是那麼的重要了。

    讀李商隱的這首比較有感覺的是“世界微塵裡,吾寧愛與憎。”記得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當時剛高考完之後沒多久,因為考試成績不理想,當時覺得前途未卜,迷茫憂鬱的厲害,心情怎麼都高興不起來。

    那時我家住在城市裡一個丘陵上,屬於市裡地勢最高的地方,在這裡有個工人體育場,經常回去那裡踢球。心情最鬱悶的時候,午後一人就獨自坐在體育場的看臺上,因為地勢比較高,因此向遠處看過去就顯得非常的空闊。那個地方,看向遠處,在看看頭上的藍天百元,突然有種感覺,這個宇宙世界好大啊,我看向遠處,遠處的房子都像米粒般大小。我當時就在想,如果在天上這個時候看我,是不是我比螞蟻還小啊。

    頓時有種感覺,在這大千世界中,我其實就是很渺小的一粒塵埃,自己算個啥啊。於是心中的那些鬱悶和不快也就突然消散了,感覺到自己暢快了許多。

    所以後來在讀到這首詩的時候,就很容易想到當時的我的情況。試想詩人,在秋天的山裡,雲層幾許,山路蜿蜒,無邊落木蕭蕭下,孤僧獨敲初夜磬,我是萬千世界中的一粒塵埃,而此時心中的愛與憎於一生的經歷相比,就是塵埃中的塵埃。

    有時候我經常會勸慰自己,人這一輩子,很多煩惱都是自己把自己太當回事了。如果你自己不把自己當回事,放下自己,也就沒那麼多煩惱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曹操雄霸中原,孫權握有江東,諸葛亮為何卻只能投靠劉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