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迷猴神通

    選擇到一個寬容而有能力的老闆,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荀彧是曹操眼中的張良,但最終和曹操分道揚鑣,在憂憤中離世;陸遜在江東出將入相,但最後在孫權的步步緊逼中,離開了世界!

    和荀彧們相比,諸葛亮是幸運的,他遇上的是仁厚的劉備,他後來是蜀漢皇帝的相父。

    01.山人諸葛亮:有想法的“農民”

    事實上,諸葛亮和劉備的相逢,是一種歷史的機緣。

    建安十二年以前,諸葛亮隱居於南陽躲避戰亂。當時的天下正值群雄逐鹿。但由於荊州牧劉表不思進取,因此和民不聊生的許多地方相比,隆中卻成了一方安寧的土地。

    亂世之中,安寧的生存環境十分可貴,隱居其中的諸葛亮也樂得自在,過著“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與諸侯”的生活。《三國志》裡記載了他的狀態: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雖然躬耕,但自比管仲、樂毅的山人諸葛亮,其實是一個有想法的農民。

    02.諸葛亮和劉備的機緣

    隱居南陽的諸葛亮,並沒有成為荊州牧劉表的座上客。

    而官渡之戰後來到荊州,屯兵新野的劉備才從徐庶處聽說了諸葛亮的名聲。《三國志》記載: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

    從記載中可見,劉備之前並不瞭解山人諸葛亮,但在他重視的徐庶口中,諸葛亮被稱為“臥龍”。

    但劉備清諸葛亮出山,卻並不容易。《三國志》的記載其中的曲折:

    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為求山人諸葛亮,劉備放下身段三顧茅廬是關鍵。或許,諸葛亮從劉備身上展現出的真誠中受到感動,也看到了復興漢業的希望。

    03.諸葛亮的感恩

    事實上,無論是在《三國志》裡,還是在《三國演義》中,蜀漢後來的核心管理層,都有著一種類似的價值觀:忠義。

    而諸葛亮是古今賢相的典範,鞠躬盡瘁的他,在千古名篇《出師表》中,曾經表述過自己當年的心聲: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事實上,選一個老闆,一定要看這個人的人品。諸葛亮認為劉備放下身段,尋訪他於茅廬之中,是自己出山的關鍵。

    有人說,不要把老闆當朋友!但事實上,無論是關張趙雲,還是諸葛亮,他們和劉備都首先是朋友,然後才是君臣。劉備後來執意出兵,為關羽報仇,可以說是一個例證。

    給一個可以做朋友的老闆做事,諸葛亮是幸福的,即使後來諸葛亮鞠躬盡瘁,也不影響他作為蜀漢相父的幸福感!

    而這種幸福感覺,荀彧沒有、陸遜也沒有!

  • 2 # 永殤衺靈夢

    不是隻能,是隻想而已。

    當時其他兩人已經都有了地盤,有人有勢,諸葛亮去了也不能體現出自己的能力。

    寧做雞頭不做鳳尾,諸葛亮選擇去了劉備手下,從而證明自己的實力,實現自己的抱負。

  • 3 # 宇宙最銱

    諸葛亮還是有匡扶漢室抱負滴,劉備打著旗號就是匡扶漢室,和諸葛的政治理想一致。劉備是潛力股,雖然沒地盤,兵不多,糧不多,但是有雄才大略,而且身邊謀士不多,水平不高,不像曹魏和東吳人才擠擠,不容易受重用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劉備能對他言聽計從,加上自己信心爆棚,再者已經在戰略上謀劃出劉備出路,也就是隆中對中說的佔領荊州,益州,再圖中原,所以認為投奔劉備光明大道。

  • 4 # 江湖小曉生

    曹操雄霸中原地區,孫權手裡擁有江東地區,這兩家都是大集團。劉備兵馬不過三千,戰將不過關張趙,地盤也是借的劉表的新野小縣城,儼然是農村小作坊。為什麼自負經天緯地之才的諸葛亮,會選擇劉備呢?

    曹操和孫權盤子太大,他去了也沒有施展空間。

    曹操和孫權的確擁有強大的集團力量,他們的業務涉及了三分之二的天下。所以但凡是個人才都會往那邊去,因為待遇好啊,五險一金足額繳納,還分房子給你住。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諸葛亮即使去了,也未必能夠施展才華。

    人才太多的情況下,只有論資排輩,早先他們弱小的時候,你沒有加入,那個時候是有股票分紅可以分的。現在加入的話,也只能排到第二梯隊,就算是做到了管理層,也不可能給你分紅。

    而劉備就是下一個曹操或者孫權,諸葛亮認為,劉備胸有大志,只要好好經營荊州之地,必然可以把公司做大做強,從而上市。他這個時候來這裡,那就是原始股東,雖然困難大了許多,但是創業型的公司,更有動力啊。

    劉備三顧茅廬,下手太早。

    其實當劉備第一次來的時候,諸葛亮是表示拒絕的。他倒是是不是真的不在家?劉備連諸葛亮的家門都沒能進去,可能是諸葛亮的書童刻意說諸葛亮不在家,好讓劉備知難而退。因為在諸葛亮的計劃當中,甚至沒有劉備的名字。

    他最次也應該輔佐劉表才對,沒想到半路殺出個劉備來。第二次劉備再次登門,諸葛亮稍微有些心動了,所以開始在暗地裡調查劉備的出身和這些年的經歷,簡直一塌糊塗。所以第二次即使諸葛亮有些感動還是沒有見劉備。

    如果劉備沒有來第三次,可能這段君臣際遇就此終了了。沒想到劉備第三次又來了,諸葛亮深受感動,覺得劉備真的是一位禮賢下士之人,而且他是有潛力成為一方霸主的,所以諸葛亮選擇了劉備。

    諸葛亮心繫大漢,傳統觀念讓他只能選擇劉備。

    當時的曹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儼然是要篡漢的模樣,跟著他最後的結局肯定是篡漢自理。而孫權本來就是反賊,他們整個集團之所以強大,就是因為不斷兼併大漢的土地,殺害大漢的皇族,所以跟著他們只會讓孫權造反得以成功。

    劉備可就不同了,他的思想理念跟諸葛亮是一樣,那就是匡扶大漢,不管這個大漢是不是原來的大漢,只要打著大漢的旗號就行。劉秀的大漢跟劉邦的大漢還不一樣呢!而且劉備還是漢室宗親,雖然血緣關係已經出了七服,但是這就是亂世時期的一杆大旗。

    只要劉備利用好這杆大旗,那些心繫大漢的能人必然會誓死跟隨,諸葛亮與劉備不謀而合,自然是要選擇劉備了。

    諸葛亮選擇最難的一條路,想要凸顯自己的能力。

    是真名士自風流,諸葛亮是真正的名士,他不拘泥於現實的條件落差。當年他在朋友之間閒談時,自比管仲樂毅,其實就是說自己文武兼備,是匡扶社稷之才。要怎麼去證明這一點呢?如果像他哥哥一樣投奔東吳,或許得熬個二三十年才稍微有些成績。去曹操那邊,七嘴八舌的人又太多,即使熬出頭來,曹魏的盤子那麼大,他本人功勞微乎其微,所以也當不得這種評價。

    只有選擇最艱難的那條路,才能將他的能力發揮到極致。他喜歡挑戰高難度,而劉備就是老天爺給他最高難度的挑戰。如果能夠把一窮二白的劉備,輔佐成為天子,那麼後世又該如何評價他呢?自然是比管仲樂毅還要出色了。

    總結:諸葛亮主動選擇了劉備,不是隻能選擇劉備。曹操和孫權的集團太大,諸葛亮就算去了,也很難熬出頭。劉備這邊剛創業,正是加入的好時候。即使劉備一窮二白,但是劉備有雄心壯志,而且禮賢下士,讓諸葛亮深受感動,所以決心輔佐劉備打天下。諸葛亮和劉備一樣,都是希望匡扶大漢的人,而且劉備還是漢室宗親,這就是一面旗幟。諸葛亮選擇了三條路中最艱難的那一條,或許是為了體現出自己的能力非同一般,去曹魏和孫權,成功是理所應當的事情,選擇劉備如果成功了,那能力可就無法言喻了。

  • 5 # 六菠蘿說歷史

    我是六菠蘿,我談一下看法。

    首先諸葛亮不是主動而且只能投靠劉備,劉備的條件其實一點也不好。說他仁慈,難道劉備沒有逐鹿天下的野心;難道劉備如果真的統一了天下,真的會擁戴漢獻帝以及子孫,這一切都未必。

    其次,劉備說自己是皇室後裔,即漢景帝之玄孫、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且不說是劉雄之孫,就算是劉勝的子孫,跟漢室的關係已經屬於旁支了,劉備的皇室一說,有點打臉充胖子,為自己博得一點民心罷了。

    諸葛亮難道真的不知道這些嗎? 諸葛亮之所以仍然選擇劉備,乃是自信和精明的表現。

    自信之處

    諸葛亮知道,曹魏和孫仲謀兩方都有謀士,像荀彧、郭嘉能力都不在話下,而劉備除了關羽張飛這些武將外,基本上沒有謀士,天天處於捱打的地步。去劉備那裡,自己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

    精明之處

    對於他來說,如果去曹魏那裡,反而不得志,還可以收到排擠,這是諸葛亮絕對不能接受的。而劉備那裡,自己基本上不會受到阻力;此外,劉備顛沛流離,迫切需要諸葛亮這樣的謀士,因此他去那裡,劉備絕對畢恭畢敬,事事順從。

  • 6 # 風去了無痕D

    三國,時逢大爭之世,自然是君擇臣,臣亦擇君,正所謂,良禽擇木而棲,名臣擇主而事。

    諸葛亮之所以選劉備。

    其一:劉備聞名來訪,且連訪三次。三顧茅廬,非演義虛構,而是確有其事。劉備何人也?漢室宗親與否且不論,其人卻得到過曹操,郭嘉,程昱等,曹氏集團中頂級智囊名臣多次評價,稱之為“梟雄之姿,有大志,非久為人下之輩”者。兼有關羽張飛等當世虎臣相隨,雖兵少,且麾下有大將,卻少方面統帥、軍政全優之才。而這,正是諸葛亮之長也。

    所以,諸葛投劉備,正是如雪中送炭、臥龍之入大海也,大有廣闊天地任其施展。

    而曹操早已擁眾百萬,據天下之半,良臣名將附之者如雲。孫權據有江東已三世,也早有英雄歸心,如周瑜魯肅等。諸葛若去投曹操孫權,只是錦上添花耳,何如輔助劉備,結雪中送炭之恩義?所以,諸葛後期,能乾綱獨斷,集蜀國生殺大權於一身。

    其二:百年王朝天下,千年世家門閥。先秦以來,王朝數百年輪迴,世家大族卻能人傑輩出、綿延千年不倒。諸葛亮雖然躬耕南陽,他卻不是個真的農民,祖父輩乃是當朝太尉,叔伯輩多為郡守,諸葛亮,那是鐵一樣的官二代,世族子弟。

    既為世族,逢亂世,則自有處世之道也,就是雞蛋須放不同籃子裡。諸葛三傑,老大早已投了曹操。二兄在東吳,也甚得孫權器重。諸葛亮,如果出仕,那麼當時之天下,割據者唯餘劉表、劉璋、張魯及涼州馬超韓遂等,這些人,諸葛亮統統瞧不上,《隆中對》中皆有評論。如此,除了有欲信大義於天下、久有英雄之志的劉備,他還能投效誰?

  • 7 # 使用者9450977780495

    什麼叫擇優而取,選個蘋果還儘量完美那。他認為劉備在當時最有號召力,不光那年京城時獻帝給定的身份和委盼。單從劉備個人想,劉備也是來自民眾,理解鄉情,孔明與劉備有共同基礎和話語,容易說到一塊。劉備一生堅持奮鬥不息,很有主見,作法每每與曹相反,容易喚起民眾相隨,有點像當年劉邦。只是戰略方法上有些不清,只要略一點撥劉備會聽得進去。果然諸葛進劉營劉備看成如魚得水,也確實似當年劉邦伸縮性屈張性很大,得″臥龍″直衝雲天。

  • 8 # 袁衛宇

    曹操手下謀士如雲,不一定有諸葛亮的發揮空間

    就整體實力而言,曹操都是勝過孫權和劉備一大截,是當時實力最強的老闆,曹操手下謀士如雲,即便他欣賞諸葛亮的才華,他也不會主動招攬,畢竟他手下的謀士,多得去了,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勝過東吳和蜀漢。

    曹操手底下最有名,也是他最依仗的謀士有5人,郭嘉、荀彧、荀攸、賈詡、程昱。這5個人的實力強悍,特別是郭嘉,謀略應該略勝諸葛亮一籌,當時有“郭嘉不死,臥龍不出”之說。其他的4個人,也非常有實力,能和諸葛亮一較高下。

    如果諸葛亮加入曹操的隊伍,那麼諸葛亮不一定有他發揮才華的空間。

    諸葛亮以漢臣自居,而劉備打著漢室正統的旗子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劉備自稱漢中山靖王的後裔,雖然沒什麼實際證據,但他還是舉著漢室正統的旗子,以拯救東漢為名,和群雄逐鹿中原。

    諸葛亮始終以漢臣自居,正巧遇到了“舉著漢室正統的旗子”的劉備,自然會引起諸葛亮的關注。無從得知,諸葛亮也沒有認真研究過,劉備是否有資格自稱漢室正統的問題,但他既然加入了劉備的隊伍,那麼也就說明了他應該是認可劉備是漢室正統。

    雖然東漢已經名存實亡,無藥可救,但受過正統儒家教育的諸葛亮,一生都認為自己的漢臣。

    而當時的曹操,挾天子以令不臣,後來更被罵作是“篡漢”的奸雄;至於孫權,他是偏安一隅、擁兵自重、不奉朝廷詔令的土皇帝。所以,諸葛亮顯然是不會加入曹操或孫權的。

    諸葛亮也被劉備的誠心所打動,於是有了《隆中對》,而後諸葛亮下山,協助劉備打天下,併成為劉備最信任的謀臣。

    綜上,諸葛亮加入劉備,是多種原因綜合的結果,雖然他有權選擇曹操或孫權,不過對諸葛亮而言,加入劉備是諸葛亮最佳也是最合適的選擇。

  • 9 # 歪史

    東漢末年,經歷黃巾以及十常侍之亂以後,中央政權土崩瓦解,漢帝僅僅在名義上是天子身份。

    中央政權的瓦解,給地方豪強提供了絕佳的機會,隨即各路英雄割郡據州,稱霸一方,經歷十年多的混戰,到了建安中期,大多數的割據者都成了過眼煙雲。

    這個時代,稍微有一點才能的人都無法安分,因為耕作不僅養不活自己而且各種徭役稅賦層出不窮,於是文臣武將紛紛站隊,總得找個工作活命吧!

    這個時候剩在神州大地,能叫上名號的只有曹操、公孫淵、張魯、馬超、劉表、劉璋以及奔波半生寄居荊州的劉備等幾個。而其他的幾乎類似於土匪山賊而已。

    放眼天下,曹操控制中原,孫權雄踞江東都有併吞天下的野心。其他的人張魯蝸居漢中專心於宗教工作,公孫淵只想呆在遼東名義上已經歸順曹操,劉表在荊州衣食無憂只想保境安民,劉璋在巴蜀天府之國胸無大志。

    關中的馬超野心勃勃卻又麼有什麼好的計劃,匹夫之勇。那麼天下只剩下一個劉備假託皇親宗室,舉起了興復漢室的大旗,也就是給大家畫了一個大餅,老子的前途不可限量。

    當然,前途是否光明不重要,重要的是不是有道路。不然,待在瓶子裡的蒼蠅一樣,前途一片光明,道路是沒有的。這個時候的劉皇叔,一如蒼蠅,幾乎窮途末路。

    可是,劉皇叔不甘寂寞,畢竟,天下英雄,使君與操!看一下曹操,當朝丞相,實際上漢帝國的主宰,妻妾子女一大堆。而自己,愧不堪言,不僅寄人籬下,而且連個兒子都沒有。但是,劉皇叔深信我命由我不由天!

    俗話說,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也就是人才是本錢,不怎麼蠢的劉皇叔於是四處求賢,幾經輾轉,找到了諸葛亮。在劉皇叔的盛情之下,諸葛亮拋棄了自己只想種地挖地球的第一志願,中途轉換跑道去吃皇糧。

    至此,未來蜀漢的主宰正式加入團隊。開啟了三分天下的工作。那麼,為什麼這個時候,這麼聰明的諸葛亮要跟一個窮途末路,絲毫沒有半點前途希望的劉備,而不是選擇北方的曹操、東邊的孫權呢?

    俗話說,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諸葛亮一點的不傻,難道看不出劉備的前途實在堪憂?

    諸葛亮跟隨劉備的時候,劉備身邊只有關羽、趙雲、張飛以及簡雍孫乾糜竺糜芳等人。文武陣容嚴重失調,諸葛亮的加入,稍微平衡了一下陣容,因此年紀輕輕的諸葛亮也成了劉備集團的核心人物。注意,是核心人物,這個是重點。

    如果諸葛亮跟隨曹操,能不能成為核心人物?當然不能,人才濟濟的曹魏的權力核心這個時候沒有諸葛亮的容身之地。那麼孫權這邊呢,一樣,沒啥可以發展的空間,根本不可能短期內進入權力核心。

    既然這樣,當時天下英雄中出了已經成型的只有劉皇叔一個想有點作為,其他的要麼太遠要麼胸無大志。正好劉備找上門,於是半推半就的依了劉皇叔。而且,這個時候,諸葛瑾在孫權跟前,諸葛誕在曹操跟前,諸葛亮跟了劉備,看到沒有,諸葛家完成了風險投資,最後無論哪一家勝出,諸葛家都一樣立於不敗之地。

    作為當時一個不大不小計程車族,這種情況只有這一家,即使最後孫權這邊被滅族,曹魏這邊也被滅族。蜀漢的諸葛瞻也戰死,只能說人算不如天算。

  • 10 # 瘋趣樂園

    關於投靠這件事,諸葛家有一項風險投資,看到最後我們都笑了。

    東漢末年,經歷黃巾以及十常侍之亂以後,中央政權土崩瓦解,漢帝僅僅在名義上是天子身份。

    中央政權的瓦解,給地方豪強提供了絕佳的機會,隨即各路英雄割郡據州,稱霸一方,經歷數十年混戰,終在建安中期,大多數割據者都成了過眼煙雲。

    這個時代,稍微有一點才能的人都無法安分,因為耕作不僅養不活自己,而且各種徭役稅賦層出不窮,於是文臣武將紛紛站隊,總得找個工作活命吧!

    這個時候剩在神州大地,能叫上名號的只有曹操、公孫淵、張魯、馬超、劉表、劉璋以及奔波半生寄居荊州的劉備。

    放眼天下,曹操控制中原,孫權雄踞江東都有併吞天下的野心。

    張魯蝸居漢中專心於宗教工作,公孫淵只想呆在遼東名義上已經歸順曹操,劉表在荊州衣食無憂只想保境安民,劉璋在巴蜀天府之國胸無大志。

    關中的馬超野心勃勃卻又沒什麼好計劃。

    那麼天下只剩下一個劉備假託皇親宗室,舉起了興復漢室的大旗,也就是給大家畫了一個大餅,老子的前途不可限量。

    當然,前途是否光明不重要,重要的是不是有道路。

    不然,待在瓶子裡的蒼蠅一樣,前途一片光明,道路是沒有的。

    這個時候的劉皇叔,一如蒼蠅,幾乎窮途末路。

    可是,劉皇叔不甘寂寞,畢竟,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

    看一下曹操,當朝丞相,實際上漢帝國的主宰,妻妾子女一大堆。

    而自己,愧不堪言,不僅寄人籬下,而且連個兒子都沒有。

    但是,劉皇叔深信我命由我不由天!

    俗話說,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也就是人才是本錢,不怎麼蠢的劉皇叔於是四處求賢,幾經輾轉,找到了諸葛亮。

    在劉皇叔的盛情之下,諸葛亮拋棄了自己只想種地挖地球的第一志願,中途轉換跑道去吃皇糧。

    至此,未來蜀漢的主宰正式加入團隊。

    開啟了三分天下的工作。

    那麼,為什麼這個時候,這麼聰明的諸葛亮要跟一個窮途末路,絲毫沒有半點前途希望的劉備,而不是選擇北方的曹操、東邊的孫權呢?

    俗話說,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

    諸葛亮一點的不傻,難道看不出劉備的前途實在堪憂?

    諸葛亮跟隨劉備的時候,劉備身邊只有關羽、趙雲、張飛以及簡雍孫乾糜竺糜芳等人。

    文武陣容嚴重失調,諸葛亮的加入,稍微平衡了一下陣容,因此年紀輕輕的諸葛亮也成了劉備集團的核心人物。

    注意,是核心人物,這個是重點。

    如果諸葛亮跟隨曹操,能不能成為核心人物?

    曹操素有愛賢之名,他提拔人才從來不拘一格,在他的手下,有社會底層出身的樂進、于禁,也有世家大族出身的郭嘉、程昱,甚至還有曾經繳文痛罵過他的陳琳。

    無論一個人的背景如何,只要有一技之長,那麼投身於曹操帳下,必然會深受重用,更不必說像諸葛亮這樣的絕世大才了。

    也正因為如此,魏國在曹操在世的時候,一直人才濟濟。

    可是這並不意味著魏國對於諸葛亮來說是一個友善的去處,正是因為魏國的人才濟濟,早就已經形成成熟的勢力派別,比如荀彧引領的漢臣派,還有在征服各州郡時吸收的各地世家大族。

    而諸葛亮這樣一個無門無派的平頭小子,到了曹魏,也只能夠投身於他人門下,仰人鼻息。

    更何況,曹操用人功利心很強,當他此時需要某個人為他做事的時候,就用盡手段讓此人舒坦,可是一旦事情過後,他覺得這個人礙眼了,就會擱置一邊。

    當初許攸投奔他,他可以跣足而迎,但官渡大戰一結束,許攸立刻死於非命。

    像這樣的一個主公,諸葛亮能夠放心得下嗎?

    咱們不妨再來看看孫權。

    江東雖然也是人傑地靈,滿朝賢良,但倒也不至於讓諸葛亮這樣的人都沒有用武之地。

    但是東吳的大臣具有一個特點:他們抱團心非常強。

    在東吳朝廷中的高官們,不是孫策或者孫堅的故舊們,比如周瑜、黃蓋,就是淮泗一點的名門,比如張昭。

    這一點和曹魏很相似,諸葛亮這樣的一個外來人士到了壁壘森嚴的東吳,也很難大展拳腳了。

    但是到了劉備這裡就不一樣了,劉備此時正是落魄的時候,然而他的一無所有反而成了對於諸葛亮有利的地方。

    正是因為劉備還處在事業上升期,一切還沒有塵埃落定,那麼諸葛亮就可以從頭開始未來蜀漢帝國的設計,作為創業者之一,諸葛亮可以培育一支屬於自己的勢力,從而他就可以自己做主人。

    實際上,後來在蜀漢,也確實有一支諸葛亮為首領的荊州派,並且在劉備死後諸葛亮成為了蜀漢實際上的領導。

    而且,這個時候,諸葛瑾在孫權跟前,諸葛誕在曹操跟前,諸葛亮跟了劉備,看到沒有,諸葛家完成了風險投資,最後無論哪一家勝出,諸葛家都一樣立於不敗之地。

    作為當時一個不大不小計程車族,這種情況只有這一家,即使最後孫權這邊被滅族,曹魏這邊也被滅族。蜀漢的諸葛瞻也戰死,只能說人算不如天算。

  • 11 # 70後大叔講歷史

    首先,說劉備沒有前途,這句話有待商榷。曹操煮酒論英雄時,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曹耳,說的就是劉備。諸葛亮就是看好了劉備有巨大的潛力才投靠的劉備。

    那說到為什麼沒投靠相對實力強大的曹操與孫權,有兩個原因:

    1、曹、孫集團文臣、謀士集團核心已成,而且人才濟濟,諸葛亮去投靠,絕不會像在劉備手下時,得到無與倫比的器重與地位。

    2、三國時期,世家的投機學影響。

    一門仕三國,而且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說的就是諸葛世家。諸葛世家有三兄弟,分別在蜀、魏、吳三個國家擔任要職,而且事蹟都被史官詳細記錄在案,分別是諸葛亮、哥哥諸葛瑾以及從弟諸葛誕。諸葛亮被人們稱作“龍”,諸葛瑾被人們稱為“虎”,而諸葛延被人們稱為“狗”。

    《世說新語》: 諸葛瑾弟亮,及從弟誕,並有盛名,各在一國。於時以為" 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 誕在魏與夏侯玄齊名;瑾在吳,吳朝服其弘量。

    《吳書》曾記載:瑾為大將軍,而弟亮為蜀丞相,二子恪、融皆典戎馬,督領將帥,族弟誕又顯名於魏,一門三方為冠蓋,天下榮之。

    琅邪諸葛氏源於西漢名臣諸葛豐以明經為郡文學,特立剛直。元帝擢為司隸校尉,刺舉無所避,京城因而有語曰:“間何闊,逢諸葛。”就是說諸葛豐執法嚴正,害人者遂久闊而不相見。元帝嘉獎他的氣節,加封諸葛豐為光祿大夫。諸葛氏一脈在之後逐漸顯赫,且長久不衰,之後子弟為官者眾,一直到三國時期達到頂峰。

  • 12 # 三國答疑

    首先我要肯定一下,這確實是一個好題問。

    劉備三顧茅廬之時,劉備的兵力不足五千,而且劉備還是寄人籬下。而在當時,曹操已經橫掃北方,統一了中原地區,號稱擁兵百萬,還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實力無人能及。江東的孫權歷經三世,而且有長江天險,孫權又舉賢為能、勵精圖治,可謂是國險而民附。

    不說遠的曹操和孫權,單是近的劉表都比劉備強。而且諸葛亮和劉表還是親戚關係。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與劉表是連襟,所以,劉表是諸葛亮的姨父。

    以實力來看諸葛亮無論是投靠曹操、孫權還是劉表都比投靠劉備強。拋開劉表懦弱不談,曹操孫權和劉備都是一世明主,那麼聰明如諸葛亮為什麼還要選擇實力很弱的劉備呢?

    我認為有兩個原因:

    1.諸葛亮的志向是匡扶漢室

    2.諸葛亮要出山就必須要能得到重用,並且大權在握。

    一、諸葛亮的志向問題

    諸葛亮的志向是什麼?

    諸葛亮未出隆中時,常常自比於管仲、樂毅。當時的人都不信,只有崔州平和徐庶相信並且與諸葛亮的關係很好。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諸葛亮自比於管仲樂毅,那麼肯定就是說這兩人是諸葛亮的偶像。那麼管仲樂毅是什麼人呢?

    管仲是春秋時期人,被齊桓公任命為相國後,管仲幫助齊桓公尊王攘夷,成為春秋五霸之一。而且管仲不但善於治國理政,而且還有很高到軍事能力。

    樂毅本是魏華人,在一次出使燕國時,燕國國軍禮賢下士,樂毅感動留在了弱小的燕國,此後28載勵精圖治,報齊國之仇一戰攻下齊國70城,差點滅了齊國。

    管仲尊王攘夷支援正統,樂毅幫扶弱小伸張正義。諸葛亮以他們為偶像是想像他們那樣匡扶漢室。

    這一志向決定了他不能投靠曹操,因為曹操名為漢相實為國賊,道不同不相為謀,而劉備則不然,劉備是漢室宗親,而是劉備一直都是打著匡扶漢室的旗幟。所以諸葛亮要選擇劉備,即使劉備弱小也沒關係,因為那只是暫時的。

    二、能否得到重用問題

    前面說了諸葛亮與曹操道不同不相為謀,即使道同,諸葛亮也不會去,因為曹操那裡的人才實在是太多了,謀士就有荀彧荀攸程昱賈詡司馬懿鍾繇…

    這麼多的謀臣,諸葛亮如果投奔曹操,曹操肯定不會那麼信任他,而且曹操集團的權利都是曹操自己抓在手裡,少部分給了兩曹兩夏侯,其他的外族臣下根本就沒有什麼權利。對於這一點,諸葛亮是萬萬不能接受的,諸葛亮要施展平生抱負就必須要有大權。

    同樣的,孫權那裡的人才也很多,諸葛亮去了那裡也不會有太多施展抱負的機會,光是一個周瑜就能壓諸葛亮一頭,不是說周瑜的才能比諸葛亮的才能高,而是周瑜的資歷太深了,孫權對周瑜也十分的信任。這不,與諸葛亮齊名的龐統去了東吳就吃了一個憋。

    反看劉備集團,當時的劉備沒有一個軍師人物,糜竺簡雍等輩從來沒有出謀劃策過,劉備最缺少的就是一個軍師。所以諸葛亮去了那裡,必然得到劉備的重用,事實也不出孔明所料,劉備放心的將軍權交給了諸葛亮,諸葛亮大權在握得以施展才華。

    綜合上面的分析我們會發現,既要跟諸葛亮的志向相同,又要能讓諸葛亮得到重用的只有劉備。也只有劉備能給他想要的東西,果然劉備白帝城託孤,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兩人的君臣佳話名傳千古。

  • 13 # 藍方小寨

    諸葛家三人分投魏蜀吳,是分散風險。這可能就是諸葛亮選擇劉備,沒有選擇曹操或孫權的原因。寧當雞頭不做牛後,曹魏東吳人才濟濟,諸葛亮出來怕是競爭不過或是得不到重用發揮不了。龐統剛到劉備這裡也是沒有得到重用,雖然龐統名氣有劉備也沒有重用。所以諸葛亮只有在劉備這裡才能發揮才能。畢竟劉備手下就兄弟幾個

  • 14 # 夏雨風

    諸葛亮三兄弟,大哥奔吳,堂弟投魏,諸葛亮為何只等著劉皇叔?一切答案盡在"隆中對"。

    隆冬時節赴隆中,三顧茅廬得臥龍。

    江東天險北強曹,欲效光武漢一統。

    劉備好不容易得來的軍師徐庶被曹操強行拆散,徐庶臨別之時,將好友諸葛亮的藏身之處告訴了劉備:"此人自比管仲樂毅,非匡扶漢室不可。"

    劉備想起相馬大師司馬徽所講一句話:"臥龍鳳雛,二者得一,可得天下。"

    劉備從此就以尋找諸葛亮為目標,先後三次到臥龍崗。

    諸葛亮世代漢官,從小跟隨當官的叔父,叔父最後一任死在荊州劉表處。諸葛亮深受祖上儒家思想

    影響,從小就有忠君報國之抱負,天下大亂時,隱居隆中推演光武中興大棋局。假以時日,劉備不顧茅廬,諸葛亮都會出山尋找雄主明君,猶如張良輔佐劉邦一樣。

    劉備和諸葛亮,情投意合,一拍兩響。諸葛亮不同張良的是,劉皇叔三顧茅廬,禮賢下士,如魚得水,滴水之恩,湧泉相報。他不會像張良功成身退,雲遊四方。而是註定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魂斷五丈原!

  • 15 # 34個代表

    不是諸葛亮只能投靠劉備,而是在曹操、劉備和孫權三方勢力中,諸葛亮只願意投靠劉備,曹操和孫權都不是諸葛亮願意效力的目標。在諸葛亮還在隆中隱居的時候,就經常以管仲樂毅自居,管仲在齊國就是一言九鼎大權在握的人物,諸葛亮以此來自比,也就說明了諸葛亮對於權力是很看重的。在曹操、劉備和孫權三方,只有劉備一方能給諸葛亮充分發揮的舞臺。

    先說曹操。曹操和諸葛亮都是喜歡大權獨攬的人,兩人都是丞相,一個是東漢丞相,一個是蜀漢丞相,在曹操和諸葛亮掌權期間,皇帝漢獻帝和後主基本上都是一個吉祥物。在曹操面前,漢獻帝噤若寒蟬大氣不敢喘,稍有不慎,估計小命不保。同樣諸葛亮也可以像訓兒子一樣教育後主阿斗,阿斗還不得不叫相父。

    但是諸葛亮和曹操又有很大的不同。曹操成為權臣後更多的是為了自己的利益,雖然他沒有稱帝,但也只是差一個名義而已,而且他已經為曹丕創造出了可以輕鬆篡位的條件。而諸葛亮成為丞相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為了匡扶漢室,諸葛亮從來沒有為自己的家族攫取權力。

    而且曹操生性兇殘,在南征北戰過程中曹操多次屠城,犯下累累罪行,特別是對諸葛亮的故鄉徐州(東漢十三州之一的徐州是省一級單位,包括了山東西南江蘇北部)。這和說出“濟大事者以人為本”冒著生命危險攜民過江的劉備形成鮮明對比。

    因此作為徐州人,品德高尚的諸葛亮看不上甚至憎惡曹操是很正常的,同時諸葛亮肯定也能看到曹操在對待權力上和諸葛亮自己有相似之處,諸葛亮就算去了曹操處,也只能是個郭嘉一樣的所謂智囊,肯定不可能實現自身價值。

    再說孫權。諸葛亮的大哥諸葛瑾就在孫權處,諸葛亮的水平遠高於諸葛瑾,因此說諸葛瑾能在東吳立足,諸葛亮更可以。但是在孫權處諸葛亮同樣很難大權獨攬,東吳此時外有周瑜內有張昭,這都是孫策給孫權的託孤重臣,外事不決問周瑜,內事不決問張昭,內事外事都有人管了,那諸葛亮去了江東管啥呢?諸葛亮很難在地位上壓倒此兩人,無法自身價值最大化,肯定不是諸葛亮首選的物件。

    而此時劉備僅有幾千人馬,手下謀士不過糜竺孫乾之輩,這些人和諸葛亮能力差距巨大,諸葛亮如果去了劉備處,從劉備幾十年的經歷來看,劉備能力強,具備人格魅力但缺乏戰略眼光,而戰略眼光正是諸葛亮的優勢,這樣諸葛亮在劉備陣營就可以大展宏圖了。而劉備也曾經救過徐州,也算是諸葛亮的恩人了。諸葛亮選擇劉備也就順理成章了。

  • 16 # 鴻哥iouyh福小鋪

    曹操雄霸中原,他憑仗的是宗親團隊,以此壯大後,拉攏附屬的世家大族為勢力擴充套件,然後再以吞併和“借”勢的方式獲得更多的世家大族的支援來奠定自己的宏圖霸業,也就是說,曹操的官僚系統,多是自家族人和世家大族參與曹操事業建設的代表,真正的廣納賢才也只是在這個範圍之內,至於所謂的諸葛村夫,一沒有渠道,二不是世家大族,壓根進不了曹操的賢才範圍之內。

    孫權更厲害,他的勢力是繼承其父兄的勢力,也就是那些追隨孫堅、孫策的老人集團,這些人構築成了江東的權力核心圈,要知道,權力具有很大的排斥性,若不是一個圈子的,強行要融入是很難立足的,諸葛亮的兄長就是這麼一個榜樣,混跡江東多年,若不是諸葛亮的存在,他的兄長几乎是入不了孫權的眼,所以諸葛亮投東吳,頂多就是混口飯吃,想要進入人家的權力決策圈,幾乎不可能。

    劉備就不一樣了,他有野心,對荊州和襄陽有強烈的野心,諸葛亮又是荊州和襄陽的本土人士,諸葛亮因為劉表集團的排斥而無法步入仕途,所以他需要有能取代劉表集團的選擇,那就是劉備集團,有句話說得好,在本地都混不起來,跑外地混便更難混了,諸葛亮雖然不是劉表集團的權力核心人物,但他是荊州和襄陽的本土人物,俗稱地頭蛇,勾結上了劉備這條強龍,再也不是什麼強龍壓不過地頭蛇,而是強龍和地頭蛇的強強合作,共同打造屬於他們的宏圖霸業,所以說,不僅是諸葛亮投靠劉備,還得是劉備選擇了諸葛亮。

  • 17 # 風趣歷史小哥

    第一,曹操實力強大,手下謀士眾多,根本不會在意一個諸葛亮。

    雖然諸葛亮隱於山野,深居簡出,看似閒雲野鶴,其實他並不喜歡這樣的生活,他也想出人頭地,光耀門楣,所以他得選一個適合自己本身條件的勢力。看上去跟著曹操混肯定不會差,但是想要出人頭地就比較困難了,因為諸葛亮很年輕,並且曹操還擁有郭嘉,賈詡。所以說要是選擇了曹操,受到重用的機率那是極低的。而反觀劉備,還相對比較弱小,手下謀士有限,所以投奔劉備才是最明智的。

    第二,曹操對諸葛亮的需求程度沒有劉備那麼高,只有劉備才是最需

    要諸葛亮的。

  • 18 # 萌哥蛋蛋看世界

    正因為“曹操雄霸中原,孫權據有江東”其手下文臣武將、能人志士眾多,諸葛亮自己兄弟諸葛瑾也在孫權姐夫弘諮推薦下出仕東吳。隱居隆中的諸葛亮卻能洞悉天下群雄割據勢力、強弱對比,在知己好友徐庶推薦下,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皇族後裔劉備親自三顧茅廬隆中拜訪諸葛亮,兩人隆中溝通交流後,得到彼此認可,所以諸葛亮出山為其出謀劃策,終成一番霸業。

    這當中還因為諸葛亮本身就在劉表勢力範圍下,父親諸葛珪去世後,叔父諸葛玄任豫章太守被取代;因諸葛玄和劉表有故,所以帶諸葛亮兄弟投奔劉表,諸葛玄在劉表處謀得一官半職,諸葛玄死後諸葛亮隱居躬耕南陽;而劉備在兵敗後輾轉寄於劉表帳下,年近半百、時感贅肉橫生,不忘為興復漢室、建功立業的目標招賢納士,天時地利人和,最終促成了這一對君臣走到一起。

  • 19 # 快樂小魚Wa

    因為諸葛亮生活在劉表的勢力範圍內,劉備和劉表都是漢室後裔,加上劉備得人和,諸葛亮和他談得來,所以他就投靠了劉備!

  • 20 # 茫茫長夜

    村夫不想出爐,何有投靠之意。

    劉備是窮了點,窮的竟然窮到阿貓阿狗都看不起的地步了。曹阿瞞想踩,碧眼兒想踩,善良就他媽這麼地不值錢嗎

    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傢伙們寧願跪在曹賊的腳下也要指責村夫與大耳賊的梟雄之心

    ……

    這,也許就是亂事吧!

    為什麼?不為什麼!村夫不投靠,不投靠活不下去了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對什麼姓的人會有莫名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