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優質創作者何主編
-
2 # 天山逸雲
這首詩是唐朝詩人崔護的代表作!名字叫作《題都城南莊》。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唐代名篇。
全詩文字不多,淺易平近,卻詩趣盎然,意境深幽!
全文僅僅28個字,包涵的內容卻好像一部小說,一部電影!
文中有時間:去年今日,有地點:此門中,
有人物:人面(不知何許人),有著電影劇終時的結尾畫面,桃花依舊笑春風……
這麼優美的一首詩,理應受到廣泛的讚譽,以至於宋時的文學家歐陽修,又以此詩作為藍本,添了一首新詞!《生查子·元夕》
生查子·元夕
宋 · 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不同的時間,卻有著同樣的情感和意韻。以於作品雖經過千年時光的更易,卻依然散發著醉人的幽芳!令如今捧讀的你我,仍然可以感受當時的情境,沉醉在那桃芳馥郁的春風中!
-
3 # 瀚墨尋夢
崔護這首詩很值得玩味.前兩句是尋春豔遇.後兩句再尋不遇,詩有情節性.故事性.能引起讀者對這前後情事的許多美好想像.唐孟棨在《本事詩》中講了崔護這段故事.很可能是根據詩編故事.後來明清兩朝據此出現多種雜劇,有桃花人面.桃花吟等.近代著名劇作家歐陽予倩編寫了京劇《人面桃花》.講唐崔護長安赴試未第.出城閒步到杜曲村.見一戶桃花盛開.少女杜宜春輕啟門扉.二人彼此傾慕.相別時杜以一枝桃花贈崔.次年春.崔再到長安.來訪杜家.適父女外出未見.逐在門上題詩一首.離去.宜春歸家見詩.思念成疾.一暝不醒.崔再至杜家.撫屍痛苦,宜春被喚醒.二人結成夫妻.當年關肅霜飾杜宜春。
儘管如此.但此詩不是敘事詩,而是抒情詩.它的典型意義在於抒寫了某種人生體驗,在偶然不經意間遇到某些美好事物而不重視錯過了,過後有意追求時卻己不可再得.這種體驗人人都可能有.內容不同而己。其實這樣的情節也可寫成敘事詩的.但唐朝的人更習慣以抒情詩人的眼光和感情來感受生活中的情事。
-
4 # 於冰寒
如果沒有記錯的話這首詩曾是上世紀80未,90年代初臺灣電視劇《珍珠傳奇》的主題歌。
是的。臺灣電視連續劇,上世紀八十年代未。
-
5 # 煙花三月醉紅塵
這首詩很有意境,桃花人面相映,若莊生迷蝶,不知自已是蝶還是莊生的忘我之夢境。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說夢醒…原來是黃粱一夢,不禁闇然一笑,自作多情,物是人非…
本人也胡謅一首:去年今日此門中,崔護早己遁入空,千樹萬枝菩提開,桃花多情笑春風。
-
6 # 六一兒童網
《題都城南莊》是唐代詩人崔護的作品,載於《全唐詩》卷三百六十八。這首詩設定了兩個場景,“尋春遇豔”與“重尋不遇”,雖然場景相同,卻是物是人非。開頭兩句追憶“去年今日”的情景,先點出時間和地點,接著描寫佳人,以“桃花”的紅豔烘托“人面”之美;結尾兩句寫“今年今日”此時,與“去年今日”有同有異,有續有斷,桃花依舊,人面不見。兩個場景的映照,曲折地表達出詩人的無限悵惘之情。此詩膾炙人口,尤其以“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二句流傳甚廣。
此詩的創作時間,史籍沒有明確記載。而唐人孟棨《本事詩》和宋代《太平廣記》則記載了此詩“本事”:崔護到長安參加進士考試落第後,在長安南郊偶遇一美麗少女,次年清明節重訪此女不遇,於是題寫此詩。這段記載頗具傳奇小說色彩,其真實性難以得到其他史料的印證。
此詩及其本事很有傳奇色彩,歐陽予倩先生曾就這個故事寫了一出京劇《人面桃花》。這首詩流傳甚廣,而且在以後的詩詞中也累見其痕跡。比如:“落花猶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處?”(晏幾道《御街行》)再如:“縱收香藏鏡,他年重到,人面桃花在否?”(袁去華《瑞鶴仙》)從這些作品也可以看出它對後世文學創作的影響。後來人們用“人面桃花”形容女子的面容與桃花相輝映,後用於泛指所愛慕而不能再見的女子,也形容由此而產生的悵惘心情。
-
7 # 追彗星的畢拉
情不知所起, 一往而深,每讀崔護《題都城南莊》,總會有一種失落和迷茫。
情起於“去年今日”,在一個春光明媚的日子裡,主人公邂逅了一個面若桃花的女子,“花欲解語還多事, 石不能言最可人”,讓人不禁遐想,這一段邂逅究竟有多麼美麗。
情終於“人面何處去?”,而今, 人面不在, 只有“桃花依舊笑春風”, 一個“笑”字, 將“桃花”與“人面”襯托的更加靈動, 也正是桃花依舊,才更能回憶起昔日“人面”的美好。
“去年元夜時, 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 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 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 淚溼春衫袖。”表達了和“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同樣的情感。
詩人對逝去的美好情感的留戀與感傷,在這份傷感中,又含有對美好事物的追求,不似過於沉重的“曾經滄海難為水, 除卻巫山不是雲”,也沒有“淒涼別後兩應同,最是不勝清怨月明中”的愁怨哀鳴。
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
美好的相遇,消散在美好的回憶中!
-
8 # 劉楚雲817
《題都城南莊》崔護
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
[譯文]
去年的今日在這院門裡,姑娘美麗的臉龐和粉紅色桃花相互映襯。如今姑娘不知道到哪裡去了,只有桃花依舊在春風中微笑著盛開。
品讀古詩句
-
9 # 素心流年
是不是想到“縱桃花灼灼,花開十里,取一朵放心上,足矣。”是不是想到“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室宜家”,桃花,總能想到很多美好的事。早春二月,“竹外桃花三兩枝”,“陽春三月桃花紅,春風十里紙鳶飛”,暮春,“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每一句,便是一整個春天。
這首詩,以桃花喻人,以桃花寫愛情,“有一美人兮,見之不忘,無奈佳人兮,不在東牆...”
1 崔護的撩妹詩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崔護名作,僅此一首,流傳廣泛,人人可誦,簡單28字,或許只是即興之作,卻一詩留名。相傳崔護入京趕考落榜,在郊外散心,偶遇一美麗少女,第二年故地重遊,姑娘卻已不見,便感慨油然而生,寫下這首詩,貼在人家門上了。也不知崔護是有意還是無心,反正這首詩是出名了。
2 一比喻,人美,一對比,情真。
有了這首詩,從此多了個“人面桃花”寫佳人,“桃花淺深處,似勻深淺妝”,以桃花比喻佳人,以桃花襯托佳人,花有多美,人就有多美,不然詩人怎能念念不忘?
去年,桃花佳人兩相宜,今年,桃花依舊笑春風,佳人不知何處尋?今昔對比,物是人非,詩人該有多落寞,多惆悵啊!雖是匆匆一面,卻那一幅人面桃花早已在心上,待明白過來,那人卻只留在了記憶裡,再也無處覓芳蹤。
3 一次豔遇,沒有結局
這首詩裡藏著個豔遇故事。去年,城郊,桃花盛開,趕考書生,邂逅一位姑娘,面若桃李,巧笑倩兮,符合所有才子佳人式愛情的開頭,一場浪漫的愛情隨即上演,“有一美人,清揚婉兮,邂逅相遇,適我願兮”,但是今年,書生又來,卻桃花依舊,佳人不見。究竟姑娘去了哪裡?離開了?嫁人了?美好的感情戛然而止,令人唏噓不已。這樣的一個故事,總能吊足了讀者的胃口,徒留無盡的嘆息,遺憾...
愛情故事都是這樣演繹,《西廂記》《牡丹亭》都是這樣的開頭。這樣的故事總是吸引人的,詩人擅長講故事。
4 故事裡還藏個道理。
這首詩,語言質樸,朗朗上口,很有畫面感。故事講完了,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經歷,現在只能追悔不及?“此情可待成追憶, 只是當時已惘然”,美好的事情總是短暫的,或許你不經意,或許你有各種顧慮,但切莫等到失去時,才想到去把握,有些事,有些人,是不會原地等你的。該出手時就出手,沒有什麼不可以。
回覆列表
本人愛好文學,唐詩三百首,古代名人詞選,中華文化大家談,辭海都看多篇了,也常寫點東西投往報社和電臺,採用的也不少。這首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兩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有人說這首詩好,我認為一韻到底可佳,可對仗不工整。詩中兩次出現了桃花。這是詩歌的一種,不是四絕,五律,七律七絕,古人在寫詩時靈活機動,以情抒情就是好詩。七絕對仗要求嚴格。兩個黃鸝啼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誤萬里船。全詩對仗工整,西對東,千里雪對萬里船,兩個對一行很工整。杜牧的山行:遠上寒山石經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這是作者到山區看友人寫的一首詩,他是詩,不是七絕七律。古代人寫詩講究意境,壓韻,每首詩有兩句對仗的文句就可以了,不必句句對仗,做到這點很難的。中國的文字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中華文化永遠流長。古時詩人寫詩講究壓韻和平仄,我們現代人寫詩不必嚴格要求格律十分嚴謹。格律是沒有模式的。古代人開放,我們更要開放,古為今用,繼續發揚中國文化,不必抱著古代韻律不放。我選用上述《唐詩》桃花一首,告訴網友,古代詩人寫詩講究壓韻,不講究對仗,我們寫詩也不能自己嚴格要求自己。嚴格按照古格律。寫不出好詩。古代格律繼承創新,才能寫出好詩。(本人原創,不代表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