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公子皇鋣

    首先說在史書上記載中(主要是《三國志》),王朗不是被罵死的,歷史上根本沒有這個記載,如果真的是真的,這種事件無論如何也會多少有記載!

    其次,武鄉侯罵死王朗的這個說法只在《三國演義》中有,人所共知的事《三國演義》尊劉抑曹,為塑造諸葛亮“智近乎妖”的形象,在他身上附會了很多他人甚至是虛假的事件,罵死王朗應該就是其一!

    第三,《三國志》中記載王朗“朗高才博雅,而性嚴整慷慨,多威儀,恭儉節約,自婚姻中表禮贄無所受。常譏世俗有好施之名,而不恤窮賤,故用財以周急為先”,應該說評價甚高,這種成就的人絕不會小肚雞腸到被罵致死的地步,更何況《三國演義》中罵死王朗的時期,王朗在魏國正得重用時期,當時魏明帝曹叡即位,進封王朗為蘭陵侯,升任司徒,位列三公,根本沒有和諸葛亮對陣於沙場之上!

    所以,雖然我很佩服喜歡諸葛亮,但是“罵死王朗”這件事在我看來根本是無稽之談,不是真實史實!

  • 2 # 蕭武

    當然不是,王司徒是三國名人,而且是很早就出名的。

    王朗師從楊賜。楊賜是弘農楊氏,他爺爺是太尉楊震,他父親楊秉也當過太尉,楊賜本人也當過太尉,兒子楊彪也當過太尉,他孫子更有名,就是大名鼎鼎的楊修。不過楊修還在曹操的丞相府的時候,就因為參與儲位之爭,被曹操所殺。如果楊修老老實實在官場上混,以魏晉那種特別重視門第出身的風氣,當太尉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楊賜是漢末知名的經學家,王朗師從楊賜,就是學習經學,所以從年輕時就已經很有名氣了。出仕後先在徐州刺史陶謙手下為治中。董卓把漢獻帝劫遷到長安以後,關東諸侯爭霸,徐州在四戰之地,南有袁術,北有曹操,壓力是比較大的。為了自保,陶謙只能和公孫瓚結盟,加攻曹操。

    所以,王朗和陶謙的別駕趙昱建議陶謙,求救於諸侯,不如遣使向皇帝朝貢,這樣做政治上更安全。於是陶謙照他的建議,派趙昱到長安朝見漢獻帝,漢獻帝封陶謙為安東將軍,又拜趙昱為廣陵太守,拜王朗為會稽太守。王朗就到會稽上任去了。

    王朗到會稽後沒幾年,孫策就渡江而來,要平定江東。王朗當時的功曹是江東豪門大族虞翻,虞翻認為王朗打不過孫策,建議他向孫策投降。王朗認為他是天子任命的官員,守土有責,不能投降,就和孫策開戰。王朗打不過孫策,只好從海上逃走。孫策追擊,王朗走投無路,只能向孫策投降。孫策知道王朗是名人,並沒有加害於他,只是批評了他。

    建安三年,曹操已經將漢獻帝接到許昌安置,被拜為司空,可以署置官屬,於是以朝廷的名義,要求孫策將王朗送到許昌。孫策此時正忙於平定江東,與曹操結盟共同對付袁術,又要共同對付殺死了孫堅的仇人劉表,所以孫策並不想得罪曹操,就派人送王朗渡江西去。

    王朗到許都後,先被漢朝拜為諫議大夫,又被曹操徵入司空府中,擔任參司空軍事,也就是說,他既是漢朝的命官,同時也是曹操的司空府官員。建安十三年,曹操改變漢朝官制,由司空改任丞相。建安十八年,曹操由之前的武平侯封魏公,此時的魏郡在之前的一年進行了調整,魏國下屬十個郡,包括以冀州之河東、河內、魏郡、趙國、中山、常山、鉅鹿、安平、甘陵、平原。王朗擔任其中的魏郡太守。

    之後,王朗又先後擔任少府、奉常、大理寺卿等。曹丕繼位為魏王后,王朗擔任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曹丕篡漢之後,王朗擔任司空,進封樂平鄉侯。魏明帝曹叡繼位後,進封蘭陵侯,增邑五百,食邑共計一千二百戶,轉任司徒。

    曹丕時期,華歆為司徒,王朗為司空,鍾繇為太尉,他們三個都是從漢末以來就一直名氣很大的耆宿老臣,算得上德高望重,所以,曹丕對他們也很尊重,曾在一次朝罷之後對人說:“此三公者,乃一代之偉人也,後世殆難繼矣!”可見當時評價之高。不過,在《三國演義》中,曹丕篡漢的時候,華歆身為漢臣,逼迫漢獻帝禪位,形象並不正面。

    王朗一直到魏明帝太和二年,也就是公元228年才病逝。也就是這一年,諸葛亮開始了第一次北伐曹魏。這是劉備死後蜀漢第一次大舉進攻曹魏,所以曹魏上下也非常緊張,曹叡親自到長安坐鎮,派張郃率軍在街亭擊敗馬謖,迫使諸葛亮退兵。所以,這次北伐並沒有王朗什麼事情,也就不存在被諸葛亮罵死的可能了。

    但這並不等於說不存在王司徒要憑三寸不爛之舌就勸諸葛亮拱手來降,而被諸葛亮嚴詞痛批的情況。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轉引《諸葛亮集》:

    (建興元年)魏司徒華歆、司空王朗、尚書令陳群、太史令許芝、謁者僕射諸葛璋各有書與亮,陳天命人事,欲使舉國稱籓。亮遂不報書,作正議曰:“昔在項羽,起不由德,雖處華夏,秉帝者之勢,卒就湯鑊,為後永戒。魏不審鑑,今次之矣;免身為幸,戒在子孫。而二三子各以耆艾之齒,承偽指而進書,有若崇、竦稱莽之功,亦將偪於元禍苟免者邪!昔世祖之創跡舊基,奮羸卒數千,摧莽強旅四十餘萬於昆陽之郊。夫據道討淫,不在眾寡。及至孟德,以其譎勝之力,舉數十萬之師,救張郃於陽平,勢窮慮悔,僅能自脫,辱其鋒銳之眾,遂喪漢中之地,深知神器不可妄獲,旋還未至,感毒而死。子桓淫逸,繼之以篡。縱使二三子多逞蘇、張詭靡之說,奉進驩兜滔天之辭,欲以誣毀唐帝,諷解禹、稷,所謂徒喪文藻煩勞翰墨者矣。夫大人君子之所不為也。又軍誡曰:‘萬人必死,橫行天下。’昔軒轅氏整卒數萬,制四方,定海內,況以數十萬之眾,據正道而臨有罪,可得幹擬者哉!”

    這時候蜀漢剛經歷了夷陵之戰的較大戰爭損失,吳國孫權先擊敗劉備,接著又擊敗曹丕親自率領的魏軍大規模討伐,處於東吳歷史上最為強盛的時期。

    曹丕和曹魏此時的判斷是,劉備新亡,蜀漢又經歷了大敗,應該是可以引誘蜀漢像孫權那樣,向曹魏稱臣納貢,雙方結盟,共同對付孫吳的。因此,才又了司徒華歆、司空王朗、尚書令陳群、許芝和諸葛璋等人分別寫信給諸葛亮,勸諸葛亮投降的事情。

    曹丕引誘蜀漢投降的另一個原因是,蜀漢是以漢朝的正統繼承者身份自居的,並不承認曹魏的合法性。那麼,如果能夠引誘蜀漢也像孫權那樣,稱藩稱臣,就等於迫使蜀漢承認了曹魏代漢的合法性,蜀漢再出兵討伐曹魏,也就是藩屬叛亂了,而不是蜀漢一直說的“漢賊不兩立”了。

    三國時,各國名士之間相互有書信往來是比較正常的。王朗就曾給蜀漢第一任司徒許靖寫過信,並記載了自己的兒子王肅出生於會稽。華歆、王朗、陳群都是當時名士,又是曹魏的元老重臣,由他們出面對諸葛亮勸降,說明他們是很重視諸葛亮的。

    寫信的幾個人中,王朗和諸葛亮都是琅琊人,是同郡的鄉黨,王朗資格又比諸葛亮老,所以他倚老賣老,對諸葛亮陳說天命,勸諸葛亮不要負隅頑抗,向曹魏稱臣,這也是可以理解的。諸葛璋記載不詳,但諸葛亮的父親叫諸葛珪,說明諸葛璋可能是諸葛亮的堂叔。

    諸葛亮以匡扶漢室為畢生志願,所以並沒有私下給這些人回信,而是寫了這個文章,做了正面批駁,也就是統一回復了這些人,嚴詞拒絕了曹丕的引誘。雖然這個回信沒有能夠罵死王朗,但也算是辭色俱厲,義正辭嚴,將曹魏明確為漢賊,而以蜀漢為漢室正統,再次重申了漢賊不兩立的立場。

    而且,王朗的兒子王肅也和他一樣,是當時著名的經學家。王朗為王肅所聘的妻子是著名的泰山羊氏,和司馬師後來的妻子是姐妹。王肅的女兒王元姬嫁給了司馬昭,生了司馬炎,司馬炎後來又篡魏為晉。

    琅琊王氏在晉朝始終是名門望族,西晉時的王衍自不用說,東晉衣冠南渡之後,支撐東晉的王導、王敦也出自琅琊王氏,都是王朗一門。而且,在東晉出現了著名的“王與馬共天下”,這裡的王指的就是琅琊王氏。

  • 3 # 榮富

    王朗(?-228),本名王嚴,字景興,東海郯(今山東郯城西北)人。漢末三國時期名士,仕於曹魏,官至司徒、蘭陵侯,與鍾繇、華歆併為三公。太和二年(228年)王朗去世,諡成侯。

    當時他在洛陽,並沒有出征,連諸葛亮的面都沒見,所以談不上被罵死這一說了。

    三國演義是小說,小說嘛,你就不能當成史書來讀了,那裡面有很多虛構內容

  • 4 # 隨風大佬177

    不,王朗並非是諸葛亮罵死的,而是病死於公元228年的曹魏首都建業。

    我們先來了解下王朗此人:王朗字景興,東海郡郯縣人氏,郎中縣科舉孝廉出身。

    王朗此人博學多識,可謂學富五車、才高八斗。著有《周易傳》、《春秋傳》、《孝經傳》、《周官傳》等三十多卷書,是歷史上有名的經學家。

    王朗中舉後在刺史陶謙手下任“治中”之職,“別駕”趙昱和他是同僚。後來升任大理寺司法之職,他為官之時常常主張“務在寬恕,罪疑從輕”,此人在當時社會頗有讚譽。

    公元228年,王朗病死於曹魏都城建業,而這年諸葛亮正好北伐。羅貫中著的《三國演義》大部分是圍繞著諸葛亮來寫的,所以羅貫中為凸顯諸葛亮的神通廣大,博學多識,能言善辯罷了。

    王朗病逝這一史事在《三國志》裡有詳細記載,被陳壽與鍾繇華歆列為一傳。

    羅貫中正是利用王朗死亡時間與諸葛亮北伐時間相同的邏輯,從而製造了王朗被諸葛亮罵死這一個故事,背後人接傳下去。這也就是《三國演義》為什麼三分虛七分實的道理。

    其實羅貫中這樣寫也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羅貫中寫《三國演義》的目的是想維護劉姓漢室的忠君思想,所以才會導致《三國演義》大部分是寫蜀漢的故事。

  • 5 # 天高雲淡任心遨遊

    王朗(?-228年11月),本名王嚴 ,字景興。東海郯(今山東郯城西北)人。漢末三國經學家,曹魏初期重臣。

    王朗師從太尉楊賜,因通曉經籍而被拜為郎中。後因楊賜去世而棄官為其,後來被舉孝廉,但王朗不應命。徐州刺史陶謙又舉其為茂才,拜治中從事。遷任會稽太守,任內獲百姓愛戴。孫策攻會稽時,王朗舉兵抵抗,為其所敗,在無法逃亡時投降,孫策敬重王朗而未加害。

    後為曹操所徵,輾轉數年後才抵達,被拜為諫議大夫、參司空軍事。後為魏國軍祭酒,領魏郡太守,又任少府、奉常、大理等職。曹丕繼王位時,遷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曹丕受禪建魏後,王朗改任司空,又進封樂平鄉侯。曹叡繼位後,遷司徒,進封蘭陵侯。太和二年(228年),王朗因病去世,諡號成。歷史上王朗並沒有隨軍出征,沒有和諸葛亮對面罵陣,當然就沒有被罵死這個史實。這是小說家的演繹故事。《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北伐時,王朗不顧已七十六歲高齡,與大都督曹真等人於祁山迎戰諸葛亮。在陣前與諸葛亮挑起舌戰,然而被諸葛亮的言詞所駁倒,一時氣憤而自馬背上摔落而死。被稱為“武鄉侯罵死王朗”。

    原文記載:

    孔明在車上大笑曰:“吾以為漢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論,豈期出此鄙言!吾有一言,諸軍靜聽:昔日桓、靈之世,漢統陵替,宦官釀禍;國亂歲凶,四方擾攘。黃巾之後,董卓、傕、汜等接踵而起,遷劫漢帝,殘暴生靈。

    因廟堂之上,朽木為官,殿陛之間,禽獸食祿;狼心狗行之輩,滾滾當道,奴顏婢膝之徒,紛紛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蒼生塗炭。吾素知汝所行:世居東海之濱,初舉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輔國,安漢興劉;何期反助逆賊,同謀篡位!

    罪惡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願食汝肉!今幸天意不絕炎漢,昭烈皇帝繼統西川。吾今奉嗣君之旨,興師討賊。汝既為諂諛之臣,只可潛身縮首,苟圖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稱天數耶!皓首匹夫!蒼髯老賊!汝即日將歸於九泉之下,何面目見二十四帝乎!老賊速退!可教反臣與吾共決勝負!”

    王朗聽罷,氣滿胸膛,大叫一聲,撞死於馬下。後人有詩讚孔明曰:“兵馬出西秦,雄才敵萬人。輕搖三寸舌,罵死老奸臣。”羅貫中如此的移花接木,正是為了表現諸葛亮北伐曹魏,匡復漢室的正義性,也把諸葛亮的光輝形象刻畫得更加睿智高大。

  • 6 # 歷史說說歷史

    假的!!!假的!!!假的!!!

    重要的事情講三遍!

    諸葛亮在兩軍陣前把活生生的王朗罵死是演義中的說法,事實上這種說法是不成立的。

    根據《三國志·魏書·明帝紀》中記載:太和二年(228年)春正月,蜀大將諸葛亮寇邊,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叛應亮。於是遣大將軍曹真都督關右,並進軍。右將軍張擊亮於街亭,大破之。亮敗走,三郡平。且不像《三國演義》中所述:有以王朗為軍師隨軍出征之事。

    而《三國志》或者《資治通鑑》中對王朗的去世年月都有詳細記載:太和二年十一月,司徒王朗薨。此時,距離戰事結束已經長達半年,王朗也絕對不可能被諸葛亮罵死於兩軍陣前。

    陳壽在《三國志》中對王朗的評價很高,“王朗文博富贍,誠皆一時之俊偉也”。羅貫中在演義中把王朗描述成這樣的確很不厚道,可確實是襯托了主角諸葛亮的“三寸不爛之舌”。

  • 7 # 大鍋故國神遊

    諸葛亮罵死王朗這件事是《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虛構的,正史中並沒有發生過這件事。王朗在歷史上是曹魏的重臣,死於魏太和二年(228年),算正常死亡。值得稍微提一下的是,王朗的孫女嫁給了司馬昭,生下了司馬炎。

    雖然諸葛亮在陣前罵死王朗這件事,是虛構的。諸葛亮和王朗一輩子應該也沒見過面,但是《三國演義》的巨大魅力就在這裡,那就是在虛構的事件裡糅合進了史實,而且達到了真假難分的地步。而且這種糅合,又完全不是瞎編亂造,往往具有深刻的含義。

    諸葛亮罵死王朗這件事,也是如此。這件事在歷史上,是能夠找到原型的。

    一、王朗事件的原型

    諸葛亮剛剛執政蜀漢的時候,蜀漢政權面臨巨大的內外危機。首先是蜀漢境內反叛事件此起彼伏,質疑蜀漢政權合法性的聲音一浪高過一浪。曹魏針對這一情況,也藉機發動了和平攻勢。王朗曾經給魏帝上書,主張對蜀漢採取“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的儒家懷柔方略。《三國志》有大量記載顯示這一期間,曹魏的公卿大臣曾經密集地給蜀漢方面的主政大臣,包括諸葛亮在內,寫信勸降。

    從現存的信件內容來看,基本就和《三國演義》中王朗在陣前那番言論一致,都是“稱說天命”,希望蜀漢能夠“以禮來降”,放棄帝號成為曹魏的藩屬。

    《諸葛亮集》:

    “是歲,魏司徒華歆、司空王朗、尚書令陳群、太史令許芝、謁者僕射諸葛璋各有書與亮,陳天命人事,欲使舉國稱藩。”

    這很可能就是後來羅貫中創作《三國演義》,諸葛亮陣前罵死王朗橋段的原型。

    然而真實的歷史中,諸葛亮卻並沒有給這些人回信。面對曹魏諸公稱說天命,諸葛亮做《正議》一文予以統一回答。

    《正議》一文不長,這裡不妨全文引錄如下:

    “昔在項羽,起不由德,雖處華夏,秉帝者之勢,卒就湯鑊,為後永戒。魏不審鑑,今次之矣;免身為幸,刑在子孫。而二三子各以耆艾之齒,承偽指而進書,有若崇、竦稱莽之功,亦將偪於元禍苟免者耶!昔世祖之創跡舊基,奮羸卒數千,摧莽彊旅四十餘萬於昆陽之郊。夫據道討淫,不在眾寡。及至孟德,以其譎勝之力,舉數十萬之師,救張郃於陽平,勢窮慮悔,僅能自脫,辱其鋒銳之眾,遂喪漢中之地,深知神器不可妄獲,旋還未至,感毒而死。子桓淫逸,繼之以纂。縱使二三子多逞蘇、張詭靡之說,奉進驩兜滔天之辭,欲以誣毀唐帝,諷解禹、稷,所謂徒喪文藻,煩勞翰墨者矣!夫大人君子之所不為也。又《軍誡》曰:“萬人必死,橫行天下。”昔軒轅氏整卒數萬,制四方,定海內,況以數十萬之師,據正道而臨有罪,有可得而幹擬者哉!”

    《正議》先從劉邦項羽的歷史經驗講起,指出現在的曹魏其實就和當年的項羽一樣,雖然看起來暫時強大,但只不過“雖處華夏,秉帝者之勢”而最終的結果必然是“卒就湯鑊”自取滅亡。接著又舉了漢光武帝以幾千人的力量,在昆陽擊潰王莽四十萬大軍的例子,表明王朗等人幫助曹魏來行鼓譟之事,其實就像當年的陳崇、孫竦歌頌王莽篡漢一樣,最終也將身敗名裂。

    劉邦戰勝項羽,劉秀擊破王莽,這些以弱勝強的歷史經驗都表明,天命在漢,興復漢室的事業是“據正道而臨有罪”,況且蜀漢依然還有“數十萬之師”,等到“恭行天罰”來討伐篡逆的時候,這個受天下人所擁戴的事業,最後一定會取得勝利,而強弱不過是一時的情勢。

    這跟諸葛亮和王朗在陣前那番辯論一事相比,可以說如出一轍。

    二、小說和史實都蘊含了深刻的含義,各自精彩

    《三國演義》以蜀漢為正統,曹魏為篡逆。小說中諸葛亮和王朗陣前那番辯論,剛好是正史裡關於天下究竟誰是正統這個問題爭論的一個翻版。

    然而羅貫中不愧是偉大的文學家,在《三國演義》中,他把正史裡諸葛亮和曹魏諸公,關於天命和正統這種歷史大勢的爭論,又加入了個人道德形象的刻畫,為我們呈現出了鮮活立體的人物,而這些恰好是正史的記載所缺乏的。

    小說在這一段中,諸葛亮面對王朗“師出無名”的橫加指責,也還以顏色,搞起了“人身攻擊”,也就是所謂的“罵”。在小說中,諸葛亮罵王朗“ 吾素知汝所行,世居東海之濱,初舉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輔國,安漢興劉;何期反助逆賊,同謀篡位!罪惡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願食汝肉!”

    這完全是從道德層面對王朗進行指責,迴應了王朗說他不識時務。然而諸葛亮的這種“罵”又不是“罵街”,他說“ 汝既為諂諛之臣,只可潛身縮首,苟圖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稱天數耶!皓首匹夫!蒼髯老賊!汝即日將歸於九泉之下,何面目見二十四帝乎!”這些話可以說是直指那個時代士大夫的痛點。漢代社會講究忠君的儒家倫理,士大夫自視清流,把這個當成安身立命,賴以在社會上生存的根本。諸葛亮不求王朗建功立業忠君報國(漢朝),只求他苟且偷生,別助紂(曹魏)為虐。可以說是對王朗極大的蔑視和羞辱,這又顯然是站在王朗的立場來罵他並揭了他的老底。諸葛亮字字戳心,句句鋒利,因為太有“道理”,以至於還得到了王朗的“認同”,所以王朗就這樣被罵死在了陣前。

    千年後的今天,我們都記住了那句話“我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

  • 8 # 小編虎哥

    在舊版的《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大罵王朗的一段成為經典片段,成為鬼畜經典材料,被許多UP主魔改。而在《三國演義》一書中,這一段的描寫也十分精彩。但是,在正史中並沒有這件事的任何描述,也就說諸葛亮和王亮壓根就沒有見過面,何談罵死之說,實際上王郎是病死的。

    在正史中,有過這樣一段描述。曹丕有一次退朝後對旁人說:“這三公,都是一時的偉人,後世大概難以為繼了!”“三公”之中,有一位便是司空王朗,可見王朗在曹氏皇室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王朗雖然不是出生名門,但他的師傅是太尉楊賜。楊賜的家族便是弘農楊家,而弘農楊家出過一位人物叫做楊震,號稱“關西孔子”。可見楊家的家學淵源,而王朗正是楊賜的得意門生。

    天知,神知,我知, 你知

    王朗才智過人而豐麗博敞,做事嚴謹,性格慷慨,多立威儀,恭儉節約,就算因婚宴而受到的禮物也一無所受。常常譏笑世俗中那些有好施之名、卻不體恤窮賤的人,所以他經常用自己的財物賙濟他人之困急。

    公元193年,漢獻帝被李傕、郭汜控制,王朗時任徐州治中從事,與徐州別駕趙昱建議陶謙遣使向獻帝進貢,以表示對漢室的支援。陶謙聽從,並命趙昱帶奏章至長安。獻帝接到奏章後,頗感讚賞,並升陶謙為徐州牧、安東將軍,王朗也被任命為會稽太守。

    王朗在治理會稽的四年中,深受當地人民愛戴。公元196年,孫策進攻會稽,王朗堅守會稽,孫策數次渡水進攻,均為王朗擊退。 後來,在孫策之叔孫靜的獻策下,王朗最終被孫策擊敗,遭孫策追擊,他只得投降。孫策因敬重王朗而不作加害,亦曾派張昭勸王朗為他效命,但王朗堅決不肯。

    後來,是任東漢丞相的曹操徵召王朗,他才出發上任。王朗抵達許昌後,先被任命為諫議大夫,參司空軍事。王朗處理事務在於寬恕犯罪者,控罪有疑點時判罰都會從輕,他與鍾繇都以治獄而知名。

    之後,王朗在曹魏朝廷中,上疏勸諫曹丕半夜回宮的問題,決定夷陵之戰魏國的態度,建議曹丕防範東吳之事等等,漸漸升任三公之要職。

    同時,王朗以博學多聞,校注儒家經典,甚有名氣。正始六年(246年)12月,魏國朝廷以王朗所作的《周易傳》作為學習《易》學的人必須考核的內容。後世把他註解中的思想稱為“王學”,兒子王肅繼承家學,盛行於世。

    公元228年,王朗去世於床榻之上,諡號成侯。其子王肅襲爵蘭陵侯。

    總的來說,觀後世之人對於王朗的評價都是很不錯的。因此,我實在沒有想明白,為什麼諸葛亮罵的是王朗,而不是司馬懿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哪些星座是最容易單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