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迷猴神通
-
2 # 史海拾遺
董卓這個人名聲不怎麼樣,可是他的奮鬥史還是值得學習的。
董卓出生在漢王朝的西北邊界地區,當時這裡胡漢雜居,羌人、漢人、鮮卑人等等,魚龍混雜,這樣的地區最容易出亂子,當然,也最容易出英雄或者梟雄。
董卓的父親早年做過漢朝的小官,後來回到西北老家,家中有些田地,不說大富大貴,但是比一般平民家庭還是要強不少的。董卓在西北這種民風比較彪悍的地方長大,自然也養成了這樣的性格。性格豪爽,愛交朋友。
青年時期的董卓遊歷西北,結交了許多胡人部落的首領和軍閥,董卓為人仗義疏財,時常有胡人到他家中做客,每次他都殺牛宰羊盛情款待,這些胡人回去之後四處宣揚董卓的仗義,漸漸的董卓的名頭在當地響了起來,成了當地的豪傑。在西北打下的群眾基礎,成為他日後的一項政治資本。
當然,董卓可不是僅僅會請人吃飯搞關係這種人,他是有真本事的。首先是力大無比,武力高強,甚至連胡人都佩服他的武力。另外,他還很擅長騎射,縱馬賓士時,還能左右開弓。
又有名望又勇武,董卓被被官府看中,先是負責維持當地治安,後來又被涼州刺史看中,率軍剿滅塞外的匈奴土匪。這一戰,董卓領軍大破匈奴,斬殺千餘人。董卓進一步得到升遷。
166年,西北大亂,鮮卑人與羌人聯合作亂。東漢名將張奐率軍平叛,董卓也在張奐帳下,擔任軍司馬。167年,張奐率軍大破叛軍,董卓因為軍功,升為郎中。朝廷獎勵給董卓九千匹縑,董卓一件不留,全部分給了自己的下屬兵士。由此也可以看出,董卓的大度,以及心機,這個人很會籠絡人心。
184年,黃巾之亂爆發,董卓終於等來了真正的機會。主將盧植因為宦官讒言被罷免,董卓被任命為東中郎將,並主持冀州軍務。不過初次擔任方面大員的董卓卻連吃敗仗,最後被朝廷免官,並叛重罪。不過董卓運氣很好,沒多久趕上大赦,又出來了。
失去官位的董卓到處走動,不久又迎來機會。韓遂聯合羌人,在涼州起兵叛亂,考慮到董卓對西北比較熟悉,再加上董卓的打點,他再次獲得重用。這一次他被任命為中郎將。率軍平叛,這一次平叛沒有那麼順利,仗一大就是兩三年,不但沒有剿滅叛軍,反而董卓在西北逐漸做大做強。隱隱已經成為割據一方的諸侯了。
朝廷自然知道董卓的如意算盤,封董卓為幷州刺史,名義上是高升,其實是想拿掉董卓的軍權,並把他趕出老窩,可是董卓可沒那麼笨,知道朝廷的用意,向朝廷上奏裝可憐,說自己年紀大了不想遠離家長云云。總之就是拒不執行。朝廷也沒辦法,這事兒就這麼放在那兒了。
189年,漢少帝劉聰即位,這劉聰只是個小孩,朝政由外戚大將軍何進把持,不過還有另外一派勢力也很強大,就是以“十常侍”為首的宦官集團。兩邊斗的非常厲害,這時候,何進手下的謀士給他出了個餿主意,建議何進引邊疆部隊進京勤王,誅殺宦官,這是一招臭棋,宦官就算在怎麼折騰,手中沒有兵權,也還是好對付的,召來諸侯完全就是引狼入室。結果勤王的大軍還沒到,宦官先動手了,他們提前一步殺了何進,何進的部下見勢不妙,帶兵又把“十常侍”誅殺乾淨。這一折騰,兩派勢力都倒了。
董卓進京一看,就剩下一幫老實的文臣,心想白撿一個傀儡皇帝啊這是。手裡握著兵,自然是隨心所欲為所欲為了。
當然,進京對他這種粗人其實並不是什麼好事,沒有遠見的情況下,坐到眾矢之的的位置是不明智的。對他來說,如果沒有這次機會,坐擁一方,反而會是更好的結果,也不會落到自己身死,全族被滅的下場。
-
3 # 蘑菇雅說
這是個有趣而且值得探討的問題,相信我們有很多朋友都讀過《三國演義》,那麼你一定忘不了在三國故事的前期有一位與曹操相似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人物,董卓。他把持朝政,禍亂朝綱,但是正是這樣的一個人物,又是怎麼發家的呢?又是怎麼當上漢朝的太師呢?
當年也曾勇武無雙在我們的印象中,董卓應該是一個大腹便便,肥頭大耳的權臣,就連電視劇的選角也是如此,但是在董卓年輕的時候卻不是這樣的。董卓成長在一個富裕的家庭,成年後的董卓體形健碩,膂力過人。由於他的家處於遊牧邊陲,所以他也擅長於騎馬搭射。因為董卓的勇猛和他家中的實力,所以周邊羌人也不敢藐視他,羌族人首領為了能夠自保,便去討好他,常常帶些牲口及財物給他。後來羌人愈發囂張,朝廷便有意拉攏提拔有權勢的董卓,他在征討變節羌人之時,由於戰績異常突出,而被升遷為郎中。
漢靈帝中平三年,羌胡內部發生兵變,韓遂殺了邊章,又集結10萬餘眾圍困陝西,太守李相如變節,中平五年,韓遂,馬騰之眾已兵犯中原,漢靈帝急忙拜董卓為前將軍,與皇甫嵩去解陳倉之圍,這一仗,毫無疑問,董卓自然贏了。
走上權力的舞臺後來靈帝駕崩,十常侍禍亂,大將軍何進欲引董卓進京平亂,不想張讓等人已奪先機而刺殺了何進。袁紹立馬率軍入宮逐殺張讓等人,並放火燒了南門,等到董卓率軍前來之時,只見首都一片火海,於是他率軍前去探問少帝下落。
後來迎回少帝,以司空的身份為黨錮之禍中受害的竇武陳藩等人平反;再後來又廢黜和宦官親近的少帝和何太后。在進京之初,董卓做的都是士大夫集團希望他做的事情,所以也獲得了士大夫集團的支援。
最終接管了京城原來何家控制的軍隊,將何家連根拔起,立漢獻帝劉協為帝,年少為王的獻帝沒有朝中根基,自然就不如董卓對抗了。
回覆列表
亂世英雄起四方,有槍便是草頭王!在亂世到來時,一個人要做到多大的官,要看他有多少兵。
中平六年,董卓成為了東漢最大的官,沒有之一!
但董卓擔任的卻不是丞相,而是相國:一種比丞相還要高的官職,一種即使是後來的曹操都不好意思當的官。
01.相國和丞相一樣嗎?雖然不是道德模範,但董卓卻並不平庸,他是很有創造力的人。董卓位極人臣的事件,得到了《三國志》的記載:
卓遷相國,封郿侯,贊拜不名,劍履上殿。
董卓當上了相國,看上去相國、丞相、宰相貌似都差不多。但事實上,歷史上宰相朝朝有,丞相不多見,相國則是屈指可數。
事實上,在漢朝呂后亂政以後,國家就不再設定相國,於是最高的官職就變成丞相,後來丞相沒有了,就是三公為大。
在《史記》的目錄中,我們也可以發現相國和丞相的差異。司馬遷在寫蕭何、曹參時,用的標題是《蕭相國世家》、《曹相國世家》,但是在寫陳平時,標題就是《陳丞相世家》。
相國是百官之首,在朝中獨一無二,而丞相則是可以並存設定,比如陳平擔任左丞相時,王陵擔任右丞相。
歷史上,擔任過漢朝相國的人,基本上都是大牛,包括蕭何、曹參、周勃、樊噲等名臣權貴,但也有呂產、董卓這樣的亂臣賊子。
事實上,也正是因為相國權力過大,有可能威脅皇權,所以呂產之後,國家一直無人擔任相國,直到董卓亂政,自封為相國。
02.曹操恢復了丞相職位事實上,每一位志在大位的人物,都會給自己先封一個最大的官。
董卓當過相國,後來相國一職臭了,於是,曹操在進位為魏公之前,沒有去恢復這一個職位。但曹操也並非等閒之輩,他創造性地恢復了丞相。
事實上,自從漢哀帝元狩二年改丞相為大司徒以來,三公制度延續了二百餘年。但朝裡都不設丞相的慣例,在曹操這裡畫上了句號。《三國志》記載:
十三年春正月,公還鄴,作玄武池以肄舟師。漢罷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夏六月,以公為丞相。
統一北方以後,朝裡朝外已經沒有人能動搖曹操的地位,於是他展現出了更多的權利訴求。但事實上,曹操剛擔任丞相不久,他就遭遇了赤壁之戰。
03.德不配位是硬傷事實上,即使當再大的官,董卓依舊是董卓。相國的身份,依舊掩蓋不了他土匪頭子的靈魂內涵。
事實上,董卓是歷史中德不配位的典範性存在。史書上記載他的種種惡行,似乎已經到了罄竹難書,天人共憤的地步。
殺人不眨眼的董卓,超度所有朝中反對他的人,貪婪的董卓,縱容部署隨意在民間燒殺搶掠。他以為戰場上的做法能夠鞏固自身地位,但事實上,肆意妄為的後果就是得罪土匪以外的所有人。
於是,德不配位的董卓,在短暫的蹦噠後迎來了針對他的暗殺、討伐、政變……
初平三年,董卓最終成為了烈士,《三國志》記載了他壯烈的過程:
三年四月,司徒王允、尚書僕射士孫瑞、卓將呂布共謀誅卓。是時,天子有疾新愈,大會未央殿。布使同郡騎都尉李肅等,將親兵十餘人,偽著衛士服守掖門。布懷詔書。卓至,肅等格卓。卓驚呼布所在。布曰"有詔",遂殺卓,夷三族。
世上沒有誰可以為所欲為,即使叫相國、叫皇帝,也必須尊重社會。
董卓雖然當上了相國,一個除他之外沒人好意思當的官,但他終究不是曹操,他的下場很符合他的作為!